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越读者
分类
作者 郝明义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怎样躲避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如何阅读小说、诗、历史、哲学?为什么要阅读漫画与影像?少阅读一点的理由……这么有趣的事情,再晚开始也不迟!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做笔记的方法;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Fashion与经典的分界;一个普通读者越界的时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钱理群、曹文轩、陈子善、毛尖、杨勃、蔡志忠联合推荐!

这是一本及时的讨论阅读的书,它让我们面对阅读的危机,又揭示了走出危机的新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阅读”的建议,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内容推荐

阅读不再是皓首穷经,阅读不再是闲情逸致。阅读不再是有目的,阅读不再是无目的。阅读不再是功利,阅读不再是品味。阅读不再是文字,阅读不再是图像。阅读不再有网络与书籍之分,阅读也不再有博士与高中生之分。这是一个没有越界阅读,就不成阅读的时代。不论错过了多少机会,不论多么晚开始,阅读都在等着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机会。何况在这网络时代。这是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越读者时代。

目录

序言/钱理群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书/洪兰

学校没教的事/吴继文

前言:从一艘新奇的太空船谈起

Part 1 学校带来的一些困惑

两个人的经验

中学的“我考故我在”

“由你玩四年”的大学

礼会化阅读的好处与坏处

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个礼物

Part 2 跨越四种阅读饮食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享受香喷喷米饭的主食阅读

品尝一条鲜鱼的美食阅读

阅读是有助消化的蔬果

提拉米苏的甜食阅读

中学教科书与参考书是什么饮食

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时间的书

Part 3 网络上的事情

无辜的网络

为什么不必是文字与书

为什么不必一定是网络

反动现象的双重风险

跑车插了银翼之后

一种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

有十四种外语的可能

Part 4 越界的基础

小说是三十万字写三十字

与人邂逅的诗

为什么要读哲学

换个角度读历史的时候

图像与漫画的作用

影像的力量

网络上的机会

Part 5 一些工具

阅读时间的零与整

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

记忆与CPU

如何使用书店

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之互补

买书的理性与感性

有关书架与藏书

我的图书馆

Part 6 一些方法

诸葛亮、陶渊明、朱熹、苏东坡,是怎么读书的

做笔记的方法

检验有没有读懂书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Fashion与经典

少阅读一点的理由

Part 7 跨越七道阶梯

金字塔理论的先决问题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怎样寻找,以及淘汰一本书

新层次与新领域

最好有一个心仪的对象

阅读的七道阶梯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时代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

结语:第三类文盲及konard Cohen的歌

后记

附录:三位老师的来信

试读章节

把阅读当饮食来谈的理由

饮食习惯可以提醒我们一些事情,注意偏食的问题。把阅读当饮食来谈,有两个理由:一、人言言殊的阅读,用饮食的分类来整理,比较说得清楚;二、有助于我们检查一些最基本的阅读观念和习惯一一譬如偏食的问题。先从头回想一下饮食这件事。

饮食,一个人总要经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自己没什么饮食的能力。所以,从喝母乳(或奶粉)到别人喂食,到自己终于学会用汤匙筷子,都是在这个时候。

第二个时期,是身体发育开始,需要丰富而均衡的饮食,并且要开始学习自行觅食。

第三个时期,吃多了,喝多了,开始懂得培养自己个人的饮食品味。

把饮食的情况,用来看阅读,也可以对照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当我们在幼年,认字与阅读能力都在刚起步的时期,父母给我们讲床边故事(帮我们喂食),为我们采购书籍(教我们使用汤匙筷子),是很有耐心的。进中学以前,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第二个时期,大约就在中学这六年。如同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需要大量而丰富的饮食,因此一个暑假,丑小鸭就变成白天鹅,胖小弟就成了小帅哥,我们的头脑也需要自行寻觅大量而丰富的阅读,以便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

然而,现实是,中学生在考试为主的体制下,一直是接受各种被塞给他的食材(所谓“填鸭”),却没机会学习如何觅食,没机会学习怎么咀嚼或享受饮食,更没机会养成均衡的饮食观念与习惯。

第三个时期,则在进了大学之后。理想上与理论上,经历过中学阶段范围广杂的阅读之后,这时要认真选择一些深入攻读的领域,有点像是赫尔曼·黑塞所说:“很可能有一种什么东西都吃的人:从黑面包到鹿脊,从胡萝卜到鲫鱼,他什么都不讨厌。不过他仍然可以有三四种特别嗜好的菜。”(《我最心爱的读物》)而阅读金字塔的广博与专精,都要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

然而现实是,填鸭填多了,味觉都被破坏了的人,是很难进得了第三个时期的。

一个人的阅读饮食是否匮乏,和他的购买能力有关系,但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他的习惯和认知。

对于身体的饮食,没有人不一日三餐地提醒自己有没有进食;对于头脑的饮食,几个月不读一本书的人却所在多有。如果发现自己经年累月地不读一本书,不给头脑进食,那一定是处于匮乏状杰。

同样地,就像我们即使进食,但是如果饮食不均衡,仍然会处于一种匮乏状态,阅读也是。阅读的饮食如果太过偏食,也是一种匮乏的结果。

所以,如果把阅读当饮食来看,不妨先看看饮食是如何分类的。

日常饮食,不外四种。

第一种,是主食,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让我们吃饱。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没有饱足感的。

第二种,是美食,像鱼、虾、牛排、大闸蟹等等,给我们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食物。

第三种,是蔬菜、水果,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纤维质。

第四种,是甜食,像饭后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也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

第二种阅读的特质,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很像是饮食分类里的“美食”。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

第三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很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第四种阅读,和前面三种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

和实体饮食分类不同的是,阅读饮食的四种分类,并没有那么客观与截然。

实体饮食里,淀粉质多的主食、蛋白质高的美食、纤维质多的蔬果、糖分多的甜食,可以有一个客观的分类标准。但是阅读的饮食里,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分类,却大可能因人而异,各有各的分类标准。对你是主食的,对我可能是美食;对我是美食的,对他又可能是甜食。因此,以上所谈的阅读饮食的分类,只是我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而做的。你可以另外定义你自己的四种饮食。

只是要记得:不论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四种饮食分类,不要忘记两件事:

一、总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种分类。

二、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不论你个人如何区分四类饮食,区分之后,总要维持均衡的吸收。

P58-61

序言

钱理群

本书原是为台湾读者写的,我读了以后却觉得非常亲切,许多地方都深有同感,并且很自然地就产生了一些联想。而作者在书中说,读了一本书,有了联想,就应该“快记下来”:这也是读书的重要方法。那么,我就这样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打开书,就读到一句话,让我触目惊心:我们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郝明义先生讲的是我们的“阅读”:“我们置身人类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丰饶的阅读时代。以书籍来说,中文每年就有将近二十万种的新书,无所不有。何况还有无数方便可得的外文书籍。以网页来说,全世界又以难以计测的速度在分分秒秒地诞生着新网页。还别提那许多转发的email、讯息。”但也恰恰是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放弃了阅读,或者把我们的阅读局限在越来越狭窄的范围内。这阅读环境条件的丰饶与实际阅读的贫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阅读贫困的背后却是精神的贫困:这正是真正让人焦虑不安之处。

在郝明义先生看来,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局限于一些界限之内”。是些什么界限呢?郝明义先生说:“界限,可能是考试教育锁定教科书与参考书所形成的,可能是中、大学长达十年时间阅读胃口的影响所形成的,可能是踏入社会后的现实压迫所形成的。可能是对于‘网络’与‘书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习惯所形成的。”这里所谈到的两点:教育的原因以及对网络的认识问题,我以为都是抓住要害的。我的联想也因此而产生。

先说“教育”。本书引用台湾“中科院”副院长曾志郎先生的话说:“阅读是教育的灵魂”。这是对教育本质的一个深刻揭示。我曾经说过,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其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而读书是这样一种精神活动:一书在手,就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自由穿梭于古今中外,漫游于人类所创造、拥有的一切文化空间,在阅读中重新经历、重新感受书本中的生活。因此,中小学生不是水手,却可以借助《鲁滨孙漂流记》而漂洋过海;不曾经历战争,但可以通过《三国演义》和曹操、关云长一起驰骋古战场,等等,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尽管书本提供的生活、精神资源,还需要经过今后一生的实践,不断注入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化为自我生命的有机组成,但在人生的起点上,通过读书打开一个足够开阔的文化空间,从而达到精神空间的扩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特别是,中小学教育注重的是经典阅读,孩子们就可以与创造人类和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对话、交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小学生、大学生正是通过读书,进入民族和人类文明的文化殿堂,吸取前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精神资源,在文化传递中完成“从自然人变成文化人,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的精神蜕变过程,我们平时讲年轻人的“成长”,讲的就是这样的精神蜕变和发展。(参看拙文《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文收《我的教师梦》)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对教科书的阅读,应该是基本的。如郝明义先生所说,“教科书,是近代有了学校体制后,对学生心智成长所提供的浓缩维生素”,好的教科书是科学地概括集中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人类文明的精华的,它成为学生进入“文化之门”的主要途径,本来是应该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在今天所实行的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中,教科书的阅读与学习,成了应试的敲门砖,这就必然远离其打开进入文明殿堂的“一扇窗户,一扇门”,从而开启心智的本性,而成了必须死记硬背、盲目信从的僵硬无趣的“知识教条”,不但完全扼杀了学生的怀疑精神、独立思考和作为求知的基本动力的好奇心,而且事实上形成对学生的精神束缚、压抑,以至奴役。这样的“阅读”,就从根本上倒了学生的“胃口”,使本来是最有趣、最有创造性,因而最能吸引充满求知欲的年轻人的阅读(包括教科书的阅读与学习)变成了学生厌恶的、避之不及的沉重的精神负担。许多学生因此而一生远离阅读;而另一些学生则逐渐习惯于这样的“教科书阅读”,以致不知道离开了教科书还有什么可以阅读,也不知道除了死记硬背,还有什么阅读方法、方式,成为“书橱”和“书奴”,一个有死知识、无文化、无精神的畸形人。

另一方面,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完全限制在教科书阅读、学习的范围内,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郝明义先生所说,本来阅读是可以、应该满足多种需求的,有生存需求的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与休闲需求的阅读,等等。郝明义先生将其分别比喻为饮食中的“主食”、“美食”、“蔬果”和“甜食”,如同身体的健康需要“饮食平衡”一样,精神的健康也需要“阅读的平衡”。如前所述,教科书的阅读现在已经变成了纯粹的生存需求阅读,如果将其绝对化、唯一化,就破坏了阅读的平衡,更会引发精神的失衡,使人成为“单面的人”,除了死守住那点有限的生存技能之外,既不懂得追寻思想之美,也不会享受自由驰骋于精神世界的快乐,并且从根本上堵塞了“为人生开启各种不同的想象与可能”的发展之路。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仅在中小学教育中,造成了以应试为中心的生存需求阅读成了唯一的阅读,如郝明义先生所说,我们的中小学生事实上是“我考故我在”,他们是为考试而生活、而存在的;而且,我们的大学教育,大学里的阅读与学习,也同样是以“就业”为唯一目的,同样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生存需求阅读为唯一的阅读。而这样的生存需求阅读的眼光是极其短视的,如本书所引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言:“(在太功利的社会里)如果预先决定未来的职业,再把受教育完全当作为就业作准备,这会妨碍现在的智能发展,从而使为未来就业作的准备大打折扣。”这样,就实际上把自己的人生之路引向狭窄化和极端实用化、功利化。

而这样的生存阅读的唯一化倾向,还必然延伸到学校教育结束以后的社会阅读。郝明义先生在书中谈到,他在飞香港的商务舱内看见一位衣着时髦的小姐聚精会神地看一本书,边看边作笔记;最后发现她读的是一本谈如何成功的畅销书,令他大失所望。没有想到,我自己也很快有了类似的“发现”:国庆长假我第一次出门,地铁拥挤得几乎无立足之地,幸而得一小伙子主动让位,刚坐下就看见邻座一位打扮入时的小姐在埋头读书,从旁看去,是一本公务员考试的辅助读物,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而我的反应,却比郝先生复杂,我还是有点感动:因为今天大陆的许多青年已经根本不读书了,这位小姐毕竟还在读书,而且又在国庆假日的喧闹中,或许她也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有几分无奈吧。当然我也有些担心:如果一个人从学校到社会,一辈子都局限在求生性阅读,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我想,不仅会造成前文所说的人的精神的僵化,以至奴化,而且也会造成阅读眼光、品位的扭曲和阅读能力的缺失。即使偶尔有一点休闲的阅读需求,也会因阅读鉴别力的丧失,而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迷于广告式批评的符咒”,误将“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当作“滋养品”“大口吞下”(《我们要批评家》):其实休闲阅读也是有品位、品格的高下的。“思想需求的阅读”当然就更是在“读不懂”的借口下,被拒之门外了。这同样都是反映了精神的荒芜、心灵的缺失的。

我曾经说过,自己最感痛心的,是和应试无关的教育,进入不了今天大陆的中学教育;最为担心的,是和就业无关的教育进入不了今天大陆的大学教育。(参看拙文《我理想中的大学教育》,文收《我的教师梦》)读了郝明义先生的书,才知道这是海峡两岸教育的通病。——我们这里所讨论的“阅读贫困”,其背后隐藏着的,正是这样的共同的教育危机。

其实,郝先生的著作,对我最有启发的,还是他关于“网络认识误区”的讨论。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网盲。郝先生在书中谈到,有两位家长,一位为孩子日益偏向于使用网络而不接近书籍而烦恼,另一位则主张以平常心对待。我大概是采取后一态度的。但在郝先生看来,这都是在以不同方式“延续书籍时代的思维”,是需要质疑的。

让我信服的,是郝先生讨论问题的历史眼光。他提醒我们注意:即使是书籍的阅读也只是历史的产物。在人类演化的四百万年历史中,五千年前学会阅读文字、一千年前}董得使用书籍,“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且文字和书籍阅读带来的,也不仅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前所未有的大推进,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局限:文字固然提供了“一个可以极为抽象又方便地认知世界的方式”,但却也导致了“我们原先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全观能力逐渐退化”;书籍把“文字的传播力量做到最大的扩散”,也使“我们容易疏忽——甚至,贬低——书籍以外的知识来源”。有了这样的历史的眼光和立场,就不会将书籍阅读绝对化,而看清“书的需要是一种过渡时代的现象”,“人类在使用了文字和书籍一段路程之后,又透过科技发明了一种新的形式,企图摆脱文字和书籍阅读的限制,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网络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与意义,就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这同样也是一个超越局限,又自然产生新的局限的历史过程。郝明义先生说得很好:“网络终将结合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触感,甚至意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经验,让人类重归全观的认知经验”,也可以说是被书籍阅读压抑了的精神需求的一种释放。但这样的影像阅读,会不会形成新的遮蔽,造成阅读的平面化、世俗化,影响阅读的深度与个性化?而且也还有郝明义先生所说的局限: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网络阅读还远不是那样方便和舒适,内容与设计概念还没有独立,配合新形态的阅读所需要的新型服务还没发展成熟,等等。因此,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还可能长期并存,形成互补;如郝明义先生所说,我们也要学会“善用‘网络’与‘书籍’的不同特质,来对待过去与新生的知识及资料,来对待‘影音像’及‘文字’不同的媒体”。

我更重视的是郝明义先生的警告:网络不仅创造了图像、影像、声音的重归所形成的新价值、新的可能性,而且使文字阅读和写作成为更加平民化、无所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社会行为。而我们的危险正在于,既可能忽视前者的新价值,又可能极不负责地,甚至是“粗鲁地对待文字这种在网络时代本应该更加精致使用的媒体”,那些所谓“火星文”,那些惨不忍睹的错字、别字、漏字不是已经泛滥成灾了吗?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郝明义先生所揭示的网络所创造的“无中生有的阅读可能”,网络阅读所造成的“建立个人知识架构的可能”,利用网络上的资源与工具,“一个高中毕业生都可以像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一样进修”的可能……在这些方面,书中都有非常精到的分析,读者自去阅读,我就不再多作引述了。

总之,这是一本及时的讨论阅读的书,它让我们面对阅读的危机,又揭示了走出危机的新的可能性,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阅读”的建议,不同的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我愿意将我阅读的心得和读者分享,并向大陆读者朋友,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推荐这本书。

2008年10月12—13日

后记

在韩国釜山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级任导师给了我一份很特别的作业——她要求我每天写一篇作文或日记交给她。每天交一篇作文,对一个小三的学生,真成了头痛问题。很快就挤不出东西,但随便写两句“今日无事”当然也过不了关。幸运的是,我发现了一个解决之道。

我在家里找到一本父亲的书。书纸黄黄的,字都是横排的。书里按各种主题,整理收录了许许多多文章。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到悲欢离合,从抒情到论述,从人物描写到山水花草,各式各类的文章都有。每篇文章后面的括弧里署一个人名。于是我就每天找一个主题,偷偷更动一些地方,“临摹”起来。

那真是一本秘笈。如此这般,靠着秘笈,我熬过了这一年的功课,也得到了一本书的奖励。

我偷偷临摹的那本秘笈的书名现在不记得了,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却逐渐知道那些括弧里所署的人名代表了什么:鲁迅、冰心、林语堂、胡适、周作人……

那本书后面,印了一个CP的标志。只是,对那个釜山华侨小学的孩子来说,他并不知道自己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因为这一本书而起了微妙的化学作用;他也无从想象,这些化学作用,将来有一天会给自己和那个标志所代表,叫作“商务印书馆”的公司,带出另一段缘分。

所以,在这篇《后记》里,我不能不感谢一些人。

侯长兰老师,她让我在小三的时候有了那么一份奇妙的作业。作业做到今天,我还在做得很开心。

马荣义,她在一九九○年送了我一本加了六祖惠能口诀的《金刚经》。如果要选一本“荒岛之书”,陪我直到永远地守在一个荒岛上,我很高兴有这一本书。

汪益,在一些相持不下的争执后,介绍我读了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激起我思索“如何寻找一本书”,以及其后七年里的许多事情。

这些书都在一些关键时刻帮我在墙上画出了一道门户。

在仓促的情况下同意为这本书做插画的张妙如,让这本书多了一份原先没有的感觉,在此表达谢意。

要感谢洪兰教授所写的序,她从没有停止过对阅读的推广。

吴继文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让我意外地了了一段公案。王强、朱敬一、何英超、孙大伟、张大春、陈浩、陈昭珍、曾淑贤、张隆溪、赵学信、刘苏里、韩良露、蔡志忠等诸位先生在百忙中,或是提出建议,或是和我有频繁的书信讨论,让我有所调整,也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要致谢的还有张士勇。她在这本书书名还没决定之前就设定的开本和美术型式,正好符合后来越界阅读这个题目。编辑Winnie配合一个麻烦的作者,辛苦之处也多谢。最好的结束,应该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这本书,我曾经以为是六年前提出Reader Takes All的概念时,就已经决定了方向和内容。但是很快就发现不然。方向和内容,是不同的两件事。我必须经过六年的摸索,然后才在最后的八天里写成初稿。

我知道这些都将陪伴着我踏上一个新的旅程,这让我感受到一种心情微微波动着的欢喜。

在我即将踏上新的旅程之前,且让我也祝您,我亲爱的读者,在阅读的密林里,您也旅程愉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