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家书(插图本)/家藏四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以一生的睿智和圆通之道。全在其家书中耳。若能深读之,必可实现人生之励志。

选字注音,将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反复标音,为读者顺畅阅读扫清障碍;精选篇章,近二百封曾国藩家书,浓缩精华,体味经典;经典手札,五十余幅精美曾国藩手札插图,再现曾公精湛的书法造诣。另外,书中还附有注释、译文,对文中生僻字词详加解释,将原文用明白易懂的语言翻译,扫除时代变迁所造成的阅读障碍。

内容推荐

《家藏四库》编定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共收中华典籍3461种。如此浩瀚典籍仅分经(儒家经典)、史(各类史书)、子(百家著述)、集(名家诗文)四类。其后《四库》之名既具有中华经典集成的寓意,同时也具有古代图书分类的含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经典所蕴含的智慧,越来越为世人瞩目。丛书策划者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使用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读解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所以丛书得名《家藏四库》。

目录

阅读指南

国学与我们同在

编者的话

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

如能救焚拯溺,何难嘘枯回生

谨守父亲保身之训

孙等在京,别无生计,

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

孙此刻在京,光景渐窘

男等在京,身体平安,孙男孙女皆好

家中费用窘迫

念念改过,虽小必惩

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

男在京身体如常,家人皆好

游子在外,最重唯平安二字

寓内上下平善,但光景艰难,不能寄货回家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唯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伏望上大人俯从男等之请,即命六弟、九弟下省读书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利用金竺虔南旋之便,请其捎带物品、银两

三月底盘查国库

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大考喜信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凡事皆贵专

应酬更繁,幸身体大好

所以汲汲馈赠,盖以持盈保泰

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进德、修业二者由我做主

苦言劝率五居乡,勤俭守旧,不必出外做官

无论文章之工不工,总以看书为急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得转补翰林院侍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托他人送银两、高丽参、六弟所要的书籍等物回家

托带物品,乞照单查收

常存敬畏之心,则是载福之道

情愿吃亏,万不可与人构讼

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

江岷樵不辞劳苦料理朋友丧事

侄得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望祖父先换蓝顶

六弟文章极好,似明年纳监下场

大人手示杜门谢客,男深为庆幸

万望家中勿以琐事耽搁九弟、季弟

交友需常常来往,不可太疏

男只求平安,伏望大人勿以得差为望

若能参以《和尚碑》、《郭家庙》二帖之沉着,直追古人不难矣

六弟幸得成就功名

望堂上大人不以男病为优,不以得差为望

请敬接诰封轴

满则招损,亢则有悔

特命四弟束装出京,专送诰轴回家

承大人之命一意服官

十金换钱,分送戚族中最亲最苦者

予得超升内阁学士

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

大人千金之躯,诚宜珍重

改路、架桥、栽树,使包裹更为完紧,我家之气更聚

劝其痛着祖鞭,并心一往

对盈虚自然之理,不必抑郁

父亲、叔父二大人年寿日高,精力日迈,正宜保养神气,稍稍休息

侄有银数十两,

拟托张君经赞带回家

家中改屋

余即补吾园先生侍郎之缺

为国家办照例之事,不苟不懈,尽就条理,亦所深愿也

思为曾氏置一义田

在闱较射,余闱幸无不符之人

非道义可得者,不可轻易受此

恭送大行皇太后上西陵

予上一折,言兵饷事

圣慈含容,余益当尽忠报国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惨闻母大故,念京寓眷口尚多,特寄信到京,料理一切

痛闻母大故,命尔等眷口于开吊后赶紧出京,有未尽想到者,开示于后

痛哭吾母,敬谒吾祖

所有出殡之事,一切皆从俭约

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

谨慎谦虚,时时省惕

读书宜选一明师

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

读书不求强记亦养身之道

内湖水师,久未开仗

实畏宦途风波之险,常思及早抽身

沅弟随南翁以出,料理戎事亦足增长识力

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澄弟宜时常在家,以尽温清之职

以息心忍耐为要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所以郁郁不得意者,第一不能干预民事,第二不能接见官员,第三不能联络绅士

办理公务切不可疏懒

治军总须脚踏实地

济人须济急时无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长傲,多言

克服长傲、多言二弊

于两弟时时以平和二字相勖

宜力持不懈,有始有卒

捐银作祭祀之费

劝捐银修祠堂

总宜平心静气,稳稳办去

学问之道,能读经史进为根底

蔬、鱼、猪、竹四事可觇人家兴衰气象

保举次青以道员记名

洗心涤虑,以求力挽家运

吉凶同域,忱喜并时,殊不可解

六弟的尸骨仍未寻得

沅弟之字,不可抛荒

万望贤弟加意保养

未有主帅晏而将弁能早者

弟与希之矜气,则彼此互规之

体弱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

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情意宜厚,用度宜俭

述杨光宗不驯

要减少官僚习气,办事有条理

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

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

接专丁来信,下游之贼渐渐蠢动

满招损,谦受益

教训后辈子弟,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

望子侄辈戒“骄、奢、佚”

吾家子侄辈,总以谦勤二字为主,戒傲惰

保养之法,亦唯在慎饮食,节嗜欲,断不在多服药

天地问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戒骄字,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

家中兄弟子侄,当谨记八字家洲、三不信与八本之说

暂缓祭祀望溪

慰弟妇之丧

请钦派大员再抽广东全省厘金

唯办事之手,实在不可多得

设厘卡抽本省之厘税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觉大负次青,悔愧无地

有德者畏疑谤之无因,而抑然自修,则谤亦日熄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唯早起、务农、疏医、远巫四者,尤为切要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与官相见,总以谦谨二字为主

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

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

吾兄弟报国之道,总求实浮于名,劳浮于赏,才浮于事

余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

弟有功于家庭根本之地,为同气之冠,各族所罕

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弟文笔以后从简当二字上着力

不必再行辞谢

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

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爱敬兼至,此足卜家道之兴

金陵战事,弟自行具奏亦可,然总以不常奏事为妥

但在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

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家中诸侄,需勤奋、俭约

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心肝两家之病,究以自养自医为主

凡郁怒最易伤人

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

弟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

弟此时讲求奏议,尚不为迟

谆嘱瑞侄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戒骄奢

千里寄此毫毛,礼文不可不敬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艰危之际,当以硬、悔二字为要诀

饬沅弟迅速进京陛见

以讲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以为学四事勉儿辈

吾辈食重禄

试读章节

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

原文

孙男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三日接到家信,系七月父亲在省所发,内有叔父及欧阳牧云进制致函,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药而愈,可胜欣幸!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务须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时,和入丸药内服最好,然此时家中,想已无多,不知可供明年一单丸药之用否?若其不足须写信来京,以便觅便寄回。

四弟、六弟考试又不得志,颇难为怀,然大器晚成,堂上不必以此置虑,闻六弟将有梦熊之喜,幸甚!近叔父为婶母之病,劳苦忧郁,有怀莫宣,今六弟一索得男①,则叔父含饴弄孙②,瓜瓞日蕃④,其乐何如?唐镜海先生德望,为京城第一,其令嗣极孝,亦系兄子承继者,先生今年六十五岁,得生一子,人皆以盛德之报。

英夷在江南,抚局已定。盖金陵为南北咽喉,逆夷既已扼吭而据要害,不得不权为和戎之策,以安民而息兵,去年逆夷在广东,曾经就抚,其费去六百万两,此次之费,外问有言有二千一百万者,又有言此项皆劝绅民捐输,不动帑藏者,皆不知的否?现在夷船已全数出海,各处防海之兵,陆续撤回,天津亦已撤回。议抚之使系伊里布、耆英及两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地之罪,故抚局成后,即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自英夷滋扰,已历二年,将不知兵,兵不用命,于国威不少损,然此次议抚,实出于不得已。但使夷人从此永不犯边,四海晏然安堵,则以大事小,乐天之道,孰不以为上策哉?

孙身体如常,孙妇及曾孙兄妹皆平安。同县黄晓潭荐一老妈吴姓来,因其妻凌虐婢仆,百般惨酷,求孙代为开脱,孙接至家住一日,转荐至方夔卿太守处,托其带回湖南,大约明春可到湘乡。

今年进学之人,孙见《题名录》,仅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二十三上都进入否?谢党仁、吴光照取一等,皆少年可慕。一等第一,《题名录》刻黄生平,不知即黄星平否?孙每接家信,常嫌其不详明,以后务求详,虽乡问田宅婚嫁之事,不妨写出,使游子如仍未出里门,各族戚家,尤须一一示知,幸甚!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余容后呈。

孙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注释

①一索得男:即第一次便求得男孩。

②含饴弄孙:原意为含着糖逗小孙子,这里指人到了晚年自娱喜乐,不问他事。

③瓜瓞日蕃:比喻子孙满堂。瓞,小瓜。

译文

孙儿国藩跪禀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

九月十三日接到七月问父亲在省城发的家信,信中有叔父和欧阳牧云的信函!得知祖母在七月初三日感冒,但没有吃药便好了,实在令人欣慰!高丽参可以补气,身体上稍微有寒热,吃了就会不合适,以后一定要认真斟酌后方可服用,若稍微感到有些感冒,那么就禁止服用此物,平日身体健康时,最好将其制成丸药吃,但是现在家里想必也不剩多少了,不知可否供应明年一个单子的丸药?如果不够,要写信来京,以便找人带回去。

四弟、六弟又没有考中,很难忘怀,然而大器晚成,堂上大人就不必为了此事挂怀,听说六弟将有生儿子的喜兆,太幸运了!近来叔父为了婶母的病辛苦忧郁,心里有话难以表达,现在六弟第一胎便有了男孩,叔父颐养天年,子孙满堂,晚景是何等令人愉快啊?唐镜海先生的威望在京城里是首屈一指,他的儿子十分孝敬,也是从兄长处过继而来的,先生今年六十五岁,生了一个儿子,人家都说这是他的德行所得到的报偿。

英国人在江南一带滋扰,朝廷已经定下来安抚的政策。金陵是南北的咽喉之地,英国人既然已经扼住了我们的咽喉并占据了重要地点,我方也不得不采取和戎的策略从权机变,以安抚百姓和平息战火。去年英国侵略者在广东曾经接受安抚,花去了六百万两银子,此次和谈的费用外面传闻是二千一百万两,又传闻此次费用由官绅百姓所捐,不动用国库,不知道消息是否准确?现在洋船已经全部出海,各处防海的军队陆续撤回,天津的军队已撤回来了。和谈的使节是伊里布、耆英以及两江总督牛鉴三人。牛鉴有失守之罪,因此在和谈后立即就被革职拿问,伊里布去广东代替奕山为将军,耆英为两江总督。英国侵略者滋扰我国已有两年之久了,带兵的将领不懂得如何打仗,士兵不努力作战,不听从号令,大大损伤了国家的威严,然而此次议和实在是出于不得已的苦衷。如果能让洋人从今以后不来侵犯,四海生平,那么大事化为小事,乐天之道,谁不认为这是上策呢?

孙儿身体如常,孙媳妇及曾孙兄妹都平安。同县黄晓潭推荐了一位姓吴的老妈子来,因为黄晓潭的妻子虐待下人,百般残酷,黄晓潭求孙儿想办法,孙儿接她到家住了一个月,又转荐到方夔卿太守那里,托他带回湖南,大概明年春天可到湘乡。

今年考中进士的人,孙儿看了《题名录》,只认识彭惠田一人,不知道我乡二十三岁以上的是否都考取了进士?谢党仁、吴光照考取一等,都是少年得志,令人羡慕。考一等第一名的人,《题名录》上刻黄生平,不知道是不是黄星平?孙儿每次接到家信,常常觉得写得不够详细,以后务请写得详细一些,即使是乡间田宅嫁娶等事也不妨都一一写上,使在外的游子如同在家一样,特别是各族亲戚家的事也要一一告知,拜托了!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其余容以后再行禀告。

孙谨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P25-27

序言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而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推移和学术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所谓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等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介入,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当然也是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船坚炮利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就是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以致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化的同时,却走向全面西化。改革开放30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猛醒,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机会。

那么,这套国学丛书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流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2007年11月22日于北七家村

书评(媒体评论)

吾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卓绝一世。

——李鸿章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南怀瑾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唐浩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4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