《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惊险小说之一,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文学名著之一。它是马克·吐温最重要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姊妹篇,是马克·吐温最受读者欢迎和喜爱的一部小说。
这部写得非常出色的儿童惊险小说,故事十分有趣,情节也很紧凑,读起来往往使人惊心动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和谐的具有严肃内容的作品,全书的复杂性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为人全部看透的。我们一遍又一遍读它,往往可以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虽然它的读者以儿童居多,作者却声明他的书也是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别林斯基谈到它的时候,也说这种书是“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该书发表于1876年,描写了在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一个小镇上,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种种冒险,千出了许多令人捧腹的趣事。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被誉为“真正的儿童小说,不朽的儿童读物”。它既是一部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第一章 汤姆贪玩好斗、东躲西藏
“汤姆!”
没人应声。
“汤姆!”
没人应声。
“这孩子是怎么搞的!”
老太太把她的眼镜拉到眼睛底下,从镜片上面向屋子里四处张望了一下;然后她又把眼镜弄到眼睛上面,从镜片底下往外看。她一时显得有点儿不知如何是好,随后就说:
“好吧,我赌咒,我要是抓住你,我可就要……”
她那句话没有说完,因为这时候她正在弯下腰去,拿笤(tiao)帚在床底下拨,所以她需要喘一口气拨一下才行。结果除了一只猫外,她什么也没有弄出来。
“我从来没见过比这孩子更淘气的!”
她又走到敞开的门口,站在门洞里,向她那满园子的西红柿梗和曼陀罗草当中搜寻。还是没有找到汤姆。于是她就抬起头来,特意向着远处高声地嚷道:
“汤姆你——这——冤——孽(nie)呀!”
她背后有一阵轻微的响声,她一转身,恰好抓住了一个小孩子的短上衣的衣角,叫他逃跑不掉。
“哈!我本该想到那个小套间里的。你上那里面干什么来着?”
“没干什么。”
“没干什么!瞧你那双手。瞧你的嘴。那是什么猪食?”
“我不知道,阿姨。”
“哼,我可知道呀。那是果酱——准没错。我给你说过几十回了,你要是再动我那果酱,我就要剥你的皮。快把鞭子拿过来。”
鞭子在空中摇晃——简直是危急万分——
“哎呀!您往背后瞧瞧,阿姨!”
老太太以为真有什么危险,连忙转过身去,撩起裙子,闪到一边。那孩子马上就一溜烟逃跑了,他爬上那高高的木板围墙,一翻过去就不见了。
他姨妈大吃一惊,站了一会儿,随后就小声地笑起来。
“这该死的孩子,我怎么老是弄不清他这套把戏?他像这样给我开玩笑,实在也开得够多的了,难道我现在还不应该提防他吗?可是老糊涂才是最大的糊涂蛋。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是天哪,他耍的花头从来没有两天是一样的,谁猜得到他的鬼主意?这可怜的孩子,他是我亲姐姐的儿,不知怎么的,我老是不忍心揍他。我每次饶了他,良心上又很难受,打他一次,又觉得有点儿心疼。今天下午他又要逃学了,明天我非得叫他干点儿活,罚他一下不行。一到星期六,别的孩子们都放假了,叫他干活是很不容易的,他恨透了干活,我可不能不对他尽我的一份责任,要不然我就会把这孩子毁了。”
汤姆果然逃了学,而且玩得很痛快。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只勉强赶上了给那小黑孩吉姆帮帮忙,在晚饭前锯第二天用的柴火,劈些发火柴——至少他算是赶上了时候,还来得及把他所干的那些事情说给吉姆听,工作可是吉姆干了四分之三。汤姆的弟弟(其实是异母兄弟)席德已经干完了他那一部分工作(拾碎木片),因为他是个很乖的孩子,一点儿也没有荒唐和捣蛋的习惯。
汤姆吃晚饭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偷糖吃,这时候波莉阿姨问他一些问题,话里充满了诡(gui)计,而且奥妙得很——因为她要耍点儿圈套,引着他招供出一些对他自己不利的实话。她也像其他的许多心地单纯的人一样,颇有一种自负的心理,总觉得自己赋有天才,特别会耍狡猾和诡秘的手腕,一心以为她那些极容易让人猜透的花招都是些聪明透顶的杰作。她说:
“汤姆,学校里相当热吧,是不是?”
“是呀,阿姨。”
“热得厉害吧,是不是?”
“是呀,阿姨。”
“你是不是想去游水来着,汤姆?”
汤姆心里突然感觉到一阵惊慌——他不由得有点儿不安和怀疑。他察看波莉阿姨的脸色,可是并没有看出什么来。所以他就说:
“没有,阿姨——呃,并没怎么想去。”
老太太伸出手去,摸摸汤姆的衬衫,一面说:
“可是你现在并不太热了吧,我想。”她发现衬衫是干的,她觉得谁也不知道她的用意正是要弄清楚这一点,所以这使她~想起就很得意。可是她尽管是这么想,汤姆可猜透了她的心思。所以他就先来了一招,预防老太太的下一步。
“我们有些人在抽水机那儿往头上打水玩来着——我头上这时候还是湿的哩。您看见了吗?”
波莉阿姨心里一想,她居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附带的证据,以致又错过了一个好机会,不免有些懊恼。随后她又灵机一动,出了个新主意:
“汤姆,你往头上打水的时候,用不着拆掉我在你的衬衫领子上缝的线吧,是不是?你解开上衣的纽扣让我瞧瞧!”
汤姆脸上不安的神色马上消失了。他解开了上衣。衬衫领子还是缝得好好的。
“怪事!好吧,去你的。我还以为你准是逃了学去游水去了。可是我原谅你,汤姆。我看你就和俗话说的烧掉了毛的猫那样——并不像外表那么坏。可也就只这一次。”
她一方面为了自己的机智落了空而难过,一方面又为了汤姆居然也有这么一回破天荒的听话守规矩的行为而高兴。
可是席德尼说:
“哼,我好像记得您缝他的领子是使的白线,可是现在是黑的。”
“唁,我的确是使白线缝的呀!汤姆!”
可是汤姆没有等到听完后面的话就走了。他走出门口的时候说:
“席第,这可要叫我揍你一顿才行。”
汤姆走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就把他插在上衣翻领上的两根大针仔细看了一阵,针上还缠着线——有一根针上缠的是白线,另一根缠着黑的。他说:
“要不是席德多嘴,她根本就不会看出来。有时候她使白线缝,有时候又使黑线缝。我真希望她干脆老使一种线才好——换来换去我简直弄不清楚。可是我赌咒非揍席德不可。我得教训教训他!”
汤姆不是村里的模范儿童。不过他对那位模范儿童知道得很清楚——并且还很讨厌他。
夏天的下午是很长的。这时候天还没有黑。汤姆突然停止了口哨。一个陌生的角色来到了他面前——那是一个比他稍大一点儿的男孩。在圣彼得堡这个可怜的不像样子的小村子里o,凡是一个新来的人,无论年龄和性别怎样,都是很能引起好奇心的。并且这个孩子又穿得讲究——在一个并非星期天的日子穿得那么讲究是很特别的。这简直是令人惊奇。他的帽子很漂亮,他那件扣得很紧的蓝料子短上装又新又干净,裤子也是一样。他还穿着鞋——那才不过星期五哩。他甚至还打着领带,那是很漂亮的一条缎带子。他摆出一副城里人的神气,这简直使汤姆嫉妒得要命。汤姆瞪着眼睛瞧这个了不起的角色,越瞧他就越把鼻子翘起,看不起他那身漂亮衣服,同时他又觉得自己身上穿的好像是越来越显得寒碜(chen)。两个孩子都不做声。这一个走动一下,另外那个也走动一下——可是都只横着步转圈子,他们始终是面对面,眼对眼。后来汤姆说道:
“我能揍你一顿!”
“我倒想看你试一试。”
“哼,那我就可以揍给你看。”
“不行,你就是不行。”
“我就行。”
“不行,你不行。”
“我行。”
P1-5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名著之一,自从1876年出版以来,曾经受到许多读者的欢迎。这部写得非常出色的儿童惊险小说,故事十分有趣,情节也很紧凑,读起来往往使人惊心动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写得极其完整和谐的具有严肃内容的作品,全书的复杂性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为人全部看透的。我们一遍又一遍读它,往往可以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虽然它的读者以儿童居多,作者却声明他的书也是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别林斯基谈到它的时候,也说这种书是“写给一切人看的”高级儿童读物。
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已经感到美国现实的凄惨。他为了寻找在充满痛苦的当时的美国生活中所找不到的愉快的东西,便转向南北战争以前的岁月,描写童年时代的生活。根据他在自传中的叙述,这部书中的圣彼得堡镇基本上是按照他的故乡汉尼拔镇描写的,书中有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亲人和儿时的玩伴,书中的情节除了汤姆寻获宝藏和印江·乔埃之死以外,主要也都是取材于他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正因为作者是怀着一副看待愉快生活的心情看待他的童年生活,所以这本书在他的作品中是最富于诗意和浪漫气息,并且最令人愉快的。不过,又因为作者童年生活之地汉尼拔镇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意的王国,其中市侩、骗子和奴隶贩子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作者也批判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深刻地讽刺了小市民的庸俗保守的风尚和贪财心理,以及资产阶级道德和宗教的虚伪。
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里,作者描写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孩子为了摆脱现实、追求幻想而做的种种打算和冒险。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聪明活泼,对家庭、学校和教堂都抱着反感。他不但随时和他们的姨母开玩笑,还在学校和教堂里拿教师和牧师开心。他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向往侠盗之类的传奇小说中的英雄。哈克·费恩是镇上公认的一个“野孩子”,但汤姆却把他当做知心朋友,跟他和另一个玩伴一同偷跑到大河里的一个岛上去当“海盗”,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所谓“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顽童”。可是,在作者的笔下,他们却显得生气勃勃,十分可爱。而那个完全不顾儿童兴趣、一味强求他们循规蹈矩的姨母,那个专会鬼混、以责罚学生为消遣的醉鬼老师,那个无聊的、催眠的牧师,却使人觉得讨厌。至于像席德那样的“模范儿童”,更是只令人感到厌恶和鄙视。
小说中的圣彼得堡镇的小市民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汤姆和哈克这两个孩子的衬托之下,当地的“有教养的”社会显得毫无光彩。正如汤姆·索亚在学校里的调皮捣蛋反映了资产阶级腐败的教育的失败一样,他在教堂里的恶作剧也说明了宗教仪式和牧师的布道是怎样的虚假无聊。汤姆所引起的狮子狗和甲虫的那场趣剧与“庄严的”宗教仪式形成了一个绝妙的对照。在这一喜剧性的场面中,汤姆固然是全神贯注的,但那些“虔诚的”成年人对这个插曲也同样感到浓厚的兴趣,都把布道和祈祷这些“神圣的”事情置之度外,这等于对宗教的虚伪做了一针见血的讽刺。
但是作者对于汤姆和哈克的性格的刻画,并不限于他们做儿童游戏时的种种表现。当他们参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的时候,作者同样赋予了他们善良、勇敢和正义的品质。汤姆和哈克深夜在坟场看到那场凶杀案以后,对被诬为凶手的莫夫·波特,无论如何也不能淡然处之。后来他终于冒着生命危险,大胆在法庭上作证,拯救了那个无辜的人。‘这种勇气和行为显然不是镇上那些“正人君子”所能有的。这两个孩子对钱财的看法和他们周围那些以追求财富为人生首要目的的美国小市民的心理,也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些财迷在汤姆和哈克寻获了宝藏以后,都狂热地到处挖掘起来。而哈克却对发财之后所过的“上流”生活深以为苦,迫切地希望恢复他原先那种“没有教养的”自由生活。汤姆也对哈克保证,他决不会因为发了财而打消当强盗的企图。汤姆和哈克这两个人物,在全书中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性格,哈克不像汤姆那样脑子里充满浪漫空幻的想法,显然是书中最值得注意的形象。
比起马克·吐温其他的作品来,《汤姆·索亚历险记》里的滑稽的比喻不及他早期的小说那样多,但作者在这本书里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深刻程度却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特别是显示了他对儿童的心理有洞察入微的才能。在这本书里,作者所用的轻松的幽默比起他后来的作品来也要多一些,这正表现了他当时对普通人和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从作者的书信中知道,他在写《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为了给儿童看,曾经把讽刺的尖锐性减低了一些。不过,这本书的讽刺性还是十分明显的。它和当时美国流行的那些劝谕式的儿童读物正好针锋相对。那些书都教导儿童循规蹈矩,学习席德之类的“模范儿童”,勉励他们将来成为萨契尔法官那样的“伟大人物”,把主日学校所宣传的教义当做做人的“美德”和“规范”向他们灌输。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却对资产阶级文明和道德卫士们所定的种种清规戒律挑战,揭穿了他们用以装点门面的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的虚伪性,指出资产阶级的假道学先生们根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而儿童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和死气沉沉的生活中也根本得不到快乐。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出马克·吐温的创作与当时美国的那些庸俗、反动的资产阶级文学是截然不同的。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柯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