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忍”,有太多的名言名典俚语俗话,比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容乃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所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已被无数人倒背如流。纵观历史,举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的故事,可见,“忍”并非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并非单纯的忍受、忍耐,更有着宽容、克制、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忍”是我国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忍”不但是一种气度,更是一种智慧。元代学者吴亮和许名奎总结人生经验,将古籍中有关“忍”的史例和格言整理、归纳,集成了此部《忍经·劝忍百箴》。此书从先哲们居家之忍、处世之忍、为人之怨、做官之忍的一个个事例中,向读者展示了“忍”的致高精神境界。读者只有体会了“忍”之真精神,才能对无常的世事保有一份平和、通透的理解,真最获得达说而坦荡的人生。本书文白并举,帮助读者全面地领略中国“忍文化”精髓:忍耐,宽容,克已等。全书配有精美插图。
“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自问世以来,秉承“普及”、“正说”的理念,已陆续出版了十余种,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誉,现在,又推出了将《忍经》与《劝忍百箴》合璧的《忍经通鉴》。本书用平实的白话讲述古人的言论,并用文白对举的方式,满足希望看到原文的读者的欲求(因为原文大多精短且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这也是提供一个促进读者亲近典籍的有效路径,同时,仍然辅以精美的插图,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古人的心思,体味文化的脉络。
“若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大忍者,大智也”,故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的今天,研读中国“忍文化”的经典,从宏观和微观上真切地感悟、汲取其精髓,获取进步的力量,提升为人处世的境界与品格,都是今人不应忽略的。
谢罪敦睦
缪彤从小就成了孤儿,兄弟四人共同继承家财产业。及至每人都娶了妻子后,几个妯娌之间关系不和,多次发生争吵。缪彤感到非常气愤,于是关起门窗来自己打自己,说:“缪彤啊缪彤,你自己修身养性,处处谨慎行事,学习圣人的礼数,希望这样能够在将来整顿天下风俗,但是,为什么连自己的家人都没法教育好呢?”
他的兄弟以及几个妯娌听到这番话,全都跪下来请求缪彤原谅。渐渐地,一家人相处得更加和睦了。
唐臣虞世南说:“十次打斗,九次获胜,也没有一点儿好处。”
宋臣韩琦在官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韩琦曾经说过,天下的事情,没有尽如人意的,必须忍让,不这样的话,一天都待不下去。韩琦还说,曾经有两三个同事互相看不起,说话的时候常常互相攻击。等到他们气消了以后,他就去为他们评理,以公事为根本。就这样,即使是获胜的人也不再相争了。
宋臣王沂公曾经说过,能吃得下三斗醇醋的人,才能够担任宰相一职。正是极言要能够忍受一切事情。
宋臣赵清献的座右铭是这样的:对待别人时要平心静气,不管对方怎么做,都不要去计较。别人有做得不达要求的地方,可以从情义的角度原谅他;别人不是故意冒犯于你,可以给他讲道理来教育他。自己正处在愤怒的时候,不要给别人写信,如果已经形成了白纸黑字,那么,就如同流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了。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从能不能忍耐愤怒和欲望,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有没有道德。”张绎责骂并且赶走了仆人,程颐说:“为什么做不到虽然心动,但忍耐自己的脾气呢?”张绎非常惭愧地向程颐认错。
唐臣孙伏伽被任命为御史的时候,起初只是被召进皇宫,口头告知,而正式的任命文件并没有批下来。他回到家后,上床睡觉,脸上并没有显现出高兴的神色。过了一会儿,御史登门来宣布这件事,府中子弟得知后,惊喜地告诉他,孙伏伽慢慢坐起身来,去会见登门的御史。当时的人们都夸他很有度量,把他比作顾雍。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伤害别人的话不要说出口,气愤的话也不要说出口。”
《吕氏童蒙训》中说:“为官办事,一定要符合人情。‘忠’、‘恕’二字与道德相差不远,从来没有不遵从‘忠’、‘恕’这两个字而取得成功的人。前辈们为官办事,通常都要考虑让别人得到恩惠,以给人方便为宗旨。比如派差收租,这件事既然是不能避免的,那么就在收租期间努力做到给老百姓提供方便,使他们省力,不要让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以致使他们受到伤害。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南宋大臣张无垢说:“快乐的事情有谁不喜欢做呢?但是通常事后不能不后悔,这对于别人来说,有什么不愉快呢?怎么能不用心想一想?君子之所以屡屡忍让,不敢轻易改变,正是从彼此双方都满意的角度来考虑的。”
有人问张无垢:“在仓促之中,患难之中仍然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这是因为有才能还是因为有胆识?”张无垢说:“这不一定是有才识就能做得到的,此人胸中一定要有非凡的气度,向来就有稳定不乱的素质。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只怕他自己早就先乱了阵脚,怎么能够处理事情呢?古代的人注重平时培养自己的涵养气度,就是因为这个。”
北宋大词人苏轼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项羽之所以惨遭失败,原因就在于汉高祖刘邦能够忍耐,而项羽却做不到。项羽不能忍耐,所以他在百战百胜的情况下,开始轻易用兵;汉高祖刘邦就能忍耐,养精蓄锐,耐心地等待项羽的弊病显现。”
唐贤朱仁轨,隐居在乡下,照顾双亲,经常教导他的子弟,说:“一生都给别人让路,最后也不过是多走了几百步的冤枉路;一生都给别人让田界,最后也不会失去一块田。”
唐臣吴凑手下官吏如果不是犯有大错误,他就不会张榜斥责,而只是将手下官吏叫到大厅去查问,再送给此人一份厚礼,叫他离开。他的手下官吏都私下相传,互相警诫劝勉,行为举止再不需要接受考察。
宋臣韩琦的《语录》中说:“要想养成高尚的德操气节,就不可避免地要忍让小事情。”
《和靖语录》说:“有愤怒相争的人,尹悼就说:‘再大不过的灾祸,也都是由一时的不能忍让引起的,不能不谨慎啊!”’
省心子说:“能够委屈自己的人,就能够与众人相处。”
《童蒙训》中说:“为官者应该以‘忍’为首要的态度,‘忍’这个字,是众多好处的源头,为官办事,尤其要将‘忍’作为第一要务。如果能在清正廉洁、勤劳为民之外,还能够做到忍让,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做官却做不到自我忍耐,必定会失败。为官办事,不跟别人争夺利益的人,通常得到的利益就多;能够自动退让一步的人,通常都能前进得更远。索取很少的人,所得到的通常都超过他当初想要的;能够从现在就克制自己的人,将来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回报。不能不考虑啊!那些做不到稍稍自我忍耐的人,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不明白利与害、贤明与愚笨的差别。
为官之人首先要戒除暴怒。事情不能办的时候,应该细心处理它,肯定没有办不成的。如果刚开始就暴怒了,只能是自己害了自己,哪里会害了别人?前辈们曾经说过:任何事情,就怕“待”这个字。待,就是详细周全的意思。所以,详细周全地做事,那么自然就会想出办法,别人就不能中伤你了。
《师友杂记》中记载:“有人询问荥阳公,当被别人用流言所辱骂的时候,应该如何处理。荥阳公说:‘上策是,知道别人和自己本来都一样是人,明白什么是责骂,什么是侮辱,自然就没有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这样想:我是什么人,他又是什么人,如果我回应他,岂不是和他成同类人了?用这个办法自我克制,愤怒的情绪也会自然消除。”’
北宋大臣唐充之说:“前辈们说,年轻人做不到忍受耻辱,算不上完善的人;听到别人在私下里议论而不能忍受,反而随便就泄漏了出来,算不上是人。”
《袁氏世范》中说:“人们都说,家庭能够长久和谐相处,从根本上是因为能够容忍。然而,只知道忍耐却不知道如何忍耐,那么失误就更多了。忍,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将事情藏在心中,别人冒犯了我,就把怒气藏起来,这样也只不过一两次罢了。积蓄的怨气越多,它爆发起来也像决堤的洪流一样,没法控制。不如将怒气随时消解,不把它放在心上,说这不是他故意的,说这人无知,说这人是因为失误,说这人只看到了小利,说这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呢?不将这个人放在我的心上,即使他一天之中触犯了我十次,也不会在语言上和脸色上表现出生气的情绪,这样就可以看出‘忍’字的功效有多么大。这就是所谓的善于忍耐。”
P84-88
儒、释、道三家并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皇皇构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三家各有所持,互有不同,然而,有一个元素,却是共存于三家的文化内涵之中,那就是“忍”。儒家的内敛,释家的慈悲,道家的尚柔,都不约而同地联系着“忍”的概念。这个“忍”字,使得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出同样的光辉。
关于“忍”,有太多的名言名典俚语俗话为世人所熟知,比如,“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容乃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无所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饶人非痴汉,痴汉不饶人”,还有,已被无数人倒背如流的“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等,至于重耳出亡十九年终掌晋国,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韩信忍辱屈于小人胯下最终名贯青史,苏武北海牧羊终归汉邦……更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数家珍。纵观历史,举凡功成名就流芳百世者,多有“忍”的故事,这便说明了:“忍”并非无原则的退让、放弃,并非单纯的忍受、忍耐,更有着宽容、克制、约束,以及更深远的考量与权衡;它是一种态度和策略,是识大局明大体的克己负重,是韬光养晦与大智若愚,是欲成大事者必须修炼的高超境界和不凡的品质。“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这句古话所展现出来的,正是中国“忍”文化的真谛。
元朝学者吴亮,搜集史上历代有关谦让、隐忍的故实,编撰成《忍经》一书,付梓行世。几年后,与他心有灵犀的许名奎编成了与之异曲同工的《劝忍百箴》,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众多侧面。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弘扬“忍文化”的大目标下殊途同归了。两书既有“忍”的故事、历史,又有相关的论述、方法和实施要诀,貌似平易浅显,实则博大精深。这两部书堪称中国“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它尊慕前贤,启迪后人,推动中国“忍文化”之河在社会生活中波涛翻卷滚滚向前。
无论是古代生活还是当今人生,日常的困境与窘态,事业的坎坷与挫折,遭受不公、误解、无端的攻讦等,几乎是此伏彼起纠缠始终的,“不如意事常八九”正是对此状最好的概括。在人际交往的诸多“艺术技巧”中,“忍”术是要特别修炼的,那是智慧与达观的体现,是静候时机以退为进的策略;戒除了一时之勇,也就戒除了毛躁与短视带来的危害。忍,是涵养、美德,是胸襟、气度,也是利器,它教人静若处子动如脱兔,静时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动则一剑封喉,反败为胜。人们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与人为善,共造和谐,靠的更多的是这种建设性的推动力。
“华夏文史名著正点文库”自问世以来,秉承“普及”、“正说”的理念,已陆续出版了十余种,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誉,现在,又推出了将《忍经》与《劝忍百箴》合璧的《忍经通鉴》。本书用平实的白话讲述古人的言论,并用文白对举的方式,满足希望看到原文的读者的欲求(因为原文大多精短且琅琅上口,便于诵读),这也是提供一个促进读者亲近典籍的有效路径,同时,仍然辅以精美的插图,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古人的心思,体味文化的脉络。
“若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大忍者,大智也”,故此,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的今天,研读中国“忍文化”的经典,从宏观和微观上真切地感悟、汲取其精髓,获取进步的力量,提升为人处世的境界与品格,都是今人不应忽略的。
真心希望广大读者能从这部书中受益良多,充实光明的人生。
高苏
2008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