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眼看山西(这方水土这方人的超时空审视与大文化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宝库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佛教分眼之类型者五,曰:凡夫肉眼、天人天眼、声闻慧眼、菩萨法眼、如来佛眼。借一双能够令众生觉悟的菩提萨缍的“法眼”,对太行为之屏障、黄河为之襟带、中央黄土覆盖的这方水土这方人作一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审视和大中国文化的现代解读,你会发现诸多历史的大惊奇,以及形形色色奇奥诡秘的文化现象……

本书为“炎帝文化研究会丛书”之一,对山西这方水土这方人的超时空审视与大文化进行解读。

内容推荐

晋东南乡党、阳城县人士、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宝库先生倾注多年心血凝聚而成并且已经或即将出版的“眼看”系列丛书文笔流畅,词采绚丽,具历史感,有文化味,以独特的眼界审视寻常的人、事、物而别开生面,另辟蹊径,将人们引入时空的隧道,充分领略以山西这块土地为载体、以大中华文化为灵魂的“这方水土这方人”的特殊神韵,当是享受一份妙不可言的高品位文化大餐,不但赏心,而且悦目,给人启迪,促人开悟。

目录

尧人舜日出斯地晋韵唐风冠中华

——山西地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渊源流变和相互关联(代前言)

河兮东寻根问祖 山之西追本溯源

——产生于山西这方土地上以“晋”或“三晋”为名号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精英所在

旌旗十万下太行纵横捭阖定乾坤

——晋或三晋文化概说

 一、山西地域文化的堂皇徽号

——“晋”与“三晋”概述

 二、山西在中国陆地版图上的特殊区位与形状

 三、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历史地看山西或看山西的历史

后稷广开稼穑地先人独创面食天

——后稷教民稼穑与山西面食文化

 一、后稷教民稼穑

 二、山西面食文化

老河东物华天宝新山西人杰地灵

——泛说山西历代名人与闻喜裴氏、姓氏文化、关公文化

 一、泛说山西历代名人

 三、历代山西籍精英人物扫描

“春秋五霸”之一的一代贤君晋文公

中国古代音乐大师春秋晋师旷

能言善辩的纵横家战国魏张仪

青史垂名的学运领袖东汉郭泰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地图学家西晋裴秀

博学才高奇奥诡谲的东晋学者郭璞

东晋佛教领袖兼净土宗先驱慧远

东土“西行求法第一人”东晋法显

从奴隶到皇帝的十六国后赵石勒

用之则治舍之则乱的唐代中兴名相裴度

唐王朝重要的改革家、进步的思想家、杰出的文学家柳宗元

朝野倚重的宋代名宰文彦博

撰写编年史巨著的宋代名相司马光

金元时期最负重望的文坛领袖元好问

明清之际最杰出的多学科学问家傅山

清代汉学开山祖师阎若璩

语言文字巨著编纂者清代名相陈廷敬

“西北舆地之学”大师张穆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徐继畲

 三、河东闻喜裴氏概说

 四、姓氏肇端与山西

 五、关羽其人与关公文化

智勇赢得功盖世华夏遂以汉为名

——卫青、霍去病的盖世奇勋与华夏民族的名号溯源

 一、“华夏”名号追本溯源

 二、卫膏、霍去病其人其事

谁是大地极中位此乃后土最正宗

——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之大地中心所在以及历代帝王的后土祭祀活动

五台福地世无二四大名山此有一

——佛教圣地五台山与佛教文化

 一、“佛”与五台有奇缘

 二、五台山上说文殊

 三、关于佛教题外话

博大精深无垠路删繁就简只念佛

——昙鸾大师与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佛教的普及化和日本净土宗

 一、平民佛教净土宗

 二、净土祖师释昙鸾

 三、净土法门传东瀛

碧瓦朱甍谱韶乐飞檐翼角写华章

——璀璨夺目的山西古建筑文化

 一、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

 二、璀璨夺目的山西古代建筑

 三、建筑环境与“风水”

 四、古代建筑墙面上的精灵——山西寺观壁画精品透视

 五、山西古代建筑保存众多的时空探因

舍去唐史难言晋离开晋人不说唐

——说“山西”而言“唐”

 一、“唐”之名与山西的历史渊源

 二、以山西为根据地以山西人为主体开创的大唐基业

 三、无与伦比的盛唐社会以及只有在唐代才可能产生的“武则天现象”

 四、空前绝后的唐代诗歌创作、诗人群体、诗歌文化及其与山西籍唐代诗人之渊源

唐代诗歌文化与白居易其人

唐代山西籍诗人群体

 五、盛唐文化影响的历史回声

——唐人·唐山·唐人街

 六、最可珍贵的历史借鉴

——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唐代社会和唐代文化

大地无极数笔绘宇宙大化一纸存

——荆浩与大印象派艺术的中国山水画

深入戏场小天地看透天地大戏场

——元曲大家与中国戏剧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戏剧文化

 二、宋代出了个孔三传,这位晋城老乡创造的“诸宫调”为元杂剧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元曲四大家,晋人占其三

关汉卿小传

白朴小传

郑光祖小传

 四、山西大地积淀丰厚的戏剧文物和戏剧文化遗存

山西戏剧文化遗存

山西古戏台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与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规模最大的迁民活动:山西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市场博弈谁称雄海内首富数晋商

——晋商的崛起与“山西票号”

 一、“晋”与“商”的文字训诂和晋商溯源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经》

 三、唐代之富在封建社会史上无与伦比,然其赋税之半,源于河东盐池

 四、山西商帮之崛起与船帮、驼帮、盐商、典商、粮布商

山西船帮

山西驼帮

山西盐商

山西典商

山西粮布商

 五、山西商人与“山西票号”

 六、儒贾相通与经商之道

 七、晋商大院与大院文化

优待台胞无苛政善抚番黎且怀柔

——杨二酉巡视台湾兼理学政的史迹追踪及其现实意义

革故鼎新顺时应变开放搞活兼容并蓄

——晋或三晋文化的两大特点以及山西在历史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资产大机遇文化商品新曙光

——超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预示了山西文化资源商品化的新曙光

作者简介与著述年表

试读章节

后稷广开稼穑地先人独创面食天

——后稷教民稼穑与山西面食文化

一、后稷教民稼穑

中华民族的史前期传说中有“后稷教民稼穑”。所谓“稼”就是播种,“穑”则是收割,乃典型的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由狩猎而农耕的划时代转折。

这一传说所涉及的诸多情节,均与山西地望有关。

据史籍可知,后稷是尧、舜时代人,那一时期我们的先人显然业已进入了农耕社会。《史记·周本纪》记载,唐尧在帝位时,听说周弃(姬弃)其人喜好农耕,因而“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虞舜继帝位之后任命周弃主持“播时百谷”,号称“后稷”。所谓“稷”,乃舜帝所设置的专司农业生产之官职。其时“民之大事在农”,“是故稷为大官”。

相传后稷的母亲名叫“姜螈”,是有邰氏女,乃“五帝”之一的帝喾元妃。姜螈郊游,踏巨人足迹而怀孕生子,帝喾以为不祥,遂弃子于窄巷,欲令过路牲畜践踏其身而致其死亡,然而过路的牛、马等见之却皆绕其身而行。帝喾无奈,又令人弃儿子于寒冰之上,意令冻死之,孰料却有彩鸟降落其身旁,并且以羽翼暖护之。姜螈闻讯,派人抱子归家,精心抚育,养其成人。因为这个孩子屡次被抛弃于荒郊野外而大难不死,故取名日“弃”;因为“弃”乃周族人的始祖,故谓“周弃”;周人姓姬,故周弃亦称“姬弃”。

今山西翼城县的弃里村就是因为相传是周弃诞生地而得名,村名含义为“弃之故里”;闻喜县的冰池村则因为系周弃卧冰所在地而得名。弃成人之后有志于农业,以木、石制做农具,教民用农具耕田稼穑。后稷周弃教民稼穑之地名日“稷山”或“稷神山”、“稷王山”,在今山西稷山县境内。山上有稷王庙、姜螈墓等名胜古迹,古时候定期于此举办庙会,文人、学士、乡绅及地方官员等届时前往参拜祭祀,场面庄重而热烈。

二、山西面食文化

后稷在稷山教民稼穑的结果,是稷山所在的晋南地区数千年来一直是国内的重要产麦区之一。

麦去壳粉碎之而成“面”,以面制做的食品便是所谓“面食”,做、吃面食历史悠久并且花样翻新,出了品位,出了韵味,有了理性色彩和诸多说道,或许就形成了“面食文化”。

中国是面食的故乡,山西则是中国面食发祥历史最悠久、文化积淀最丰厚、花色品种最繁多的省份之一。据说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面食就是一位名叫马可·波罗的先生于元代自中国传人西方的。

就米、面两大主食而言,面食当然比米食更具有多彩性,并且无需借助菜、肉便可形成独立的食品系列。

仅山西目前已经发掘出来的面食品类即逾千种,刀削面、大拉面、猫耳朵、抿圪蚪、烤老老、拨鱼儿、银丝卷、一窝酥、油炸糕……闻名遐迩,全国各大城市凡销售刀削面者不论真伪皆冠以“山西”二字,其影响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用山西面食请客、祝寿、庆典、自用,均可以摆布出无与伦比的丰盛面宴,并且获得品位极高的文化享受和心理愉悦。

山西面食色、香、味、型俱佳,有剔削拉拨抻、揪擀推包抿、蒸煮炒炸煨、氽炝烤煎涮等多种制做方法,不同方法制做的面食有不同的口感和不同的味道,可以适合各种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情趣。

山西南北长而东西窄,纬度变化较大,最南端可生长某些亚热带植物,最北端则为高寒区,并且山势起伏跌宕,海拔高低不一,高差甚大,这就为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及其多样性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同时也为面食制品的原材料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来源,使山西面食制品在以小麦面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荞面、豆面、莜面、糕面、燕麦面、高粱面、小米面……使主食不再囿于白面的一统天下而单调乏味。

延续了数千年的山西面食进入今天之后,追求返朴归真,坚持粗粮细做,突出乡村风味,力求花样翻新,注重开发面食制品的保健功能,使之成为新世纪具有新鲜口感和丰富营养的保健、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理想食品,并且使山西面食的文化内涵获得了巨大延伸。

山西面食的上佳和独特,与一种其名日“醋”的调味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生产醋的历史悠久,大体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米发酵制成之“镇江醋”,另一类则是用高梁发酵制成之“山西醋”,其中尤以山西醋脍炙人口而久著盛名。醋不单具有调味功能,而且可以杀灭细菌、活血强心、美容健身。山西自古多美女,大约与山西人、特别是山西女人爱吃醋不无关联。太原清徐老陈醋厂的工人极少有患癌症者,无论寒冬或炎暑而绝无伤风感冒者,却是不争的事实。

面食在世界其他各国的影响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人对面食产生了浓厚兴趣,使面食制品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商品之一。

有鉴于此,所以在公元1995年10月下旬由国际大家庭于罗马举行了“世界首次面食大会”。据路透社罗马是年10月26日电讯称:“为了证明面食给人带来的远不止于美味享受,来自40个国家的大约600名面食制作师今天聚集在这里举行首次世界面食大会。作为一种多用途的保健食品,面食的诱惑力已从其发源地意大利(当为中国)弥散到四面八方,它在欧洲其他国家、在南美和美国都受到大众的青睐。”大会提供的数据告诉我们,作为国际食品市场上的重要商品之一的由面粉、水和一些鸡蛋简单地搅和在一起做成的面食之年产量将近1000万吨,西方世界最大的面食消费国意大利年人均消费达28公斤,委内瑞拉年人均消费12.7公斤。即使在食品消费方面从来不拘一格的美国,年人均消费也已超过9公斤,怪不得大会主席保罗·萨沃纳先生在开幕式上兴奋地宣告“面食业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前途无量”。

面食的正宗产地及面食文化的发端在东方,在亚洲,在中国,在山西。鉴于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面食产品种类繁多,味道、形状、质感各不相同,价格低廉,含有大米所不具备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并且可以长期保存,所以路透社2000年3月10日发自新加坡的电讯稿满怀激情地说:“忘掉意大利面食吧,不起眼的亚洲速食面注定要征服世界!至少这是美国小麦生产商的希望。”

山西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面食文化所面临的巨大商机。山西省会太原市决定定期举办“中国太原国际面食节”,目前已召开三届。届时太原街头客商云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各逞其能,不同风味的面食制品琳琅满目,既令人大饱眼福,又令人大饱口福。

P27-30

序言

尧天舜日出斯地晋韵唐风冠中华

——山西地域文化与华夏文明之渊源流变和相互关联

(代前言)

巴颜喀拉山的涓涓清流汇聚于雅拉达泽山麓之后,形成澎湃之势,向东方流淌,过川、甘、宁、蒙,纳百川千河,声势渐大,龙吟虎啸,在晋蒙交界处的老牛湾作惊天动地的大弯转之后垂直向南,于黄土高原上的秦晋大峡谷中历经万家寨的湍激、大同碛的起伏、壶口的跌宕、龙门的喧嚣,清流因着厚土的陶冶蜕变为雄性的浑黄,在风陵渡出山西境。复向东流。越豫至鲁,汇入渤海。

它,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亿万斯年的雄风,将黄土堆积于由黄河切割的秦晋大峡谷的东西两侧,在大中国的中北部形成了硕大无朋的突起,覆盖了陇中、陕北、豫西及山西全境。

黄土的养育、黄河的润泽使五谷杂粮生长于斯地,五谷杂粮孕育和喂养了一个以“中华”为徽号的黄皮肤民族,这个民族由此而视黄色为至尊至贵之色,于是“五色土”的中华大地。便以东部青龙方位青帝所主宰之

青土地、西部白虎方位白帝所主宰之白土地、南部朱雀

方位赤帝所主宰之红土地、北部玄武方位黑帝所主宰之黑土地为外围,而以中央黄帝所主宰之黄土地为中心。

这中央黄土地,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

天赐黄河于山西省的西南境,并且在山西大地上堆积了厚厚的黄土,于是黄河便以其源源不断的乳汁滋养了整个中华民族,我们的民族因而以黄河为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文化因而以“黄河”为旗帜;厚厚的黄土因着黄河的润泽而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于是以农耕为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有了“黄土”之徽号。

有鉴于此,故地处黄土高原并且濒临黄河的山西省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而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

中华的人文始祖乃炎黄二帝,故中国人自号“炎黄子孙”。

炎黄二帝乃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所谓“帝王”,只不过是不同部族或部族联盟的酋长,与后世帝王不可同日而语。

炎帝部族居于中原地区,他们与九黎族长期争战并且获得了黄帝的无私援助。

中华民族的史前期传说,往往令今人看起来显得扑朔迷离而不着边际,因为它有着太多的神话色彩。

“炎”字由两个“火”字组成,其含义为热之盛,一个“火”难尽其义,故以二“火”相叠。相传炎帝乃太阳神,因而以热之盛的“炎”字为其名号。炎帝指导人们播种五谷,敕令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以便促使五谷成长。人们自此不再有衣食之虞,于是尊炎帝为“神农”。《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

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虫乔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这个记载称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并不是说他是人、兽混成的妖怪,而是称颂他如牛负重、似牛勤恳、耕耘不辍,在农耕事业中贡献至伟。

炎帝不但是“神农”,而且是“药神”。相传他亲自品尝百草,体验药性,曾经一日中毒70次,是中草药的发明者和首创者,史称“神农尝百草”。为了解除人类的病痛,他在品尝一种名为“断肠草”的巨毒植物之后,不幸中毒身亡。

炎帝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为人民谋幸福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世代受人景仰,有关他的传说在山西境内者多得不胜枚举。  据《述异记》说,山西太原有地日“神釜冈”,冈上有鼎,即神农氏尝百草而炮制中草药的器皿。

《魏书·地形志》中山西长子县条目下的注释说:“羊头山(在县境南部与高平市的交界处)下神农泉,北有谷关,即神农得嘉禾处。”羊头山下的泉水流淌处便是神农氏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并且获得五谷中的嘉禾小米之地,故以“谷”名关,以“神农”名泉。谷子迄今仍然是长子县所在之晋东南的主产和特产农作物,久负盛名的“沁州黄”小米证实了此地谷物栽培史的古老和悠远,有关神农氏的传说绝非“空穴来风”。

晋东南的首府长治市区东北有老顶山,其中一段山脉以“百谷山”为名。《太平寰宇记》说:“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风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称嘉境。昔神农尝百谷于此,因名山建庙,仲春上甲日致祭。”庙内有百谷泉,泉流成塘,人称“神农井”。《上党记》说:“炎帝庙西五十步,石泉二所,一清一白,味甘美,呼为‘神农井’。”长治古八景之一的“百谷寒泉”即指此。老顶山今已辟为森林公园,百谷山上有关神农氏的古迹已经逐渐修复或重建,并且竖立了大型神农像以为纪念。

黄帝与颛项、帝喾、唐尧、虞舜并称中华史前期传说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藐(读yi,种植)五种(五种即黍、稷、菽、麦、稻五谷),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抠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黄帝擒杀之蚩尤其人,是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乃好战之神。他形象怪异,人身牛蹄,四眼六手,耳鬓如剑,头顶长角,专以铁、石等为食,有兄弟81人,皆身形如兽,能说人话,铜头铁额,以沙石为食。

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九战九败,并且被蚩尤散布的弥天大雾所笼罩,不辨东西,后来在黄帝部属风后创制的指南车指引下才冲破重围,化险为夷。为了战胜蚩尤,黄帝以夔皮制鼓,用雷神之骨做槌,在战斗中击鼓攻敌,鼓声如雷,惊天动地,令军威大振,蚩尤及其兄弟闻声而丧胆。

黄帝的部队将蚩尤一伙追至古冀州的解镇一带,生擒蚩尤,砍其首,解其体,粉其身,碎其骨,后人因名此地日“解”,古音读若“害”,其含义为蚩尤解体之地。汉代曾于此置解县,五代升解州,民国初年复为解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今为运城市解州镇,乃三国蜀汉大将关羽的故里。

相传蚩尤被解体之后,血流成池,即今运城盐池。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

蚩尤血。

运城盐池因此而又称“解池”。据沈括以上所言可知,盐池在“阪泉之下”,可见阪泉就在盐池附近。《梦溪笔谈》还说:

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  ’

《太平寰宇记》亦记载,安邑县(故治在今运城市境)南一十八里有蚩尤城,故址今称“从善村”,村名含义系蚩尤弃恶从善不再为害之意,村内有蚩尤墓,《安邑县志》还有“蚩尤村向奉蚩尤”之记载。

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山西属冀州,故黄帝战蚩尤之古冀州包括今山西省境。《尔雅·释地》说:“两河之间日‘冀州’。”两河即古黄河不同流向之东、西黄河,山西正在两河之间,当是古冀州无疑。

据《梦溪笔谈》可知,“涿鹿之野”亦在今运城市境,唐代著名诗人王翰咏解州之《盐池晓望》诗有“涿鹿城头分曙光,素池无练迥无尘”句,乃涿鹿在山西说之佐证。

为黄帝创制指南车而战胜蚩尤的风后,相传亦是山西人,其死后埋葬于今芮城县境西南黄河岸边,风陵渡即因黄河渡口乃风后陵寝所在地而得名“风陵”。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西陵”乃黄帝在世时的古国名称,确切地址何在?难以断定。嫘祖乃史前传说中蚕丝事业的创始人,人们尊其为“蚕神”或“先蚕”。

刘恕《通鉴外纪》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礼为‘先蚕’。”

今山西夏县西阴村相传为嫘祖故里及西陵国故地,村南原有先蚕娘娘庙,内塑嫘祖像,惜于战乱中被毁。村西台地系名闻中外的西阴新石器文化遗址,20世纪20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学者和教授曾经在这里发掘了各种陶片、石器及骨器60余箱。尤其令人感兴趣的是在遗址中发现了半个蚕茧化石,证明“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西阴村当是嫘祖故里和西陵国故地”之说不是没有根据的。

20世纪的伟人毛泽东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他在诗中视尧天舜日之时为理想社会,尧舜二帝乃上古贤君之楷模。如果说炎黄二帝之活动行迹与山西大有关联的话,那么尧舜二帝所居之都则尽在山西境内,乃二帝生存之所及从政之地,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帝王世纪》记载,“尧都平阳”。平阳即今山西临汾,故临汾一带流传有大量与尧有关的遗迹。

临汾城南有伊村,相传就是尧初生时寄养之“伊长孺之家”,故该村得名为“伊村”。村西土丘上有明季镌刻之《帝尧茅茨土阶碑》。尧所居宫廷系用茅草搭建,宫前筑土阶,仅高三尺,于是后人即以“尧阶三尺”成语形容其俭朴的宫廷生活。

《述异记》说,尧居茅草宫时,有一天同时出现了十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被百姓视为吉兆。其一是尧宫土阶的缝隙中忽然长出萁荚草。此草每天生长一根豆荚,长够15根之后不再生长,自第十六天起开始凋谢,每天凋落一根,15天落完。但是每隔一个轮回,总会有一根豆荚只枯不落,长在草上。尧据此而创制日历,以豆荚生长和凋落之一个轮回为一个月,其中有一根豆荚枯而不落者为小月。

据《列子》记载,尧至康衢,听小儿唱《康衢歌》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歌词大意是我们老百姓能够不缺衣食而立于世,不是因为你的政策英明,不是因为大家不耍滑取巧,而是因为顺乎自然的法则。

又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词大意是:太阳出来了我们出去劳动,太阳落山了我们回家休息,打井饮水,种地吃饭,帝王的统治对于我们老百姓又有什么裨益呢?

听到如此质朴无华不歌功颂德不阿谀奉迎的歌,尧并不恼怒而打心眼里高兴。老百姓珍视自然法则和自我的力量而不必看统治者的脸色说话、办事,最高统治者并不计较老百姓说些什么和唱些什么,而只关心他们能否过上安定、祥和、快乐、幸福的生活,正是帝尧时代的伟大所在。

康衢庄在临汾市区东,今名“康庄”,村侧有击壤台,即唐尧时老百姓唱《康衢歌》和《击壤歌》的地方。临汾市还有尧庙和尧陵,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立七十年得舜”,“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虞舜者,名日‘重华”’。“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读yu,坏,恶劣)……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

《史记》说“舜,冀州之人”,《史记正义》说“蒲州河东县(今永济市)本属冀州”,说明舜即今山西永济人。《帝王世纪》说“舜都蒲坂”,蒲坂故址在今永济市。

尧舜禅让,是“中国式民主”最为古老的源头。山西南部的这一方水土,为“尧舜禅让”故事提供了地理与人文背景。

亘古及今的历代中国人讴歌“尧天舜日”的美好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是民可作主的“民主时代”,是因为那个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可以和睦相处的“和谐社会”。那时候没有人与人的尔虞我诈,没有人对自然的疯狂攫夺。

中国人虽然自有秦始皇以来便受尽了专制之苦,但是并不缺失民主时代。尧天、舜日的那个时代,就是中国人享有民主的黄金时代。

然而那个时代的民主,与今天的美国式民主有着巨大差异。那时候,领导人的产生不必开支巨额的选举经费,也不挑动族群、党派之间的争斗和斗争,而是先在现任领导集团内部开一个小型会议,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周到的酝酿,出以公心地推荐适合的继任领导人选。无异议产生人选之后,现任领导人还要对继任者进行考验。考验合格,便可继位。

尧践帝位,并无任期限制,执政时间长达70年之久。86岁时,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有些老了,力不从心,该退位了,于是召集四岳之长开会,希望由他们中的某一位能干者充当接班人。四岳之长都觉得自己充任地方领导条件尚可,到中央继帝位,则德、才皆有不足,于是共同推荐了一位虽已成年却没有妻室的平民百姓来接尧的班。

这位被推荐之人,就是生长在今山西西南部永济市的舜。

舜为什么受到四岳之长的一致推荐?是因为他在一个由顽固的父亲、愚蠢的继母、狂傲的弟弟组成的极不和睦的家庭中虽然备受摧残和煎熬,却能够以德报怨,以孝事亲,与家庭成员和谐相处。

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是家、国一体,合而为“国家”。只有以“孝”事家者,才有可能以“忠”报国。一个连小家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爱大家、爱国家。所以那时候考察干部,首要条件,便是看被考察者有无孝心和孝行。

舜可以在不幸的家庭中创造幸福,但是能否在幸福的环境中建构和谐?因为只有能够经受住顺利、胜利、甜蜜、幸福的考验,才能算是经受住了大考验和真考验。

尧对此心中无数,他要对舜亲自进行考察。

尧考察舜的方法十分奇特,就是将自己心爱的两个女儿同时嫁给没有老婆的舜,看看这位未来的接班人和准女婿能不能够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张床铺上摆平两个女人?如果能,便拍板,令舜接班。

舜深爱从天而降的两个妻子,百忙中从来不会忘记尽丈夫的责任。唐尧的爱女娥皇和女英两姊妹深知自己的丈夫自幼就缺少常人所享有的家庭爱抚,因此以二人的合力给舜以双倍的慰藉。这一夫二妻制的家庭没有人计较你长我短,没有人争风吃醋,和和美美,令人艳羡。

舜经受住了甜蜜的考验,于是接了尧的班,登上帝位,管领全国人民,管理国家大事。

为了证明以上所言并非本人的胡编滥造,兹引述《史记·五帝本纪》有关文字如下: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读tian,辱没,古代谦词)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有鳏(读guan,无妻男人)在民间,日‘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嚣(读yin,愚蠢而顽固),弟傲,能和以孝,罴(读zheng,众多或美好)系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读chi,命令)下二女于妫油(读gui rui,《史记》注解引皇甫谧的解释说:“妫水在河东虞乡县『故治在今永济市]历山西。油,水涯也,犹洛油、渭油然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妫滴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按:《地记》云‘河东郡青山东山中有二泉,下南流者为妫水,北流者油水。二水异源,合流出谷,西注[黄]河。妫水北日油也’。又云‘河东县『故治在今济市]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汝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汝登帝位。”作为虞舜之都的永济,有许多与舜有关的遗迹。

市境西北有舜帝村,原称“诸冯村”,相传乃舜的出生地,即史籍所谓“舜生于诸冯”之地。

舜制陶之地在永济市黄河岸边的陶城村,北魏学者郦道元《水经注》说“舜陶河滨”即在此地。

永济市有龙行村,相传舜父瞽叟在后妻的蛊惑下欲加害儿子,趁舜淘井时往井内填土、扔石。由于舜有娥皇、女英两位妻子所缝龙纹衫保护而化龙飞升,故人们称此地为“龙行村”。《史记》有“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舜继母所生之子名叫‘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之历险记载,是为佐证。

宋永初《山川记》说:“蒲坂城(故址在今永济市)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娥皇、女英)二妃坛。”

舜所耕历山,《史记集解》郑玄日“在河东”,《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故治在今永济市)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薄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

中条山中段的沁水、垣曲二县交界处有历山,相传为舜耕之地,山上植被丰茂,中有浅沟,寸草不生,即舜耕犁痕。历山今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游览胜地。

我们说“尧天”、“舜日”之美好时代和理想社会根植山西,绝非仅有传说,还有占全国75%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和遍及全省的新石器与仰韶文化遗址可予佐证,证明传说有据而非无稽之谈。本书意在文化解读,故对此不作探究。

以“晋”为简称的山西,有一种唯我独具的本色和个性鲜明的特质,我们以“晋韵”称之。而晋韵的重要内涵,乃所谓“唐风”。

“唐”有明确的时、空概念。就空间而言,作为地理事物的“唐”虽然不只一处,但是均在今山西境内;就时间而言,“唐”有三唐,跨越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帝尧在山西始居之唐、西周初年叔虞受封之唐、李渊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建立李唐王朝的发祥地之唐,其时间跨度虽大,但是均在今山西境内,故山西之别称,又谓之“三唐”。关于“晋”与“唐”之渊源流变和内涵、概念,后文详叙,此处不赘。单说“唐风”者何?当需从“唐”字训诂说开来。《说文·口部》云:“唐,大言也。从口,庚声。”段玉裁注曰:“引伸为大也。”《白虎通义·号篇》说:“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故《玉篇》曰:“尧称‘唐’者,荡荡道德至大之貌。”

以“晋韵”、“唐风”为标识的山西地域文化,确乎有一种凛然之大气、虎气、霸气、王者之气。尽管有人说“老西儿抠”,但那种“抠”只不过是针对自我生存状态时不求奢华但愿简朴的精于计算。一旦面对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改朝换代的时运机缘,山西这方水土及其所养育的子民必定会慷慨悲歌,仰天长啸,大义凛然,义无反顾。志冲九天似蛟。气吞万里如虎。

久远的过去,诸如介子推的割股肉奉君和烈火中赴死、三晋学士的能言善辩合纵连横一席话发动一场政变、蔺相如在宫廷宴会上迫使秦王敲砂锅伴奏、卫青和霍去病长驱万里直击匈奴、关云长一把大刀杀遍大江南北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尉迟恭的雄风、薛仁贵的英武、杨家将的豪气、穆桂英的胆略……暂且不说。单就当代而言,一个山区小县,当时的辽县而今的左权,除了老弱病残,几乎全部男子都参加了八路军而杀向抗击日军的第一线;与武则天同乡的文水女子刘胡兰,十五岁年纪,不过小小一少年,敢将头颅伸向未必锋利的铡刀任敌宰杀……该是何等阳刚何等伟烈何等大气何等英武,动魂魄而摧肝胆,惊天地而泣鬼神,山右豪气、晋韵唐风由此可见一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