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始皇的秘密(李开元教授历史推理讲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李开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是一本常规的历史著作,而是一本大胆的历史推理作品。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解码的书,破解的是历史的密码。解码与解谜不同。解谜,是破解单谜。解码,是破解谜团,一连串彼此关联的谜;这些谜都在一个相通的环上,必须按照环扣的次序顺次解开。本书所要破解的密码,是秦始皇的密码。

读者朋友,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来到秦始皇的身边,置身于那一个又一个的案发现场,一起来做历史侦探,一起来享受破案的快乐,一起来体验福尔摩斯式的逻辑与力量吧。

内容推荐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从出生到死亡都笼罩在层层迷雾中!他是众多探秘爱好者、历史研究者的热门话题。究竟谁能破解?

——他的生父到底是谁?

——始皇帝,到底有没有始皇后?

——他后宫中的所有女人为何在史书上集体失踪?……

这回,“历史学界的福尔摩斯”李开元教授以其独特的历史侦探手法,带你穿越历史的隧道,发现失载的真相。来吧,一起来!感受以智力拨开迷雾的文字张力,享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目录

自序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第一案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上)

 (一)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司马迁惹的祸

2.嫌疑人名单

3.发现了“奇货”

4.“奇货”的价值

5.最高商业机密

6.华丽的家族

7.公关第一步

8.华阳夫人的眼泪

9.初审的意见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下)

 (二)鉴定和取证

1.法律鉴定

2.医学鉴定

3.太史公忽悠人

4.第三条证据

第二案

 弟弟与假父的故事(上)

 (一)弟弟为什么叛变投敌?

1.弟弟临阵倒戈

2.邯郸脱逃路

3.成(虫乔)的身世

4.三种外戚势力的博弈

5.赢政委政于谁?

6.夏太后之死引起的震动

7.寡居的帝太后

8.献面首嫪毐

9.嫪毐为什么封侯?

 弟弟与假父的故事(下)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击谁?

1.嫪毐之乱

2.四大疑问

3.他想攻击谁?

4.动乱的余波

5.茅焦劝秦王的历史意义

第三案

 寻找秦始垒的表叔(上)

 (一)谁接替吕不韦做丞相?

1.神秘的昌平君

2.又一桩质子事件

3.被抛弃的母子

4.历史学的探洞调查

5.昌平君的官职是什么?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中)

 (二)铜戈的秘密

1.发现铜戈

2.你买哪一站票?

3.破解“丞相状”

4.填补历史的空白

 寻找秦始皇的表叔(下)

 (三)丞相的反叛

1.挖出历史来

2.“口山”在哪里?

3.混合洗牌

4.打出后三张牌

5.一箭双雕

6.被隐瞒的历史

7.王翦复出

8.两封发自战场的遗书

9.一场失载的战争

10.昌平君之死

第四案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上)

 (一)秦二世与他的母亲

1.世上有无始皇后?

2.唯一的线索

3.不幸的儿女们

4.发掘公子公主墓

5.废长立幼的打算

6.秦始皇为什么宠爱胡亥?

7.指鹿为马的人性解读

8.胡亥的母亲是谁?

 秦始皇的后宫谜团(下)

 (二)扶苏与他的母亲

1.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太子?

2.“坑儒”事件的始末

3.秦始皇何曾“坑儒”?

4.黄牌警告

5.召回扶苏

6.一招险棋

7.不可理喻的自杀

8.扶苏的复活

9.藤田教授的推测

10.谁是王后?

谜底

 穿透历史的迷雾

 (一)司马迁误信的故事

1.新的嫌疑人

2.《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

3.献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4.女性深入历史现场

5.男性深入历史现场

6.献女故事的前提崩溃

7.请动护宝槌

8.谁是假货的受益人?

9.移花接木的线索

10.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11.莫做“耳食者”

 (二)《史记》失载了的历史

1.又是司马迁的错?

2.《穰侯列传》的启示

3.魏冄身世之谜

4.奇特强悍的宣太后

5.发现《诅楚文》刻石

6.破译秦楚“十八代诅盟”

7.秦楚“袍泽之亲”

8.二十一代联姻结盟的秘5

9.秦始皇后半生的禁忌

10.如芒在背的楚系外戚

 (三)顺天逆民秦统一

1.一切历史都是推想

2.重新寻找秦始皇

3.推倒重来的工作

4.颁奖台上的强势明君

5.天意难测民意重

结语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感谢辞

试读章节

(一)吕不韦真的是秦始皇父亲吗?

1.司马迁惹的祸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是一个古老的历史疑案。

秦始皇姓嬴名政,出生于战国时代的赵国首都邯郸,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他的父亲子异,是在邯郸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当时还不到二十岁,潦倒而不得意。他的母亲是出身于邯郸豪门大户的美女,风流多情而又能歌善舞,美中不足的是史书上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只称她为赵姬。

落魄的王子,异国巧遇富家美女,美好而又浪漫,本来应该是茶余饭后的美谈,文人墨客的歌咏题材,然而,子异和赵姬的相遇,其间另有一位第三者介入。这位第三者,叫做吕不韦,是在邯郸经商的大富豪。正是由于吕不韦介入了子异和赵姬之间的缘故,落魄王子异国巧遇富家美女的佳话,转化成为复杂的三角恋情。正是在这种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嬴政出生了。

嬴政出生以后,他的生父究竟是谁,是子异还是吕不韦,也就成为一桩说不明白的事情。生父不明,对于一般的庶民百姓而言,是一桩难言的家事;对于家天下的皇室而言,可就是一桩关系王朝命运的国事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关系到六百年世代承继的秦国政权,究竟还姓不姓嬴,秦国是否在嬴政即位的时候,就已经易姓革了命,被偷偷地改朝换代了?正是因为事情如此重大,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的问题,千百年来成为历史学上一桩聚讼纷纭的公案,历史学家们为此一直争论到今天。

考察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桩疑案起源于《史记》;换句话说,都是司马迁惹的祸。那么,司马迁又是如何惹出这场官司来的呢?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叙述秦始皇的身世说:

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秦始皇的父亲姓嬴名异,被称作子异,就是公子异的意思。嬴异是秦国的第三十三代国王,庄襄王是他死后的谥号,司马迁在这里用的是追述的笔法,所以这样称呼他。这段记载说,秦始皇是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在赵国做人质的时候,在吕不韦家见到赵姬,一见钟情娶以为妻,生下了嬴政。出生的时间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地是邯郸。

这段纪事,简洁明了,将秦始皇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明言他是子异和赵姬所生的儿子,并没有对他的出生质疑。

不过,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又是另外一个说法了,他叙述秦始皇的出生时说: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子楚,是子异的字号。这段纪事说,吕不韦与绝色善舞的邯郸美人赵姬同居,知道赵姬怀了孕。就在这个期间,子异到吕不韦家做客宴饮,见到赵姬而一见钟情,起身敬酒,请求吕不韦将赵姬送与自己。吕不韦开始非常生气,后来考虑到自己已经为子异的政治前途投入了全部财产,为了“钓奇”获取投资的成功,他不得不顺水推舟,将赵姬送与子异。赵姬隐瞒了自己已经怀孕的事情,嫁与子异,如期生下了儿子嬴政。于是,子异立赵姬为自己的夫人。

这段纪事,生动详细,通过讲述一段历史故事,明言嬴政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

同一《史记》,在不同的篇章当中,对于同一事情有不同的记载,这就是秦始皇出生之谜这桩历史疑案的由来,宛如司马迁为我们布下的迷魂阵。

那么,这两种不同的纪事,究竟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哪一个是历史的真相,哪一个是人为的虚构呢?这就是需要我们来破解的历史疑案了。  2.嫌疑人名单

俗话说得好,两占不定。讲的是算命打卦,一卦凶一卦吉,你无法拿定主意。正如我们对案件的审理,肯定和否定的证据一半对一半,法官无法根据现有的证据断案。基于这种常识,仅仅依据《史记》这两处不同的纪事,历史侦探也无法判断哪一处对哪一处错,也就是说,无法判定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子异还是吕不韦。

在案件的侦破中,刑警侦探们为了判断事件的真相,常常使用一个有效的方法,叫做排除法。在种种疑迹当中,逐一排除假象,最后剩下来的,应当就是最接近真相的事情了。在秦始皇生父是谁这桩疑案中,可能是秦始皇生父的嫌疑人只有两位,如果我们排除了其中假的一位,剩下的就可能是真了。基于这个道理,我们不妨使用排除法来侦查本案。

P2-4

序言

在推理中享受历史的乐趣

这本书,不是一本常规的历史著作,而是一本大胆的历史推理作品。

简单来说,这是一本解码的书,破解的是历史的密码。解码与解谜不同。解谜,是破解单谜。解码,是破解谜团,一连串彼此关联的谜;这些谜都在一个相通的环上,必须按照环扣的次序顺次解开。

这本书所要破解的密码,是秦始皇的密码。

秦始皇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名人,也是迷雾重重的人物。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重重迷雾,从他的出生开始,一直到他的死后,日积月累,有增无减,千百年来,积淀成一连串的历史疑案。

生父之谜是第一桩疑案,秦始皇究竟是赢异的儿子,还是吕不韦的儿子?假父和弟弟之谜是第二桩疑案,秦始皇与缪毒、成娇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表叔之谜是第三桩疑案,昌平君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先扶持赢政亲政,后来又起兵反秦称楚王?

至于第四桩疑案的皇后之谜,更是蹊跷迷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却在史书上渺无踪影,这不是非常令人奇·瀣吗?这桩奇怪的事情,不仅牵连到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幼子胡亥和他们的兄弟姐妹,更牵连到他们的母亲们,那些曾经在秦始皇身边生活过,后来又完全失去了消息的所有后宫……

如此种种疑案,都纠缠在一个环上,这就是秦始皇的亲族和外戚。如此种种疑案,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年代久远,史料欠缺,当然是首要的原因。不过,人为地隐瞒历史的真相,有倾向性地曲解历史,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还有一个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念的束缚。

多年以来,在史料学的领域,我们信奉“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不过,如果我们将这个原则推广到整个历史学中来加以奉行的话,警句就变成了咒语,我们将会掉进认识的陷阱,误以为凡是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不曾存在。如此扩大化的结果,历史学将会只剩下破碎的断片,而失去完整的篇章,前言不搭后语的失衡,最终难免陷于失语。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基于史料对往事的推想。古代史的史料少而又少。如何通过这些少而又少的材料。解读出多而更多的史实来,必须修炼“有一分材料说十分话”的功夫。这个“说十分话”的功夫,讲的是由一条材料生发十条线索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思路,就是多方联想和合理推测。在直接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搜寻间接的旁证,然后运用联想和推测,上下内外关联,前后左右旁通,索隐探微,设问求解,将各种蛛丝马迹串连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析历史,揭示历史的真相。

历史学的这种做法,类似于现实中的侦探破案。发案后的现场,混乱而狼藉,犯人无影无踪,证据被销毁隐去,侦探们仔细地搜集每一个指纹、每一个脚印,哪怕是一根毛发,甚至是一种气味……如何由这些少而又少的证据,搜寻出犯人的踪影,复原出案发的现场,推理和联想,正是必不可少的功夫。按照侦探学上的说法,就是通过推理和联想,将所有的证据合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关的证据链,由此重建案发的过程。

刑警侦探,破解的是现在的疑案;破解古代疑案的历史学家,是历史侦探。历史侦探破解历史疑案,同刑警侦探破案一样,充满了惊险、刺激,还有乐趣。

读者朋友,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秦代,来到秦始皇的身边,置身于那一个又一个的案发现场,一起来做历史侦探,一起来享受破案的快乐,一起来体验福尔摩斯式的逻辑与力量吧。

2008年6月16日初稿

2009年1月10日定稿

后记

我为什么写历史推理

这是我写的一本历史推理书。

两年以前,我出版了新形式的历史叙述《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按照预定的计划,我开始着手写第二部:《复活的历史:汉帝国的诞生》。殊不知,鬼使神差,因缘际会,我竟然先写成了这本历史推理,自己也感到意外。

写历史推理,是多年以前就有的想法。

我入史学之门,算是科班正途,进北大历史系,从考证开始起步,经过人物评论、事件原因探索,一直到史学理论,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走到高层,经历了一个难得的完整过程。因为喜好哲学,遇事爱寻根问底,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又是什么的终极问题,始终是我的关怀。毕竟是千古的疑难,怕要求索一生。退而求其次,考证是什么,考证的原理在哪里?也一直吸引着我。多次实践以后,渐渐悟出些道理来了,考证的基本思路,就是基于证据的推理。

基于证据的推理,不仅是历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科学的思想基础。历史学与科学之间,在基础的部分有相关的交接点,实在是使我感到高兴,因为我曾经有过做科学家的少年梦。我爱读侦探小说,最钦佩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那种智慧的冷峻神态,瘦长的敏捷身姿,很使我着迷。侦探小说读得多了以后,对于侦探们的思路,也大体看出门道来了,同样是基于证据的推理。

侦探小说发端于英美,经过日本人的改进,发展成为体裁广泛的推理小说,内容也由单纯的刑警破案扩充到暴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江户川乱步,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赤川次郎……众多的推理作家,宛若灿烂的群星,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到日本以后,注意到一个有趣的事情,这些写侦探小说的名家们,不少人喜好历史,特别是古代史。他们不但用古代史做题材写侦探小说,有些人还直接介入到古代史的研究中来。报纸电视关于古代史疑问的讨论,常常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侦探小说家同堂共议,争锋斗智,那种融汇文学和史学、结合实证和推理的动人景象,在中国是未曾见过的。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大家和日本史的专家,也是侦探小说的爱好者。他读了日本推理小说家高木彬光的推理小说《成吉思汗的秘密》后有所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作“日本的推理小说与清代的考据之学——一种文化比较”。在这篇文章中,周先生结合自己读书治学的体验,指出了推理小说与考据之学问有相通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基本思路上相同,都是基于形式逻辑的推理。

周先生是我所敬仰的老师,读了他的文章,加深了我的感悟。我进而想到,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日本,侦探小说都颇为流行,是得到国民喜爱的通俗文化。反之,在中国的流行文化中,没有发达的推理小说,国民喜爱的方向,偏重在神怪武侠。神怪武侠是非逻辑的自由遐想,那种上天入地、出神入化的超脱和飞跃,由不得让我想到庄子的无拘无束,道家的自然自由。诸子百家中,唯有名家是讲思辨、重逻辑的哲学派别,经过秦始皇的焚书、汉武帝的尊儒以后,两千多年来是断绝了。这种断绝,对于中国文化和国民心理的影响,不可不谓久远深长。

诸子百家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是人类脱离鬼神迷信之后的东方理性觉醒,其丰富的内涵和无限的可能。先被政治专制的焚书打断。后被文化统制的尊儒阉割。从此偏离多元的方向。失去了自由与活力。实在是两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不幸。痛定思痛后的当今中国文化,其最大的课题,就是回到古典,重铸文化,在诸子百家的根上,嫁接现代的普世文化,发展出融汇古今中外的新文化来。

历史是文化的核心,历史学的开拓也是文化的课题之一。于是我又发奇想,是否可以在考据之学的传统之上,参照推理小说,发展出一种新的表现历史的形式?我由此有了历史推理的想法。

我是理论脱离实际论者,承认任何理论与实际之间都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人为努力的所在。理论先行,有了想法以后,我开始着手实践。历史推理的内容,当然是历史上的疑案。在古代史领域,到处都是难解的疑团,大到夏王朝是虚幻还是真有其事,小到秦始皇的父亲是子异还是吕不韦,大凡是可以做考证文章的题目,都可以成为历史推理的题材。问题在于形式,寻找合适的形式成了写作历史推理的关键。

我试图学习侦探小说的手法,设计一位宛若侦探的历史学家,引导自己的学生们来出入古今,破解古史之谜。如此深入下去的结果,自然走向了推理小说的方向,在增加了趣味和自由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削减了历史可信度的传达。我希望坚持历史学本位的立场,侦查的疑案就是历史学的问题,证据一定要真实,推理一定要合理,可以构筑,但不能编造。虚构人物的推理小说的方式,不是我当下追求的目标。我暂时放下了这种写法,将原稿封存,留待将来做别的用途。我将注意力转向题材,期待内容能够提供形式的启示。

我在写作博士论文《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的时候,曾经明确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创建了汉帝国的刘邦集团,它的上层,多是出身于楚国的军人,数量虽然不大,却是集团的核心部分,我称其为楚人集团;它的中下层,多是出身于旧秦国的军人,数量最大,构成集团的外围和主力,我称其为秦人集团。顺着这条线索,我在整理项羽之死的历史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垓下战败,项羽溃围脱逃,一支汉军的骑兵部队奉命追击,终于在乌江岸边置项羽于死地。项羽死后,有五位汉军骑士各自夺得了其遗体的一部分,都被刘邦封为列侯。这五位骑士,无一例外都是出身于关中地区的旧秦军将士。其中的一位叫做杨喜,他的第五代孙子杨敞是司马迁的女婿,曾经做过汉朝的丞相,与司马迁有多年的交往。《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垓下之战和项羽之死的纪事,因为都出于杨喜的口述,所以栩栩如生,真实得让人生疑。

这段历史的澄清,不仅印证了我对刘邦集团地域构成的发现,也坚定了我打通文史哲,回到司马迁,以《史记》为蓝本写历史叙述的决心。我进而联想到兵马俑,这是一支以秦帝国的京师军为原型塑造的地下军团,那些追击项羽的旧秦军将士们,甚至是杨喜等五人的身姿,说不定就跻身于其中?兴奋感动之余,我用自己熟悉的形式,就这个题材写了两篇论文,一篇题作《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秦京师军去向探微》,在“秦俑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2004年,兵马俑博物馆)上发表,后来刊载在《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上。另一篇题作《论<史记>叙述中的口述传承——司马迁与樊他广和杨敞》,在“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2005年,陕西师范大学)上发表,后来刊载在《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四辑上,算是两份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兵马俑与项羽之死的内容,被与会的记者报道,经过报纸和因特网的转载,受到历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一位长辈告诉我,他在火车站的消遣杂志上看到了相关的文章,候车时买来打发时间。我去年暑假到安徽实地考察,从垓下经过东城到乌江,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项羽之死的踪迹。在乌江“项羽祠”出售的旅游书上,我也看到了相关的文章,买来作纪念。当然,这些文章的作者都不是我,而是各种层面上的爱好者们趴不同的方式进行的改写和再改写。

在得到上至学会下至娱乐小报的反馈以后,我再一次感到历史的神秘。感到真实的历史。可以比虚构的小说更精彩;追求历史真相的乐趣。可以由专家与大众共享,专家和大众一样。都有一颗好奇的心。我由此想到,既然是专家与大众都感兴趣的内容,与其由外行的爱好者来改写传布,留下浅入误出的诟病,何不由专家自己来深入浅出地传播?受到新的刺激后,我开始考虑以项羽之死为题材,以已经写成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再一次尝试历史推理的写作,希望大众看得有趣,专家不会摇头。

写作的过程断断续续,停停写写,持续了好几个月,结果是失败了。尽管有好的题材,却找不到好的形式,我无法脱离学术论文的框架,另外写成一种既能使大众感到有趣,也能使我有心写下去的新东西。我很有些灰头灰脑,怀疑自己是否走火入魔而为贤者笑,我又一次将历史推理的想法束之高阁。这一次,我将历史推理从我的历史学构想中作了删除,排除到历史学之外,干干脆脆来了个一刀两断。

古来贤者说,有所失才能有所得,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不再受历史推理困扰的我,于是将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历史叙述的追求。感谢神明的眷顾,我竟然在失落的地方有了收获,在思维的推理上增添了实地的考察,在冷峻的逻辑上增添了移情的体验,在问题式的求解外追求历史的自然流程,终于找到一种自己满意的形式,完成了《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那个时候,我再次思考了自己的历史学构想,确认了历史研究、历史理论和历史叙述的工作布局,准备顺着这个三合一的方向,驾轻就熟地顺流而下了。历史叙述,以“复活的历史”为系列进入汉帝国;历史研究,围绕取代军功受益阶层的诸种新集团,进入西汉中后期;历史理论,将《历史的镜像》整理出来,由知识论进入本体论;然后是诸子百家,茶文化,生死观,神明和花道……又是思想先行的宏大计划。

思想总是走得太快,行动永远落后于计划,一些意想不到的因素,不时将我的计划打乱。《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出版于2007年4月,大概是在同年2月,《21世纪经济报道》读书版的编辑李二民先生来信约稿,说中央电视台将播放长篇电视连续剧《秦始皇》,希望我就历史上真正的秦始皇谈谈看法。我一口应承下来,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踌躇,反而有正中下怀的愉悦,因为长久以来,秦始皇的事情一直憋在我的心中,成了纠缠不去的情结。

我写《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最初是从秦始皇的出生开始写的。当我将所有有关秦始皇的史料仔细地过了目,将有关的主要研究论著浏览以后,我惊奇地发现,两千年来,秦始皇是一位被严重误读了的人物,不仅他个人被误读,秦帝国建立前和秦帝国崩溃后的整个历史背景都被误读了,有关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迷雾重重。

作为历史学家,作为秦的子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想将所有的迷雾澄清。不过,澄清历史迷雾,破解历史疑难,锐利的武器是历史论文而不是历史叙述,这就将我置于形式和内容不能两全的矛盾处境:要从秦始皇开始叙述,就得先写论文澄清史实。经过反复试行和多方思考以后,我决定放弃秦始皇,改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写,历史叙述先吁历史论文。

从结果来看,我的这种选择是成功的。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他们是同时代的人。在秦帝国世代,刘邦是一介草民,他的生活圈子有限,有关他个人的史料比较多而且比较可靠,从他人手不但便于叙述,也可以比较完整地展现出当时民间社会的风气,收到了由下而上复活秦帝国崩溃过程的效果。当然,由于我的这种选择,澄清秦始皇种种疑问的课题,就被搁置下来,我在叙述秦帝国崩溃的时候,对于相关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回避,甚至闪烁其词。最大的遗憾是,我因此无法对秦始皇的一生功过和秦帝国崩溃的原因,作盖棺论定的结语。

《21世纪经济报道》的约稿,给我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渠道,我一气呵成,接连写了三篇长文,分别以《秦始皇的生父之谜》、《秦始皇的后宫之谜》、《赵高变形记》刊载在该报上。报纸是大众媒体,对于文体有特殊的要求,论文的形式肯定是不合适的。为《21世纪经济报道》写稿的时候,历史推理的想法又一次在我心中死灰复燃,我于是借东风,将写论文的内容,按照纸媒的要求,用一种破案解密的形式写了出来。结果是读者有好评,我自己也喜欢。文章传播开来以后,不断有各种媒体继续邀约我,使我欲罢不能。

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顺水推舟,经过彷徨和反复,大概是在2007年11月,我正式决定将《复活的历史》第二部放下,借媒体的邀约为动力,接着三篇报纸文章的余势,再一次挑战历史推理,以研究课题的内容为底本写一本大众读物,将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迷雾一一清除。11月中旬,我草拟提纲正式动笔,2008年3月底写出初稿。6月初,接到东方卫视的世说新语节目的邀请,按照电视讲座的要求再次改稿。8月底到上海录制节目,9月底回到日本。10月6日到24日,节目以《秦史谜案》的题目播出。节目播放以后,我又根据播放的结果总结得失,按照出版的要求,补充内容,完成本书的定稿。11月29日,我将最后一章改定完毕,发送中华书局,终于交出了自己认可的完稿。

由于本书的完成,历史推理在我的工作布局上复活。我所追求的历史学,不但综合了历史研究、历史叙述和史学理论,成为一个有科学基础的人文历史学,也因为增添了历史推理而进入大众领域。

这样的结果,不但了结了我的一桩心事,使我得到更多朋友,也坚定了我对文化资源学的看法。历史是一种文化资源,既可以为研究所用,也可以为教育所用;既可以为大众娱乐所用,也可以为旅游经济所用。历史学的领域,可以步步拓宽,应当与时俱进。

在东方卫视播放的《秦史谜案》讲座中,我自己拟了一个提纲挈领的宣传文。这段文字,体现了本书的理念,我自己也很喜欢,’在这里摘录下来奉献给读者朋友,作为结语的收场:

历史是永恒的谜,因为我们不能再回去。如果我不能给你提供最准确的史实,我将给你提供最合理的推测。

最准确的史实,是近于美的真;最合理的推测,是近于真的美,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