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亚隆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史铁生、毕淑敏、陆晓娅、曾奇峰联袂推荐。

你曾直面过死亡么?你曾分享过这份恐惧或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这黑暗时期么?这阴暗的一面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多数阶段都存在着,你赞同这一点么?

在读完《直视骄阳》这本书之后,无论是在读书会里与其他伙伴交流还是在与你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你也许都会想问这些问题。希望本书可以帮助你在团体里提出疑问或是扪心自问,由此对这本书里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展开争论。

内容推荐

Irvin D. Yalom,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心理治疗界公认的大师、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著有《爱情刽子手》、《当尼采哭泣》等畅销心理小说,以及《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等心理治疗经典。

作者以七十五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又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除二十三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非常难得。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目录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试读章节

从6岁直至青春期,死亡恐惧都还深埋在无意识深处,这个阶段正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潜伏期。进入青春期,死亡焦虑大规模地爆发了:青少年通常都会思考死亡这个主题,少数还会有自杀想法,如今的青少年则通过在暴力的电子游戏中体验“二次生命”来掌控或征服死亡,还有一些青少年则做出叛逆行为来排遣死亡焦虑,如讲死亡笑话、唱嘲弄死亡的歌曲或是和朋友们看恐怖电影等。当我处于青春期时,每周会两次光顾坐落于父亲店铺所在的街角的小电影院,和朋友们一起尖叫着看恐怖电影,直直地盯着电影屏幕上有关二战时期大恐慌的画面。想到我自己出生于1931年,而我的兄弟哈里,他比我早生四年,却死在诺曼底登陆的大屠杀之中,我记得自己当时为生命的无常战栗不止。

另一些年轻人则通过冒险行为来对抗死亡。我曾接待过一位男性来访者,他患有多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弥散性恐惧,这些症状随时可能爆发,摧毁他的生活,真是糟糕极了。而这位病人却告诉我他从16岁开始空中跳伞,跳了许许多多次,回头想想,他觉得这是自己和一直以来的死亡恐惧搏斗的方式。

随着岁月的流逝,青少年在青春期对死亡的关注被成人早期的两项重要的生命功课——成家、立业所分散。但是,再过三十年,也就是孩子长大离家、职业生涯告终之时,中年危机便如约而至,死亡焦虑也再次来袭。中年人此时到了生命的顶峰,再看今后的人生道路可谓开始“走下坡路”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你再也无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

每时每刻想着“死亡”这回事并不容易,就好像用肉眼直视骄阳,你实在坚持不了多久。我们无法忍受生活在恐惧中,于是寻求各种方法减轻这种痛苦,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或是努力使自己变得更有钱、更出名,比如发展出强迫性的习惯进行自我保护,或是寄托于坚定的信仰,相信终极拯救者。

一些身强力壮的人像英雄一样生活着,常常对他人或自己的人身安全漠不关心;另一些人通过与爱人、事业、团体、神等他者的融合来超越死亡带来的分离之痛。死亡焦虑也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源泉,这些信仰以不同方式抚慰我们的心灵,减轻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有限之痛。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神不但带给人们生命不死的希望,减轻死亡恐惧,而且通过提供永恒的存在、一系列生活规条以及有意义的生活蓝图来缓解各种存在焦虑。

虽然有这些可靠的、由来已久的防御措施,你却仍旧无法彻底征服死亡焦虑:它们始终在那里,偷偷地潜伏在心灵深谷之中。也许,正如柏拉图所言,我们无法对自己的灵魂深处说谎。

如果我是一名处于公元前三百年(该时代又称为哲学的黄金期)的雅典公民,正被死亡恐惧或噩梦折磨,我该找谁帮我消除头脑里盘旋的恐惧念头呢?也许我会心事重重地走到广场上去看看,那里是许多重要的哲学学派的发源地。我走过柏拉图学院,该学院现在由他的侄子斯珀西波斯(speucippus)管理;经过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吕克昂学院(Lyceum),亚里士多德虽是柏拉图的学生,在哲学观点上却与老师分道扬镳了;我还路过斯多葛学派和犬儒学派,对任何寻找学生的流浪哲学家视而不见。最后,我到了伊壁鸠鲁花园,在那里,我觉得自己有救了。

回到现代,人们在面临失控的死亡焦虑时该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呢?有些人从家庭和朋友那里得到帮助;有些人选择去教堂或开始心理治疗;有些人可能会如您现在一样读一本相关书籍。我曾为许多深陷死亡恐惧的来访者咨询,相信通过近一生时间的观察、反思以及干预,我确能为那些面对死亡深感焦虑以及无法克服恐惧的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我提出,死亡恐惧造成了一系列貌似与之并不相关的问题。死亡带来的影响常常隐匿难辨,却可能使一些人的生活彻底瘫痪。死亡恐惧常转化为症状表现出来,看似与死亡毫无关系。

弗洛伊德认为性压抑造成了精神疾病,我以为该观点过于狭隘。在临床工作中,我逐渐理解到压抑的不只是性,还有人类的整个动物性自我及其有限的本性。

第二章将讨论如何识别转化了的死亡恐惧。许多人患有的焦虑、抑郁等症状皆由死亡恐惧所引发,该章将通过真实的临床个案以及电影文学中的故事来说明我的观点。

第三章将阐明直面死亡不仅不会带来毫无意义的人生,令人陷入绝望,相反会引发觉醒体验,令人更加完满地活着。该章的主题是: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摧毁我们,可是,对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我们。P4-7

序言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叹日:“未知生,焉知死?”

一语惊醒梦中人。

可是,孔子的弟子们记下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合昼夜。”

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问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

正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印”,即使,你并不想去看。

看还是不看,这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怎么去看。

看得智慧,便成就了哲学,一门教人如何去死的学问。

看得通透,便成就了圣人,一群置生死于度外的普通人。

看得取巧,便成就了宗教,一份安抚芸芸众生的陪葬厚礼。

也许,你还可以试试跟随亚隆医生,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过去……

一路风光旖旎。

年轻时总有一两个大师会让你心潮澎湃,让你捧着他们的书大呼快哉,让你穿越时空与他们痛饮狂歌,物我两忘!亚隆便是那个至今让我心潮澎湃的心理治疗大师,否则,我也不会在月子里接下翻译这本亚隆封笔之作的重任。

喜欢他一则是因他的理性通达,看那本《团体治疗的理论与实务》,缜密实用的研究加上睿智超脱的反思,委实让刚刚完成硕士论文的我惊叹不已;二则是因他的感性洋溢,从《当尼采哭泣》到《诊疗椅上的谎言》,本本都是寓教于乐的美妙之旅;三则是因他的真性情,亚隆用他的坦荡通透把我们这些年轻的治疗师从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桎梏中轻轻唤醒,可以说,是亚隆教会了我如何真正用心去做治疗,哪怕那颗心并不完美;四则是因那本《存在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伴随我走过了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也让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无意义感以及被它俘获之后的愤怒和悲哀。

不过,说到底,喜欢一个人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

也许,只是因为感动。

“万千心理”的高小菁女士给我发来这本书的电子版书稿时,我一口气读下去,被深深感动了,就像以往读他的书时一样,心底某些柔软的地方开始跟随着他吟唱。

唯其爱之深,方能思之切。

其实,书中那些关于死亡的观念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毕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在浩瀚的星空下,有太多人思考过死亡,有太多智慧的火花闪烁其间,有太厚重的东方文化托起我们的双足,有太漫长的历史纷争让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与生俱来的禁忌。无论是伊壁鸠鲁的观念、波动影响,或是尼采的思想实验、自我实现的豪言壮语,都还不足以让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真正摆脱人生必然走向死亡的战栗,那是每个灵魂深处与生俱来的痛,是芸芸众生对宇宙洪荒最谦卑的臣服。问天何寿?问地何极?轮回何在?神鬼安有?生何欢,死何苦?一代又一代的人苦苦追问,苦苦思索,不得其解,只有浩瀚的苍穹静静地凝望着、守候着、沉默着……

即便如此,探索的过程本身已经让我们获得了太多。何况,跟随一位心理治疗大师从积极改变的角度一路摸索,真是化腐朽为神奇。死亡既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痛,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财富,多少人终其一生不敢打开这潘多拉的盒子,宁愿在心理疾病的束缚中苟延残喘,在躲躲闪闪中仓皇虚度……

这盒子,真有这么可怕么?

亚隆医生再一次用他的真性情、大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坎坷艰险却惊喜连连的路。一路上,这位坦诚的人生导师披荆斩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你直面死亡的种种艰辛,用一个个生动的个案向我们展示尘埃里如何开出最绚烂的花;他循循善诱,引导年轻的治疗师透过现象看到改变的本质,用心去与治疗室里的另一个生命产生真正的碰撞;他事必躬亲,甚至不惜分享自己失败的经验,多次引用电影、小说中的例子只求让每个人都能不太费力气地跟上他的步伐;他的眼神清澈如水,娓娓道来自己现世存在的世界观,并不强求后生们只走他这一条路……

有趣的是,走着走着,这条路便成了你自己的路,成了你自己的直面死亡之旅,也许,阅读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觉醒体验”,只有经历了刺骨的痛,你才能亲手打开那份独一无二的生命大礼。

翻译本书期间,中国经历了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也成功地举办了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一次又一次饱含热泪,只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那么深沉!苍穹之下,有阳光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阴影,可是,生命所绽放出来的光芒竟能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对我个人来说,这八个月初为人母的时光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女儿微笑的小脸竞能驱散一切愁云,看着她一天天长大,开始热切地向我张开小手叫妈妈,那份宁静与满足是无与伦比的,我常常是一手抱着熟睡的女儿,一边忍不住去翻阅书稿,奇怪的是,这新生的喜悦与死亡的沉寂似乎毫不冲突,它们是如此和谐地孕育着、成长着,生生不息。

就是在这样奇妙的和谐中,我完成了本书的翻译,乐在其中。反倒是译完了,心下益发惴惴起来,唯恐不能把亚隆的初衷很好地传递给大家,不能生动地再现他精彩如故的文笔,如果读者朋友们在本书中发现了一些措辞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2008年8月于奉贤西渡

后记

本书首页所引用的格言“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正体现了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观念,那就是——直视骄阳也好,凝望死亡也罢,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不会建议任何人去直视骄阳,不过,凝望死亡则另当别论。全然地、毫不动摇地去直视死亡,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拒绝死亡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坚决主张人生需要彻底反省的拥护者,他在临死前宣称,自己为终于摆脱了“愚蠢的肉体”而感激不尽,确信他将在死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畅谈哲学,直到永远。

当代心理治疗如此致力于严格的自我探索,执著地挖掘那些深层次念头,却对反思我们自身的死亡恐惧视而不见,但是,死亡恐惧却是构成人类情感生活重要而普遍的基石之一。

过去两年里,通过我和周围朋友及同事们的接触,我的确亲身体验到人们对死亡视而不见的逃避。一般来说,当我忙着写点儿东西时总得花费很长的篇幅、用社会化的语言来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但写这本书时情况就不同了。我的朋友们常会询问我最近在忙什么,我说,我在写一本关于如何克服死亡恐惧的书,结果谈话就这样结束了。很少会有例外,没有人会再问下去,我们很快就开始谈论其他话题了。

但是,我坚信我们应该直面死亡,就像正视其他恐惧一样。我们应该去审思自己最终的归宿,去熟悉它、了解它、分析它、研究它、思考它,抛开那些吓人的、儿童式的死亡幻觉。

我们不会因此就得出结论,觉得死亡是如此痛苦,简直无法承受,或是被这些念头摧毁,或是否认人生无常,以免这些事实让人生陷入无意义之中。种种否认死亡的方式都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我们内在的生命被限制了,视线被模糊了,理性被磨灭了,最终,我们被自欺欺人所俘获。

焦虑总会伴随着直视死亡的全过程。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都可以感受得到,这便是自我觉知的代价。在副标题里,我故意使用“恐惧”这个词来代替“焦虑”,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原始的死亡恐惧可以渗透到日常可以应对的焦虑之中。有引导的直视死亡,而不是压抑那种恐惧会让人生更加珍贵、更加深刻、更加有活力。这种走向死亡的方法为人生指明了方向,最终聚焦于如何减轻死亡恐惧以及如何识别并利用觉醒体验。

我不打算把本书写得晦暗阴郁,相反,我希望通过去领会、真正领会人类的处境——我们的有限性、那短暂的生命之光——我们不但可以品尝每个独一无二的当下,享受全然为是的喜悦,也可以由此培育我们对自身,乃至对全人类的悲悯之心。

书评(媒体评论)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惧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就也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惧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