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购新娘》是作家张翎继《望月》、《交错的彼岸》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为女性作家,张翎与生俱来带有女性所独有的由柔弱而产生的细腻。在这部小说中,她继续淋漓尽致的挥洒着这种细腻。作为浙江籍作家,张翎生于温州,然后自温州而上海,再由上海而北京,最后如一片翎毛一样偶然地飞落在加拿大。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所描写的现实生活背景是大多数小说中能够看得到的;但是透过这背景的,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邮购新娘(张翎小说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翎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邮购新娘》是作家张翎继《望月》、《交错的彼岸》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作为女性作家,张翎与生俱来带有女性所独有的由柔弱而产生的细腻。在这部小说中,她继续淋漓尽致的挥洒着这种细腻。作为浙江籍作家,张翎生于温州,然后自温州而上海,再由上海而北京,最后如一片翎毛一样偶然地飞落在加拿大。在这部小说里,作家所描写的现实生活背景是大多数小说中能够看得到的;但是透过这背景的,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 内容推荐 《邮购新娘》一书可以有多种读法: 从娱乐的角度来读,这是一本关于男女之情的书。各式各样的,中国的,外国的;知识分子的,小市民的。书里的男和女都走了很多的路,造化弄人,却始终没能走到一起。那路,那走法,那结局,好看,也揪心。 从历史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写了一个家族三代女人的故事。在女人的故事里,历史只是时隐时现的背景。历史是陪衬女人的,女人却拒绝陪衬历史。女人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与历史无言的抗争。女人的争战有时赢,有时输。输的和赢的又不以女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为新的历史。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涉及了一个迁徙的故事。寻找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似乎是世界上所有种族的移民原因,只不过这个普通的移民故事具有一个略微复杂一些的包装。一个鳏夫,一个邮购新娘,一个在欲望与道义之间挣扎的牧师,一个有可能成为冷静的旁观者却偏偏没有这样做的干洗店老板。所有应该发生的事情都没有按照善良的愿望发生。所有不该发生的事情都阴差阳错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于是,故事的结尾也只能是那样的结尾。 从文化的角度来读,《邮购新娘》是一部关于寻找的小说。寻找家园,寻找归属,寻找慰藉。寻找的内容也许因人而异,寻找的模式却总是相同的:以希望开始,以失望终结。寻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摧毁一些固有的,建立一些新异的。所以寻找的过程也就是摧毁的过程,失落的过程,忏悔的过程。 目录 引子 多伦多:伤心都市一个更像结尾的开头 第一章 多伦多,上海,藻溪:隔洋的约会——一个加拿大老板的故事 第二章 温州:舞台上下——一对中国母女的故事 第三章 温州:如此初恋——一个机要秘书的故事 第四章 多伦多:蓦然回首——对未婚夫妻的故事 第五章 温州:红尘白雪——对闹市艺术家的故事 第六章 温州:灵与肉——两个洋牧师的故事 第七章 温州:桃花劫——一个漂亮保姆的故事 第八章 多伦多:覆水——一家干洗店的故事 尾声 多伦多:归程——一个更像开头的结尾 试读章节 星期五这天正好是十三号,一年里这样组合的日子屈指可数。对林颉明来说这天果真是个倒霉的日子。 首先是国税局的事。 也不知得罪了哪路人马,居然有人暗地里给国税局打电话,说林颉明偷税漏税。国税局倒是很有礼貌的,温温文文地提前来电话预约了时间,让准备查账。 林颉明的咖啡馆才开张一年多,账目也没来得及复杂起来,不过是薄薄的一本。然而林颉明早就听说了国税局的厉害,不敢掉以轻心,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把账本和花销的账单都一一地捋了一遭。将那些模糊的款项,努力地回忆了一遍,加了注解。又排练了一肚子撇清辩白的话,准备第二天讲给人家听。 谁知一早上国税局的人来了,哈罗了一声,就一头钻进了办公室。脱下风衣,打开手提电脑,便埋头看起账本来了。林颉明准备下的一肚子对白,竟没能派上一句用场。在那人身后呆站了一会儿,见人也没搭理他的意思,就尴尴尬尬地退了出去。 走到前厅,看见喝早茶的人已经散尽了,吃中午饭的时辰又还没有到,店堂里冷冷清清的,只剩了几个女招待在打扫一地的碎杯盘。早上来了一群高中生,各样饮料小吃要了一桌子。没说几句话就吵了起来,没吵几句话就扭在了一起。等到警察赶来,早有人鼻青脸肿了。杯子盘子砸碎了好些个,椅子也摔坏了三张。损失最大的还是柜台,半边给压塌了。那柜台是镂花玻璃镶绿云纹木框的,是早先请专人来设计的。如今要修理这半边,颜色花纹都相配的,谈何容易。若让保险公司来修,明年的保险费就得涨到天上去了。若自己找人来修,就不知是个什么价钱。店里这副模样,也不好营业。耽搁一天,雇下的女招待照样要付工钱。林颉明想着这一大摊子的烦恼事儿,脑子哄地大了好几倍,就没好气地冲着那群女招待嚷了起来: “说过多少回了,不要穿凉鞋上班——要是扎了脚,我哪赔得起你的工伤事故?” 大家见老板脸色灰拓拓的,也不敢回嘴,都低了头干活。只有一个叫塔米的,翻了林颉明一眼,说:“扎了鞋子,你就赔得起了?我的鞋子也不便宜。”话虽是轻轻说的,众人却都听见了,忍了忍,没忍住,都哧哧地笑了起来。 林颉明就绷不下脸了,挥挥手,说:“都回去吧,明天再来。这会儿才九点半,都算你们半天的工资。”众人原先都准备来上一天班的,听了这话,无奈,只好散了。 这时就进来一个装修公司的人一一是林颉明请来估价的。拿了皮尺色板,便来丈量柜台的尺寸。量好了,拿出计算器来来回回算了几遍,才说了一个数。林颉明一听就跳了起来:“你这是什么天价呀——去年装一整个柜台也不过比这多个零头!”那人就笑:“今年是今年的行情嘛。你这绿色的云纹木,全加拿大也只有阿尔伯塔省有。这一两千公里的运费,你自己算一算看。你这镂花玻璃是加厚的,又比寻常的玻璃贵好几倍。谁叫你当初尽挑稀罕的物件来用呢?”林颉明越发气得跳脚,说:“罢,罢,我不修那劳什子了,重新装一个还不成?”那人收了皮尺,就往外走:“也好,你先请人来把这半边柜台推倒了搬走——也就五六百块钱的事。” 正巧女招待塔米在厕所里换了衣服出来,听见这话,就拦住那人问:“你的估价里头多少是材料,多少是人工?”那人见塔米一个女流之辈的,也没放在心上,随口就说了个数目:“人工值几个钱?还不都是材料贵。”谁知塔米盯住不放:“那好,你就管人工,材料我来找。”那人便呵呵地笑:“你来找?好啊,你是背呢,还是扛呢,反正也不远,就在阿尔伯塔。” 塔米也不恼,等那人笑过了,才说:“都不用,找辆卡车就行。哪到得了阿尔伯塔呢?城北有一家叫‘梦之屋,的,是日本人开的装修材料店,小是小点,倒还有些稀罕物件。那绿云木台面,找割剩下来的零头,碰巧了一两百块钱就够。那镂花玻璃嘛,得到新开的那家‘建筑箱’,老的那几家货都不全。在十号走廊右手侧,价格倒没你说的那么贵。”P006-007 序言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遭遇张翎是我心中的一个美丽。 三十多年前,我刚二十出头,在浙江省唯一的一本文学刊物《东海》当小说编辑。记得我刚从工厂调到杂志社不久,就赶上了《东海》去江山办文学笔会。那次笔会上云集了浙江省一批崭露头角的业余作者。我当时的身份刚刚从作者变为编辑,还不太适应这种转换,也没有什么编辑意识,一下子就将自己混同于一帮年轻的女作者中了。大家嘻嘻哈哈,甚是快乐。 记忆中,张翎是到得最晚的一个作者,她从温州来,迟到了一天。等她姗姗来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不是貌有多美,而是气质出众!她梳着两根齐肩的小辫子,刘海和发梢微卷,雪白的衬衣领子醒目地翻在一件暗红色的格子外套外面,神情里却透出一股淡淡的忧郁。70年代后期,人们才刚从“文革”的阴霾中走出来,一切都还很禁锢。张翎的出现,让大家耳目一新。那时,张翎是温州一家小工厂的车床操作工,写作的灵感开始在内心隐隐萌动。她不满现状,期待着生活中某种重大变化的发生。 再次见到张翎,已是两年之后的事了。这中间,张翎经历了一次伤痕累累的初恋。张翎疗伤的方式是咬紧牙关,努力在铁板一样的现实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1979年,张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外文系,离开温州,来到了大都市上海。 在人才济济的复旦校园里,张翎仍然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无论是学业的优秀,还是能力的出众;无论是容貌的靓丽,还是气质的清雅,张翎都是复旦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时我还在杭州工作,周末有时会去上海看她,有时她也会利用节假日来杭,在我家小住。我一次次听张翎讲述她复杂而丰富的校园感受,也觉察到复杂而丰富的社会阅历不断地磨砺着张翎认知生活的敏锐的触角。毕业前夕,张翎的生活又卷入一场风暴之中。张翎再次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对生活沉重的失望。她决定远行,这次她走得更远了。 1986年,张翎毅然决然地跨出国门,去了对她来说一无所知的大洋彼岸。从美国到加拿大,从繁华的都市到幽静的乡村,张翎一路前行,跋涉过千山万水,游走在东西时空。她像一叶小舟,时而靠岸,时而扬帆,各色悲喜人生从她身边一幕幕掠过,远近春秋风云朝她眼前一团团涌来。一个小女子渴望爱情的深井,在硕大无边的地球、世界和寰宇的沉浮中变成了一粒无足轻重的尘埃;一个洞世者参透爱情的明眸,在山川巨变沧海桑田的轮回里慢慢变得温润、博大和包容。与我们渐行渐远的张翎,在对爱情的书写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安放之地。终于有一天,漂流的张翎在一个清远幽淡远离喧嚣的所在停下了疲惫的脚步,开始了只与精神对话的文学之旅。厚积薄发的生活积累,热爱母语的游子之情,得益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滋养的张翎,用她别样的角度、眼光和表达,向我们展示了其在海外华语文学创作中独特而重要的位置。 我第一次拿到张翎的长篇小说《望月——一个关于上海和多伦多的故事》时,刚刚到京城作家出版社任职不久,看到断了多年音讯后突然从天而降的张翎,我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及至我读完了《望月》,我明白,这是上天送给我的礼物。我幸运地碰上了自己等待已久的作家和作品,这样的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想,这是一种缘分。1999年,《望月》经我之手编辑出版。后来我又读到了她的长篇小说《交错的彼岸》,再后来我又编辑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邮购新娘》。与此同时,我还在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上不断地看到张翎的中短篇小说,看到她开始在国内外各个文学奖项中逐渐露脸。然而,张翎似乎不愿意和热闹走得太近,虽然已开始声名鹊起,但她依然愿意置身文坛之外。我始终相信,张翎是不会靠作品的畅销而被广大读者所熟识,也不必仰仗获得各类奖项而确立自己在国内文坛的地位,她会凭久远和深厚的实力走进大众视野。她笔下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爱情将会找到无数的知音,因为无论是寻找财富还是寻找权力,人们终极需要寻求的仍然是爱情。而张翎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中短篇,任凭故事千变万化,爱情都是张翎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张翎小说中最动人的篇章。 只是今天的张翎,已经不是昨天的张翎。她笔下的爱情也早巳不是小家碧玉的儿女情长,而是穿越历史、跨越大洋、超越生命的大爱,是一位携带着至亲至爱的母语、永志不忘身后的家国母亲的文学女儿,在走向世界、拥抱全球和人类的过程中孕育和升华的博大的爱!这样的大爱在张翎2009年向国内文坛奉献的长篇新作《金山》中登上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里程碑。《金山》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之重的浩大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关乎现代中国的认同的形成——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如何由此孕育出对一个现代中国、对我们的祖国的坚定认同”。 作为一名编辑,我一直以来就没有放弃过对张翎小说创作的追逐与喜爱;作为一个书人,我更是一直希望能将张翎的优秀小说精选成集。这不仅仅是因为我和她有着久远的友谊,更因为我知道什么样的作品能流传久远。现在,终于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的夙愿得以实现。为此,我非常感谢和钦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眼光和魄力,是他们让这套《张翎小说精选》与广大读者牵手,让那位远居海外的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以较为完整和清晰的面貌走到我们面前。 袁敏 2009年6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