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曹德旺来到了加拿大,行李箱中带着他公司的汽车玻璃样品,希望在当地的汽车玻璃维修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幸运的是他真的为自己的福耀玻璃产业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客户。但是产品质量却让他赔了60万美元,这几乎是当年福耀全部的利润。
但是曹德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进入海外市场的决心。2007年3月,福耀甚至获得了为顶级豪华车宾利供应车窗玻璃的合同。
2007年海外市场已占福耀全部收入51.7亿元的2896。这家位于福建省福清市的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玻璃制造厂商之一。
但是曹德旺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我们希望把国内和国外销售的比例倒过来。”这位在20年前与几个伙伴一起创立福耀的62岁企业家说道。
他说,每年全世界销售的汽车多达6000多万部。尽管中国已经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而且还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但是国内的年销量仅为700万部。所以对已经占了国内汽车玻璃市场份额60%的福耀来说,走向海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006年6月,福耀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公司通用汽车的供应商,同时与法国的圣戈班和美国的PPG工业集团这样的世界巨头一起,进入了全球前八大汽车公司供应商的名单。
而签约宾利也会大大提高这家在上海上市的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宾利合同的金额虽然不大,但是它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汽车玻璃公司之列。”曹德旺说道。福耀计划在2008年开始向宾利供货。
福耀的汽车玻璃业务在2007年第一季度增长了29%,它的代工出口额已经比2006年同期翻了一倍。而福耀在2006年全年的代工出口也已经增长了一倍。
联合证券分析师钱晓宇指出,福耀在全球汽车玻璃市场上只占了大约3%的份额。在美国市场,福耀的份额会比这个数字大一点儿,但是全球供货量还很小。这也说明福耀的海外扩张空间很大。
但是福耀拓展出口业务之路却走得一点儿也不轻松。
在2001年,PPG工业集团和另外两家公司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玻璃出口厂商进行反倾销调查,并对它们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经过三年的抗争,福耀成功地证明了它在美国市场上是按照规则做生意的,所以获得了接近于零的关税税率。
而目前,人民币升值则成了这家汽车玻璃企业最大的挑战。
从2005年年中到2007年7月,人民币已经升值了8%,而曹德旺说人民币每升值一个百分点对福耀来说就意味着劳动力成本增加了3%。此外,物流、石油和原材料成本也随之上升。
许多中国企业开始在北美、欧洲或东南亚设立基地,试图减少贸易争端的影响,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曹德旺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举措,更何况中国本身也资源短缺。
但是他说福耀目前主要的制造还是会集中在国内,并没有打算收购国外企业或者建立海外工厂。
“汽车和玻璃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他们在自己家里经营得好的话,为什么要来中国呢?”曹德旺问道。“全球化是趋势,但是我们自己得先想明白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福耀会排斥外国投资者。
2006年11月,福耀与高盛签约,向后者定向增发1.11亿新股,计划筹集8.9亿元。
在曹德旺及其家族控制下的福耀打算用大部分资金偿还银行贷款。2006年福耀投资11.4亿元进行扩张,因而资产负债率高达65%。这样的资产负债率在国内很常见,但按国际水平来衡量就非常高了,同时也意味着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 除了提供资金外,曹德旺说高盛已经给福耀提供了如何去海外投资和扩大在美国销售的建议和帮助。
福耀这次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融洽的合作与当年同法国玻璃公司圣戈班的合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福耀和圣戈班在1996年组成了合资公司,后者用1530万美元的代价获得了福耀51%的股份。
作为合资公司的董事长,曹德旺年薪是200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但是很快圣戈班就表明它只想把福耀作为自己的制造基地之一,而无意帮它进入国际市场。
圣戈班在本地化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最终中外股东的分歧给公司带来了巨额亏损。三年后,曹德旺用3000万美元的代价从圣戈班手中买回了福耀的股份。
“我们不想再引人国际上的同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了。而像高盛这样的金融投资者对我们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曹德旺说。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