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当代著名史学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具体介绍了特殊的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几件有争议的事,他的学术代表作《朱元璋传》及其最具影响作品《海瑞罢官》,与亲人和朋友的相处,大批判风暴和他的家破人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吴晗的后二十年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宋连生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了当代著名史学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一生中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具体介绍了特殊的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几件有争议的事,他的学术代表作《朱元璋传》及其最具影响作品《海瑞罢官》,与亲人和朋友的相处,大批判风暴和他的家破人亡。 内容推荐 吴晗,当代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从新中同成立到含冤去世的二十年,是吴晗一生中最活跃、最重要、最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旅程。 本书写吴哈的学术造诣,写他的政治热情,写他的为人处世,写他响应号召创作《海瑞罢官》并为此而蒙冤罹难的遭遇通过吴晗后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反映那个时代的面貌,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心态和际遇 书巾大量翔实的资料、丰富的细节描写使那个年代的许多敏感事件得以还原呈现。 目录 序章 是学者,但不甘平静/1 1.从苦竹塘到清华园/1 2.进入史学殿堂/7 3.投身政治活动/11 4.活跃在民盟组织中/15 5.与共产党交往日渐密切/20 第一章 迎接新中国/25 1.辗转进入解放区/25 2.又一次思想转变/30 3.重返北平,重返清华/35 4.当选全国青联秘书长/41 5.参加新政协/45 第二章 在政府工作岗位上/48 1.升任北京市副市长/48 2.为文化教育献计出力/53 3.发动群众,搞好卫生/58 4.参与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63 5.加入中国共产党/67 第三章 热心社会文化事业/70 1.痴心史学研究/70 2.推动历史普及/74 3.整理出版古籍/79 4.兼职学术团体/86 5.参加学术争鸣/90 6.加盟“三家村”/98 第四章 几件有争议的事/102 1.与梁思成的争论/102 2.开发定陵教训深刻/107 3.积极参加反右运动/115 4.相对冷静的跃进者/123 第五章 学术代表作:《朱元璋传》/128 1.写朱元璋传,心仪久之/128 2.最初的成果:一书两名/133 3.毛泽东提出修改意见/136 4.《朱元璋传》正式问世/139 5.学术地位及种种评价/141 第六章 最具影响作品:《海瑞罢官》/144 1.毛泽东大力呼唤学海瑞/144 2.紧跟形势写文章/147 3.破门而出编写历史剧/151 4.反复修改,名家荟萃/155 5.反响热烈,喜中有忧/160 第七章 在亲人和朋友中/170 1.一身书卷气/170 2.一个和美家庭/175 3.在亲人中间/182 4.与朋友相处/185 5.对学生及青年/190 第八章 大批判风暴/194 1.姚文元突然发难/194 2.一石激起千层浪/201 3.大批判性质之争/208 4.要害是‘罢官” /213 5.捣毁“三家村” /222 第九章 家破人亡/228 1.参加“四清”工作队/228 2.从精神打击到肉体折磨/233 3.含冤惨死/238 4.亲人蒙难/241 尾声 九泉有知,当可瞑目/248 附录 时代的悲剧——与史学家苏双碧谈吴晗的后二十年/252 试读章节 1 从苦竹塘到清华园 在浙江义乌吴店,有个叫苦竹塘的小村子,人口不到一百户。1909年8月11日,村里的一位教书先生吴殡珏家出生了一个浓眉大眼、惹人喜爱的小男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吴晗。 苦竹塘常遭涝灾,百姓很穷。吴晗的祖父吴懋环原是佃农,靠着家里劳动力多,租一点地,农闲时做些鞭炮、穿棕等副业,买了些地,逐渐上升为自耕农。吴殡珏出生后,家境愈好,家里人商量总得有个识字的人,就送他上了蒙馆。吴殡珏刚成年,父亲吴懋环就死了。分家时,吴殡珏分得了几亩洼田,两间一楼一底的房子和一本祖传下来的《御批通鉴》。 吴殡珏的妻子是渔家女,不识字,娘家穷苦,也正是那样的环境使她养成了勤劳的习惯,还成了当地出名的纺织能手。她共生了15个子女,活下来4个,长子吴晗、次子吴春曦,长女吴浦月、小女吴浦星。 吴殡珏自幼聪明,20岁中了秀才。吴晗出生时,吴殡珏靠教蒙馆和三亩田地的收入维持生活,家境虽不算富裕,但比起贫苦的农民总要好些。 辛亥革命后,吴殡珏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在浙江象山、定海等县当了警佐,每月收入几十块银元,在苦竹塘陆续买了30多亩水田,盖了十几间房子,上升为当地的中小财主。1921年吴殡珏回家闲居,靠每年五六千租谷过日子。他颇有些学问,能诗善赋,又写得一手好字。他有个书斋叫“梧轩”,占了3间房子,房里摆满了高达天花板的书架,多是线装书,主要是文史类的,这些书对吴晗起了很好的启蒙作用。 吴殡珏教子很严,对长子吴晗尤其严。吴晗6岁开始在村学堂读书。他学习勤奋,无论严冬酷暑,从不缺课迟到。11岁时父亲开始要他读那部祖传《御批通鉴》,每天读多少页都有规定,还指定某些段落要背诵。如果没有完成任务,父亲就会罚他跪在青石板上,用鸡毛掸子打。他跪着背书时,父亲坐在旁边看着,背得不好就拿掸子再打,直到背熟为止。 1916年,7岁的吴晗进入育德小学。学校里有位国文老师叫杨志冰,是吴殡珏的世交,文章写得很有文采,为人也正直,远近闻名。杨志冰发现吴晗读书快,记忆力惊人,便支持他继续读书。当时吴家的家境已大不如初,杨志冰就对吴殡珏说:“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吴晗上学。”在杨志冰的关心与帮助下,吴晗进步很快。也因为这层原因,吴晗对杨志冰非常崇敬,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吴晗离开了家乡,还经常给杨老师写信。 吴晗12岁时到金华上中学。因为学校离家较远,只能住校。当时家里已有6口人,经济状况已显困难。中学的学费高,一年要交28块银元,合一千四五百斤稻谷,而家里30多亩水田每年收入不过五六千斤稻谷。他一年的学费,就占去了全家收入的四分之一。他每次上学家里都是赶着去卖稻谷。尽管如此,吴殡珏为了长子来日能够顶起家业,还是咬着牙让他继续读书。 中学时代的吴晗已经不像小学时那么单纯、听话了。班里年岁大的同学教他抽烟、打麻将,被学校发现后,曾被记了几次过,还差点被开除。这时候的吴晗对父亲的管制也开始了反叛。有一次为一件小事,他被父亲打骂了一顿,一气之下竞于半夜出走。后来虽被找回,但此后父子关系就不大好了。 吴晗小时很爱读书,对历史书和历史小说更是情有独钟。他把家里的书读完了,就到处去借。有时为借一本书,能跑几十里路。人家不肯让他借走,他就蹲在人家门口读;能借走的,就边走边读,常常是刚回到家,书已读完了,然后立即去还书。书的主人怀疑他是否读过,就问他书的内容,他都能马上讲出来。因为他读书又多又快,当地人称之为“蛀书虫”。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这在当地是很少见的。 吴晗也想买书,可是没有钱。中学时,有一次放假,为了买一本书,他把铺盖都卖了,回家后被父亲一阵痛打。大妹吴浦月心疼哥哥,见他没钱买书,就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全部给了他。在中学期间,吴晗靠着妹妹的资助买了‘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925年,吴晗中学毕业。当时家境日下,父亲又得了肺病,医药费很高,家庭生活更加窘迫,已经供不起他继续上学了。吴晗只好在本村的椒峰小学教书。 椒峰小学设在村祠堂内,设施十分简陋,除了破烂的桌椅和黑板外,没有一本图书,也没有任何报纸、杂志及教具。教员只有吴晗一人,所有课程都由他一人教,一年薪水也少得可怜,只有几十块银元。 吴晗并不因条件差而玩忽职守,他教学很认真,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但他的理想并不是当一辈子小学老师。在他看来,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继续升学。而父亲对此是反对的。为了能让吴晗在家乡安心教书,父亲还特意给他物色了一门亲事。吴晗坚决反对,父亲拗他不过,最终在儿子的坚持下抬了礼物和酒,到女方家赔礼道歉,退了婚。 后来,吴晗又转到第四小学教高小。这时,他升学的愿望日渐强烈。他向父亲表示坚决要升学,如果升不了学,教员也不当了。父亲为此打了他。他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去了金华,后来考上了设在杭州的之江大学。一年之后,之江大学停办,他又到上海求学。由于文史成绩优异,他毫不费力地考入了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大学部。 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是胡适。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可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文史兼通的著名人物了。他1891年12月出生于安徽绩溪,1910年以官费留学美国。1917年学成归国,即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由他主持创立了北京大学哲学研究所,自任主任,同时兼任英文科主任。因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倡议“文学改良”和行用“白话文”,获得新文化运动领袖的声誉。后由于北京风声日紧,他便来到上海。那时,他除担任中国公学校长职务外,还讲授中国文化史课程。吴晗选听了这门课。胡适渊博的知识与精辟的讲解使吴晗折服,他把胡适的治学之道奉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1930年上半年,吴晗写了一篇学年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得到胡适的赏识。后来这部文稿卖给大东书局,得了80元稿费。这大概是吴晗得到的第一笔稿费。此后吴晗几次给胡适写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和提携。但胡适不久辞去中国公学的校长职务,去了北平。北平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都坐落于此。也是为了追随胡适,吴晗决定去北平读书。他揣着80元稿费,踏上了去北平的路程。 北平是一座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千年历史的古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夷于燕。蓟就在现在的北京城,燕都位于现在北京的朝阳区。汉代的蓟城,曾是诸侯王的都城和幽州的治所,由此始称幽州,经济文化逐渐发达。隋、唐两代,幽州是军事重镇:北部地区的政治中心。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兴旺,成为北方各民族间经济交流的枢纽。公元938年,契丹以幽州为陪都,号南京,又称燕京。辽末,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政权。宋联金破辽后不久,燕京扩建城垣,兴建宫殿。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成为北方一代王朝的首都。蒙古军队攻破中都后,复称燕京。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以此为京都,次年改称大都,成为全国性政权的首都。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明军攻破大都,改大都为北平府。燕王朱棣夺取帝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自此到1911年清帝逊位,北京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首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朝,1912年元旦,建立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后政权归袁世凯,袁定都北京。1928年,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同年国民党政府将首都迁往南京,北京改称北平。 1930年8月,吴晗来到北平。按照原来的预想,他想直接转入燕京大学。但燕京大学是外国人办的学校,对学生的英文基础很看重。而吴晗在中国公学的英文成绩是丙等,燕京大学没有接受他转学。此时考期已过,经考试入学已不可能。他只好在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附近沙滩的一个公寓里住下来,每天步行到北平图书馆读书。 吴晗的80元稿费很快就所剩无几了。经上海中国公学的教授推荐,他找到燕京大学的历史教授顾颉刚,得到他的帮助。在到达北平一个月之后,吴晗由顾颉刚介绍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作馆员。这个工作性质对他十分有利,他利用工作之便读了很多线装书。其中有一本《婺书》,内有吴之器撰的《胡应麟传》。书里说到胡应麟卒年是明万历三十年,即胡应麟活了52岁。而顾颉刚在《四部正伪序》中则讲胡应麟存年在60以上。吴晗认为,《婺书》的说法可以纠正顾颉刚的错误。他从燕京大学图书馆借来一部《少室山房文集》和《弁州四部稿》,花了将近半个月的功夫,在两部书中辑出关于胡氏生平的事迹。另外翻了一些与胡应麟同时人的诗文集和地志,以及《明诗综》、《金华艺文志》、《全浙诗话》一类的书,和北海图书馆所藏的《太函集》、《二酉园诗集》诸书,草成了一篇三四万字的《胡应麟年谱》。这篇文章成了他研究明史的开端。 他把《胡应麟年谱》的初稿寄给胡适,并附信希望胡适能“费一点工夫,多多指教”。胡适在收到这篇初稿的第2天,就写了回信,对吴晗的成果十分赞赏。事实上,胡适此前对胡应麟卒年也有相似的假设,但未能得空专门研究。从此,胡适更加器重吴晗。这也是胡适第一次给吴晗写回信,他还约吴晗星期日有空到家里来谈谈。从此,吴晗可以经常找胡适请教问题,两人关系日渐密切。 为了全力准备大学的人学考试,1931年初,吴晗辞去燕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这一年的初春,胡适应蒋梦麟的聘请,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为了投奔胡适,吴晗决定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考试成绩出来了,他的文史和英文都考了100分,数学却考了零分。按照北大录取新生的规定,考生有一门功课得零分就不能录取。他只好去报考清华大学。结果成绩和考北大时一模一样。清华大学也有一门得零分不能录取的规定,但校方看中了吴晗文史成绩特别优秀,破格录取了他。据说,清华大学的这个决定惊动了北大,以至北大校长蒋梦麟、文学院院长胡适、法学院院长周炳琳都认为北大的这个规定不妥当,并准备修改。胡适一再对人说:北大的考试制度太不合理,像吴晗这样有才华的学生竞因数学不及格而未被录取,太可惜了。 9月初,吴晗带着简单的行李从沙滩搬进了清华园。 P1-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