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蓝梦
分类
作者 静杨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收集了作者自己创作的小说、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二十余篇,内容丰富,大多涉及公安法制题材,这既是作者对自己从事文字工作的一次回顾,也包含了对生活的领悟与思考。在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选择的案例虽在当年曾轰动一时,在写作中却没有哗众取宠,而是以冷静的笔调写事件,以饱满的情感讴歌了警察形象,读来亦是发人深省、荡气回肠。

内容推荐

李红,笔名静杨。曾发表中短篇小说《蓝梦》、《死亡迪斯科》、《潜逃》、《假如真爱来临》,以及散文、评论、报告文学等大多涉及公安法制题材的文学和新闻作品近百万字。本书收录了他的小说、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二十余篇。

目录

行走的白杨

·散文类·

假如真爱来临

 ——听来的故事之一

追寻

 ——听来的故事之二

我与厨房有个约会

 ——听来的故事之三

秋叶情怀

来自本命年的祝福

给儿子的礼物

倾诉及倾诉以外的思考

 ——读《中国当代警官的倾诉》断想

·小说粪·

蓝梦

死亡迪斯科

一夜狂欢

凤凰情

潜逃

“黄鱼”行动

隐墙

黑色的梦

·纪实类·

一个英雄的快乐与隐痛

深圳警察大写意

战“黑潮”

 ——深圳市盗抢机动车案件探析

“三无”部落沉思录

“香港特派处长”沉浮录

天仙局的破灭

斩断魔爪

 ——深圳特大贩卖假发票集团撞板

一起牵动海峡两岸的疑案

枪案背后的罪错

一个血红的惊叹号

铁道线持枪大案

海关盗影

为了不解之缘

试读章节

拿现代女性的时尚来衡量,似乎应该远离厨房。业余的兴趣培养大多放在运动、旅游、美容、健身、园艺、茶道、读书、听歌等高雅层次上。而我这个女警官——似乎还算成功的职业女性,业余时间除了爱和老公郊游、爬山、逛书城之外,下厨做菜却是我的最爱。爱琢磨美味的原料炮制,爱探究其营养成分。爱尝试其制作方法,爱亲自动手将美味诞生的流水线一人包揽一从原料的采购到洗、切、烹、尝,直到装点上桌,得到家人或亲朋好友的喝彩,狼吞虎咽之间,还把吃它的益处告之众人,待盘底朝天,美滋滋地偷着乐,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其美融融,其乐无穷。

根源何在?似乎无从考究。祖上没有考级大厨,父母也非经营酒店餐馆的经理大佬,自己是学中文出身,同学中不少人恨不能与柴米油盐划清界限,好似热衷口腹之快烹饪之道就会有辱文曲神灵……爱下厨似乎爱得毫无道理。

追根溯源,我的厨房情结恐怕源于幼年时期。爸爸在部队营区,我和妈妈在随军家属区。相隔五六十里。每月一次的团聚,爸爸里外忙碌着,恨不得把整个月的活儿都干完。妈妈上班去了,该洗该晒的忙完之后,爸爸领着我买菜、做菜。我满眼崇拜地看着他变魔术似的将一道道菜香喷喷地端上桌,连时间都算得几乎恰到好处。就在妈妈下班敲门的时候。餐桌上似乎永不重复的各色佳肴诱人垂涎,父母紧紧相拥欣喜相迎,温馨浪漫的情景让我至今无法忘怀。我问过老爸,他那一手常出常新的烧菜工夫是从哪儿学来的。爸爸那张充满军人气质的脸上写满温柔,“你妈身体不好,胃口差,要想办法调理。我又不能天天在家照顾她。得空下厨房看炊事员烧菜,一来可以关心部队伙食,二来偷学几招回家练兵,一举两得。”爸爸的表情很顽皮,很得意。我为此而幸福,因为我有个爱给自己太,太和女儿烧菜吃的爸爸。

因为妈妈生我和弟弟时无人照顾落下病根。因为我是军人的女儿必须早当家,十岁那年,妈妈生病住院,我放学回家学着做菜给弟弟吃,第一次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饭煮糊了,青菜炒黄了,吃得弟弟直皱眉。与厨房的约会就是这样开始的。虽然是以苦开局,可那一份成长、自立的骄傲和学习、创造的快乐也就这样一点点地积累起来了。

大学期间,与同班的“他”相识相知。在毕业前夕的一天,一他牵着我的手在柳絮湖的月夜里散步,他问,除了爱种花草,会写小说之外(这些是他自己观察到的),你还会干什么?我脱口而出,我会做饭,炒菜,烙饼,擀面条,包饺子,一不小心就会让你吃掉舌头!不知他是意外,还是吃惊?对面的这位是娇生惯养的部队子女,还是早当家的灰姑娘?他愣了一会儿,问:“怎么学会的?”“生活呀!”我故弄玄虚不正面回答……

后来他慢慢知道,因为父亲的家国难两全,因为多年来我见习过父亲调理母亲口味的种种手段,因为我想当兵的爸和生病的妈分忧,逮着机会我就下厨房,学做饭,大胆尝试,不怕失败,渐渐积累了可以夸口的资本。结婚后的第一次下厨让他惊讶之余又多了赞赏和感叹:“感谢生活,我真有福!”

最让我露脸的一次下厨经历是在大学毕业进了公安局。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水平让我们那些刚出校门就进警营的人,把口袋里的五十四元工资看得很紧。第一年的春节,正轮上值班,几个回不了家的年轻人商量好了,凑份子自己做菜。都相信这样一来省钱。二来有家的气氛,三来可以饱口福打牙祭。大家掏钱都挺爽快,可到了商量买什么,怎么做时,却没了主意。我暗自窃喜,露一手的时机到了。我拿出了前所未有的指挥才能,列出一份经济实惠的菜单,写明所需原料的斤两,分派男的出去采购,女的在家凑齐碗筷家什,我卷起袖子洗切煎炸炒,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就在一只可怜的小煤油炉上,就在简陋不堪的单身小宿舍里,我们六名年轻的警察吃上了一顿虽不成席但也丰盛可口,令人难忘的年饭。就此,我会做饭的名声也就传开了。逢年过节,三五知己在家小聚,品尝美味,谈古论今,增广见闻,乐亦融融。一连多年,我享受着厨艺的快乐,老公承受着洗碗的痛苦。谁让他不会也不愿做菜呢?不过人家也有一说,你享受的是创造者的快乐,我品味的是无名英雄的悲壮,因为所有来客只会夸你的手艺,有谁会上桌伊始表扬一句,哇,你们家的碗洗得真干净?说得满桌高朋哈哈大笑。那些年月里,我们收获的是浓浓的友情和亲情。就在自家的饭桌上,我老公也交上了许多警察朋友,有的还引为知己,情同手足。记得他不止一次地拥着我说,得到你,幸福!

其实,真正获得幸福的还是我。若没有家中亲人的宽容与鼓励,我不可能在失败中积累成功;若没有朋友的欣赏,我不可能在得意中培养兴趣。外出应酬,山珍美味浓香扑鼻时,我会不由自主地琢磨它的色香味从何而来?筹划着下次为知己好友露一手:工作之余,酝酿食谱为老公和孩子张罗做饭时,我体会的是当年父亲藏在心里为亲人忙碌的快乐;围坐餐台,听着推掉应酬坚持回家吃饭的老公食欲大开,边吃边赞“还是家里的菜对味口”时,我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委屈和辛苦,在心里对我的老公和儿子说,“为你们下厨,我乐意。”

生活教会了我下厨做饭,下厨做饭又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活,享受生活。命运让我拥有珍爱我的父母、老公和孩子,让我拥有宝贵的友情和亲情,我在学会用事业、荣誉、健康、尊严和美好回报我的亲友们的同时,还学会了另外一种独特的爱的方式,那就是,我与厨房的约会。

感谢生活,感谢命运,感谢我热爱着的亲人和朋友们。

P15-18

序言

知道李红曾经的笔名叫“静杨”。

拿“静杨”的名字和那个走进任何一个派出所。随便检索一下就能找出一大把的“李红”相比,我当然更喜欢“静杨”。

有时候觉得那是一种情绪,一种意境,一种品格。试想想,在广袤的草原上,伫立的一株白杨。它似乎缄默着又倾诉着,或者缄默就是倾诉的形式。它似乎孤独着又从容着,那种孤独的从容更让人体会魂灵静谧的真谛。我曾在内蒙古、河北边界的塞罕坝,真的就看到过草甸子上的这样一株白杨。放马过去,静静地绕着它看了一圈,心里便生出好些感动。

跟李红结识20多年,却知道这株白杨从来就没有静止过。她就是一株行走的白杨,甚至是奔走的白杨。也许她骨子里是宁静,甚至终有一天会回复她宁静的本真,但20年来却不是。究其原因,还是她自己透彻。她在后记里有一句:“骨子里的不甘和执着”,倒真是道出了人生的三昧。她太较真、太要强、太追求近乎极致的完美。

她对朋友如此,率真、率性、率情,尽职、尽责、尽心。不论哪一位朋友,多少年以后谈起曾经的交往,都会有发自内心的喟叹。就看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写给本命年朋友的祝福,她说:“现实世界里,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日复一日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忙碌着,策划着,崇高或并不崇高地奋斗着,不要把你的寂寞你的惆怅你的痛苦你的思考藏得太深,太远,大康,让我们在你的作品里读到它。”

这种叮咛和嘱托,在文字中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情愫。在现实生活中那又是一种太让人感动的细致和周到。幸好想起当年好友云南作家汤世杰夫妇来我们家做客,李红主动主厨的种种故事和细节,不然,真会对大康收到的祝福心生妒忌了。

对家庭、对亲人、对孩子,李红也有着另一种“骨子里的不甘和执着”。只要读一遍她写的《给儿子的礼物》,无论哪一种年龄,哪一种关系,都不可能无动于衷。她说:“你让我们从此圆满,儿子。你是命运送给我们的最称心的礼物。”“儿子,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书……你是爸、妈最得意的作品,我们读你读得入迷。”“历史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你选择了吗?你准备好了吗?”

这样的一种爱的付出,造就了她生命中许多感人的作品。李红的先生周德生也是我们的挚友,曾经是才情和激情横溢的大学青年教师,他给我们小说写的批评文字,我至今仍认为是我读过的最优秀的文艺批评作品之一,它曾被我小心地收在我们的小说集里。后来他涉猎实业,一蹴而就成功转型。实际上,是他长期积累而后发的必然结果。德生的成功,李红的“不甘和执着”。大抵可以算得上是另一种激发活力的酵母。至于对父母、对兄妹、对所有的亲人,那种“让爱伴你一生”的付出,在朋友们那儿也是有口皆碑的。

一直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各级文秘,大到毛主席的秘书,小到基层的文员,是中国一个特别、特殊的智力阶层。不仅要有粗通甚至精通古今的学养,其平衡艺术的驾驭,其危机公关的演绎,其体制文明的解读,甚至种种行为心理学的沟通,皆非寻常知识分子所能及。我说这话非常由衷,绝无贬意。至于他们起草的文件、拟就的报告、铺陈的总结,有许多都是凝结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政治智慧,甚至还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种种可以意会而又难言说的玄机。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文体。她在我们所谓文学创作的边界之外自成一格,而绝难容人小觑。

李红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公安宣传工作。后来又在深圳创办了《深圳警察》杂志,并一直主持工作。李红的文字,不仅融会上述问题的精妙,而且还把她对文学的那一种“不曾忘记的记忆和深藏心底的情愫”化解其中,形成了她自己的风格。这种追求,殊非易事,个中甘苦也难为局外人所理解。她以冲锋在公安新闻宣传第一线的经历和付出。最终晋升高级警官之列,应该是对她工作中那一种“不甘和执着”的褒奖。

终于知道李红早期的部分作品要结集出版了,作为她和德生多年的朋友,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恰恰比李红的集子早几个月,我和如月的一部自选小说集《孤独酒吧》也出版了。在自序中,我们写过如下两段话。今天重读,似乎跟李红的集子有着某种内在的相通:

“我们只是希望把这本新书看作一种具化历史记忆的田野实践,一如我们在写作《紫雾》时有过的绝不轻松的行旅。远远避开各种声威显赫的舞台,把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刻痕。生动还原到可以触摸。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和具体的印象,我们经历过的那个时代在年轻人眼里就只剩下一堆将被遗弃的旗帜和口号。”

“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一切,都不应该也不可能简单地玩儿完。因为有那么多人还在执着,还在努力。”

说一句到处可见的套话:“以此与李红共勉。”

说一句朋友们都心领神会的非套话:“永远的静杨。”

2007年7月31日

急就于上海

后记

我总觉得自己与文学缘分还不够深。一次又一次的胶着,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不舍离去却又难以靠近。

读大学时我最爱的是外国文学。大二时我主攻课目是外国文学,讲授英美文学的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在毕业后能报考外国文学研究生。课上课外我总是发愤学习英语。甚至不惜闯入当时城中仅对外国人和华侨、商人开设的宾馆免税店里,用舅舅给的兑换券买了一套礼品装“雀巢咖啡”送给外语系的朋友。求他好好教我。

然而大三的一次作文竞赛改变了一切。

上大学后我的写作成绩平平。表面上的无所谓掩盖不了心中的不甘。记得在中学时总是全班总分第一,凭什么到了大学作文就老拿及格。慢慢地发现,拿“优”的全是比我大十几岁的老三届大哥大姐们,赢的是那份阅历,那种透入骨子里的对人生的感悟。有意无意之中,我多了一些细心的体会和观察,多了一些练笔札记。结果在那次两小时命题为“同志”的写作竞赛中,我居然从全系三个年级三百几十号男女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很是意外,也很是骄傲。或许就是骨子里的不甘和执着让我较成功地以小说形式塑造了两个颇有改革意识的活泼可爱的男女青工的形象。后来,小说被选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版的第一本大学生优秀作品选中,有幸与当时已颇有名气的一些青年作家们的作品排列先后,着实调动了我的一些兴趣和虚荣。我开始用极其天真幼稚的想法说服自己,写作的感觉真好,比跟在大鼻子蓝眼睛的文学大师背后研究由大师们组成的历史更生动些,有趣些。或许我可以写,或许我能写好。

就这样我“误入歧途”。小说没有写好,研究生也与我无缘。虽说在大学曾被一度誉为中文系四大才女之一,大学毕业被选到公安系统又时常被赞为“警营女秀才”,参加过许多的笔会、小说创作班,写了许多为争强好胜、为应付工作、为还清稿债而勤力为之的文字,拉拉杂杂、方方面面、品种齐全,却从未写出能让自己引以为荣的文字。匆匆忙忙,就这样走过了把对文学的爱深藏在心底却不曾用心去发掘的十几年。我甚至从未想过为自己写的东西作个小结,出本集子。

后来出书的人越来越多,后来读书、写书的人也不再像以往只钟情于纯文学,后来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我甚至伤心地离开了文字行当。所以彻底地与文学圈子断了联系,彻底地把以往发表的文字扎成一堆扔进了书箱,不到老了不准备再看它们。我甚至整整三年不给任何老朋友写信通电话,不看任何纯文学杂志、书籍。虽然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然而圈子里的朋友没有忘记我,他们不知用什么方法找着了我的电话号码。于是,在我销声匿迹独个儿跑到特区三年后的一天,电话另一头久违而又熟悉的声音对我说:“你还得继续写下去。”

我以为自己成功地逃离了文学。而我注定又被拽了回来。那电话是导火索。引爆的是心底深处对文学的割舍不了的情结。三年中我虽说没有动手写作品,但厚厚的三本札记或许能证明我对写作的心未死。这世界以愈来愈多的事实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天真和虚荣,但同时也坚不可摧地保留着一些美好的情愫与追求。我答应我的朋友,我会努力的。为了这份难分难舍的缘。

为了纪念这段缘,我把当年的一些文字有选择地聚拢起来。无论当时如何稚嫩,如何浅薄,但那毕竟是最初的尝试和憧憬,也是朋友们用爱与关怀呵护着使其再度蓬生勃发的胚芽儿。我已准备启程,为了不曾忘却的记忆和深藏心底的情愫。

让我和我的朋友们一道珍藏它吧。

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和挚友雨时、如月夫妇;

感谢给我温暖与激情的亲人、爱人和友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