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老出版人的回忆录。作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自此与新文学出版结缘。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编辑忆旧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家璧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老出版人的回忆录。作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自此与新文学出版结缘。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内容推荐 赵家璧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从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总结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到徐志摩的《爱眉小札》、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钱锺书的《围城》……一本本新文学名作,经由作者走入万千读者的心中。 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一本本图书诞生的故事,动情地回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郑伯奇、郑振铎、徐志摩、曹靖华、丁玲等师友的交谊,记录了他们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孳孳于文化事业的身影。 目录 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 使我对文学发生兴趣的第一部书 从爱读书到爱编书 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 鲁迅为《良友文学丛书》开了路 为了出好书——《鲁迅与书》序 重见丁玲话当年——《母亲》出版的前前后后 丁玲赠我以《母亲》 鲁迅与《木刻连环图画故事》 鲁迅·麦绥莱勒·连环画编文——参加连环画研究会有感 关于周扬编《高尔基纪念论文集》 话说《中国新文学大系》 鲁迅怎样编选《小说二集》 三十年代的革命新苗——专为左联青年作家编印的《中篇创作新集》 记四十五年前的一部小说年选 鲁迅编选《苏联版画集》 关于曹靖华编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 徐志摩和《志摩全集》——纪念诗人逝世五十周年 商务版《徐志摩全集》序 徐志摩和泰戈尔 记郑伯奇在良友图书公司 追叙未完成的《世界短篇小说大系》 郑振铎和他的《中国版画史》 耿济之在“孤岛”的上海 悼念蔡元培先生 关于钱锺书的《围城》和师陀的《结婚》——《晨光文学丛书》中的两本长篇小说 出版《美国文学丛书》的前前后后——一套标志中美文化交流的丛书 一面战斗、团结的旗帜——纪念生活·读书·新知书店成立五十年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第一次认识徐志摩是我在上海光华大学附中念书的时候,那是一九二七年的初冬,他在大学里教英国文学。我当时在附中学生自治会主编校刊《晨曦》季刊,在那里写了几篇介绍荷马、王尔德、小仲马等作品的文章,也在大学的一本周刊上发表过关于拜伦、济慈和但丁的读书札记,因而引起了这位大学教授的注意。有一天,他通过一位高年级大学同学把我叫到大学教员休息室去谈话,开始害我吓了一跳。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年轻教授,白皙的脸,大阔嘴,长下巴,一个大鼻子上架了一副玳瑁眼镜,话说得那样娓娓动听,我一下子被他迷住了。我不停地向他发问。他知道我对西洋文学感兴趣,正在自己暗中摸索,听到我请教他有无入门秘诀时,他就认真地对我说:“文学不比数学,需要层次地进展。文学的园地等于一个蜘蛛网,如有爱好文学的素养,你一天拉到了一根丝,只要耐心地往上抽,你就会有一天把整个蛛网拉成一条线。我自己念书,从没有一定的步骤,找到一本好书,这本书就会告诉你别的许多好书。”他当场介绍我刘易斯(G.H.Lewis)的《歌德传》,说他爱读这本书,相信我也能从这本书里发现歌德的伟大和读书的秘诀。后来我在他写的《济慈的夜莺歌》里也看到这个书名,是在他谈到“我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后面举例时说到的(《巴黎的鳞爪》,第119页,1927年,新月书店)。原来是他在读《金银岛》作者斯蒂文生所著《写作的艺术》时才发现了这本“黄金的书”。 我在一九二八年进入大学,读的是英国文学系,凡是徐志摩开的课,能选的都选了。选读他课的同学都感到这位诗人丝毫没有教授的架子,充满着蓬勃的生气,活泼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广泛的兴趣。他踏进课堂,总是把隐藏在他长袍袖底的烟蒂偷偷地吸了最后一口,向门角一丢,就开始给我们谈开了。他有说,有笑,有表情,有动作;时而用带浙江音的普通话,时而用流利的英语。真像是一团火,把每个同学的心都照亮了。他的教学法不同一般,他教英国散文、诗、小说都没有指定的课本,也不是按部就班地教,而是选他自己最欣赏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念给我们听,一边讲课文,一边就海阔天空地发挥他自己的思想,我们这批青年就好像跟了他去遨游天上人间,从而启发我们闯入文学艺术的广阔园地。他用他诗人的气质,企图启迪我们性灵(他常用这个词,意指inspiration)的爆发。他确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好老师,他给我们高声朗读济慈的《云雀歌》;亲自带领我们去参观汪亚尘在法国临摹的美术展览会;鼓励我们去听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每周演出的西洋古典音乐,因为有一次在演奏会门口,他见到了我。此后他曾对我说:“要能真正欣赏西洋文学,你就得对西洋绘画和古典音乐具有心灵上的相当训练,这是一条大道的两个旁支。你们研究文学,决不应放弃这两位文学的姊妹——绘画与音乐,前者是空间的艺术,后者是时间的艺术,同样是触动着性灵而发的。”此后,就推荐我去读J.A.西蒙斯的有关散文集。他经常讲到古希腊的悲剧,要我们从那个源泉里吸取智慧。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一讲起就联系到他在意大利参观访问时的所见所闻。对大画家达?芬奇又是飞机的第一个发明者,更钦佩得五体投地,介绍我们自学有关他的传记。一堂课下来,就开了一大批参考书,让我们上图书馆去自己学习,或是叫我们上别发洋行 (Kelly and Walsh Book Co.,设在上海南京路外滩一家英国人所开的西书店,徐志摩经常带同学一起去选购文学读物)去买。对于哈代(T.Hardy),他怀有最深厚的感情,他在英国曾访问过哈代。这位“厌世的,不爱活的”诗人的作品,给我们念得最多。我至今还怀念着一本羊皮面装帧的一寸多厚的牛津版《哈代短篇小说集》,那是志摩先生亲笔签名赠我的结婚礼物,现在不知落入谁手了。 一九三○年春天,我们征得志摩老师的同意,上他课时,索性把课堂搬进校园里一座古墓前席地听讲。他身靠那棵古槐树,我们分坐在两旁树荫下的石条上,顶上满天的绿叶,小鸟儿在啁哳地唱歌。他给我们念赫特生(W.H.Hudson)的《绿色大厦》和《鸟与人》。他讲泰戈尔怎样喜爱赫特生的作品,和他一起研究《鹞鹰和芙蓉雀》的故事。最后感慨万分地对我们说:“你们假若能去泰戈尔创办的那所国际大学,住上一星期,你们才会感到宇宙万物的可爱。我们要回到自然界去,这世界实在太脏了,什么地方都是丑的。”诗人不满现状的情绪,在讲课时随时都有吐露。这种要求回归自然、逃避现实的思想,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我那时已半工半读,在良友图书公司编一个学生刊物。原来有意对西洋文学深入研读,因而准备在古希腊文学方面下番功夫,但国家民族已面临危亡的边缘,斗争的号角早在我耳边响起,时代的使命已不容许我这样的青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志摩先生曾屡次向我表示,不宜过早地参加社会工作,他劝我好好多读些书,大学毕业了,可去牛津或剑桥再求深造。我当时和他有不同的看法。到一九三○年冬,光华闹了学潮,徐志摩也被时代的激流冲倒了。P208-210 序言 赵家璧“编辑忆旧”三种出版说明 赵家璧先生(1908—1997),上海松江人,现代出版家、编辑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进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四十年代辗转于桂林、重庆、上海,先后主持良友复兴图书公司、晨光出版公司,于新文学出版事业贡献良多。数十年编辑生涯中,他编辑出版了大量优秀社科文艺著作。其中,蔡元培撰总序,胡适、鲁迅、茅盾等十人参与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堪称新文学奠基期的总结性巨著,影响深远;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锺书的《围城》等图书更是家喻户晓,进入现代文学名作之林。 赵家璧先生晚年发表了一系列“编辑忆旧”文字,受到读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这些文字,有的散见于报刊,从未结集成书;而结集成书者,也已多年未曾再版。值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编辑策划了赵家璧“编辑忆旧”三种,于近期陆续印行,作为对这位老出版人的纪念。三书情况分述如下: 《编辑忆旧》,据三联书店一九八四年初版重予录排,酌作校订。 《文坛故旧录:编辑忆旧续集》,据三联书店一九九一年初版重予录排,酌作校订。 《书比人长寿:编辑忆旧集外》,搜集作者上述二书以外的相关文字及序跋编订而成,为首次出版。 三书的出版,得到赵家璧先生的子女与上海鲁迅纪念馆“朝华文库”的大力协助,在此谨致谢忱。 中华书局编辑部 二○○八年六月 后记 我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写这类回忆三十年代编辑生涯的文章,最初只写与鲁迅有关的。一是因为鲁迅给我的近五十封信,一直珍藏在身边;而当时研究现代文学的人,都集中于研究鲁迅。一九七八年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我回忆的范围大大地开阔,余悸也逐渐消除了。 北京三联书店很早便盛情相约,将来结集后交他们出书,这对我是鼓励,也是鞭策。一九八一年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计划编一套丛书来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我征得三联书店同意后,把有关鲁迅的十篇,先单独集成《编辑生涯忆鲁迅》,准期在九月二十五日在京出版。所惜印数不多,市上早无供应,再版的机会,看来暂时也极渺茫。 这几年,我又为《新文学史料》、《读书》、《文汇月刊》、《书林》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陆续写了二十余篇;又从旧作中选出尚有重印价值的二篇;连同征得“人文”同意而列入有关鲁迅的五篇,共选二十八篇,编成这个集子。编排次序依主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三个时期: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前期,也就是“孤岛”时期;四十年代后期,直到解放。其中正文二十篇,附录八篇。 书名借用一九五七年三月,我在《人民日报·文艺版》上,最早发表此类文章时所用的篇名——《编辑忆旧》。我爱这个书名,因为编辑,在我看来,是个光荣的职责和称号。我认为,只有认识了我们过去的进步文艺出版事业,怎样在旧世界中,作家和编辑,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并肩作战,奋斗图存,才能体会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向人类文明、自由、幸福的唯一大道,而文艺读物这一精神产品,是可以发挥极大的推动和鼓舞作用的。试看当年蔡元培、鲁迅、茅盾、郑振铎、郑伯奇和阿英等先辈对我的培养和支持,岂止是为我这个文学青年而已,他们更远大的目光,是在设法扶植、卫护并发展这个素来不为人们所注意的小小的出版阵地——良友图书公司,通过它,发挥出版物这个武器的作用,来唤醒人民,教育人民,促使早日出现像今天这样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十年浩劫一开始,无知而又无耻的“造反派”,在大字报上,指斥我用这个题目写文章,意在“颂古非今”。殊不知没有过去,何来今天?只有认识了旧世界,才能更加热爱新社会。 三十年代,我似初生牛犊,敢闯敢为,因而回忆文章比重较大,也还有不少值得一写的书人书事;更不用说以后两个时期了。如天假以年,我准备继续写下去,虽然六七百封作家书简,至今下落不明。对现代文学研究者,如能起到点滴参考作用;对编辑出版工作者,如能有所借鉴;对一般读者,如果还不至认为言不及义、浪费笔墨,那我于愿已足。下笔吋,自认力求做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但回首当年,已半个多世纪,文献不足,记忆有误,势所难免,务希读者匡正。集中文章都是单独发表过的,许多细节,不免有重复,编集时已注意及此,加以删节,恐尚有疏忽,希读者鉴谅。 1983.12.3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