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忍经通鉴(图文本)/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吴亮//许名奎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关于“忍”,有太多的名言名典俚语俗话,比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容乃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所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已被无数人倒背如流。纵观历史,举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的故事,可见,“忍”并非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并非单纯的忍受、忍耐,更有着宽容、克制、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忍”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元代学者吴亮和许名奎总结人生经验,将古籍中有关“忍”的史例和格言整理、归纳,集成了此部《忍经·劝忍百箴》。此书从先哲们居家之忍、处世之忍、为人之怨、做官之忍的一个个事例中,向读者展示了“忍”的致高精神境界。读者只有体会了“忍”之真精神,才能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真最获得达说而坦荡的人生。本书文白并举,帮助读者全面地领略中国“忍文化”精髓:忍耐,宽容,克已等。全书配有精美插图。

内容推荐

“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自问世以来,秉承“普及”、“正说”的理念,已陆续出版了十余种,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誉,现在,又推出了将《忍经》与《劝忍百箴》合璧的《忍经通鉴》。本书用平实的白话讲述古人的言论,并用文白对举的方式,满足希望看到原文的读者的欲求(因为原文大多精短且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这也是提供一个促进读者亲近典籍的有效路径,同时,仍然辅以精美的插图,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古人的心思,体味文化的脉络。

“若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大忍者,大智也”,故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的今天,研读中国“忍文化”的经典,从宏观和微观上真切地感悟、汲取其精髓,获取进步的力量,提升为人处世的境界与品格,都是今人不应忽略的。

目录

忍经

细过掩匿

醉饱之过,不过吐呕

圯上取履

出胯下

尿寒灰

诬金

诬裤

羹污朝衣

认马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唾面自干

五世同居

九世同居

置怨结欢

鞍坏不加罪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盘碎,色不少吝

不忍按

逊以自免

盛德所容

含垢匿瑕

未尝见喜怒

语侵不恨

释盗遗布

愍寒架桥

射牛无怪

代钱不言

认猪不争

鼓琴不问

唯得忠恕

益见忠直

酒流满路

不形于言

未尝峻折

非毁反己

辞和气平

委曲弥缝

诋短逊谢

直为受之

服公有量

宽大有量

呵辱自隐

容物不校

德量过人

众服公量

还居不追直

持烛燃鬓

物成毁有时数

骂如不闻

佯为不闻

骂殊自若

为同列斥

不发人过

器量过人

动心忍性

受之未尝行色

与物无竞

忤逆不怒

潜卷授之

俾之自新

未尝按黜一吏

小过不怿

拔藩益地

兄弟讼田,至于失败

将愤忍过片时,心便清凉

愤争损身,愤亦损财

十一世未尝讼人于官

无疾言剧色

子孙数世同居

愿得金带

恕可成德

公诚有德

所持一心

人服雅量

终不自明

万曹长者

逾年后杖

终不自辩

自择所安

称为晋士

得金不认

一言齑粉

无入不自得

不若无愧死

未尝含怒

谢罪敦睦

处家贵宽容

忧患当明理顺受

同居相处贵宽

亲戚不可失欢

待婢仆当宽恕

事贵能忍耐

王龙舒劝诫

劝忍百箴

言之忍

气之忍

色之忍

酒之忍

声之忍

食之忍

乐之忍

权之忍

势之忍

贫之忍

富之忍

贱之忍

贵之忍

宠之忍

辱之忍

安之忍

危之忍

忠之忍

孝之忍

仁之忍

义之忍

礼之忍

智之忍

信之忍

喜之忍

怒之忍

疾之忍

变之忍

侮之忍

谤之忍

誉之忍

谄之忍

笑之忍

妒之忍

忽之忍

忤之忍

仇之忍

争之忍

欺之忍

淫之忍

惧之忍

好之忍

恶之忍

劳之忍

苦之忍

俭之忍

贪之忍

躁之忍

虐之忍

骄之忍

矜之忍

侈之忍

勇之忍

直之忍

急之忍

死之忍

生之忍

满之忍

快之忍

取之忍

予之忍

乞之忍

求之忍

失之忍

利罟之忍

顽嚣之忍

不平之忍

不满之忍

听谗之忍

无益之忍

苛察之忍

屠杀之忍

祸福之忍

苟禄之忍

躁进之忍

特立之忍

勇退之忍

挫折之忍

不遇之忍

才技之忍

小节之忍

随时之忍

背义之忍

事君之忍

事师之忍

同寅之忍

为士之忍

为农之忍

为工之忍

为商之忍

父子之忍

兄弟之忍

夫妇之忍

宾主之忍

奴婢之忍

交友之忍

年少之忍

将帅之忍

宰相之忍

好学之忍

试读章节

谢罪敦睦

缪彤从小就成了孤儿,兄弟四人共同继承家财产业。及至每人都娶了妻子后,几个妯娌之间关系不和,多次发生争吵。缪彤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关起门窗来自己打自己,说:“缪彤啊缪彤,你自己修身养性,处处谨慎行事,学习圣人的礼数,希望这样能够在将来整顿天下风俗,但是,为什么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法教育好呢?”

他的兄弟以及几个妯娌听到这番话,全都跪下来请求缪彤原谅。渐渐地,一家人相处得更加和睦了。

唐臣虞世南说:“十次打斗,九次获胜,也没有一点儿好处。”

宋臣韩琦在官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韩琦曾经说过,天下的事情,没有尽如人意的,必须忍让,不这样的话,一天都待不下去。韩琦还说,曾经有两三个同事互相看不起,说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攻击。等到他们气消了以后,他就去为他们评理,以公事为根本。就这样,即使是获胜的人也不再相争了。

宋臣王沂公曾经说过,能吃得下三斗醇醋的人,才能够担任宰相一职。正是极言要能够忍受一切事情。

宋臣赵清献的座右铭是这样的:对待别人时要平心静气,不管对方怎么做,都不要去计较。别人有做得不达要求的地方,可以从情义的角度原谅他;别人不是故意冒犯于你,可以给他讲道理来教育他。自己正处在愤怒的时候,不要给别人写信,如果已经形成了白纸黑字,那么,就如同流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了。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从能不能忍耐愤怒和欲望,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道德。”张绎责骂并且赶走了仆人,程颐说:“为什么做不到虽然心动,但忍耐自己的脾气呢?”张绎非常惭愧地向程颐认错。

唐臣孙伏伽被任命为御史的时候,起初只是被召进皇宫,口头告知,而正式的任命文件并没有批下来。他回到家后,上床睡觉,脸上并没有显现出高兴的神色。过了一会儿,御史登门来宣布这件事,府中子弟得知后,惊喜地告诉他,孙伏伽慢慢坐起身来,去会见登门的御史。当时的人们都夸他很有度量,把他比作顾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要说出口,气愤的话也不要说出口。”

《吕氏童蒙训》中说:“为官办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二字与道德相差不远,从来没有不遵从‘忠’、‘恕’这两个字而取得成功的人。前辈们为官办事,通常都要考虑让别人得到恩惠,以给人方便为宗旨。比如派差收租,这件事既然是不能避免的,那么就在收租期间努力做到给老百姓提供方便,使他们省力,不要让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以致使他们受到伤害。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南宋大臣张无垢说:“快乐的事情有谁不喜欢做呢?但是通常事后不能不后悔,这对于别人来说,有什么不愉快呢?怎么能不用心想一想?君子之所以屡屡忍让,不敢轻易改变,正是从彼此双方都满意的角度来考虑的。”

有人问张无垢:“在仓促之中,患难之中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这是因为有才能还是因为有胆识?”张无垢说:“这不一定是有才识就能做得到的,此人胸中一定要有非凡的气度,向来就有稳定不乱的素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怕他自己早就先乱了阵脚,怎么能够处理事情呢?古代的人注重平时培养自己的涵养气度,就是因为这个。”

北宋大词人苏轼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之所以惨遭失败,原因就在于汉高祖刘邦能够忍耐,而项羽却做不到。项羽不能忍耐,所以他在百战百胜的情况下,开始轻易用兵;汉高祖刘邦就能忍耐,养精蓄锐,耐心地等待项羽的弊病显现。”

唐贤朱仁轨,隐居在乡下,照顾双亲,经常教导他的子弟,说:“一生都给别人让路,最后也不过是多走了几百步的冤枉路;一生都给别人让田界,最后也不会失去一块田。”

唐臣吴凑手下官吏如果不是犯有大错误,他就不会张榜斥责,而只是将手下官吏叫到大厅去查问,再送给此人一份厚礼,叫他离开。他的手下官吏都私下相传,互相警诫劝勉,行为举止再不需要接受考察。

宋臣韩琦的《语录》中说:“要想养成高尚的德操气节,就不可避免地要忍让小事情。”

《和靖语录》说:“有愤怒相争的人,尹悼就说:‘再大不过的灾祸,也都是由一时的不能忍让引起的,不能不谨慎啊!”’

省心子说:“能够委屈自己的人,就能够与众人相处。”

《童蒙训》中说:“为官者应该以‘忍’为首要的态度,‘忍’这个字,是众多好处的源头,为官办事,尤其要将‘忍’作为第一要务。如果能在清正廉洁、勤劳为民之外,还能够做到忍让,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做官却做不到自我忍耐,必定会失败。为官办事,不跟别人争夺利益的人,通常得到的利益就多;能够自动退让一步的人,通常都能前进得更远。索取很少的人,所得到的通常都超过他当初想要的;能够从现在就克制自己的人,将来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回报。不能不考虑啊!那些做不到稍稍自我忍耐的人,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不明白利与害、贤明与愚笨的差别。

为官之人首先要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该细心处理它,肯定没有办不成的。如果刚开始就暴怒了,只能是自己害了自己,哪里会害了别人?前辈们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就怕“待”这个字。待,就是详细周全的意思。所以,详细周全地做事,那么自然就会想出办法,别人就不能中伤你了。

《师友杂记》中记载:“有人询问荥阳公,当被别人用流言所辱骂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荥阳公说:‘上策是,知道别人和自己本来都一样是人,明白什么是责骂,什么是侮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这样想:我是什么人,他又是什么人,如果我回应他,岂不是和他成同类人了?用这个办法自我克制,愤怒的情绪也会自然消除。”’

北宋大臣唐充之说:“前辈们说,年轻人做不到忍受耻辱,算不上完善的人;听到别人在私下里议论而不能忍受,反而随便就泄漏了出来,算不上是人。”

《袁氏世范》中说:“人们都说,家庭能够长久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是因为能够容忍。然而,只知道忍耐却不知道如何忍耐,那么失误就更多了。忍,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将事情藏在心中,别人冒犯了我,就把怒气藏起来,这样也只不过一两次罢了。积蓄的怨气越多,它爆发起来也像决堤的洪流一样,没法控制。不如将怒气随时消解,不把它放在心上,说这不是他故意的,说这人无知,说这人是因为失误,说这人只看到了小利,说这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呢?不将这个人放在我的心上,即使他一天之中触犯了我十次,也不会在语言上和脸色上表现出生气的情绪,这样就可以看出‘忍’字的功效有多么大。这就是所谓的善于忍耐。”

P84-88

序言

儒、释、道三家并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皇皇构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三家各有所持,互有不同,然而,有一个元素,却是共存于三家的文化内涵之中,那就是“忍”。儒家的内敛,释家的慈悲,道家的尚柔,都不约而同地联系着“忍”的概念。这个“忍”字,使得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出同样的光辉。

关于“忍”,有太多的名言名典俚语俗话为世人所熟知,比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容乃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所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饶人非痴汉,痴汉不饶人”,还有,已被无数人倒背如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至于重耳出亡十九年终掌晋国,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韩信忍辱屈于小人胯下最终名贯青史,苏武北海牧羊终归汉邦……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纵观历史,举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的故事,这便说明了:“忍”并非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并非单纯的忍受、忍耐,更有着宽容、克制、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它是一种态度和策略,是识大局明大体的克己负重,是韬光养晦与大智若愚,是欲成大事者必须修炼的高超境界和不凡的品质。“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句古话所展现出来的,正是中国“忍”文化的真谛。

元朝学者吴亮,搜集史上历代有关谦让、隐忍的故实,编撰成《忍经》一书,付梓行世。几年后,与他心有灵犀的许名奎编成了与之异曲同工的《劝忍百箴》,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众多侧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弘扬“忍文化”的大目标下殊途同归了。两书既有“忍”的故事、历史,又有相关的论述、方法和实施要诀,貌似平易浅显,实则博大精深。这两部书堪称中国“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它尊慕前贤,启迪后人,推动中国“忍文化”之河在社会生活中波涛翻卷滚滚向前。

无论是古代生活还是当今人生,日常的困境与窘态,事业的坎坷与挫折,遭受不公、误解、无端的攻讦等,几乎是此伏彼起纠缠始终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是对此状最好的概括。在人际交往的诸多“艺术技巧”中,“忍”术是要特别修炼的,那是智慧与达观的体现,是静候时机以退为进的策略;戒除了一时之勇,也就戒除了毛躁与短视带来的危害。忍,是涵养、美德,是胸襟、气度,也是利器,它教人静若处子动如脱兔,静时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动则一剑封喉,反败为胜。人们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共造和谐,靠的更多的是这种建设性的推动力。

“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自问世以来,秉承“普及”、“正说”的理念,已陆续出版了十余种,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誉,现在,又推出了将《忍经》与《劝忍百箴》合璧的《忍经通鉴》。本书用平实的白话讲述古人的言论,并用文白对举的方式,满足希望看到原文的读者的欲求(因为原文大多精短且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这也是提供一个促进读者亲近典籍的有效路径,同时,仍然辅以精美的插图,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古人的心思,体味文化的脉络。

“若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大忍者,大智也”,故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的今天,研读中国“忍文化”的经典,从宏观和微观上真切地感悟、汲取其精髓,获取进步的力量,提升为人处世的境界与品格,都是今人不应忽略的。

真心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这部书中受益良多,充实光明的人生。

高苏

2008年4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1:4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