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铁骑扬威)/细节改变历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魏坚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成吉思汗临终遗命“密不发丧”,小小一计终使西夏灭亡;忽必烈攻宋,围襄阳五年,宋朝一招不慎,终致满盘皆输。元朝的历史细节对元代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

内容推荐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成吉思汗临终遗命“密不发丧”,因此雄主虽逝,余威得存。小小一计终使蒙古上下同心,一举荡平西夏,更留下千古难解的墓葬谜团。

忽必烈攻宋,围襄阳五年不退,弹丸之地竟承载起一个国家的存亡。宋廷一招不慎,终致满盘皆输,“蟋蟀宰相”贾似道也由此他上了自取灭亡的末途。

目录

一 述律氏影响皇位之争

初露锋芒

三子各不同

母亲的偏爱

让国皇帝的结局

故态重萌

祖孙的恩怨

兀欲的继立

屋质的斡旋

一世情仇终了断

二 奸佞加速辽的灭亡

阴狠太后

大权旁落

诛灭后党

兄弟猜忌

忠臣蒙冤

皇叔叛乱

小人得道

皇后惨死

太子遇害

善恶终有报

三 李继迁出奔促成西夏建立

党项迭兴

继迁叛宋

银州战役

连辽抗宋

受封“保吉”

吞并灵州

迁都西平府

景德合约

奠定基业

四 “秘不发丧”令西夏灭亡

刺探虚实

臣服蒙古

俯首称臣

内忧外患

两面受敌

六攻西夏

势如破竹

结果见分晓

胜负各有因

遗失的党项后裔

五 累弊积腐。金王朝由盛转衰

诏立皇太孙

革弊图强

承平积盛世

三战平北疆

千里筑界壕

符离之战

累腐积衰

盛衰终有定

六 女真必亡之路

结怨蒙古

崛起与衰败

三峰山之战

汴京守卫战

哀宗出逃

归德变乱

围困蔡州

女真亡国

七 草原双雄的恩怨情仇

降生乱世

绝处逢生

三结安答

十三翼之战

阔亦田大战

誓言与背叛

剿灭克烈部

击溃乃蛮部

别了安答

八 贪婪举动引起帝国碰撞

帝国初现

使团互访

讹答刺的血

西征序幕

复仇之箭

攻克不花刺

恶战忽毡

撒马耳干之役

摩诃末之死

帝国的挽歌

九 兄弟汗位之争的细节

英雄出少年

“思大有为于天下”

阿兰答儿钩考

汗位空悬

议和北归

抢先称汗

剑拔弩张

兄弟阋墙

成者王侯败者寇

十 策略决定成败,元朝统一中国

灭金伐宋

王妃的密信

郝经使宋

先图襄樊

建立水军

二张救襄阳

攻破樊城

劝降吕文焕

四海一家

十一 影响元朝兴衰的真金太子

与佛有缘

儒学炼真金

册立太子

阿合马其人

真金与阿合马

枉杀崔斌

锤击奸雄

卢世荣理财

真金之死

十二 农民起义葬送元朝

积重难返

“变钞”与“开河”

挑动黄河天下反

高邮之战

腐朽朝政

盛衰小明王

后起之秀

挽歌东流去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奸佞加速辽的灭亡

一个王朝在某一历史时刻达到其强盛的最高点之后,面临的必然是衰落和滑坡,最后走向消亡。这几乎是每个封建王朝必经的道路,辽国也最终没有摆脱这一宿命。圣宗在位期间,辽王朝顺利地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政治稳定程度、经济水平和社会文化发展都达到了巅峰,但是自从圣宗长子耶律宗真,即兴宗即位之后,辽宫廷内部就开始出现一系列皇后篡权、皇子争立和奸臣谋逆的事件。这标志着辽王朝已经开始步人了统治的迟暮之年。《辽史》有云:“自兴宗时,遽起大狱,仁德皇后戕于幽所,辽政始衰。”史书将“仁德皇后戕于幽所”作为辽朝开始衰落的标志,因此,要谈到辽朝后期的状况,就要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说起。

阴狠太后

圣宗的皇后仁德皇后姓萧,名菩萨哥,是著名的萧太后的侄女。萧菩萨哥年少时候便异常美貌聪慧,12岁就人选后宫,后来被册封为齐天皇后。这位齐天皇后当时可谓是一名颇具天赋的设计师,她从花草中获取灵感,亲自设计宫殿样式,建成之后圣宗非常喜欢,因此对她更加赏识和宠爱。此外,齐天皇后还独具匠思为自己设计出行车辆的样式,将其装饰得精美华丽,夏秋期间穿行在山谷间,在如绣草木的映衬下美仑美奂,人们远远望上去还以为是神仙出行。这位美丽灵巧的皇后曾为圣宗皇帝生下两名皇子,但都不幸早年夭折。

这时圣宗身边还有一名普通的宫女,名叫萧耨斤。这名宫女其貌不扬,并且内心残忍阴毒,城府极深,不知她用什么方法获取了圣宗皇帝的宠幸,从宫女升为皇帝身边的嫔妃。后来她还为圣宗生下了两个皇子,长子宗真(即辽兴宗)和次子重元,萧耨斤也因此被封为顺圣元妃。齐天皇后因为膝下无子便将宗真过继到自己身边来,对他疼爱有加,视如己出。生母出身低下的宗真就这样在齐天皇后的呵护下逐渐长大成人,他对齐天皇后也非常孝顺尊敬。二人感情深厚,关系与亲生的母子并无二致。萧耨斤嫉妒圣宗对齐天皇后的宠爱,又看到亲生儿子对齐天皇后比对自己这个亲生母亲还要亲,心中格外不是滋味,这种感情在心中逐渐郁积成了对齐天皇后深深的怨恨。她要报复,要将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从高高在上的皇后宝座上拉下来,让她永远不得翻身。

萧耨斤开始在圣宗身边对齐天皇后百般诬陷诋毁,她先是诬陷皇后与乐工私通,甚至假造证据放在寝宫之中。但圣宗并不相信,他甚至知道这些诡计都是元妃的主意,圣宗对她进行了当面警告,告诫她不要扰乱后宫,做出逾矩之事。萧耨斤此后有所收敛,但她对皇后的仇恨之火却并没有因此熄灭,反而在心中越烧越炽。圣宗临死之前曾立下遗诏,以齐天为皇太后,萧耨斤为太妃,但这封遗诏却被心怀叵测的萧耨斤藏匿了起来。圣宗去世之后,有恃无恐的她竟自立为皇太后,是为钦哀皇太后。

没有了圣宗的庇佑,软弱敦厚的齐天皇后成了任钦哀太后宰割的羔羊。钦哀太后指使自己的两个护卫诬告当时的北府宰相萧浞卜、国舅萧匹敌联合齐天皇后谋反,企图将其下狱审讯。继承了皇位的兴宗宗真知道了生母的阴谋之后,非常不满,他不忍心看到于已有养育之恩的齐天皇后遭此毒手,便向钦哀太后求情,他说:“皇后服侍先帝四十余年,对孩儿也有教养之功,本来是应该成为皇太后的。现在她没有当上皇太后,反而被诬陷治罪,母后切不可这样做啊!”钦哀却恨恨地说:“此人若在,必为后患。”兴宗哀求道:“皇后没有皇子,年纪也大了,就算活着也做不了什么了,孩儿求母后放过她吧!”好不容易可以除掉这个多年来的心头大患了,恶毒的钦哀太后又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呢?面对儿子的苦苦相求,她丝毫没有心软,仍旧把齐天皇后囚在囚车中从中京拉到上京治罪。蒙受不白之冤的萧匹敌、萧浞卜被处死,与冤案有关的四十余人也被抄家治罪。

此时,齐天皇后身边的人被打压殆尽,已经沦为阶下囚的她最终也没有逃过钦哀太后的魔爪。重熙元年(1032年)春,钦哀趁兴宗不在朝中之际,派人加害齐天皇后。齐天皇后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便对来使说:“我实在是无辜之人,这是天下共知的。待我沐浴更衣之后再赴死不迟。”最后齐天皇后引颈赴死,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美貌贤德,倾尽心血抚育了一代皇帝的太后竟落得如此下场,成为了后宫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可悲可叹!

大权旁落

亲生母亲不顾自己的强烈反对和百般苦求赐死了情同亲生的母亲,兴宗感到自己这个皇帝在母亲手下其实毫无权威和尊严可言,曾经的志向和抱负在固执而残酷的母亲那里被击成了碎片。在他眼里,高高在上的皇位也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威严不可侵犯,他感到心灰意冷,不再有心思理会朝政。在情感上,兴宗是敏感而赢弱的,他爱戴并依恋自己的养母齐天皇后,对生母钦哀太后虽然不满却不敢反抗,在这种矛盾之下,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逃避。这正合萧耨斤之意,从此国家大权落入了她一人的掌控之中。

圣宗归天尚不到一年时间,在政治上极具野心的钦哀太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行动。她将先朝法度变更殆尽,给自己的家族成员一一封官拜爵,想方设法让自己家族与皇族联姻。这种做法的目的就在于增强家族势力,以便日后成为自己的坚实靠山。许多功臣或者太后的政治对立者都以各种借口被杀害,朝廷的军事、人事任命大权都落到了太后的族人手中。太后起初为宫人出身,她的这些族人们似乎素质也并不高。虽然太后一人得道使得他们也鸡犬升天,但握有大权的他们却完全不懂治国之术。这些人随便出入宫廷,谩骂诋毁朝臣。他们公开卖官鬻爵,连好不容易得到缓解的民族矛盾也又一次被激化,一时间国家“淫虐肆行,刑政弛紊”,朝廷上下被弄得乌烟瘴气。这给辽朝带来了几乎是灾难性的消极后果。

诛灭后党

兴宗成了一个傀儡皇帝,一举一动都在太后的监视和控制之下,他曾经无奈地对身边一人说:“朕虽然贵为天子,但今日的形状却同囚犯无异啊!”同时后族的专权也使皇族权益受到排挤和损害,皇族大臣们极为不满。兴宗对母亲的感情由养母被杀时的“怨”演变成了如今皇权被夺时的“恨”。于是他与皇族大臣们产生了废后的打算。太后知道了这个计划,以她的性格绝不能容忍儿子对自己的对抗,更不会坐以待毙。她紧急同自己的娘家兄弟们进行商议,决定先下手为强,废掉兴宗,再立一个听话的皇帝,以达到长期控制朝政的目的。太后选中了次子重元作为兴宗的接班人,在她心里,这个儿子自小在自己身边长大,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不像与长子那般淡漠。但出乎所有人意料,有机会做皇帝的重元似乎对母亲的计划并不感冒,反而将这一阴谋报告给了哥哥兴宗。重元这一做法的动机令人颇费思量,我们可以说他深明大义忠心不二,但他后来的叛乱行为却表明他并非不想做皇帝,也并没有如他所表现的那样忠心耿耿。那么行得通的解释就是重元是一个极有心计和长远眼光的人,他知道即便自己做了皇帝也将是母亲手中的一个木偶,毫无实权和自由可言,但是如果帮哥哥保住皇位,那将是天大的功劳,必然会得到哥哥的莫大信任,那时再相机行事将比做一个傀儡皇帝要好得多。事实也证明,一切正朝重元预想的方向发展。兴宗从弟弟口中得知了母亲的阴谋后,立刻派人将太后送往庆州,以守陵的名义将其流放囚禁,然后将太后的家族成员一一流放或处死,一举诛灭了余党。虽然兴宗的这一行动使他暂时在大臣面前表现出了强硬的姿态,但软弱的本性却是不可更改的。这场斗争意在夺取政权,因此并没有彻底剿灭反对势力,相反,他甚至百般容忍姑息,做出了种种失当的举动,这使自己此后的境地愈加被动。

兄弟猜忌

辽兴宗没有察觉到重元的深远用心,他似乎也忘了一百余年前那场李胡之乱的教训,此时他正犯下一个同样的错误,这也为后来的重元叛乱引燃了导火线。由于重元告密有功,兴宗册封他为皇太弟,之后又将北南院、南京留守、知元帅府事等要职授予重元,使其在政治上愈发显赫。在一次酒宴上,兴宗酒酣之际忘乎所以,竟然说出了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重元的话,所谓君无戏言,重元听后大喜,仿佛看见眼前金灿灿龙椅在向他招手。曾经被深刻压抑的企盼一旦被燃起,恐怕就再难熄灭了。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变得越来越骄纵,十足一副准皇帝的派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政治上的投机分子嗅出了存在于朝廷中的微妙味道,开始围绕在重元周围,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从此重元便开始了密谋和准备,等待嗣位时机的到来。

一个草率的册封,一句酒后的戏言,给辽兴宗和他儿子带来的却是一场严酷的叛乱,这使统治本已江河日下的辽王朝更加雪上加霜,加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除了对兄弟的纵容,兴宗对政治上的敌对势力也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态度。突出表现就是四年之后,他又将钦哀太后接回了朝廷。兴宗是个仁义孝顺的人,性格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家传统道德的因素。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出于对亲生母亲的孝心,但这份苦心却并没有打动那位铁石心肠的母亲。回到宫中之后,她并未有所收敛,反而时常利用儿子的软弱干预朝政,助长了一股非常不好的风气,兴宗末年朝政的废弛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咎于太后。她虽然表面看起来已经悔过,与兴宗恢复了母子情谊,但实际上仍然对兴宗非常不满,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将皇位传于次子重元。我们无从得知太后本人是否知道当初正是这位心爱的儿子出卖了自己,使自己沦落到如今受制于人的田地,但即便知道了,比起软弱而无进取之心的大儿子兴宗来,这位果决狠辣的母亲也许会更加赏识这位颇具自己风范的小儿子重元吧。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兴宗和钦哀太后共同接见宋朝的使臣王拱臣。太后问王拱臣:“你朝的太祖、太宗是什么关系啊?”王拱臣道:“是兄弟。”太后笑道:“好啊,这是多么的仁义啊!”兴宗听罢非常不满,又问拱臣:“那么太宗和真宗是什么关系呢?”拱臣答道:“是父子。”兴宗便说:“好啊,这是多么合乎礼制啊!”后来兴宗私下对王拱臣说:“朕有一顽劣的兄弟,若将来得国,恐怕你们宋朝就永无宁日了。”从兴宗和太后的这场明争暗斗中,我们可以看出,辽朝统治阶层内部对皇位继承人的分歧已经表面化,不再是暗地里的较量了。其实早在这一事件之前,兴宗就已经为曾经的草率行为感到懊悔了,他察觉到重元势力的悄然发展,心中深深地感到不安。此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他开始重新进行打算和安排,决不会甘心让皇位落入兄弟之手。一方面兴宗保持重元现有的地位和权力,使其不会在短时间之内就有所行动,另一方面,他不断提高和扩大自己儿子耶律洪基的地位和权力,为其以后继承皇位打好基础。他不断给耶律洪基封官授爵,最后还以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这就对外宣告了耶律洪基皇位继承人的地位。

P18-22

序言

历史很神奇。翻开史书,风云激荡,骇浪惊涛。是什么在主宰着沉浮?当我们看到一个盖世英雄喋血沙场,战局就此扭转,大势就此变幻;当我们看到一个周密的谋划,因为偶然疏漏,功败垂成。在扼腕叹息之余,我们难免会想到,假如……假如那个英雄不死,假如那一次谋划没有疏漏,历史岂不是另一番景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决定历史呢?是那些偶然发生的细节吗?

胡适曾经说过:某人“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起一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他把一些偶然之事的作用夸大到了极致。果真如此,历史就成了一个个不可逆料的谜团,一个个杂乱无章的碎片。然而,历史并不是这样。历史有它自身发展的大势,有时人们把它叫做规律。所谓,世界大潮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确,历史上并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大事,而是充满了一个个小事,或称细节。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正是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开始的。但是,小事也许可以导致一时的胜负成败,但对历史发展的大势则是无能为力的。

那么,偶然发生的历史细节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大势又是在什么层面上制约着历史事物的走向?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大问题。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迹可循的。小而言之,比如,五代后周在世宗柴荣的治理下,蒸然有太平之象,但因为没有解决藩镇的问题,他死后势必会出现一位悍将篡夺政权,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赵匡胤,也不管夺权是不是发生在陈桥驿;又如,明朝朱元璋分封诸子为亲王,势必会造成亲王与皇帝之间的冲突,不管冲突是发生在哪个皇帝与哪个亲王之间,也不管胜利者是皇帝还是哪个亲王。在这个意义上,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偶然的,皇朝的集权统一和消除藩镇割据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朱棣夺取皇位是偶然的,强势皇帝的出现和亲王势力最终被削弱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大而言之,比如,明朝末年,李自成与满人都在争夺明朝即将失去的天下,不幸的是,因为李自成失策、吴三桂叛变等一系列偶然原因,满人夺得了天下。满洲贵族疯狂圈占土地,推行农奴制度,实行野蛮的民族压迫,致使社会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因而激起强烈的反抗。这些反抗迫使清廷不得不改弦更张,采取措施缓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到乾隆年间社会经济再次达到明朝巅峰时期的水平,并有所发展。那么历史最终的进步就是必然的,就是大势。满人的入主,历史的倒退就是暂时的、偶然的。

我们不是宿命论者。我们承认历史发展大势,或说历史是有规律的,是从宏观着眼的。我们说的历史的根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力一定会越来越进步,人的解放程度一定会越来越提高。我们也不是历史的偶然决定论者,我们认为一切偶然的事件和细节,都脱离不了历史发展的大势,都改变不了历史最终必然向前发展的方向。关注历史细节,可使我们增长智慧;放眼历史大势,可使我们站得更高。

是为序。

毛佩琦

2008年8月22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后记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在通往必然的过程中,却有着众多偶然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人表现,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有时甚至会改变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所以,当这本名为《铁骑扬威》,描写北方民族创造的历史细节的通俗读物完稿后,我还是想再多说几句话。

孕育、诞生于中国北方广袤草原和山林地带的北方民族,在公元10至14世纪的近500年间,曾经创造了一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先后兴起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民族,他们迅速凝聚和壮大,纵马驰骋,如狂飙飓风般席卷草原大漠和山林沼泽,不断地南下中原,把北方草原游牧、渔猎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置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直至大元帝国最终完成统一,描摹了一幅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民族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恢宏画卷。

古代北方民族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中国疆域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除了历史的机遇和他们与生俱来的坚忍不拔、气吞万里的豪迈气概之外,还因为他们具有兼容并蓄、汲纳百川的宽广胸怀。

公元907年,盛极一时的唐王朝永远地沉沦了,继而起之的是中原的后梁和塞北的契丹。契丹创建的辽朝,翻开了中国古代北方历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无所顾忌的引进和吸收,大刀阔斧的革新和创造,这是契丹文化能够在原有基础上,融汇众长,推陈出新的重要动因。公元11世纪初叶,契丹与北宋握手言和,结为兄弟之国。其时契丹国势之盛,“东朝高丽,西臣夏国,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吴越南唐航海输贡”。其疆域之广,“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东西朔南,何啻万里”!其人口之众,共有五京六府,辖州、军、城156,县209,部族52,属国60。如此立国规模,正所谓龙盘虎踞,雄风万里,从而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世纪。有辽一代,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和巩固,一方面是中原农耕区域的土地和人口的不断归并,另一方面是中外交通、贸易在草原地带的开辟和扩大,特别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政治体制,更是开创了“一国两制”治国方略的先河。随着契丹把高度发达的中国古代封建文明成就成功地引入塞北,中国北方出现了空前的中外、南北文化的交融荟萃。

党项族是我国西部古老民族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今青海和四川西北部。8至9世纪时,移居到现甘肃、宁夏边境和陕西北部一带。党项的经济形态本以畜牧业为主,迁居后也经营农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围其他民族相互接触,党项族逐渐强大起来。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以兴庆府为都城,逐步扩大势力,迅速发展为封建制国家。因其地偏西,所以历史上称之为西夏。据史书记载,其势力“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西夏王朝虽偏安一隅,但其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间的交错地带,史书称其“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是也”。“土境虽小,能以富强”。因此其文化贯通中西,融汇南北,其独树一帜的文化内涵,堪称珍贵。公元1227年,在强大的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立国近200年的西夏王朝最终灭亡了,党项族也逐渐融于其他民族当中,他们创造的文明也成为历史。但西夏对后世草原文明的深刻影响,以及其促进各民族间相互交往的功绩却永远也不会磨灭。

女真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黑水棘韬后裔。辽朝灭掉棘褐人建立的渤海政权后,黑水棘辐改称女真。当时辽朝把迁往辽阳以南、编人辽朝户籍的女真人称为熟水真,而把没有编人辽朝户籍的女真人称为生女真,他们居住在东北的长白山北侧、松花江和黑龙江地区。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属于生女真。它包括几十个部落,散居山谷之间。其中完颜部是较大的部落。金朝的创建者完颜阿骨打就出自这个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到lO世纪时,女真族已逐渐强盛起来。他们与前代北方民族不同,除了牧养牛马外,还大量养猪,并从事农耕、冶铁、采金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完颜阿骨打继任首领后,统一女真各部,举兵抗辽,并于1115年称帝建制,国号为“金”,建元“收国”。又经过10年征战,到金太宗时,俘虏了辽的最后一个皇帝天祚帝,建国219年的辽朝至此灭亡。金在灭辽的第二年,又灭掉北宋,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形成金、西夏和南宋相互对峙的局面。金朝的建立和迁都北京,对女真族社会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开发,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以及北方草原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古族是公元13世纪蒙古高原上崛起的优秀民族。这个民族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大成,英勇善战,不屈不挠,他们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在冷兵器时代的最后阶段,发挥骑马民族机动作战的优势,在广阔的北方草原上纵横驰骋,南下中原,西征欧亚,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历史业绩,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1234年,立国120年的金朝在蒙古和南宋的夹攻下灭亡了。公元1260年,成吉思汗的嫡孙忽必烈在开平继蒙古汗位,建元“中统”。公元1279年,企盼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在蒙古铁骑摧枯拉朽的冲击下终于划上了句号。从此,自唐中叶以来长达400余年分裂割据、诸国并立的华夏大地,又由于元朝的建立而重新趋于统一。而重要的是,此次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蒙古族来完成的。随着元王朝在各地实行行省制、土司制,以及驿站的增多、屯田的兴起,各少数民族与中原的往来和交流也大为加强。元代农牧业、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天文历法、印刷术的精进,史学巨著的编撰,以及戏曲杂剧的繁荣,南北唱腔的合流,都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大元帝国的建立,打破了各民族政权间的疆域界限,最大限度地汲取了汉文化及北方民族文化的精粹,使中华文明进一步融汇贯通,发扬光大,并由此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

历史就是这样,民族的兴替,朝代的更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特定的历史人物的作用和事物发展的细节又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的性格,他们的喜好,甚至于他们的喜怒哀乐,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性细节,都会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甚至于改变历史发展的轨迹。因此,我们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同时,也应当注意研究历史发展中的细节,并把这些看似偶然的细节连同历史的发展大势一并告诉我们的读者,这也是我应邀完成这本小书的初衷。

我本不善于通俗历史读物的编写工作,此次承蒙著名历史学家毛佩琦教授邀约,虽不敢丝毫怠慢,但也深感时间紧迫难以完成,故而拟定了15个题目,组织本专业做北方民族考古研究的陈姝婕、杨洋、高伟、何京、仲叙莹5名硕士研究生,按照辽、西夏、金、蒙元的顺序,分段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和初稿的编写工作,为此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最后由我筛选统编,几经修改后定稿。因此,这是一个大家共同劳动的成果。

当书稿即将付梓之际,我仍感到惶恐,深知书中所叙并未达到原本要旨,且尚有诸多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编者和读者海涵。

魏坚

2008年7月24日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