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描述的宁夏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中仍然存活的民俗事象为主,兼及1949年以前、20世纪前半叶宁夏的民俗事象,以使读者对宁夏民俗的现代流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宁夏民俗大观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杨继国//何克俭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所描述的宁夏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中仍然存活的民俗事象为主,兼及1949年以前、20世纪前半叶宁夏的民俗事象,以使读者对宁夏民俗的现代流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全面介绍宁夏民俗的图书。编写这部图书的作者,都是土生土长或者长期生活在宁夏的回、汉、满族同志,也是长期从事宁夏民俗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摄影艺术家。本书对宁夏民俗的描述生动而细致,图文并茂,力求能够由表及里,准确而完整地表现出宁夏民俗事象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对抢救和保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积极的作用。 目录 序 王正伟/1 风俗(宋)徐天麟/7 凡例/9 宁夏回族自治区概况/1 地理环境/3 人文环境/lO 宁夏回族/13 宁夏汉族/15 宁夏满族/15 其他少数民族/16 著名历史人物/17 重要历史事件/23 节日民俗/29 回族节日民俗/3l 开斋节/31 古尔邦节/33 圣纪节/35 其他节日/37 汉族节日民俗/39 除夕、春节、送五穷、人日/40 出行、上九、元宵节、燎疳/48 二月二、清明节、四月八/50 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51 鬼节、中秋节、重阳节/53 寒衣节、冬至、腊八、祭灶/55 满族节日民俗/56 竖灯笼杆、贴春联、供福字、灯笼节、做吉祥/57 添仓蒸饺、腊八粥、祭龙王、插佛朵/58 插艾蒿与系五彩线、祭虫王、乞巧/59 鬼节、重阳食糕、送寒衣、冬至/60 物质民俗/61 服饰美容民俗/63 回族服饰美容民俗/63 汉族服饰美容民俗/70 满族服饰美容民俗/74 饮食民俗/81 回族饮食民俗/84 汉族饮食民俗/96 满族饮食民俗/103 居住民俗/106 回族居住民俗/118 汉族居住民俗/123 满族居住民俗/128 交通运输民俗/130 生产民俗/136 水利灌溉民俗/145 畜牧狩猎民俗/149 手工业民俗/152 回族手工业民俗/153 汉族手工业民俗/155 商业民俗/156 回族商业民俗/157 汉族商业民俗/162 社团民俗/163 回族社团民俗/165 家庭习俗/165 亲戚关系习俗/167 邻里关系习俗/170 结社习俗/170 汉族社团民俗/172 家庭习俗/172 亲戚关系习俗/174 邻里关系习俗/174 结社习俗/175 满族社团民俗/176 社团民俗新风尚/179 礼仪民俗/181 回族礼仪民俗/183 社交礼仪/183 家庭礼仪/186 生育礼仪/187 婚姻礼仪/195 婚制习俗/206 丧葬礼仪/208 汉族礼仪民俗/217 社交礼仪/217 家庭礼仪/218 生育礼仪/219 婚姻礼仪/220 婚制习俗/229 丧葬礼仪/230 满族礼仪民俗/235 社交礼仪/236 人生礼仪/237 婚姻礼仪/239 丧葬礼仪/242 信仰民俗/245 回族信仰民俗/247 六大基本信仰/248 五大天命功课/251 教派及宗教礼仪/256 清真寺及道堂、拱北/258 汉族信仰民俗/262 满族信仰民俗/275 民问科技医药卫生习俗/277 民间科技习俗/279 民间医药习俗/282 刺法(俗称放血法)/282 拔法/284 吹法/284 掐捏法/285 熏法(包括醋熏法及药熏法)/285 敷法/286 涂抹法/286 割法/286 洗法/287 药食同疗/287 宁夏中草药/288 民间卫生习俗/290 回族卫生习俗/291 民问游艺民俗/297 民间体育竞技游艺民俗/299 武术民俗/299 体育民俗/303 游艺民俗/307 游戏与歌谣/3lO 戏剧曲艺民俗/31l 戏剧民俗/311 曲艺民俗/315 音乐(器乐)舞蹈民俗/320 回族音乐(器乐)舞蹈民俗/320 汉族音乐(器乐)舞蹈民俗/332 满族音乐(器乐)舞蹈民俗/349 工艺美术民俗/352 民间文学/363 回族民间文学/363 汉族民间文学/373 满族民间文学/387 儿歌和谚语、歇后语/398 猜谜和楹联民俗/401 语言习俗/407 附一:西夏古俗/415 西夏衣饰民俗/418 西夏饮食民俗/423 西夏居住民俗/426 西夏交通民俗/430 西夏狩猎、游牧民俗/435 西夏农业生产民俗/441 西夏手工业生产民俗/445 西夏家族民俗/452 西夏婚姻民俗/457 西夏丧葬民俗/462 西夏信仰民俗/467 参考著作/472 附二:地方志中的宁夏民俗记载/473 《宁夏新志》/475 《宁夏府志》/476 《朔方道志》/478 《宁夏纪要》/483 《平罗纪略》/492 《中卫县志》/493 《灵州志迹》/495 《花马池志迹》/495 《固原州志》/496 《海城县志》/499 《隆德县志》/501 爹考资料/505 重要词曰索引/508 跋/526 试读章节 出行、上九、元宵节、燎疳 出行1949年前,宁夏民间还有在初五以后,请阴阳先生择吉日举行“出行”的活动。在选定的那天,家家户户赶上牲畜、扛上农具,长者端上香盘,按喜神方向跪拜,撮土上香,燃放鞭炮,表示解除禁忌,开始农事活动。 上九1949年前,宁夏一些地方还有“上九”的习俗。正月初九为上九,谐音“尚旧”,这一天,庙会组织四乡民众在寺庙附近举行迎神赛会,各村民众恭抬菩萨娘娘、山神塑像祭奠,马社火、高跷、狮子、旱船轮番表演,锣鼓喧天。晚间唱大戏,直至上元节。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这一天城乡人们都讲究吃元宵。山区因无糯米等原料,20世纪50年代之前此日便吃长面。农村在元宵节要掀起第二个闹社火的高潮,城镇则燃放烟花爆竹,悬挂花灯,一般为三日。山区一些地方除每人一灯外,另在自家院中央、灶头、粮囤、面柜、畜圈等处亦点燃一灯。花灯形状依各人属相分别扎成龙、虎、牛、马等造型,同时点燃,以其所燃时间的长短和灯花的大小来占验各人当年的福祉。家中若有老人过世服丧未满三年者,自家不扎花灯,所燃花灯均由村邻送给;新婚妇女这一天一般要在娘家点灯,正月十六回娘家倒灯。元宵节夜晚,晚辈人均手持灯笼,相邀集游于村中,名日“散百病”。 1949年后的花灯会,大都由国家和单位组织制作。银川市和各县城镇在元宵节这一天经常举办元宵灯展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银川市的灯展活动由街巷转移到中山公园。花灯制作式样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规模也越来越大。声光电结合,花灯更加形象生动。有龙灯、凤灯、孔雀开屏灯、天女散花灯等等,引得游人如织。元宵节这一天,农村的社火队还进城表演,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燎疳俗话说:正月二十三,家家燎骚疳。正月二十三,宁夏汉族有“燎疳”的习俗,又日“送瘟神”。天黑以后,家家门前放一堆柴禾,点燃后撒上盐粒,噼啪作响,意在炸去晦气,燎掉瘟疫。男女老幼从火堆上来回跳三次,谓之“燎疳”,意思是把病魔烧死。然后,扬撒灰烬,以观测当年收成。灰烬火花飞溅,叫“六谷花”,象征来年各种粮食作物扬花,茁壮成长。老年人还凭经验看火花判断当年种什么农作物能丰收,孩子们则用脚踩落到地上的火花,叫“踏老鼠”。祈盼当年人们无病、无灾、无鼠害,五谷丰登。1949年后,“燎疳”活动逐渐变成了一种游戏,参加者多为青年人和孩子们。 二月二、清明节、四月八 二月二民间认为此日开始地气转暖,龙抬头。人们剃头理发,谓之“理龙头”,山区吃搅团,谓之“缠龙头”;家家户户炒豆、麦、黍等,然后熟食,谓之“炸臭虫”。女长辈手持旧鞋,沿炕边墙角边敲打边说:“二月二,龙抬头,臭虫、跳蚤也抬头,一鞋打到泥里头。”山区一些地方还把草木灰盛在簸箕里,在院子周围敲打撒灰,围成灰线,叫“启蛰虫”,又叫“驱虼蚤”。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清明时节,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祭祖、祭奠亡人。城镇居民离坟地远的人家,则傍晚时到近郊野外甚至大街小巷的人行道上,就近烧纸祭奠亡人;在外经商的商贾人家,则焚香、烧纸,向家乡祖坟遥拜。一般望族的祭祖活动规模相当大,同宗同祖的远亲近邻都要聚会祭奠,以显威望。城镇居民清明节还有荡秋千、放风筝以及亲朋好友、青年男女相邀到郊外春游踏青的活动。 1949年前,银川、灵武、中卫、固原等地,在清明节前一日过“寒食节”,举行盛大的“城隍出府”活动,用八抬大轿将城隍塑像抬出庙宇,至神坛,演戏念经。城隍出府十分隆重,前有鼓队、乐队,后有小鬼、牛头、马面等边跳边舞,类似社火活动,既娱神,也娱人,以期保佑一方平安。 1949年后,机关团体学校在这一天还组织人们到当地革命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 三月三日,中卫地区的妇女们到三皇庙赶庙会,有许多民众到距城千里远的华严寺去焚香。 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庙会”。这一天商贩在庙会上进行贸易和物资交流,民众到庙会看戏、游玩、烧香。1949年后提倡破“四旧”,东岳庙会消失。20世纪80年代后,庙会又逐渐兴起,集宗教、商贸、文化活动于一体,当地政府也积极介入参与组织。 四月八 “娘娘庙会”。1949年前,此日各地朝拜娘娘庙(送子观音)。妇女不生育或生女不生男者到娘娘庙烧香还愿,祈求生子。有的妇女还把神龛上的泥娃娃的生殖器抠下来,拿回家拌上香灰喝下去,企求治不育之症。宁夏府城(银川市)诸寺僧尼举行洗祓会,称“浴佛节”,前后三日,商贩这几天在东门外进行百货交易。山区隆德的民众还举行游山焚香活动。1949年后,以上活动基本消失。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在一些大的庙宇,又有出现,但已不似过去兴盛。 P48-51 序言 1.《宁夏民俗大观》所描述的民俗事象,主要是以截至2004年年底宁夏人口最多的前三个民族,即汉、回、满三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为主要描述对象。 2.宁夏是回族自治区。故在分民族叙述时,按先回族,再汉族、满族的顺序描述。 3.本卷所描述的宁夏各民族的民俗事象,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中仍然存活的民俗事象为主,兼及1949年以前、20世纪前半叶宁夏的民俗事象,以使读者对宁夏民俗的现代流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4.对于各民族共有的民俗事象,或采取先总叙后分叙的方法,即将各民族共有的民俗事象作一般的描述,再具体将回、汉、满各民族或某一民族的不同之处另行描述;或不再分述。而对内容较少的民俗事象也不再分节。 5.宁夏北部地区(川区)和南部地区(山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虽是同一个民族的风情民俗,也呈现出某些差异。因此,在记述中,本书按先川区后山区的顺序加以描述,对山区和川区的不同之处则特别指出。 6.分类描述民俗事象,难免有互相重复的地方,本书在描述中,对于先后出现的同一民俗事象,采取互见法,即先出现时作详细描述,后出现时作简略描述,并在后出现时用括号注明“参见某某民俗”,予以提示,以方便读者查阅。 7.民俗照片随本书文字体例,以先回族,再汉族、满族的顺序排列。对于重要的民俗事象,力求通过多幅图片再现其过程。 8.“序”概述了宁夏民俗的特点、形成、发展及有关文献记录和研究情况:“跋”主要记叙本书的写作和完成经过、作者情况等。 后记 1996年初,我们受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段宝林教授和广西师范学院过伟研究员等民俗专家的委托,参照《中华民俗大典大型丛书编写提纲》的体例,开始了《宁夏民俗大观》的组织和撰写工作。在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组织协调下。先后历时两年半时间,对宁夏回、汉、满等民族的民俗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记录,收集了大量资料及图片,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宁夏民俗大观》的撰写。 各篇综述部分及回族民俗由何克俭撰写,杨过补充了部分内容:满族部分由李凝祥撰写;汉族部分由苗培本、艾天恩撰写;西夏古俗由张迎胜撰写。另外,汉族信仰民俗中的“跳巧”,汉族舞蹈民俗中的“高跷”、“狮子舞”、“旱船舞”、“榔头车”等内容由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庞玉瑛研究员撰写:民间游艺习俗、工艺美术习俗、儿歌、谜语等内容由何炜撰写:汉族民俗的“猜谜”由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德友撰写和编选: “楹联”由宁夏回族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韩新民、自治区电校陈墉编选。此外,居住民俗中的一些内容,参考了银川市政协副秘书长陡生淮的《银川平原的传统民居》一文;民间游艺习俗中有关戏曲的内容,参考了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刘同生研究员的有关文章r,并由其审定;汉族饮食民俗中的“蒿子面”,汉族信仰民俗中的“六盘山朝那湫北联池庙会”等内容,由宁夏群众艺术馆雷侃撰写;水利灌溉民俗由何克朴撰写;“宁夏方言”一节的论述部分,摘编自《宁夏百科全书》。王根明先生负责初稿的校订及阿拉伯文、波斯文的配文、翻译,全书由何克俭作了文字加工修改和统稿工作,由杨继国作了最后的审定。 初稿经反复审阅之后,为使本书成为一部比较全面的民俗著作,作者们曾多次深入乡村农户调查核实,征询当地老人以及对民俗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者的意见,还仔细查阅了古今几乎所有有关宁夏民俗的资料,阅读了近年来新修的地方志书和文史资料。几经修改,几易书稿,终成此书。这部著作定稿后,于1999年底交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铁梁教授审阅,刘铁梁教授给予较高的评价,称本书“在许多方面都是具有填补宁夏民俗空白意义的民俗学专著”。这次出版之前,个别地方作了修改,补充了新的统计资料。 本书选取的照片生动真实,与文字叙述相辅相成。在收集图片过程中,除个别实地补拍外,本书主编几乎遍访了宁夏摄影爱好者,精挑细选了适合本书的图片,其中许多图片都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对宁夏民俗事项的展示是连续性的,它们生动而形象地展示了宁夏民俗事项的完整过程。 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犹如浩瀚的大海,一部书不可能穷尽它的方方面面,本书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憾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期不断修改完善。 本书主编及初稿主要撰写人员简介: 主编杨继国1952年生,经名嘎希穆,宁夏吴忠市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73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后先后在宁夏文化局、宁夏党委宣传部、宁夏文联工作,历任宁夏党委宣传部文艺处长、宁夏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兼主席、自治区文史馆馆长。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著作有:专著《回族文学创作论》、《当代回族文学史·上编》(与何克俭合著),评论集《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杨继国评论集》;散文集《行走集》;古典文学研究《宁夏古诗选注》(合作)。主编有:《古兰经概述》、《中国回族大辞典》、《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大辞典·回族卷》、《中国民俗·宁夏卷》等。 执行主编何克俭1952年生,经名伊布拉欣,宁夏吴忠市人,1977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副馆长等。现为宁夏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新月恋》(诗集)、与杨继国合著《回族当代文学史》(上编)和《宁夏古诗选注》(四人合注)等,是《中国丝绸之路景物故事系列》(10卷本)和《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副主编,与杨万宝阿訇编著《回族穆斯林常用语手册》等。 副主编王根明1965年生,回族,经名穆罕默德,莱吉布,宁夏银川市人,宁夏大学回族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银川市伊斯兰教协会常委。2003年3月毕业于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阿拉伯语系,获阿拉伯语文学硕士学位。著有《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撰写文化体系和生活习俗部分)、《中国穆斯林朝觐实用手册》(副主编)、《中国民俗大系,宁夏民俗》(撰写回族部分),发表《浅谈回族饮食习俗与伊斯兰教之关系》、《阿拉伯人的风情习俗概述》、《回族饮食禁忌习俗的渊源与传承》等论文,翻译《伊斯兰教对于穆斯林饮食制度的规定》、《早期苏非主义》等。 副主编杨过1971年生,回族,经名尔撒·主麻,宁夏银川市人,宁夏人民出版社地域文化出版中心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青联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校在读研究生。参与编著《中国穆斯林朝觐实用手册》(副主编、策划),收集整理历史著作《金陵春秋》的全部图片,发表了《做学生与做编缉》、《面对互联网》等文章,论文《提升总编室的执行力》获得第20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编辑业务优秀论文奖。责编图书《西夏通史》荣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起点》一书2006年获团中央第八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参与设计的《金陵春秋》荣获第六届全国书籍艺术展览“整体设计”优秀作品奖。 苗培本1939年生,汉族,宁夏人。编审,曾任《民族艺林》编辑部主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员、宁夏戏剧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自1973年开始,发表文艺作品逾百万字。其中编写的大型新编历史剧《西夏青盐恨》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颁发的“孔雀奖”。 李凝祥1945年生,满族,河北束鹿人。编审,曾任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宁夏回族自治区艺术集成办公室主任等职,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七届委员。出版有《宁夏满族述往》、《强者的足音》、《悟》、《塑魂铸才漫话》及长篇报告文学集《绿色情结》、《银川情韵》等250多万字。1989年获宁夏首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二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7年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艺术科研集成编纂成果奖。 艾天恩1938年生,汉族,宁夏人。副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参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民间故事、谚语、歌谣)集成宁夏卷的资料搜集以及编纂等工作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发表民俗方面的文章30余篇。 张迎胜1944年生,汉族,山东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编《回族古代文学史》和《西夏文化概论》,著有《元代回族文学家》及学术论文50余篇。论著多次荣获宁夏社会科学成果评奖优秀成果奖。 2008年4月2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国家元气,全在风俗,风俗之本,实系纪纲。 ——宋,楼钥《论风俗纪纲》 风俗,人心之所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既变,亦可以称易人心。是以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 ——明,宋应星《风俗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