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传语
青春等于穷,果然是吗?穷是因为独立,独立则包含自由与征服。
《青春,首先是独立的》 鲁娃
菲利普是老贵族后裔,原来住在法国维芮柰一个幽深的古堡里。家里很有钱,据说窖藏的波尔多酒就值几百万。但我认识他却在巴黎左岸拉丁区一个有点破败的小阁楼里。他从大一开始就住在那里,一住六年。六年来他一直在索邦上学,现在是艺术史博士。他是一个很有风度的小伙子,亚麻色头发微微卷曲,说起话来神采飞扬。虽然置身于弹丸之地,他却并不难堪,“从我这扇小窗能看到巴黎圣母院的尖顶哩”。我问他,你准备一直住下去?不,住腻了就搬,他说,等找份拿全薪的工作,贷款买间大点儿的。我心想,再大,恐怕也比不了古堡里堆放杂物的顶楼间。菲利普一眼洞穿我的心思,说,没错,我父母的家是有钱,可钱再多也是他们的,对我没有任何意义,我是我,我的生活只能靠自己设定。他的面容如此的淡定,反让我觉得自己的疑惑不那么顺理成章了。
漂亮的莱雅出身下层,却与菲利普殊途同归。她是我法语培训班的老师,是读到大二辍学暂时来培训中心打工的,等攒足一笔钱,还会回校继续学业。她书教得不生涩,只是每天上课总是呵欠连天。混熟了,我才知道她为争取独立做得很是辛苦。她父亲是花园工,母亲替人帮佣,退休前置好一幢房子。莱雅如果留在父母家,是有可能搭地铁去巴黎把大学念完的。但她不愿意。像许多法国青年一样,她高中毕业会考后就卷了行李直奔巴黎而去。法国一般大学只收注册费,但房租却是一项逃不掉的开支。她住进政府补助的学生公寓,靠课余给人做家教支撑已经降了一半的房租和生活费,最终难以为继。
其实彼时她仍可以选择回父母家,但她没有。辍学后,她分租一栋老房子里的一个单间,以晚间照顾房东老太太来抵消房租。那房子离培训中心很远,每天得换乘地铁公车辗转多时,所以莱雅年轻轻的脸上总有抹不去的倦意。她是用积累倦意来积累独立的本钱,让我这个长辈学生不由生出一份怜爱。她却嬉笑着说,其实青春就是穷。那次几个同学在塞纳河边瞎逛,走累了进咖啡馆,所有人掏空口袋也只掏出两个半欧元,哈哈,只好落荒而逃,去便宜超市买一大瓶水轮流着喝。
青春等于穷,果真是吗?穷是因为独立,独立则包含自由与征服。记得我曾经的学生亚历山大说过一句话:留在父母身边,你就像幸福的囚徒失去了自由。塑造你自己的自由吧!
马丁是我在网上结识的,他的声音听起来未脱稚气。他是网络供应商美国在线(AOL)法国公司的夜间咨询员。我的网出了问题,就把电话拨到他那儿。解决故障后他与我聊天,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他原来学计算机,半道里迷上了马,就把热门的工程师职位辞了,向父母借钱、银行贷款在郊外开辟了一个马场,养马驯马与马为伍。而现代骑士依然是需要吃饭的,他就找了这份夜班,用睡眠换回比工程师低了多半的工钱。反正睡觉也是浪费时间,对吧?他踌躇满志,在网络那头激情洋溢,每当征服一匹马,你就征服了自己,信吗?
我当然信。
这样的青春真让人歆羡。
深度感悟
国外的孩子独立意识很强,不仅从小就知道打工赚取生活费,到了18岁更是严格以成年人的要求来管理自己的生活。就像菲利普和莱雅,他们完全可以继续依靠家里的经济支持,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他们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独立。
中国的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基本都靠父母供养,即使这样,我们还是很少体恤父母的辛苦,不知道自己多为父母分担一些。似乎在我们的概念里,青春就是无尽的光阴,可以任由我们虚度。
菲利普和莱雅都深刻地认识到青春应当是独立的,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学着自己计划生活,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
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自己试着去闯荡,青春的滋味只有自己独立地品尝才是最美的。
心灵传语
所有的这些梦想或者说是准备,其实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心的秘密花园。
《小径交叉的秘密花园》 江北土著
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纷繁与复杂。它有时候像一间屋子,有阳光的裸露,也有尘封的角落;还有些时候,它是一座小径交叉的花园,隐秘而放肆。
它可能是不允许被完整表达的,也可能永远也表达不完整。任何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缺陷和局限,它没办法衬托整个世界。
沈从文先生说过,文字、绘画、音乐,是表达的三个递进,一直到音乐,才是全人类共通的。事实上,这是画出了三个大小不一的想象空间,它有重叠的部分,而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和人之间的某一种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纽带,它与人们思想中的某一部分重叠的区域更大更广。美好而干净的东西,你总是可以看见,你同样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能带来美感,但它的最大的好处应该是不伤害任何人。它会使你的心或者身体更加坚强或者越发柔软。
有时候它像流动的春水,在你的心间,你简直可以看见它在缓缓地上涨,丰盈、清洌、滋润。那些思想的水草在慢慢地摆动,心也渐渐地安静下来。
深度感悟
某天说到白日梦这个词,我简单地罗列了一下我想实现的白日梦:吃自己做的简单食物;每天都做一些可以出汗的体力劳动,有大片的阳光照进来的屋子,干净并且稍微宽敞,可以随意地看书与喝茶,听无数张唱片,穿棉布衣裳,永远不穿袜子,冬天可以烧木炭,和最爱的女人温柔地缱绻,任意地熬夜和任意地睡到自然醒,有几个不常见面但永远不会忘记的朋友,忘记时间……
所有的这些梦想或者说是准备,其实就是为了构建一个内心的秘密花园。太多的快乐,尽管共通,但无法分享。感触,永远是一个人的。
我们听音乐,所谓的品位,那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听,是因为我们需要,并且能够接受,在音乐中获得舒展。我很喜欢那些歌不离口人人能唱的民族,我觉得他们的快乐比我们要多得多。
秘密的花园里还有很多的需求,味觉、触觉、视觉,所有的感觉都是为爱服务的。热爱生活的标准从来不一,但喜欢的感觉亘古不变。千钟粟、万户侯,都是转瞬即逝。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么是否觉得快乐。我以为甘于委屈自己的人,真是天大的罪过。先是快乐,然后才是意义。失去了快乐,所有的意义都是虚拟的,都是靠不住的,乃至都有可能是违心的。1944年,安·兰德就警告我们,独立的个人才是明天新秩序的唯一所有者。
佩可夫为《理性的声音》撰写的后记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兰德在去往兰登书屋大楼的路上突然感慨万端,在被拒绝了若干次之后,她的《阿特拉斯耸耸肩》即将由兰登书屋出版,这时候她忽然转身对佩可夫说:“永远不要放弃生活中那些你想要的东西,为之奋斗是值得的。”这一刻,佩可夫在兰德的眼神中读到了幸福。
兰德的伟大即在于此,她终生都在做一件事情,并且最终我们有理由认为她已经取得了成功,那就是她也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秘密的内心花园。格林斯潘就是这个美丽花园的无数崇拜者之一。
听过不少教诲,尝试过不少方法,走过很多弯路,我们在寻找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希望过我们自己的生活。紧凑的生活让我们没有时间研读古人圣贤,都市里光怪陆离的魅影总会将我们脱离现实。跌倒、失败、迷茫。很多时候我们找不到自己,甚至,找不到方向。
“永远不要放弃生活中那些你想要的东西,为之奋斗是值得的。”
物质的生活,想要的东西很多,事业、豪宅、财富、美人。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也许有一天,你会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吝啬鬼也不是不可能。
总要有一个神圣的地方任我们神往,那是精神的家园,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光阴去执著追求,不为外物所动,不为世俗所惑。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