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主人公宁奇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以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西北地区的生活环境为历史背景,描绘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塑造出来的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些奇人异事。同时,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进行了描述,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龙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岳亚东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主人公宁奇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以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西北地区的生活环境为历史背景,描绘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塑造出来的一批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发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些奇人异事。同时,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进行了描述,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内容推荐 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地方,西边有一座大山,叫西山;东边有一条大河,叫黄河。大山与大河之间,一马平川,古来是蒙古人的牧场。清雍正年间,皇上忽然看中了这片土地,于是让蒙古人东渡黄河而牧,在这片平川上开出一条大灌渠以为农耕。因为是皇上下令开的渠,大渠遂命名为黄龙渠。黄龙渠水灌溉着川地的肥田沃土,岁岁五谷丰登,老百姓感念皇恩浩荡,给这片从来没有名字的地方起了个名字,叫黄龙川…… 目录 第一章 鬼手断脉 第二章 龙凤逞强 第三章 神童侍药 第四章 照猫画虎 第五章 阴阳斗法 第六章 古镇遗风 第七章 妙语冠巾 第八章 鹰鹳双雄 第九章 善谎弥天 第十章 谎星殒落 第十一章 人畜之间 第十二章 牧童野趣 第十三章 瞒天过海 第十四章 针锋相对 第十五章 偷食禁果 第十六章 酒仙争霸 第十七章 纵蜂寻仇 第十八章 破釜惩周 第十九章 断炊劝学 第二十章 铁脚神威 第二十一章 黑山遇险 第二十二章 歪偷邪盗 第二十三章 铁嘴真言 第二十四章 恩将仇报 第二十五章 巧计过关 第二十六章 死得其所 第二十七章 孽种余生 第二十八章 赌局输赢 第二十九章 矿难冤魂 第三十章 一诺千金 第三十一章 渔猎奇观 第三十二章 观星卜命 第三十三章 红山画石 第三十四章 路遇姻缘 第三十五章 文丐贺喜 第三十六章 烈火真金 第三十七章 美梦成真 第三十八章 教长兴学 第三十九章 拼命三郎 第四十章 真媒假说 第四十一章 六贤结义 第四十二章 梦圆黄龙 后记 试读章节 宁先生忐忐忑忑地踏进家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再扫一眼院子里的房屋和摆设,与往常没有二致,他纳闷了。看看他妈的住房,没有动静,他向自己的房子走去。走到门前一抬头,猛然发现门首的钌扣子上拴着一个红布条,忽闪忽闪地飘动着。 门头拴红布条有讲究。这是一个避讳的标志,是“请勿入内”的意思。 家里人要忌讳的,大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里有了病人,请来巫婆神汉跳神捉鬼,看完病之后,要忌一段时间的门。在这个时间以内,生人是万万不能进屋的,一旦冲犯了神灵,非但看病不会灵验,还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危及生命。另一种情况是家里女人坐了月子要忌门。满月之前,生人不得人内,就是自己家里的人,身上有汗也不得人内。最咱的是生人进来踹了孩子,给孩子带来疾病和灾难。 这会儿宁先生看见红布条,他明白了,女人在生孩子,女人已经够了日子。 直到这时,他悬着的心才算装进了肚子里。他定了定神,凉了凉汗,站在窗根下轻轻地咳嗽了一下,算是给屋里的人打了个声。这时候从屋里传出他妈的声音:“还不赶紧进来,站在外面等初一呢还是等十五呢?” 宁先生闻言,先打发走了宁柱子,反身关紧了院门,轻手轻脚进了屋。屋里,烧完了炕的余柴散得满地都是,像是让鸡刨了一般,满屋的柴烟热气把整个房子熏得暖烘烘、热腾腾的。炕上,毡和席子拉得精光,只剩下一盘土炕,炕皮上铺了一层厚厚的黄沙,冒着热气。 炕上一共有三个人,宁先生的母亲、接生的老娘婆和宁先生的妻子。宁先生的妻子跪在沙子上,两只手紧紧扳住炕沿上的泥台子,披头散发,长一声短一声地呻吟着,头上脸上的汗点子不住气的往下掉,汗滴砸在炉台上,冒起丝丝热气。她脸色腊黄,呼喊无力,已经十分疲惫。宁先生的母亲和老娘婆一边一个跪在她的身边,一个劲地催促:“使劲!使劲!” 这两个人虽然是接生的,看上去并不比生孩子的人省劲,她们也是披头散发,大汗淋漓,声音已经嘶哑。看来,她们玩转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肯定是难产。看见宁先生进来,三个女人的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好像见到了救星。对于宁先生来讲,他觉得他走进屋来纯粹是一个多余的人,这叫“婆姨炕上坐月,汉子地下跺脚——有力使不上”。 这时候,只听老娘婆对着宁先生喊:“像个木头桩子戳在那里,发啥愣呢,还不赶紧上房?” 宁先生一愣怔,问老娘婆:“老姨妈你说,上房干啥呢?” 没等老娘婆回答,他妈接过话头:“榆木脑袋,提上水上房叫生去,不叫生娃娃能顺顺当当地养下来?你以为爹是好当的?” 母亲一顿数落,宁先生猛地省悟了,二话没说,赶紧提着水桶上了房。 这是老娘婆遇到难产的最后一招。凡是遇到女人难产,必须要自己的男人提上一桶水,从屋顶的烟囱往下浇,边浇边喊,直到孩子降生,这叫叫生。 宁先生上房,手握铜瓢,把水一瓢一瓢地浇进烟囱,水冲起来的黑灰冒了他一头一脸。他顾不了这些,他边浇边喊道:“下来了吗?” 下面老娘婆和他妈齐声答:“下来了!” 其实什么也没有下来。 宁先生再浇再喊:“下来了吗?” “下来了!” “下来了吗?” “下来了!” 宁先生房上地下,地下房上,马不停蹄地折腾着。不知道浇到第几桶水了,他照例向下面问:“下来了吗?” 只听老娘婆提高嗓门,拖长了声调喊:“下——来——了!” 宁先生听声,看来这一次是真的下来了,他跳下房跑进屋,看见一个紫红紫红的娃娃躺在炕上。 炕上养娃娃,地下抬棺材,这话一点儿也不过头。娃娃虽然养下来了,宁先生的妻子早已经精疲力尽,奄奄一息,她连坐稳的力气也没有了。还是老娘婆有经验,她不让她躺下,她让宁老太太倚住媳妇,怕她血晕。由于耽搁的时间太长,孩子落炕以后就浑身发紫,没有气息,没有哭声。老娘婆把剪子在火上烤了烤,准备给孩子断脐。忽然她停下手细细端详着孩子,口中一个劲儿的念叨:“日怪,日怪。” 听老娘婆这么说,宁先生和他妈都凑过来看,这一看不打紧,他们发现这孩子有一处很奇特的地方,确实与众不同。人家孩子降生以后脐带是顺的,而这孩子的脐带缠拧在一起。 老娘婆剪断了脐带,抓住孩子的小脚丫子,头朝下,脚朝上提得悬悬的,照准小屁股啪啪啪拍了三巴掌,又抖了抖。等了半天,孩子从嘴里吐出一口黄水,“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听到孩子的哭声,屋里的人长长松了一口气。这时候,宁老太太好像想起了什么,放下儿媳妇,紧忙扳开孩子的两条小腿看,一眼瞅见长的是个蚕豆大的小鸡鸡,只乐得她一个劲地喊:“好了!好了!这就好了!” 啥好了?养了个孙子好了。 宁老太太一共养了四个儿子,都已经成了家,立了业,分房另住。按理说,老两口应该心安理得地等着享儿孙的福了。但是没有,老两口有一块心病,吃喝穿戴放在其后,最让他们揪心拽肺的是儿子们虽然有生有养,但是缺个男的。宁老太太着急,老头子比她更着急。今天,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带鸡鸡带把把的孙子,怎能不让她欣喜若狂呢?她照着宁先生喊:“赶紧告诉你那死鬼爹,让那个老不死的也高兴高兴。” 说曹操曹操到,没等宁先生找,他爹正好从外面晃荡了回来,这会儿正扯着喉咙喊门呢。宁先生开了院门,见他爹肩头上背着褡裢,摇摇晃晃走进来。 P3-5 序言 当《黄龙川》与世人见面的时候,我心上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我感到一身轻松,因为我终于了却了多年来隐藏于內心深处的一个心愿。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农人。从学生时代到工作期间,从在岗到离休,大西北苍凉的芙时时感染着我,惠农大地淳朴的民风时时呼唤着我,于是一种书写家乡风土人情、奇人异事的冲动在胸中激荡。可是我有难处。上班时的琐事缠身,让人心烦,无法静下心来整体构思;退居二线之后,虽说有了时间,关键的关键是本人才疏学浅,没有驾驭大部头小说的经验和能力,怕写出一堆废纸,贻笑大方,也贻笑世人。 可是古老的惠农大地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是我油然萌生出一种书写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是便下了动笔的决心。谁能想到,一旦动起笔来,我竟不知了去向,面对浩瀚如烟的创作素材,我像一只扔进粮食堆的鸡,居然不知先从哪里下爪。我又像一个掘开金窟的寻宝人,把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一股脑地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当我拿着一部五十余万字的手稿求教于陈勇老师和高玉虎老师的时候,他们笑了。他们认真而吃力地看完我的书稿。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了保护我的积极性,他们用委婉而十分中肯的批评给我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可以说,没有这两位名师的指点,也就没有我的《黄龙川》的问世。所以,我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这两位良师益友。 其间我五易其稿,笔耕不辍。当我把自己认为可以拿得出手的书稿送到出版社编辑手上的时候,编辑笑了。她是编辑部副主任,叫谭立群,很热情也很开朗。看完书稿她和我约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书稿的痼疾所在,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当我把第六稿送到谭编手上之后,看完书稿她又笑了,笑得很灿烂。 很快校样出来了。我曾经给学生批改过几十年的作文,对于自己的文章从字顺和书写严谨是十分自信的。可是当我看到谭编在校样上密密麻麻的修改,我吃惊了,我为自己有那么多的疏漏和笔误而吃惊。同时,我也为责任编辑如此的尽职尽责而吃惊,她认真到连一个极其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所以我要发自內心地说:谭编,谢谢你! 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惠农区的党政领导对我的创作的大力支持。惠农人写惠农的人和事,小而言之,是作者的个人行为,大而言之,是惠农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毕竟,这是惠农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当区委书记杨有贤同志见到关于《黄龙川》创作的报告时,当即作出重要指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尸个地方发展和谐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应扶持地方文学的发展,鼓励有志之士的创作。特别是惠农人写惠农事的第一部小说,在自治区五十大庆前出版,更显得有意义。”了了数语,足见惠农区委、区人民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与关心。所以我还要发自内心地说:谢谢区委区政府,谢谢杨书记! 在整个创作过和出版发行过程中,还得到了我的朋友杜永芝、贾赞信、朱世忠、郑彦青、吕新海、刘军以及吴振荣、周凤山、吕天云、樊宗全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感谢我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对创作提供的关注和支持!感谢岳亚江、岳亚鹏等兄弟的鼎力相助。 作者 2008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