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徐明天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可歌可泣的创业故事加上鲜为人知的史料披露,让我们重回那个激荡的创业年代。 内容推荐 1979年,她还只是“省尾国角”的一座边陲小镇;2007年,已崛起为国内继上海、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座现代化城市。 自1980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后,改革创新已成为她的灵魂。 这就是深圳的故事。 是什么力量激发出深圳经济快速增长的高速度? 是什么魔力托起令全球瞩目的深圳“一夜城”? 三十年来,一代人的命运与深圳的发展紧密相连,期间发生了哪些故事?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讲述了深圳三十年间崛起的过程,忠实记录了深圳在经济、社会、制度、产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和上升。 目录 1994 冲突纷争 金蝶转折 “华科”滑铁卢 “任疯子”孤注一掷 中兴国有民营 焦头烂额的王石 美芝产权之变 特区不能再“特”了 【城市日志·1994年】 1995 华强北蜕变 皇冠厂走出万员工 万佳烧旺华强北 阳光酒店保安员的奇遇 破墙而出的商城 国有工业撤退华强北 狼来了! 家国企列入百亿企业规划 【城市日志·1995年】 1996 大并购 康佳:北上东北牡丹江 TL:蛇口并陆氏 创维:民企吃下国企 惠而浦收购蓝波-希岛 面点王出世 三九下山摘桃子 【城市日志·1996年】 1997 制造基石 人去楼空? 厉有为党校论文风波 蛇口基因 不盖房子的万科 联想的深圳之路 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了 华强北小作坊里诞生的主机板 【城市日志·1997年】 1998 逐鹿市场 “楞的横的不要命的” 市场竞争要讲规则 “中华”崛起 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 中集海外称霸 反倾销击倒中华自行车 过度扩张受阻 【城市日志·1998年】 1999 善恶庄家 深沪之争年 证券教主张国庆 K先生吕梁 朱大户 资本神童张海 股市潜艇德隆 亿安科技神话破灭 阚治东受邀入深 【城市日志·1999年】 2000 世纪少年 蓝点传奇 马化腾和“QQ” 互联网摇蓝 迅雷邹胜龙 英雄出少年 【城市日志·2000年】 2001 秩序重构 陈伟荣离去 职业经理人事件 “地下组织”华强北商会 三九大股东占款亿元曝光 ABA两年骗款近亿元 泰明国贸诈骗案 《南方都市报》遭“封杀”真相 【城市日志·2001年】 2002 地产大享 形象代言人克林顿 福地梅林 泰华标王之殇 潮州黄氏兄弟 大浪淘沙 “第一”和经验 英雄莫问出处 【城市日志·2002年】 2003 改制风暴 五国企“靓女先嫁” 女企业家落马 一位全家移民美国的国企老总的自白 莱英达改制冲突 元卖出石化集团 “金田”变“荒田” 三九报憾 富豪武志剑入狱 大炮朗咸平 “虎山行”打虎 【城市日志·2003年】 2004 新生代 联想第二,神舟第一 研祥:工控机第一品牌 U盘之父邓国顺 收录机的没落 手机兴衰 “山寨机”兴起 【城市日志·2004年】 2005 百亿企业 年汽车梦 蛇口托管南油 超百亿企业 港商反思 “虎山行”打虎 【城市日志·2005年】 2006 隐形冠军 中国制造富士康 首富林立 谁是刘方? 保险皇后刘朝霞 喇叭富豪 资本和实业中游走 【城市日志·2006年】 2007 狂欢之岁 竞争力最强的城市 建构“港深都会” 吃掉全国现金净投放量的一半 杜氏地下钱庄 私募基金大会 寻找刘芳 不买房运动 华为员工之死 【城市日志·2007年】 2008 世纪起点 王石“捐款门” 撒旦万科 平安三劫 企业倒闭潮来了? 新的30年 【城市日志·2008年】 2009 未来预言 30年的宝贵遗产 以经济和产业的视角看深圳 后记 人物索引 试读章节 虽然许瑞洪在深圳捣腾进口程控交换机要比任正非早两三年,但华为和华科成立公司都在1987年。两人有相同的地方,都有专业背景,对房地产和股票都持排斥态度。不同的是,许瑞洪似乎更懂一些“门路”,为自己找了一个政府背景,公司开办得顺风顺水。而任正非似乎不太懂得“中国国情”,把公司搞成民营,市场开拓非常困难。 任正非有点认死理,放着房地产、股票的热钱不赚不说,还把钱投到看不到前途的自主产品开发上,因此被人叫做“任疯子”。华为成立早期,主要从事小型程控交换机、火灾警报器、气浮仪开发生产及有关的工程承包咨询。公司代理电子部在香港设立的康力公司生产的HAX交换机,从香港进口到内地,赚取中间差价。由于这种设备质量比国产的好,价格比国外的低,竞争优势明显,几乎是只要能进到货,有多少卖多少。因此,吸引了不少企业来做这个生意,半年内深圳就有上百家企业进入这一行。当年惠州的TCL也代理销售过这种HAX交换机。如此,引发过度竞争,一年以后,95%的代理交换机企业都死掉了。 中国市场对交换机的需求巨大,但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造成国内电话装机费用居高不下。当时,在一个中等城市,装一部家庭电话要排半年以上的队,花4 000多元的“电话初装费”,单位用户费用更高,需要5 000元。钱都被国外公司赚走了,中国电话普及率还不到10%。装电话难,是深圳市民反映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巨大的需求和有限的供给之间矛盾尖锐,而扩大供给的壁垒就是技术。一旦国内厂家实现技术进步,开发出产品,以低价进入市场,就会撕开电信市场的利润空间。 许瑞洪也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宣布开发出了中关村第一个自有技术的产品,但他不过是虚晃一枪,只是进口国外的元器件来组装。开发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不一定能够成功,他不愿意干这样的傻事,先赚快钱再说。而任正非认识到,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做自主研发是“找死”,不做是“等死”,做了一旦成功就会打出一片新天地。 其实,在自主开发方面,华为也不是做得最早的。1991年,38岁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邬江兴主持研制出了HJD04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一举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大容量程控交换机的预言”。可惜这一研究成果直到1995年才借助巨龙通信公司的成立实现产业化。1992年1月,同处深圳的中兴通讯公司研制出ZX500A农话端局数字交换机产品。随后,深圳长虹通信设备公司也研制出了2 000门数字交换机。 华为动心早,但动手晚。因为华为是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当时正值国家宏观调控,贷款难度更大。华为只能向大企业拆借,利息高达20%~30%,相当于借高利贷。华为制定了一个内部政策:谁能借来1 000万元,可不来上班,工资照发。 产品开发动员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的会议室里对全体干部悲壮地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就从楼上跳下去。你们另谋出路。” 1993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损失了6 000万元资金后,华为开发出2 000门C&C08交换机,并在浙江义乌安装调试成功。像华为这样的民营企业能得到这么一个大单非常不易,条件是赊销,先安装机器,运行正常后才分批付款。华为员工4个月中都与机器住在一起,经过多次调试,终于取得成功。此时华为已经倾其所有,如果不成功,华为就不会存在了。 虽然有了自主产品,华为的民营外衣还是让不少电信局不太愿意接受,人们不太相信这家小公司能够开发出这样的产品。华为人在开拓市场的时候遭受的白眼、冷落、误解、委屈难以言表。 任正非亲口讲过两个例子:为挽救一个地方市场,华为某高层管理人员亲自赶往沈阳。当知道该客户要在一个宾馆与爱立信洽谈时,刚到沈阳的他,没顾上喝一口水,就立即赶到宾馆大厅里守候。由于不知道客户什么时候谈完,他一直守在那里不敢离开,饭也没敢吃。直到深夜一点半,客户终于出来了,那位华为高层立即上去搭话,但对方撂下一句“没有时间”就走了。 有一年冬天,华为的一名博士在北京首都机场接一个重要的客户,因飞机晚点,那名博士在寒风中整整站了4个多小时。终于,客人到了,虽然看到有人接机很高兴,但当知道接机的人不是朗讯电信的时,对方扭头就走了。 直到开发出万门交换机,华为才走到了国内技术的最前沿。开发是从1992年开始的。当时国内其他厂商认为2 000门够用了,就再没有向前迈进,而任正非却把万门交换机列进了计划,并组织了专门的开发班子。 华为开发万门交换机克服了两个难题: 一是抗干扰难题。程控交换机是通过用户电路将各种电信业务传到千家万户的。由于外线电缆所处的环境异常复杂,因此交换机对防护性能要求很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雷电、高压感应、交流电源等干扰交换机,造成用户板损伤甚至整机烧毁的重大事故。国外大公司的交换机进入中国市场,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经过反复实验,华为采用的防护方案,彻底解决了我国电信网络线路条件复杂的问题。用户直接搭接220V交流电,电路丝毫不损,拆除高压后,照样能够正常通话。 序言 不论夜晚还是白天,当我坐在电脑前写作此书的时候,我经常抬头仰望窗外的点点星空或悠悠白云,我时时在想: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让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一夜间冒出一个1 000多万人的现代化城市? 这是阿拉丁神灯也无法做到的! 一位在1979年深圳市刚成立时就来到深圳的领导曾经告诉我,当年的深圳到处是无人村,人都逃港走了,留下来的也只有老人。靠近香港的深圳河沿岸情况稍微好一点,人多一点,但那边也大多是逃港后回来的人,经常两边走动。整个宝安县号称5万人,实际上只有2万人。 就是在这样一片荒芜的海滨边陲一角,30年间冒出了一座活力勃发的现代化城市。她的成长,没人能够猜测到。 深圳在建市之初就有“大特区”和“小特区”之争,“小特区”也就是几平方公里。当年深圳机场选址还选在关内的大冲,试想如果那样,就不仅是“野牛冲进了瓷器店”,而是这个城市根本就没有什么空间了,整个深圳的城市进程只能向后推展。当年修深南大道时,有人说路比长安街还宽,甚至引来一些人的质问:“深圳要做什么?”没过几年就发现深南大道还是变窄了。深圳建机场时,一期工程刚建完,下一期工程就又开始了,直到现在还在扩建中。没有人想到深圳机场能成为国内人流量第4位的机场。深圳地铁一号线刚建成,从火车站开始与之平行的另一条线又开建了,因为一号线马上负荷超载,必须有新线分散客流…… 这样的故事,听得太多了。一直到现在,城市学家们还在探讨,深圳北有华南中心城市广州,南邻国际都会香港,按照一般城市学原理,广州和香港之间不可能再出现一座大规模的城市,而现在深圳已经接近广州的规模,竞争力远在广州之上,深圳要设直辖市的呼声已经提出多年。 现在,深圳的经济规模已经紧随上海、北京、广州之后排在了第4位,即使跟省级规模的经济体相比,也已经排在了十多位,以一个县的地域面积达到一个中等省份的经济规模。 2008年12月18日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由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纪元。中国传统视60年为一个周期,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纪念就显得特别重要。从开始到现在,能够完整地代表改革开放30年的城市,深圳几乎是唯一的。这也是《春天的故事》一书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也是我写作的初衷和动力。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这座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是在试验田里“种出来”的。先行先试的政策,是深圳起步的基础。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改革开放已经在全国普遍展开,深圳已经没有先发优势,特别是香港1997年回归之后,深圳逐步退去耀眼的光环,归于平静。由此,就不断有“特区不特”和被“抛弃”的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但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前行的巨人,根本不在乎风吹雨打,依然在泥泞的路上大步向前,越走越远。 改革开放先行者敢闯敢试的精神对深圳前一阶段的推动有目共睹,但在政策上与其他城市平起平坐之后,深圳仍然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的原因,很多人却无法求解,甚至有点迷茫。 确实,读懂这座城市很难,再也不能单从改革开放的政治角度来看深圳,而应从产业、企业的角度来探寻她的竞争力。 在产业、企业的视野下,我们可以看到深圳高速成长的力量就来自遍地开花的企业。我当年在山东工作,青岛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就让各个城市羡慕得不得了。现在的深圳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百亿制造业企业有富士康、华为、中兴、康佳、创维、中集、中航等企业;销售过百亿的企业有盐田港、蛇口港、华侨城、万科、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服务型企业;腾讯、朗科、迅雷、神舟、大族激光等一大批新兴企业也正在迅速崛起。深圳的中小企业更是成千上万,犹如产业的海洋,波涛滚滚,生生不息。深圳电脑、手机、通信程控交换机、网络设备、彩电、MP3等电子产品,在全球都居重要地位,而服装、钟表、珠宝、工艺礼品、玩具、印刷等传统产业,深圳也都占据国内1/4~1/3的市场份额。 因此,我在梳理深圳30年历史时,就找到了企业脉胳这条成长主线,我笔下的深圳史,也就成了深圳企业史。 在这段历史的记录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比如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如何体现,深圳经济与国家的宏观经济如何衔接,在海洋般的企业里如何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的纵向发展和横向断面如何描述,企业和产业以及整个深圳经济如何有机地结合展现,在年代史描述中如何体现城市经济成长的轨迹,等等。但我决不能因迷惑而停下脚步,抬起脚步走下去,就能找到走出丛林和迷雾的道路。 经过许多个日日夜夜,在一个字一个字的敲击中,这部书稿终于完成。无论如何,我按照自己的视角,对深圳30年作了记述,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记录。 当然,在这些文字中,我也试图触摸这座城市的灵魂,我不敢说我成功了,但我尝试了,努力了。 最后,我意识到,城市史也好,企业史也好,都是人的命运与历史。 改革开放,中国那些“不安分”的人在特区找到了可以发挥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些精英聚集到这里,思想和人性得到解放,聪明才智得到发挥,从而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并不断探索人类进步的规律和道路,不断创新,创造出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奇迹。 深圳,一座30岁的年轻城市,它的活力和魅力,也成为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一个证明。 深圳30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部现代开拓史,也是当代中国的崛起史。 后记 按照2008年的写作计划,在10月底,我基本完成了这部书稿的写作。写作过程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我基本上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也几乎放弃了所有应酬,除了看一些非看不可的电视节目,其他时间都是坐在电脑前面敲击键盘。当然也有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在房间里走走,或者到外面去转转,然后再强迫自己坐到电脑前面。 在这一卷的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和采访,比如,2000年的“世纪少年”、2002年的“地产大亨”等,需要对深圳的互联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事件和人物,并且要集中到一个年度来表现,这种阅读和采访工作是非常艰巨的,并且这些行业的材料非常散乱,没有系统的材料可以参考,大多要靠东拼西凑,还原30年的过程。报纸、刊物、书籍、网上资料,都成为我搜集资料的途径,因此,现在让我来回忆使用了什么资料,已经难以复述和一一列出。 即使是对个别企业,只要书中写到的,也要对这家企业从头至尾做一次梳理,才能感性、细节地了解这家企业,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将企业的故事放在合适的位置加以叙述。 还有现场的采访,以及对企业家和当事人及行业观察者的采访,都是急迫而必须的,这些也耗去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我的楼下有一个茶馆,我买了两大块普洱茶茶饼,存在茶馆里,有需要就请人到那里喝茶聊天,半年时间,就喝掉了两大块茶饼。我无限感谢被我邀请到茶馆来喝茶的朋友们,他们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许多人的话都让我茅塞顿开。我也电话“骚扰”了许多人,每当我遇到不解之处,就会拿起电话,向人求教。以各种方式协助我完成这卷书的有数十人之多,难以一一列出,也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在这卷书的写作过程中,曾经遇到了一些困惑,吴晓波先生期间两次来深圳,我们都促膝长谈,他从专业上给了我非常好的指导意见和精神上的鼓舞,在此特表感谢。 中信出版社的汤曼莉编辑和蓝狮子的王留全先生,是一定要感谢的,是他们的辛勤劳动,让这部书最终及时面世。 最后,我必须献上我对30年来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开拓、创业、创新的所有深圳人的敬意。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没有本土人和外来人之分,不论有没有深圳户口,不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论贫富身份,只要在这片土地上打过工、创过业,不论成功与失败,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记忆与足迹,这部书就是献给他们每一个人的。只要您这里奋斗过,深圳的历史就是属于您的。 徐明天 2008年10月30日于深圳梅林一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