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悠着活(柳萌散文随笔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柳萌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柳萌先生的散文没有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的艳情与美语;也没有张中行、金克木喜欢引经据典的博雅与艰深。他注重现实生活,熟知人间烟火,在凡人小事与微言浅语中显现深厚的情趣和犀利的思想。本书收录了他多年来的散文、随笔精品,包括:心灵记录、生活小曲、童年记忆、真诚倾诉等。

内容推荐

散文随笔这类体裁,跟小说、报告文学相比,似乎更多一些自我色彩,因此也就更自由更活泼,更能坦诚地面对读者。散文中的“散”字和随笔中的“随”字,照作者的理解和认识,绝不是完全指的文本,恐怕更多是指思想感情。从事散文写作的人,如果没有这份情怀,还未提笔就先端起架子,十有八九是写不好散文的,当然也就不被读者接受。从这样的意义上考虑,散文又是一种平实的文体,只有用心灵面对读者,读者才会用心领会。

作者这几年的散文随笔写作,尽量力求平易、坦诚,把真实的自己交给读者,多多少少地取得了些效果。从而也就更实在地领会到,巴金先生提倡的“讲真话”的文风,对于一个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目录

写在河上的散文(代自序)

第一辑 心灵记录

母亲的肩膀

腕上晨昏

风的怀念

雪的往事

雨的记忆

那条小胡同

囚禁歌声

京包线上

烟酒琐忆

歌声起落的岁月

两代人的读书故事

碗的经历

北大荒白桦树

被关爱的小草

第二辑 往事余痕

无言的等待

饺子随想曲

车路漫漫

未摸过枪的老兵

穿衣的烦恼

难中拔牙记

饥时读菜谱

灯火的记忆

难忘草原那段情

逛书店读蹭书

梦里梆声

我与“银缘”

阳债难还阴界人

马年断想

第三辑 短笛轻吹

土地礼赞

花潮漫地

悠悠往事

人生无驿站

短暂的春天

感悟秋天

旧景不再

夏夜的感叹

今夕故乡何在

九八秋迟

书信的魅力

正是温暖似春时

忘却有时也是一种幸福

撼不动的乡根

怎不忆江南

远去的乡音

家是温馨的港湾

捉摸不定的夏天

开始有梦

吃秋

窗口

雪天

美好

第四辑 生活小曲

母亲的钱盒

老式收音机

诗人之家

花之谊

饮茶聊天儿

远方来客

听说羊肉好吃

客来我掌勺

刷卡的快乐

喝早茶

酒前高人

鲍鱼泡饭

难得随意

粗食待客

菜名有学问

吃在舒服

雁荡夜茶

对襟小棉袄

北戴河随想

男人的皮包

女人的鞋跟

有人敲门

猫儿眼

第五辑 冷暖景色

告别老屋

苦乐尽在笔纸间

在维也纳当了一次“富翁”

拒绝莫斯科

老街

大连印象

春天多美好

前门火车站

小楼风雨小楼情

世态炎凉一线牵

咫尺近邻知多少

北京,我对你说

哦,大草原

第六辑 童年记忆

寂寞的童年

故乡的芦苇丛

中学生电车

中学生书包

一份迟交的作文

老家的窗户

放学路上

果汁儿刨冰

知了

第七辑 人间世相

好一尊“笑佛”

幸福的高莽

心静者寿高

柔情似水维也纳

老字号的老师傅

凡人智者陈木匠

卖花人

油漆工

温馨的秋夜

瑞雪兆丰年

乞讨的小女孩

沧桑看淡话百年

蒙古商人

我的“老土”与现代化

第八辑 真诚倾诉

怀旧是间老房子

幸亏还有记忆

电视中的往事

“悠”着活

学会寻找快乐

说欲望

快活每一天

活出味儿来

得大自在

难咂回味酒

常常地这样想

等待回答

假如没有……

开在记忆原野上的花

生活短章

附录

古耜:且品人生这杯茶

奚学瑶:平民文章布衣风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的肩膀

都怨我是那么粗心,母亲健在的时候,竟然没有注意到,她的肩膀她的脊梁。在她去世后许多年,有次整理生活相册,看到母亲惟一的照片,我忽然惊奇地发现,母亲的肩膀孱弱却很宽厚,母亲的脊梁弯曲却很坚韧,难怪她健在时我觉得活得踏实,只有在这时我仿佛才真正认识母亲,只可惜已经太晚太晚了。

此刻凝望着母亲的照片,跨越漫长的时间隧道,我的思绪在悠悠飘荡。

我很小就离开家乡,天南地北在外疯闯,那时只在逢年过节时,偶尔才会想起家,想起父母。由于年轻渴望自由自在,乍一脱开父母的羽翼,真有雏鸟展翅的感觉,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在戏耍中度日,在无忧中生活,一晃就是十多年,不知不觉我已长大。有一年搞“反胡风运动”,我被莫名其妙地整了一通,思想不通心情无比郁闷,半夜孤零零地独自乱想,两行泪水从眼角潸潸流下,这时蓦然想起小的时候,无论在哪里受到委屈流泪,总会有一双温存的手擦拭,一边擦还一边轻声劝慰。可是现在母亲不在身边,有谁会来抚慰我呢?没有。再大的委屈再多的苦恼,都得自己咬紧牙关忍受,这时才意识到母亲对于我是多么重要。

时光仅仅过了两年,反右运动又找上我,而且这次成了灭顶之灾,戴上一顶右派分子帽子,被毫不留情地赶出北京。在北大荒劳改,在内蒙古流放,完全处于贱民身份。这时母亲承受的压力,可以说比我还要大得多,因为,她不相信儿子是坏人,她不了解儿子的处境,她只能凭单纯想象猜测,儿子和儿子的生活如何?无尽的思念和无着的惦记,这时就像两把重磅铁锤,日夜不停地敲击母亲的胸膛,那撕心裂肺的疼痛,只有母亲自己知道啊。而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妇女,丈夫和子女就是她的整个天空,而天的一角在她心里塌陷了,请想想看吧,她那并不坚硬的肩膀能够承受得住吗?

摘掉右派帽子,有一年回家探亲,母紊哨悄地端详我,好久好久没有说话,只是不住地抹泪,最后终于说了:“这才几年哪,怎么,人都走了样儿啦?”大概是我此时的模样,比母亲想象得还要糟,她觉得有些出乎意外。是啊,这时正是全民挨饿的年代,正常人都吃不饱,何况被“专政”的贱民,可怜我的母亲,她用正常思维来想,眼前的儿子哪能不走样儿?就凭这句普通的话,我完全能够想象得出,此时母亲心中的滋味儿,会是多么艰涩痛楚和凄凉。对右派儿子的思念和惦记,日复日、月复月,在她的心中整整折腾了二十二年。不正常的日子终于有了尽头,这时的母亲应该欢笑了吧?而这时母亲已经老了糊涂了,欢乐和忧伤对于她都属于过去,她只能生活在无感觉的现在。在我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以后,本想接她到北京过几天舒心日子,谁知母亲却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我忽然发现和意识到,就像当年我遭难受罪时,母亲心中的天塌陷一角一样,此时没有了抚慰我、疼爱我的母亲,我心中的天则整个都消失了。

母亲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大弟和妹妹结婚成家以后,父母身边还有两个小弟弟,母亲的生活自然还会有欢乐。好像老天有意为难母亲似的,就在我右派帽子摘掉没几天,母亲刚刚露出的笑容,又被新的忧愁和思念的阴云所遮盖。在所谓“接受再教育”运动中,母亲一次送走两个小弟弟上山下乡,她的肩膀又扛起分离的重压。那是个不让人说话的年代,何况母亲是个普通妇女,就是让说话她又会说什么呢?在两个小弟弟远走他乡的几年,母亲惦记和思念的心秤上,除了我又增加了两个沉沉的砝码,从此那个过去爱唠叨的母亲渐渐沉默了,做事情也开始有点丢三落四。有年春节我和两个小弟弟回家探亲,我们要走的前一天晚上,只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小心地用菜刀切一整条肥皂。那是个吃、穿、用都要票证的年月,她把自己节省下来的肥皂,为在外地劳动的三个儿子分切成三份儿。我无意间发现,母亲的眼角湿润了,不时地用手背轻轻擦拭,这时的母亲,与其说是在为儿子们分肥皂,不如说是为儿子们分她的心,似乎更贴切,更符合母亲的心意。

经过多年的等待与盼望,母亲的愿望总算没有落空,若干年后两个小弟弟陆续回来了,可是这时的母亲更老了更糊涂了,多年的生活磨难和精神压抑,使她的神经早已经麻木,即使盼望的事情成为事实,她脸上却连个会心微笑都没有。她只是自己唠叨:“回来了,回来就好。”记得我发配回来的时候,她还知道端详我的模样,两个小弟弟回来时,她连端详都已不再,可能她的内心早就结成硬趼,对于哪怕喜悦仿佛都已经迟钝,足见她心灵受到的挤压多么大。多少年来她不会表达也不敢表达,她的微弱想法和她的轻薄愿望,连同苦闷都默默地压在心中。母亲的心哪,该负载多少艰难啊。其实她哪里知道,她承受的所有艰难,不只是属于她个人和她的子女,更是属于那个无比荒唐的时代,如果她懂得这个道理说不定会好受些。可是她不懂。当然,也就比懂的人更加痛苦。唉,那时真难为了母亲。

母亲去世以后,我再未回过故乡,尽管故乡还有弟弟妹妹,但是湮查工量塞也就没有了家,回去的意义就完全不同了。此刻,静静地悄悄地看着母亲的照片,我就越发觉得我的母亲,她简直就是大地和山峰的化身。你看她的两个肩膀,宽厚得立刻让我联想到大地,竟然能够扛起那么多普通人的烦恼;你看她的那根脊梁,坚韧得立刻让我联想到山峰,竟然能够担起那么大时代的压力。她是一个普通的妇女,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可是我要问、我想问,就是那些被称为伟大的妇女,就是那些被誉为非凡的母亲,她们一生所经历所承受的艰难,跟我的母亲比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母亲啊,请原谅儿子吧,在您去世以后,今天看您的照片我才发现,您的肩膀是那么美丽,因为厚重才美丽;您的脊梁是那么美丽,因为坚韧才美丽。想想就感到心里踏实,好像您还在我的身边。是啊,大地不会消失吧,山峰不会移走吧,母亲,您就永远是儿子的大地和山峰。P3-5

序言

我出生的那个小镇,在河北省冀东平原,当时是县城所在地,它的名字和县名一样,人们习惯地叫它宁河县城。这里留给我的记忆,除了一座古老的文昌阁庙,就是过年时家家门上的红对联,其他的什么再无印象,噢。要说还有的话,那就是邻居院子的枣树了。童年时的许多个秋天,都是在打枣摘枣中度过的,这也是至今难忘的愉快时光。那些像红玛瑙似的枣儿,一把一把地装满衣袋,说笑声跟枣儿一样甜。

后来跟随母亲离开家乡,到距外祖母家不远的乡村孟旧窝庄,在那里居住读书几年以后,又搬到后来改为县城的芦台镇。芦台镇有条叫蓟运河的河流,不舍昼夜地流向远方,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常常地独自坐在河边,看随着水流远去的点点白帆,一种说不出来的莫名情绪,这时悄悄地袭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为宽慰自己,抑或是寻找欢乐,凭着一个孩子当时的想象,记忆中的文昌阁、红对联、枣树。以及孟旧窝村的田野、柴火篱笆,都让我把它们串到了一起,统统地放在了这条河流上,在我的眼前静静地流过。别提多么开心多么惬意了。这大概是我用心写成的第一篇散文。当后来我喜欢上文学,并偷偷地学着写作,这早年给我的情绪,如同阵阵微雨春风,撩拨着我的表达欲望。这种情绪一直到现在,都不曾完全消失过,只要这种情绪袭上来,要写的东西,就会顺顺畅畅地吐出,反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许久都难成章。

有位作家朋友说过,许多人从事写作,都是从写诗开始的,这种说法也许不完全对,然而我却是先喜欢诗,后来才钟情散文的。我年--轻时的20世纪50年代,是个充满激情和幻想的年代,更有着忘我的革命理想,因此,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总是向这些方面靠近。我在天津一中读书时,由于喜欢文学特别是诗歌,在暑假参加市里的文学活动,第一次听老诗人鲁藜先生谈诗,讲述和朗诵他的诗《生活》,觉得这种文学形式很好(好在哪里并不知道),也就真的喜欢上了,便有意识地找来艾青、闻一多、田问、普希金、海涅、雪莱等诗人的诗来读。当我开始学着写诗时,总想融入革命的理想,一些不该属于的语言也就自觉地被我拉了进来,结果也就完全失败了。我的诗歌习作只发表了几十首。在完全失去了写诗信心之后,从此再没有了写诗的欲望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成为我最崇敬的神圣的东西,永远永远地珍藏在了心中。尽管没有写成诗,更没有成为诗人,但是却从中受到了启示,这就是,文学还是要写心中所有,凭借某一种概念写作,没有真情实感,无论有多么高超的文字能力,恐怕都不会写出让人卒读的作品。

在我最初写作的散文中,同样有着思想先行的毛病,当然也就很难看见自己的影子。直到最近几年我的思想感情,从模式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我的笔才显得流畅了,写出的散文也才好看些。比如像《寂寞的童年》、《腕上晨昏》、《无言的等待》、《雨天》、《那条小胡同》、《风的怀念》等,之所以还让人觉得读得下去,并得到圈内朋友们的鼓励,都因为无一例外地有真情实感。没有心灵的解放,没有宁静的心情,很难写好散文。散文写作和诗歌写作一样,只有掸去飘浮的情绪尘埃,才会写得纯净而淡远。这会儿关于散文创作的说法很多,但从个人的欣赏趣味来说,我依然比较喜欢像《背影》这样的作品。

我国的文学巨匠巴金老人,把他晚年的散文集,所以直书为《真话集》,并且一再地叮嘱人们要说真话,我想这同他前些年吃过亏有关。其实那些年的这样写作,又何止一位巴金老人呢?比如杨朔先生的散文作品,倘若不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他也许会写得更好,所以当后来有人对杨朔散文,提出这样那样的微词,我是不以为然的。心想。在那样的政治环境里,能写得这样优美实属不易,我们不能过多她责备作家,应该批评那个虚伪矫情的年代。当然,这样说并非认为讲假话就对,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意思,如果混起来讲就难讲通了,而是应该设身处地地想想看,杨朔的散文作品比之当时的,诸如“红旗飘战鼓擂”一类的假大空的范文,岂不是好上千百倍。也正是因为有了杨朔先生的脚印,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这些后来者才好把路走正。

这几年散文随笔写作比较活跃,不仅长期从事散文写作的作家没有辍笔,而且一些小说家和诗人也参加了进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许有好多,但是最根本的,也是主要的,我认为是人们的心灵放松了,如果没有心灵的放松,提笔之前顾虑重重,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呢?散文随笔这类体裁,跟小说、报告文学相比,似乎更多一些自我色,彩,因此也就更自由更活泼,更能坦诚地面对读者。散文中的“散”字和随笔中的“随”字,照我的理解和认识,绝不是完全指的文体,恐怕更多是指思想感情。就以鲁迅、朱自清、何其芳、梁实秋、林语堂等作家的作品来说,我之所以比较喜欢,正是因为读他们的作品犹如读他们的人,无论是怒骂痛斥,抑或是倾诉道情,都能使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从事散文写作的人,如果没有这份情怀,还未提笔就先端起架子,十有八九是写不好散文的,当然也就不被读者接受。从这样的意义上考虑,散文又是一种平实的文体,只有用心灵面对读者,读者才会用心领会。

我这几年的散文随笔写作,尽量力求平易、坦诚,把真实的自己交给读者,多多少少地取得了些效果。从而也就更实在地领会到,巴金先生提倡的“讲真话”的文风,对于一个散文作者的重要性。如果说,在近几年里我的写作,还算有些小的进步,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自觉地学习前辈作家,在写作时“把心交给读者”。这也许算不得创作经验,更不是我自己的体会,但是我却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今后我想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后记

再过几天又是新的一年,年龄也要痴长一岁。

想想一生走过的道路,有时难免心生无限感慨,几乎不曾体会年轻快乐,转眼就成了真正老者。我不敢说是时代怠慢,只能说自己命运不济。几十年时光一路走来,可以做点事情时,没有机会做事情;有机会做事情时,又不可以做事情了。为了不虚度最后时光,更为了晚年有个寄托,选择了书写文字的生活,未承想竟然给自己带来快乐。看来人生的愉快,决不能等别人恩赐,主要还是得靠自己寻找。

在过去总有许多年,我一直在艰难中跋涉。那种没有尊严的痛苦日子,在我的心灵刻下深深烙印。但是,惟一让自己感到欣慰的是,一是没有失去生活信心;二是没有改变坦诚性格,这就使我活得还算踏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在还算平静的情况下,这才得已写些小文章,说些过去想说不能说的话。

这本自选散文集能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得感谢侯秀芬女士和作家潘婧女士等老同事,不然我绝对没有勇气自己启齿。尽管现在作家出版社很火,比我参预恢复的最初时期,各方面情况都显得不一般,但是出本不会挣大钱的书,免不了要让编辑分担责任,作为作者实在于心不忍。这本书就算我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纪念吧。

我还要感谢古耜先生和奚学瑶先生,这两位专门从事散文研究的学者,在我跟他们还不是很熟悉时,他们应报刊之邀写了我作品的评论文章。从此我们也就成了很好的朋友。把他们早期的评论文章附上,同样也有个作为纪念的意思。

书评(媒体评论)

柳萌散文所具有的“冷水泡茶慢慢浓”是艺术特性和阅读效果,从根本上说,还是作家的自由心态、敖淡性情、坦诚胸怀和率真意趣的本色挥洒与天然外化,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生命释放。任何一位用心的读者在欣赏柳萌先生散文作品时,都会清晰地感觉到:它那流畅而又舒展的语言叙述中,时时充注着一种属于作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人生涵养。这就是:在领略了世事沧桑和超越了一时功利之后的自由心态与散淡性情,在明悟了人生极限和卸却了精神负累之后的坦诚胸怀与率真意趣。

——古耜(评论家)

柳萌的散文充满柔情与哲理。想不到一个豪气满怀的人,竟会写得这样具有文采。应该怎样理解布封“风格即是本人”这句名言呢?人当然是异常丰富复杂的,柳萌笔下那些秀美的气质,大概是深深地隐藏在他的心里,当只有写作心爱的篇章时才会倾泻出来。

——林非(学者评论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