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农民工口述史
分类
作者 吕国光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口述的方式,以农民工为主体,让他们讲述自己走出乡村土地后的兴奋、新奇与收获,也讲述其艰辛、痛苦与迷惘。这部书为我们展示出一个丰富的农民工群体社会。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流动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他们出于种种原因走出熟悉的乡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凭借他们的艰辛努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中有相当多数的人得到了土地完全无法给予的收获。

内容推荐

《农民工口述史》一书,收录的是关于农民工的口述文章,共有27篇。在书中,口述者讲述了他们外出打工前后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过程。在审读书稿的时候,编者一直被口述者的经历所深深地感动。书中收录的农民工口述者虽然只有三十多位,但他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代表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身份普通而“卑微”,但他们的付出,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应当被轻视与低估。

目录

在深圳的两年

我想从头再来

好日子是过出来的

十七年的打工经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是个自由职业者

拒绝二奶

打工三十五年

做出更好的霓虹灯

我被重男轻女的思想害了

为了孩子读书

我选择重新读书

《平凡的世界》给我力量

妈妈,您的艰难和付出,我懂!

开书店

不要家的慧

拾荒的爷爷奶奶

要生儿子的老李

我从来不想家

心态不能因为贫穷而贫穷

社会像一本百科全书

标点符号般的人生

因为没有多读几本书

来生要完成爸爸的心愿

收音机给我们带来欢乐

选择充电

南方是别人的

后记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我想从头再来

口述人:吴海,男,27岁,福建南平市人

校园混混害我失学

我是生长在偏僻的山村里,所以只能到镇上去读中学。说起我的小学时光不堪回首。村里腾了一间破房子给我们这些小孩当学校,没刷粉,墙壁上的泥土在阳光的暴晒下不时地掉落,那个年代我们都是吃灰尘长大的。没板凳,自家带,这好说,关键是那凹凸不平的地,凳子一横那左摇右摆,不知如何是好。我们一般是到了八九岁才去上学,没有经过幼儿教育,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般都没有老师愿意到我们这种山沟沟教学,来的都是一些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可能她们认为教我们这些小学生绰绰有余吧,所以上课时间要么都忙着打游戏,要么就跟村里一些来学校瞎逛的小伙子聊些乱七八糟的话。你说这种老师能教我们什么?虽然村里的小学只办到三年级,但这三年对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学生来说,还并未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什么,只知道在操场上扒泥土,在野地里刨菜根子。上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只能到邻村去上学,来回要走3个小时的路程。我们一般是住宿在别人家里,自带些米和咸菜。说实话,很苦,十一二岁我们就得离开家,而且吃的饭菜没什么营养,所以我们根本就长不了身体,一个个都是瘦削瘦削的,像个小老头似的。可是没办法,要读书,就得吃得起苦。当然,对此,我没有太多的怨言。可是到了初中,没想到,要想读个书,能吃苦还不定能成。

1992年9月,我步入了初中。我所在的中学是我们镇里惟一的一所普通中学,这里不仅师资力量薄弱,而且学校秩序严重混乱。拉帮结派、打架和抢钱的同学处处可见。老师根本管不了,有些学生甚至还动手打老师。主要是我们那校长,因为被人举报涉嫌贪污,三天两头被带到市里审查,也就无心管我们,所以整个学校从上到下混乱不堪。这就导致那些学校混混更加肆无忌惮了。有时看见你一个人在校园里走,就拦住你的去路,向你要钱,而我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

我家离这个镇有八十多里,所以也是从家里带米菜和被子到学校住宿的。我当时是两个星期带10元钱的生活费,另外我妈还会给我一点坐车钱。我很节省,平常实在吃不下,才会到校门口买5毛钱的菜换换口味。可能是初一新生吧,刚到学校并没有认识什么人,所以我经常独来独往,学习很是用功。我记得第一次考英语得了99分,老师还在班上表扬了我。可是好景不长,我因生性孤僻而成了他人讹诈的对象。

那是一个周日的中午,我刚从家里坐车到学校,还没跨进校门,就有人从后面拍拍我的肩膀:“兄弟,我帮你拿米吧?”我一转头,三个染着黄头发的高个子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说实话,我真是害怕,这个学校太乱了,有些人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那也是被白打。当时我心里就嘀咕,该不该给,如果给了,那两个星期就得饿肚子,可不给又免不了一顿暴打。这些学校混混最懂得从我们这些乡下人下手了,他们知道我们离家远,也知道我们周末回家拿米拿菜,所以他们守在这绝不会空手而归。我想着的瞬间,其中一个同学已经重重地拍我的肩膀了:“拿不拿?”生硬的语气咄咄逼人,我忙将手中提着的米顺手递给他们,他们用手掂量掂量,似乎不太满意:“兄弟,两个星期吃这点米,说不过去吧?”我没有应答,正想离开,可另一个同学又拦住我,我知道他们还要得寸进尺,可是如果我把袋里的10块钱都掏给他们的话,我真要彻底饿着肚子过两个星期了,而且还得走路回家,4个小时的车程要步行到达,我想都不敢想。

“我把米都给你们了,还想怎样?”我有点愤怒了。

“喔唷,小白脸脾气还不小啊!怎样?钱还没给呢!?”说着,他们便把我拉到墙角,两个同学各抓着我的一支胳膊,另一位同学则在我身上上下“搜索”,见我的口袋没有,又扒开我的书包,终于他从我的笔盒里搜出12块5毛,他们看着钱似乎有些失落。

“妈的!这么穷!”一个白花花的巴掌就落在我的脸上。

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泪水在眼里打滚。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宿舍的,舍友见我空手回来,都投来诧异的目光,我什么也没说就捂着被子独自伤泣。

那一巴掌打得我以后做什么事都魂不守舍了,我的成绩直线下滑,甚至当时连个位数的分数都考出来了,可没想到不幸的事还在后头。周六那天,我一个人在篮球场上打了一上午球,中午吃完饭倒头就睡,可到晚上起来的时候发现我的鞋不见了,那鞋可是我省了一学期的钱才买来的呀。我四处寻找,后来我上铺的同学告诉我,刚才隔壁房间的孙明和李刚来过我们的寝室,我恍然大悟,他们就是曾经敲诈过我的其中两位,后来我时常在教室门口看到他们,他们就在隔壁班,是班里的问题学生。难道又是他们把我的鞋拿走了?我忙问那同学他们来寝室做什么了,他有些支吾,说只是看到他们进来走一圈就走了。我知道他话中有话,但他又没胆说明。我猜想肯定就是他们把我的鞋拎走了,那是我才穿一个星期的新鞋啊。

我躺在床上,越想越气愤,越想越咽不下这口气,老虎不发威还当是病猫呢。我终于忍无可忍地冲到他们寝室,他们几个正在打牌还抽着烟,见我横在他们门口,有些震惊,但很快,他们就皮笑肉不笑地讽刺道:“哟,怎么有空光临我们寝室啊,欢迎欢迎!”

“把鞋还给我!”我歇斯底里地叫道,我知道自己有些失态了。

“什么鞋啊?啊?啊?啊?你神经病啊!自己鞋没了上我们寝室来找!”他们面面相觑,故做一副不知情的样子。

“什么鞋?你们别装了!”我当时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竟学着他们那挑衅的语气。

“你吃错药了吧!有谁看见我们拿你鞋了?别在这血口喷人啊!否则别怪我们不客气。”说着,几个人露出恶狠狠的面相。

说实话,当时我真挺害怕,几个人围着我一个人,被打残都有可能,他们打人是连眼都不眨一下的。我猛然想到那位同学,于是我又冲到自己的寝室,把那同学叫了来,我指着他说:“他看到的!”这时周围已经站满来看热闹的同学。

“是吗?你倒说说看,我们怎么拿他鞋了?”孙明走到他身旁,故意将胳膊搭在他的肩上,那明显是威胁嘛!我那同学吓得连个屁都不敢放,忙说:“我没看见,我没看见。”说着就扒开人群溜走了,任我怎么叫也不回头。

“听见没?你冤枉人了,同学,快认错吧!”他们看见那同学跑了,就越发的猖狂了,拍着我的肩膀还用手指顶着我的脑门。

“不可能!”我狂叫起来,我实在熄灭不了内心的火气。

“还有理了?兄弟,给他点教训看看!”说着,他们的拳头雨点般落到我的身上,顿时,我被打得晕头转向,或许是有人看不下去了,叫了声:“保卫科的人来了!”他们才住了手。其实保卫科的人是真的来了,因为保卫科就设在楼下,他们是保卫科的“常客”,所以对保卫科的老师还是有三分畏惧的。

后来,我被同学扶到寝室,而他们几个则被叫到了保卫科。我的脸和眼睛都打肿了,这一切我都不敢跟家里人说,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担心。可之后,我时常在饭堂碰到他们,他们总会投来痛憎的目光,我知道他们那次被保卫科痛批,还心怀恨意。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的饭盒不见了,我饿着肚子走出食堂,却看见他们故意在我面前将那个饭盒扔到水沟里,然后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我定定地站在那里,我没有去捡那个饭盒,因为我决定回家,不念书了,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我们同村还有几个女同学也在这个学校读书,为了不让她们向我妈打小报告,我趁回家的时候把她们拦在半路,警告她们到家别说我在学校的事,她们当时都被我吓坏了,连连点头称是。于是,我到家的时候,就跟家里说我不想读书了。

母亲很生气,她坚决不同意我退学,她硬是拖着我,把菜瓶子摔到地上,一直赶我去学校。我就是铁了心不去。我说作为长子想回来帮您的忙。对了,我还没向你介绍一下我的家庭呢。我的父亲在我幼年的时候不慎被树压死了,我还有两个弟弟。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们三兄弟拉扯大,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考上大学,不要再留在家里务农。可是想起那些阴魂不散的人,我的心就寒了。

母亲拗不过我也就顺着我了,而我的学习生涯也就此结束了(苦笑)。

头两年,我在家帮着母亲干些农活,也种了不少田。但很快我就厌倦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整日像井底之蛙一样,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怎样。我真不想把大好的青春时光就浪费在这些田地上。那会,我们村很多像我这样年纪的人都出去打工了。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跟母亲说了,母亲没有反对,而是投来赞许的目光,说年轻人就应该趁着年轻多去闯闯,我没想到母亲这么明事理。P10-13

序言

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影响中国的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之一,便是农民流动。

我们对农民流动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将农民牢牢地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因此不仅成为职业,而且成为身份性概念。这是“农民工”的制度基础;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有限放开。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解放,农民可以走出土地进城务工,但体制性障碍使他们的流动仍然受到诸多限制,所谓“农民工’’的词语便是这一特定历史的产物;第三阶段才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打开城门让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开始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农民工”正在成为历史。

认识的转换来源于事实的存在。农民流动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其一是经济增长贡献。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一个只有很少外汇的国家变为当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农民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二是政治稳定贡献。发展政治学大师亨廷顿将发展中国家的农民视之为国家稳定抑或动荡的社会根基。20世纪90年代中国尽管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但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其重要奥秘就是农民流动。如亨廷顿所说“城市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农村革命的一种替代”。因为城市化及其流动,使堆积在土地上的数量极大的农民有了出路。

其三是制度创新贡献。农民流动冲破城乡隔绝机制,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早在90年代开始,农民就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进行“以工补农”了。农村的产品和劳动力“进城”,城市的商品和信息“下乡”,大大促进了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交往,改变了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

但是,历史整体的巨大进步,往往是同历史中个体的努力与艰辛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民流动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被深深地卷入到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之中,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都日益社会化。而在一个迅速社会化的时代,货币成为他们与社会交往的动力和压力。对于社会化的小农而言,货币化支出压力急剧扩大与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流动的基本动因。其货币支出压力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税费支出扩大、医疗、教育费用增长、日常生活开支增多(生活方式城市化)、人情往来消费增长(农户经济引发)。而有限的土地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业现金收入增长缓慢。

因此,对于走出土地的农民来说,外出流动既有寻求一种新生活的兴奋,同时也夹杂着许多无奈。他们的生活现实是那样的丰富与艰难,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那样的复杂与痛苦。数亿流动着的农民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流动性社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一流动性社会却缺乏深入的了解。尽管有相当多的论著,也有大量的数据,但毕竟看不见农民工这一主体的个体活动,特别是他们内心的感受。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以口述的方式,以农民工为主体,让他们讲述自己走出乡村土地后的兴奋、新奇与收获,也讲述其艰辛、痛苦与迷惘。这部书为我们展示出一个丰富的农民工群体社会。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流动中的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他们出于种种原因走出熟悉的乡土,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凭借他们的艰辛努力开创自己的新生活。他们中有相当多数的人得到了土地完全无法给予的收获。在近些年的春节期间,你会发现飞机上有许多农民工模样的乘客,从中我们就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真的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走出熟悉的乡土之后,农民工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制度赋予的基本地位,只能与命运苦苦挣扎,独自承受社会给予的一切。无须讳言,在当今的城市,正在出现一个由流动人口构成的一个边缘或底层社会群体。他们犹如一股巨大的潮流,没有他们,城市会陡然失去活力,与此同时也会泥沙俱下,造成社会的不安宁感。

无论如何,农民工已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巨大存在。由他们所构成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而且他们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80后”的“农民工”便不好再以“农民工”的字眼来称呼。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干过一天农活,刚一毕业,甚至辍学后便早早走出家门流动在外。他们没有基本的乡土记忆,又缺乏城市经验,是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也是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新兴群体。本书中的很多口述者正是这一部分人。通过这部分人的讲述,给我们展示出一个新兴而复杂的世界。

无论从选题,还是方法,本书都具有相当高的认识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关注农民工,就是关注国家,关注我们自己,也是关注未来,因为我们的生活在相当长时间离不开农民工。尽管从历史的眼光看,农民工一词最终要进入历史,但是历史正是由当下而构成的。农民工的口述也将成为活生生的历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感谢口述者以及本书的编者们。

徐勇

后记

摆在读者手上的这本书,收录的是关于农民工的口述文章,共有27篇。在书中,口述者讲述了他们外出打工前后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过程。

在审读书稿的时候,编者一直被口述者的经历所深深地感动。书中收录的农民工口述者虽然只有三十多位,但他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代表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他们的身份普通而“卑微”,但他们的付出,所起到的作用,却不应当被轻视与低估。这是因为:

第一,农民工对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发端于农村,中国的农民,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如同徐勇教授所讲:“农民流动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无论是经济的增长,政治的稳定,以及制度的创新,农民工都作出了贡献。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外出打工,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农民工的拼搏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农民工打工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忍耐、汗水甚至泪水。他们任劳任怨、不折不挠、顽强地奋斗,求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家人的未来。这些令我们同情,让我们感动。同时,他们展示出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敬佩!他们的奋斗经历,如同当年闯关东、走西口的故事,一定将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不畏困难,奋勇向前。

第三,农民工的口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农民的外出打工,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少有“写作与发表能力”,“记录他们的经历”,我们便可以留下一份“信史”,一份真实的记录。这些材料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来讲,比如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对于它们今后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书稿原本是吕国光博士以课题成果的形式交到我社的。同吕博士商量之后,决定以现在的书名面世。书稿的内容基本予以保留,根据出版的要求,内容上只做了少量的删减。在形式上为了体现口述著作的特点,对绝大部分的篇名、标题作了处理。目录中加上了口述人的姓名,而编写者则由主编在后记中加以说明。为使本书的形式更加丰富,增加可读性,我们配上了十几幅由法国青年摄影家Benoit Cezard所摄的有关农民工的图片。

本书也有一些不足或需要说明之处。第一,本书所选农民工的籍贯地多为湖北省和中南地区,他们从事劳动的行业也并不完整,如缺失钢铁、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大工业行业,外出打工的时间多数为近几年这一时间段等,这也许使得本书在完整反映农民工群体时会有所局限。第二,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地方记录者并没有完全注意使用农民工本人的语言和词汇,对于这些问题,责编尽量进行了处理,但也没能使问题完全解决。第三,在采访口述人的时候,编写者已经接触到了农民工过去的一些实物材料,如作业和奖惩记录、车票、收支记录、照片等,可惜没能将它们在书中反映出来。若能图文互证,本书的效果则会更佳。

瑕不掩瑜,我们相信,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问的流逝而更加宝贵。

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在我们的心底里,期望着农民工兄弟姐妹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更好,如他们离开家乡时在心里所憧憬的那样。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定会是这样。

2008年12月1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5: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