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了2007年7月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北京文化发展研究基地协办的“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书中选录了参会论文中的五十二篇。这些论文大致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思潮及知识分子类;学术、史学类;教育、艺术类;社会文化及文化事业类;中外文化类等六部分,作为本书的主体内容。
代序·坚持文化史研究的正确方向:“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致词
第一编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
现代性构建与现代三大文化思潮
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改造
欧战前后:国人的现代性反省
晚清文化保守思想家与近代儒学的新陈代谢
论民国初期道德问题之争论
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与知识分子心态类型
略论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挣脱身心束缚,努力创造价值——20世纪初叶知识分子的价值实现观探析
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论前后“甲寅派”
孙中山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丁文江:一个科学家的政治关怀
章门弟子与五四文学革命
科学·革命·救国——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之审视
第二编
“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以学术本体为视角
“乾嘉新义理学”与清代汉学研究
“谱系”与“建构”:中国近世清代学术史论述
从“汉宋鼎峙”到“汉宋合流”——兼论晚清汉宋学关系
学术调融与晚清礼学的思想活力
晚清时期的理学社会
救亡图强思潮·进化史观·唯物史观——中国近代史学的三次跨越(论纲)
“新史学”思潮的产生及其学术建树探析
罗泽南“尊朱黜王”思想略论
刘师培的文字学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蒋廷黻史学理念释要
再论《十批判书》的撰著动机与论学宗旨
第三编
老树能否接新枝: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
科举制度的革废与近代中国文化之演进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
马叙伦与五四运动后浙江教育界的派系之争
近现代山东吕剧的兴衰与发展
第四编
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时间
晚清社会传闻的心理因素探析
“新政”时期清政府文化社团政策的调整、
晚清变通旗制及其对满族社会文化的影响
民间社会的职业重构——邓演达的职业代表制思想述评
清末民初家庭财产继承中的民事习惯
论中国近代新法接生的引进与推广
从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的繁盛看国人认知观念的转变
第五编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五四报刊媒体——以北京《晨报·妇女问题》为中心的考察
邝富灼与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英文部”
陆费逵与中华书局史实辨析
中国近代图书馆制度之建立
第六编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晚清广东教案与中西文化冲突
清季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研究——以法国汉学家拉克伯里(Terrien De Lacouperie)学说进入中国为例
双重困境中的李提摩太——性格、心态、宗教精神与传教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解读
附录 “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