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提升策略为研究中心,考察了目前国内国际盛行的测评方法的有效性和优缺点,通过翔实的追踪其理论基础和实证检对,提出了作者评价模型和评测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提升策略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陈立敏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以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提升策略为研究中心,考察了目前国内国际盛行的测评方法的有效性和优缺点,通过翔实的追踪其理论基础和实证检对,提出了作者评价模型和评测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与统一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模型 三、一个统一体系的描述 第二节 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内容 一、竞争优势的概念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核心观点 三、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国家层次的关系:比较优势理论包含竞争优势观点 一、比较优势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一致之处 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一部分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共同点 第四节 企业层次的推论:超额价值就是一种比较优势 一、波特三部曲的内在逻辑 二、比较优势概念和超额价值概念实质的同一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不统一 第五节 波特之新: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环境说的特定时代背景 二、制度环境说的遗憾与缺陷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意义:信息技术、制造业竞争力与中国 第一节 时间: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信息经济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和国家竞争范围的影响 二、企业的竞争范围 三、战略、优势与IT:波特的观点与局限 四、信息技术对竞争范围的影响 五、新国际分工与国家价值链 第二节 空间: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中国 一、制造业中心转移带来的战略机遇期 二、入世影响及应对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两个空白的填补 一、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实证空白 二、中国竞争优势产业的选择空白 第三章 评价方法:现存问题与本书观点 第一节 研究现状与回顾 第二节 常用评价方法与指标分析 一、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二、生产率法 三、进出口数据法 四、利润法 第三节 与波特方法的研究比较 一、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二、进出口数据法 第四节 产业竞争力四层次论 一、第一层次:产业’环境 二、第二层次:生产率 三、第三层次:市场份额 四、第四层次:产业利润 第五节 波特竞争力体系的固有矛盾 一、理论体系:企业层面利润基点与国家层面生产率基点之间的不一致 二、评价方法:多因素钻石模型与进出口数据测定之间的矛盾 三、理论与方法:实际评价中对利润和生产率两个理论基点的全部放弃 四、创新与复回:FDI处置原则与制度环境说盼冲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实证:合适的评价指标与产业分类法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关注点 一、研究目的 二、关注点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范围 一、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针对中国的 二、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针对制造业的 三、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实证性的 第三节 编码和分类 第四节 分析与发现 一、对应产业竞争力四个层次的四种评价方法 二、几种常见分类法及问题 第五节 选择结论 一、评价方法与指标选择 二、产业分类法选择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 第一节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的优点与缺陷 第二节 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和生产率指标的应用 第三节 评价指标与分析样本的选取 一、评价指标 二、分析样本 三、研究内容 第四节 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RCA值与CA值的计算 二、线性回归预测与时间序列图分析 三、相关分析 四、聚类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附录:对比三资企业关于中国制造业 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应用 二、分类法的确定和参照物的选取 三、评价过程与发现 四、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五、与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结论的比较 六、合理的中国制造业布局 第六章 结论模型:基于比较优势来源的竞争优势分析框架 第一节 钻石模型的四个支点:几种问题分析 一、要素条件 二、需求条件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 第二节 比较优势的四个来源:一个更加完整 充分的分析框架 一、自然资源 二、劳动力 三、资本 四、技术 第三节 新菱形模型的政策含义 一、有关政府职能的主要观点 二、有效的产业政策 三、自由、开放、竞争:政府职能的关键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启示:以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为例分析产业竞争力与政府作用的关系 第一节 摘要:主要观点中的五个严重问题 第二节 两对基本概念的混淆 一、在竞争力的层次上,混淆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二、在竞争力的主体上,混淆政府作用与企业作用 第三节 文中:其他不能不指出的错误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