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00座古镇古城,从历史、建筑和风俗的角度,展现了一幅幅传统的乡土画卷,试图为“古镇古城”这一历史遗存留影存档。它带着我们去寻找那些曾经的粉墙黛瓦、流水缠绕的地方,去寻找那些最后的、尚未消逝的家园。我们将发现,每一座陌生的古镇古城都会让我们感觉异常亲切,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我们曾经的记忆,是每个有着古镇古城情结的人永远萦绕不去的怀念。
书中除了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文字,还提供了前往这100座古镇古城的交通信息、地理位置、门票价格和周边景点。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带领我们掀开古镇古城的面纱,而且还可以为旅行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以江南、西南、中南、北方等地理位置介绍了100座比较著名的古城、古镇和古村。从历史、建筑和民俗等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乡土画卷。
本书在“最美的理由”中,全面展示了这些古镇古城的魅力所在,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了解古城古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主要景点在告诉大家游览古镇古城的同时,千万不要错过了景区内部或周边的著名景点;温馨提示则向人们展示了当地的气温、最佳旅游季节以及旅游的注意事项等。而书中所写的位置、交通、门票则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可以为旅行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本书适合普通大众、旅游爱好者以及人文历史地理爱好者阅读。
1.周庄——中国第一水乡
最美的理由
周庄是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春秋战国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称摇城,后又称贞丰里。北宋时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13公顷土地捐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镇内河道呈井字形,将周庄分为八条长街,民居依河而建,依水成街。河岸街道狭窄迂回,古居鳞次栉比,临河水阁石桥错落,河道上至今还保存着元、明、清古桥14座,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
周庄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伦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西晋文学家张翰,唐代诗人刘禹锡、陆龟等人曾寓居周庄;元末明初沈万三得天时地利,成为江南巨富;近代柳亚子、陈去病等南社发起人,曾聚会迷楼饮酒吟诗;当代名人到周庄采风者更不胜枚举,台湾作家三毛的钟情,国画家陈逸飞的《双桥》,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的称颂,都对周庄情有独钟,可见周庄的魅力何其无穷!
古镇周庄,无处不美,无处不是风景。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所说的那样:“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在周庄旅游,等待黄昏时分,一弯新月洒下银辉,柔美地月光笼罩着南湖,给四周平添诗意。
驳岸、拱桥、水巷,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街面。构成了水乡古镇的特有风貌。在保留着诸多明清建筑的静谧的街巷里穿行,使人恍若走进了人间仙境。阿婆茶、摇快船、斜襟衫,还有吴侬软语,周庄古镇就是这样,让人品不尽、看不够、道不完……
主要景点
沈厅 在周庄保留的众多明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由沈万三后裔于清朝乾隆七年所建,它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叶楚伦故居 叶楚伦为著名的革命家、国民党元老、报人、作家、教育家,其故居为四进清式建筑,包括墙门、轿厅、正厅和堂楼,还有一个幽静小巧的后天井。厅堂内布置了叶楚伦的画像、著作以及书画家们为纪念这位国民党元老所绘制的作品。居室内的家具陈设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的风格,毫无奢华之气。
双桥 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桥面一横一竖相互垂直、桥洞一方一圆。世德桥长16米,宽3米,跨度5.9米;永安桥长13.3米,宽2.4米,跨度3.5米。1984年陈逸飞以双桥为题材创作的《故乡的回忆》于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
富安桥 位于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原名总管桥。桥上有5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桥身四角有桥楼,黛瓦粉墙,飞檐朱栏,雕梁画栋,一派古色古香。是江南水乡仅存的桥楼合璧的立体型建筑。
南湖园 分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分别以山水园林、古典园林、仿古建筑、全福寺为特征,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怪楼 怪楼是周庄惟一的一座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全新概念的旅游景点。“穿墙走壁、隐身人、小人围”等这些只能在科幻小说或童话中才能看见的情景,在怪楼的幻视馆里就能亲身经历和实现这些匪夷所思的幻觉体验了。
2.同里——水乡明珠 最美的理由
同里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的古镇之一,镇上有三多:明清建筑多、水乡小桥多、名人志士多。历史上,同里曾称为“富土”。但“富土”之名,过于招摇,于是改为“铜里”,后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去掉一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同里之名由此而来,沿用至今。
在同里,最为有名的是江南名园退思园、柳亚子的故居嘉庆堂,以及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桥。镇内有明清两代园宅38处,寺观祠宇47座,士绅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数百处。“东溪望月”、“南市晓烟”、“北山春眺”、“水村渔笛”等景闻名中外。
除自然景观特别优美外,同里人文荟萃,名人众多。自南宋淳祜四年(1244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1人,进士42人,文武举人93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等显贵达人。正是有了他们,同里才会拥有特别厚重的文化底蕴。
从地域特色来看,同里有着“东方威尼斯”的韵味,它闹中取静,不露声息地“躲”在水网交织的吴江之畔。前面是繁华喧闹的上海,身后是古朴典雅的苏州。可是,这些都与它无关,它依然是青墙绿树,小桥流水,静静地过着安详的日子。
在同里游览,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乌篷船上,丈夫摇橹,妻子做饭,小灶升起了青白的炊烟,孩子坐在船头,小凳方桌,在展开的作业本上写画着,这幅只有在电影中看过的画面,在同里却习以为常。
看惯了高楼大厦、走惯了通衢大道的人们,乍一来到同里,恍惚觉得走进了一个梦中天堂。这里有一种古镇特有的宁静,像余秋雨所描绘的那样:“一见面就产生一种要觅房安居的奇怪心愿。”
去同里走走吧,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同里让你感觉到的也是“与春同驻”的暖意。在那嘘寒问暖的民居客栈里,在那古街旁的幽巷深弄处,古镇人的那份怡然与朴实,可让你体会到“与世无争”的内涵所在。天高云淡的午后,沿河随意地走走,细细品味同里的韵味,或许你就能体会到余秋雨先生的心情了。P2-4
喜欢古镇,因为它代表一种远去的生活方式。
千百年来,一样的石板小路,一样的粉墙黛瓦,当全世界都在急急忙忙往前赶时,这些古城古镇依旧从容过着自己的日子,时间仿佛在这里凝结了。不论是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黄山脚下的徽州古村落,不论是西南的边陲小镇,还是客家人的土楼城堡,都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于是我们想要穿越文字的时光隧道,试图走近那些似乎很遥远的古村、古镇、古城。
梦里依稀的古城映像,深深胡同的童年记忆,如烟而去的瓦砾残影……这些曾经的美好,都在古镇古城中找到了。这里没有热闹的车马喧嚣,没有耀眼的五彩霓虹,有的只是岁月的刻痕、几百年累积下来的深厚文化。古老的城镇,以最质朴、最真实的面貌,带我们从寻常人家找到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不管是古城还是古镇,都曾经历过繁华,今天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似乎距离它们很远,它们依旧顽固地保守着自己的那份传统。那些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吸引人们去追寻、去体验,感受早已逝去的生活风情。青砖、拱门、石板街,不同朝代在此演绎不同的故事。走进古镇古街,无论如何你都能读出历史的厚重悠远和民风的朴实无华。
寻访古镇,就像去拜会一位位隐于民间、饱经沧桑的文化老者,重温他们曾经的繁华与精致,让自己沉淀在一种沉稳、细致的生活态度中。或许,你也会在一个古镇的清风明月之夜,恍然间顿悟前世今生。
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现代化”大潮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残存的古镇面貌。或许有一天,它们会从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可是,这些极具魅力的古城古镇却又无时无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100座古城古镇,有些你也许已经去过了,有些你也许还没去过,无论如何,那里一定隐藏着值得回忆和期待的故事。
《不可不知的100座古镇古城》一书从历史、建筑和风俗等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国传统乡土画卷。它将会带你去寻找那些曾经拥有的粉墙黛瓦、流水环绕的地方,去寻找那些最后的、尚未消逝的家园。你将发现,每一个陌生的古城古镇都会让你感觉异常亲切,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我们曾经的记忆,是每个有着古城古镇情结的人永远萦绕不去的怀念。
我们只想给你一种冲动,一种想去古城古镇转转的冲动!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