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尝思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唐盛明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唐盛明先生的散文作品集,这些文章如诗毅优美,不仅可以让读者在诗情画意的美景中体会作者对人生所作的回顾、思考和感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那儒雅的气质,散文的语言形散神不散,清丽俊逸,让年轻人对人生有所启迪,让中年人引起共鸣,让老年人会心一笑。

内容推荐

虽然思想不能用舌尖上的味蕾来感知,但是对思想的欣赏却可以通过文章来实现。在似虚似实的文字间,品尝徜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想,岂不远胜于醇酒佳肴带来的回味?

目录

青春的方向

中年的困惑

老年的储备

人走茶不凉

进与退

大与小

输和赢

进去与出来

在乎与不在乎

惩罚和宽容

拥有和失去

算计与计算

节俭和奢华

前瞻与后顾

前因和后果

公平与不公

损人与利己

效率和经济

理想和现实

骄傲和谦虚

生命的真谛

知足常乐

快乐的升级

平安是福

修炼的功夫

人生的复印

人生的滋味

真有宿命吗

人的活法

为别人而活

人的死法

择偶的标准

爱情的祭坛

爱情和亲情

结婚的资格

婚姻的围城

婚姻内的惩罚

孝顺的机会

母爱之伟大

从娃娃抓起

期望的度

成熟的证明

勉强孩子

代沟的宽度

父母的话语权

工作和兴趣

工作的作用

通向成功的路

成功的定义

撒谎的理解

偏见之偏

嫉妒很正常

“没问题”的问题

竞争还是合作

95分还是100分

批评还是鼓励

文科还是理科

好人还是坏人

人性的善恶

进步的关键

对错的定义

金钱的价值

交换的法则

张扬的前提

隐私的权利

无意的选择

观点的盲区

完美的否定

最大的财富

性别的问题

文化的优劣

人性的凝聚

撒谎的理解

偏见之偏

嫉妒很正常

“没问题”的问题

竞争还是合作

95分还是100分

批评还是鼓励

文科还是理科

好人还是坏人

人性的善恶

进步的关键

对错的定义

金钱的价值

交换的法则

张扬的前提

隐私的权利

无意的选择

观点的盲区

完美的否定

最大的财富

性别的问题

文化的优劣

人性的凝聚

试读章节

人性的凝聚

读社会学专业的时候,学到过德凯姆(Durkheim)关于社会凝聚力的论述。德凯姆认为社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从事的都是相同的简单工作,不存在阶层分化和悬殊的贫富差别,因此,人们自然地对事物也怀有相同的看法,这种趋同性把原始社会中的人们凝聚到一起。德凯姆把这种建立于趋同性之上的凝聚称为“机械凝聚”(mechanical solidarity)。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技术生产力的大踏步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原始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社会规模扩大的一个直接结果是,人们之间的互相依存也大幅增加:人们吃的是别人种的粮食和养的动物,穿的是别人织的衣料,住的是别人盖的房子;存钱取钱通过银行I夕h出旅行使用旅行社的服务;生病上医院看的是医生,每个人所需要的一切,都需要他人来提供,同时,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每个人也为他人提供了服务,满足了他人的某些需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分工的不同,把现代人有机地凝聚到一起,德凯姆把这种建立于社会分工之上的依存关系称为“有机凝聚”(organic solidarity)。

原来以为,德凯姆关于社会凝聚力的论述应该算是经典的论述了。可是,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使我懂得,社会还可以拥有另一种凝聚的力量——人性的凝聚。社会凝聚力是基于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家庭凝聚力是基于血缘与婚姻关系,天生的血缘和朝夕相处的耳鬓厮磨当然要比基于互相依存的社会关系来得牢固。可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没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互不相识的个人通过共同的人性像家人一样凝聚到一起。

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作为亲人,我们一定会产生发自内心的牵肠挂肚。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民族的表现正是这样:几乎是全国人民都坐到了电视机、电脑和收音机前,时时搜索着关于大地震的最新消息,关注着搜救工作的进展。我们的心情随着每一次的余震而担忧,随着每一次成功的救援而欣慰,随着每一次发生的死难而沉痛,就像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自己亲人的命运。

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作为亲人,我们往往会对他进行慷慨的捐献。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民族的表现正是这样:几乎是全国人民都在慷慨解囊,在捐献箱里投下自己爱心的表征。一位家境不富裕的退休女教师甚至把自己一套价值450万元的房子捐了出去,为的是给灾区的孩子建上一所学校。在地震以后救援工作最为关键的那几天,到采血站和流动采血车献血的人们排起了长队,以至于血库的存量告满,不得不在报上发布信息,希望大家暂缓献血。人们慷慨地捐钱、献血,就像我们是在为自己的亲人捐献。

当我们的家庭成员处于危难之中的时候,作为亲人,我们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提供无私的帮助。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中华民族的表现也正是这样。有多少志愿者,撇下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在断瓦残垣中寻找生命,在可能的条件下拯救生命,为幸存的受灾者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他们闻风而动,倾尽全力,就像是在救援自己的亲人。

而灾区人民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所表现的无私和坚强也令我们感动。一些基层干部顾不上自己的亲人和家产,用手抠,用脚蹬,用肩顶,用背扛,在废墟中救人;一些被埋得很深的受压者让救援者先行抢救别人;灾区的人民教师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在危急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先行撤离,一位教师甚至一脚把学生踹出门外,而自己却被坠下的房梁压倒。在对待这些不是亲人的受灾群众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试图把这些牵挂者、志愿者、捐献者、助人者的名字一一记下是不可能的,这样一张名单卜‘的名字一定和我们十三亿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的名字重合,用来打印这样一张名单所用的纸张一定可以把地球绕上好多圈。可是,我们又何须这样去做呢?在这个巨大的天灾面前,重要的不是每个人的名字,而是名字所代表的人们所放射出来的人性的光辉。

德凯姆关于社会凝聚力的论述在平常时期也许是对的,可是,在非常时期,他的论述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汶川大地震是一个非常事件,大地震的搜救善后是一个非常时期,大地震在中国人民中所激发的凝聚力的强度和烈度与地震的强度和烈度成正比,任何其他的凝聚力都无法和这样的凝聚力相比拟。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民在大地震中所显示的凝聚力是凝聚力的最高级,它的名字就叫“人性的凝聚。”P271-273

序言

阅读一直是我的嗜好。我喜欢散文的优美,形散神不散的韵味;喜欢杂文的犀利,一针见血的酣畅淋漓;喜欢随笔的信马由缰,看似无物却有物的回味。

由于喜欢,就忍不住自己的手痒,结果就陆陆续续地写了有百篇之多。有的像散文,有的像杂文,也有的似随笔。我想找一个贴切的书名,把这林林总总的文章都串到一根线上。冥思苦想了几天,一道灵光突然闪过脑际:何不把这些文章命名为《品尝思想》?虽然思想不能用舌尖上的味蕾来感知,但是我们对思想的欣赏和味蕾对醇酒佳肴的反应却不乏相似之处。因为思想是没有疆域的,这些文章就可以用思想这个宽宽的结松松地扎将起来;又因为思想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的,这百篇内容形式各异的文章就可以在似虚似实之间用思想这只包罗万象的巨手拢在一起。

当我以读者的角度把这些文章重读一遍的时候,我发现,这些文章毕竟还是有一个共同点的:它们都是我——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生灵,对人生所作的回顾、思考和感悟,而这些回顾、思考和感悟都刻有我的职业,经历和年龄的烙印。

我是在无意的情况下踏入社会学领域的。大学里学的专业原是英语,硕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是英美文学,出国念社会学的时候,原意是借对社会学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文造诣,却未料倒让社会学来了个鸠占鹊巢。我不能说社会学颠覆了我的观点和思想,但是,我毕竟还是养成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看问题的职业习惯。社会学能帮助我们跳出个人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很多情况下,它又能帮助我们从“小我”行到“大我”,对事物,对局势形成一个更为总体的、全局性的把握。

我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对我的思想和观点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我出生在中国,在中国上的大学,念的硕士学位,毕业后又在中国的大学教书,三十多岁才赴美国留学。因此,从骨子里到外表,我都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我接受的是中国的教育,认可的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身体力行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在美国生活居住了二十多年,我的同事都是美国人,学生也是美国人,因此,对美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的了解大大超过了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每当这两种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在我的大脑中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对之进行比较和评判。如此,我理解了我们中国人看待美国文化的态度,我也理解了美国人看待中国文化的角度。而《品尝思想》中所包括的一些文章,就是基于这种比较和理解之上的思考和感悟。

年龄的烙印是毋庸讳言的。我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来,如今进入了一个很难界定的年龄段,说它是中年,年龄又老了些,说它是老年,年龄又过于年轻了一些,姑且在这里把它称之为“后中年”。像大多数人那样,我这个“后中年”经过了结婚,成家,生子,养育孩子的过程,如今进入了孩子离家工作的“空巢”阶段。我也曾经历过少年的幼稚无知,青年的自以为是,青春期的烦躁不安,中年时代的身心疲惫,而在我写下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正在向心平气和的阶段努力。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以为我们这一代人不努力去理解他们,不愿意理解他们,不可能理解他们,其实,他们是错了。我们也是从年轻时走过,我们也有过同样的心态,我们也经历过同样的躁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自以为是和特立独行,只不过是重复我们的年轻时候而已。这也是我在这些文章中想向年轻人所表达的。

我不敢奢望我所采用的社会学的、比较文化的和年长者的角度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是,如果从这些角度所引发的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能对年轻人有所启迪,让中年人引起共鸣,使老年人会心一笑,我就感到非常知足了。

唐盛明  2008年8月26日

于美国伊利诺伊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