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是一座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不但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水平、规模、收藏范围等量化数据,更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魅力、气质、性格等无形因素。本书对世界著名博物馆的顶级藏品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中选择的40座博物馆,综合考虑了其藏品知名度、藏品数量、开放年代等因素,并尽可能保证各大洲的主要博物馆出现。60件镇馆之宝则是在整理约定俗成说法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的,具体选择过程在文内均有详述。从全书的整体布局考虑,介绍的文物基本覆盖上世界主要古文明——古印度、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玛雅等;主要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文献等;主要画派——佛兰德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西班牙画派等;主要艺术流派——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重要艺术大师——文艺复兴三杰、罗丹、凡·高、莫奈等。也就是说,全书对不同作者、不同风格出现的次数进行了平衡,既要避免有大的重复,也要避免有大的遗漏。
本书中选择的40座博物馆,综合考虑了其藏品知名度、藏品数量、开放年代等因素,并尽可能保证各大洲的主要博物馆出现。60件镇馆之宝则是在整理约定俗成说法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的,具体选择过程在文内均有详述。从全书的整体布局考虑,介绍的文物基本覆盖上世界主要古文明——古印度、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玛雅等;主要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文献等;主要画派——佛兰德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西班牙画派等;主要艺术流派——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重要艺术大师——文艺复兴三杰、罗丹、凡·高、莫奈等。也就是说,全书对不同作者、不同风格出现的次数进行了平衡,既要避免有大的重复,也要避免有大的遗漏。
介绍同一博物馆的几篇文章既独立成文,又和上下文互为补充,并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进行。每篇文章中都会着重介绍三个因素:博物馆的由来现状、镇馆之宝的选择理由以及镇馆之宝的艺术、文化价值。在配图上以介绍镇馆之宝为主,篇幅许可的情况下配以介绍博物馆外观、布局的图片。部分规模宏大的建筑雕塑综合体,如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帕台农神庙浮雕和柏林帕加马博物馆的帕加马祭坛等,都尽可能配以平面图和位置示意图,以为读者提供方便。
囿于篇幅,本书以介绍国外博物馆镇馆之宝为主,但是中国文物的身影还是出现在几座外国博物馆中。我们期待着今后还有机会向读者介绍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故事。
写在前面
法国
卢浮宫博物馆 《蒙娜·丽莎》
卢浮宫博物馆 《米洛的维纳斯》
卢浮宫博物馆 《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
巴黎马莫坦博物馆 《日出印象》
巴黎奥赛博物馆 《草地上的午餐》 《奥林匹亚》
巴黎奥赛博物馆 《烘饼磨坊的舞会》
巴黎奥赛博物馆 《自画像》
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展馆建筑
英国
大英博物馆 罗塞达石碑
大英博物馆 《黑夜女王》
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
伦敦国家画廊 《向日葵》
伦敦国家画廊 《阿斯尼埃尔的沐浴》
伦敦国家画廊 《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后一次的归航》
美国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舞蹈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丹铎神庙
华盛顿国家画廊 《吉内夫拉·德·本奇》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星月夜》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亚威农少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记忆的持续性》
费城艺术博物馆 《吻》
费城艺术博物馆 《下楼梯的裸女2号》
波士顿美术馆 《历代帝王图》
波士顿美术馆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俄罗斯
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 《伏尔泰像》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弗拉基米尔圣母像》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 《无名女郎》
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德国
柏林帕加马博物馆 帕加马祭坛
柏林帕加马博物馆 伊什塔尔城门
柏林埃及博物馆 《涅菲尔蒂蒂像》
德累斯顿画廊 《西斯廷圣母》
奥地利
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盐罐》
比利时
安特卫普皇家美术馆 《博士来拜》
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 《夜巡》
希腊
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 《阿伽门农的面具》
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 《阿特弥修姆角的宙斯或波塞冬》
德尔斐考古博物馆 《德尔斐的驭手》
雅典卫城博物馆 帕台农神庙浮雕
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尼科》
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抱幼童酒神的赫耳墨斯》
意大利与梵蒂冈
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 《春》 《维纳斯的诞生》
佛罗伦萨学院画廊 《大卫》
佛罗伦萨巴尔捷洛博物馆 《酒神巴库斯》
梵蒂冈博物馆 西斯廷教堂壁画
梵蒂冈博物馆 拉斐尔画室
梵蒂冈博物馆 《拉奥孔》
罗马朱利奥别墅美术馆 《维依的阿波罗》
《赫斯本德夫妻陶棺》
里奇奥考古博物馆 《青铜武士A、B》
西班牙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宫女》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1808年5月3日夜间枪杀起义者》
索菲亚王妃艺术中心 《格尔尼卡》
马德里美洲博物馆 马德里古抄本
埃及
开罗国家博物馆 图坦卡蒙金棺与金面具
伊拉克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乌尔金盔》
伊拉克国家博物馆 《阿卡德君主像》
墨西哥
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 太阳历石
印度
新德里国立博物馆 《裸体舞女像》《男性躯干》
日本
奈良国立博物馆枫苏芳染螺钿槽琵琶
后记
参考书目
在得到《米洛的维纳斯》后,法国人并没有停止搜集希腊艺术品的脚步。这一次他们的收获,或说是部分收获来自1863年。
1863年,法国人夏尔在爱琴海北部的小岛萨莫色雷斯上,发现了成堆位于峭壁之下的雕塑碎片。早已在希腊进行多年文化探险的法国人经验丰富,立即将一部分碎片起运,并于次年带到卢浮宫收藏。接下来的时间里,考古现场和卢浮宫的文物修复室里,都在进行着紧张的修复整理工作。但是因为这件作品损坏得实在太严重了,工作进展十分缓慢。1879年,又一批碎片运抵卢浮宫,这令工作进度大大加快。终于在1883年,一座巨大的大理石雕像耸立在展馆中,轮廓初现,可以看出一位女神昂首向前,扑打双翼,锋芒毕露,身下是雕成战舰船首的巨大大理石基座。
尽管雕像双臂和头部都严重缺损,但女神像形体饱满、热情挥洒的英姿令在场每一个人都被深深打动。联想到神话中胜利女神身生双翼,头戴桂冠,乘风而来的故事,熟悉希腊艺术的专家不仅脱口而出:“尼科”,胜利女神!
在希腊神话中,身生双翼的胜利女神被称为尼科。她曾在宙斯与其兄弟泰坦巨人的战斗中,助宙斯一臂之力。因为这传奇般的经历,加之尼科主管战斗和竞赛,因此成为希腊各代雕塑家竞相表现的题材,古典时期著名雕塑家——菲迪亚斯的学生帕俄尼奥斯曾为雅典奥林匹亚神庙雕刻了一尊尼科像,也是古希腊艺术宝库中的杰作,成为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与之相比,收藏于卢浮宫的这尊尼科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出土于萨莫色雷斯岛,人们又称其为《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时近19世纪末,卢浮宫又多了一件堪为镇馆之宝的力作。
在为作品的艺术魅力啧啧赞叹的同时,人们不仅要追问这件作品的出处。作品的创作背景很快就清楚了,公元前306年正处在希腊化时期,地中海沿岸各国互相征战频繁,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米特里击溃了埃及托勒密王朝统治者的舰队。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胜利,他下令在萨莫色雷斯岛的海边悬崖上,设立一尊胜利女神的纪念碑。这也可以解释作品不同寻常的安放位置(悬崖上)和巨大的体量。至于作者的身份,则一直笼罩在谜团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一位罗得岛艺术家,因为这一流派艺术家以创作巨型雕像闻名,但目前还未得到证实。
这件作品何以能登上卢浮宫镇馆之宝的地位,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毕竟,在它到达卢浮宫之前,已经有一件同处希腊化时期的作品《米洛的维纳斯》担纲镇馆之宝。按照镇馆之宝甄选的大原则,如果这尊女神像不是具有特别出众之处,应该将镇馆之宝的名额让给其他艺术派别的作品,比如卢浮宫收藏的《书记官》、《汉穆拉比法典》等等。但是人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它,原因简单又复杂。
在众多的因素中,首先应归功于作者别具匠心的布局,这位不知名的作者巧妙设计了胜利女神从天而降,落在战舰船头的一瞬间加以刻画,尽管他很清楚:一个9米高的基座被雕成船头形状,支撑着高3.28米的胜利女神,这将是对希腊化时期艺术水准和技术能力的极大挑战。可是作者凭借高超的技巧不但实现了最初的构想,而且将它实现得热血澎湃,斗志昂扬。
其次,应该是作者对细腻动态的成功塑造。这是一种激扬却并非激烈的动态,女神仿佛迎着海上的劲风,扑打着双翼,落在船头,正在借着惯性疾走几步,但这几步迈得如此豪迈,如此义无反顾,仿佛要踏碎一切敌人的阻碍。这种气势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对人体结构的熟知,他适当地夸大了人体动作的幅度,使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女神的双翼理应是正在收起,作者的神来之笔却使双翼像被疾风鼓开,又要努力收回,动作道劲有力,势不可挡。
然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也达到了极高境界。薄薄贴体的衣衫下显露出女神健美的体态,骄傲地宣扬着青春的活力。作者对迎风感的把握如此娴熟,迎风飘扬的衣襟被处理得挥洒自如,疏密有致的纱衣皱褶好像在疾风中翻滚扭转,观众仿佛都能听到猎猎声响。在作者的神来之笔下,冰冷的大理石具有了血肉之躯的温度,洁白光滑的表面下仿佛涌动着青春热血。
和《米洛的维纳斯》很相像,胜利女神失去的头部形态和双臂动作也令人浮想联翩。一些人认为雕有尼科形象的古代钱币可以给我们启示,很有可能女神正在奋力吹奏军号,引领她羽翼护佑下的战士们一往无前。这种有空间的联想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快乐。人们热烈地希冀着,有朝一日,会有新的碎片发掘出土,将女神的动态大白于天下。比《米洛的维纳斯》更有利的是,确实有碎片不断出现。比如在雕像已经展出后的1891年就有一批新的碎片运抵卢浮宫,令雕像更为完整。1950年,更是出土了雕像的右手,从不完整的动态上看,女神很可能是高举臂膀象征胜利,但这还没有得到进一步证实。这就像一个两千年的谜,每个人都希望它一步步解开,却又都不愿意看到最后的谜底,都想把那份联想的快乐留于心底。
最后,胜利女神能够成为卢浮宫镇馆之宝,也离不开卢浮宫特有的气质。在前言里写到,每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选择过程中,媒体和参观者的意见占很大比例,博物馆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选择也不可少。大英博物馆选择罗塞达石碑做镇馆之宝,侧重于其内在文化价值,显得稳重内敛。与之相比,卢浮宫显得激情洋溢,尽管数百年历史的馆舍本身也成为文物,制约了进一步的大规模修缮。但卢浮宫依然没有舍弃进取精神,20世纪80年代,卢浮宫聘请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对馆舍加以改造,以将拿破仑庭院作为博物馆的接待中心。贝聿铭用一个独辟蹊径的玻璃金字塔解决这一问题,开创了改造老建筑的新途径。在古典华丽的卢浮宫博物馆庭院中,一个由玻璃组成的巨大金字塔矗立起来,形态古老,质感现代。到了晚上更是金碧辉煌,壮美不凡。金字塔的下面是一个倒金字塔,几乎接触到地下博物馆的地面,倒金字塔的尖下还有一个小的正金字塔。这一独特的构思预示着设计师对阴阳、生死的理解,表达出深邃的文化内涵。贝聿铭的设计不可避免引起了巨大争议,但得到馆方的支持。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卢浮宫在博物馆学研究上态度严谨,但在接纳新事物上则颇为大胆。正因为如此,船头之上,胜利女神成功展现出的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激情斗志,都与卢浮宫的这种特殊气质不谋而合。从更广义上说,胜利女神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法国人的气质都有几分相像。
最后,关于《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何以荣膺镇馆之宝的美誉。卢浮宫希腊、埃特鲁斯坎和罗马古文明馆主任阿兰·帕基耶的话讲得最真实:“在达吕楼梯的上面,从1883年以来,在最高点有《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的身影。即使从前古典文化的式样不再起至高无上的权威作用,但是这种权力和优雅的形象始终使来自不同境域和文化的人们着迷。”只要人类一天不放弃进取的梦想,不忘记对胜利的渴望,扑打双翼从天而降的《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就永远会是这种崇高理想的不朽象征。
P14-17
博物馆的兴起,源于对古代文物的收藏与展示,人们希望保留下古人的智慧,从而给后人以无尽的启迪。
当然,“博物”之称还有多的意思,一两件文物很难撑起一座博物馆。
世界上很多事情与现象都是呈金字塔形的。博物馆也是这样。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很多,但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处于不同层次的知名博物馆。说起举世闻名的博物馆,整个地球也就百八十座。即使这么苛刻地算,还是很难以家喻户晓去形容。因为什么?因为博物馆本来就不是百姓须臾不可离的,博物馆本身即是高雅的场所,是文明的聚集地,是人类历史精彩点的宝库。
每座博物馆都有自己最得意的藏品,用中国人的思维去定义,即为镇馆之宝。我想,我们不必去想什么“镇宅辟邪”,也不用去联系什么“定(镇)海神针”。只要知道这一件是这一座博物馆藏品中分量最重的,这就够了。所谓分量,当然是指其历史性、文化含量和公众知名度。
好的博物馆中精品很多,价值往往不相上下,这就不太容易将某一件定为“镇馆之宝”。因此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与汉语“镇馆之宝”完全相对的概念。与此相关的是,在西方博物馆界,存在一个类似的概念——Highlights。众多大博物馆,如伦敦国家画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等都在出版的画册和官方网站上列出博物馆诸多专家评定的Highlights作品,以供参观者和研究者参考。Highlights意为最精彩最突出的,其字面意思“高光”用在这里其实更确切些。按照费城艺术博物馆的说法:“Highlights include an extraorcIinary concentrationof work by such artistic giants as Pablo Picasso.”即,最精彩的作品是艺术巨匠创造的最不同寻常的作品。可见,西方博物馆的Highlights概念多少等同于“镇馆之宝”的概念,只是范围更广,意义也更为宽泛。列入这一名单的作品往往少则30件,多则上百件,相对于这些博物馆数万件藏品的规模而言,这个名单不算长。因此可以说,列入其间的作品都应该属于所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这样一来镇馆之宝的意义也随着其成员的扩充而被淡化,镇馆之宝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数量不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Highlights作品进行的排序就很值得注意。有的博物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按照作品创作年代先后排序;有的,如伦敦国家画廊,则按照知名度高低或艺术价值高低排序。后一种排序方法无疑代表博物馆方的态度,可以轻松选择一件到三件镇馆之宝。
在可量化的数据之外,还需要考虑其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上,认为某座博物馆内某件作品最为著名的说法,一般很难找到最早的出处。大多数国外著名博物馆对这一说法的态度基本是既不承认也不否认,顺其自然。在对大英博物馆副馆长、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和德累斯顿国家美术馆的馆长专访中,从未听他们提起某一件作品比其他的作品更著名。但是这些博物馆显然默认,并渐渐从行动上尊重这些说法。比如卢浮宫设置了专门标志,以方便游客尽快看到三件最知名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米洛的维纳斯》和《萨莫色雷斯胜利女神》。
这样说吧,镇馆之宝应该是一座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不但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水平、规模、收藏范围等量化数据,更代表着这座博物馆的魅力、气质、性格等无形因素。这才是镇馆之宝的真谛所在。
本书中选择的40座博物馆,综合考虑了其藏品知名度、藏品数量、开放年代等因素,并尽可能保证各大洲的主要博物馆出现。60件镇馆之宝则是在整理约定俗成说法的基础上加以选择的,具体选择过程在文内均有详述。从全书的整体布局考虑,介绍的文物基本覆盖上世界主要古文明——古印度、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玛雅等;主要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文献等;主要画派——佛兰德斯画派、佛罗伦萨画派、西班牙画派等;主要艺术流派——立体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重要艺术大师——文艺复兴三杰、罗丹、凡·高、莫奈等。也就是说,全书对不同作者、不同风格出现的次数进行了平衡,既要避免有大的重复,也要避免有大的遗漏。
介绍同一博物馆的几篇文章既独立成文,又和上下文互为补充,并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进行。每篇文章中都会着重介绍三个因素:博物馆的由来现状、镇馆之宝的选择理由以及镇馆之宝的艺术、文化价值。在配图上以介绍镇馆之宝为主,篇幅许可的情况下配以介绍博物馆外观、布局的图片。部分规模宏大的建筑雕塑综合体,如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帕台农神庙浮雕和柏林帕加马博物馆的帕加马祭坛等,都尽可能配以平面图和位置示意图,以为读者提供方便。
囿于篇幅,本书以介绍国外博物馆镇馆之宝为主,但是中国文物的身影还是出现在几座外国博物馆中。我们期待着今后还有机会向读者介绍中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故事。
镇馆之宝,是艺术史和博物馆发展史上的独特文化现象。每件镇馆之宝都有自己的传奇。仅这60件镇馆之宝就可以将人类文明的精华集中呈现出来。读者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既可成为一次艺术世界的朝圣之旅,也可为以后赴实地参观作知识背景上的先行。
无论心灵神游,还是身临其境,手捧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纸质读物,都将注定是一次震撼与欣喜交织的灿烂旅程。
从来没有哪一本书比这本书写得更艰苦,当然,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完成使我感到格外轻松。
昨晚一直写到今日凌晨,我这卧室兼工作室的空间中学术的氛围还很浓,似乎战场上到处弥漫着硝烟,很刺激,而且久久不能散去……
我还陶醉在这本书的最后完成工作中,如果不是百花文艺出版社魏钧泉先生“勒令”交稿。我可能还要写上十几篇。魏先生交给我任务以来,我花了相当大的力量去找资料。由于“镇馆之宝”的说法很难在全世界统一,而我们的主旨又无疑是有道理的,如何在中国与世界的思维模式中构建一条小小的桥梁,仅就博物馆最有文化含量的藏品而言,可是让我费了思考。
为此,我求助过很多人,包括专家也包括朋友,因为各种说法不一致,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我常想,认定有意义的事就不要怕艰苦,为此我一直在默默地做。我相信,通过我的踏实与不懈,一定会在如此快捷的社会节奏中寻求到一种“沉稳”。只有沉下心来稳稳当当、一丝不苟地去做,才可以算作是做学问。既不浮躁又不迂腐,这需要怎样的尺度?学术前辈和我父母的榜样形象告诉我,成功就在这二者之间!
在我感到困难的时候,尤其是交稿时间给我带来莫大的压力时,我的母亲华梅对我说:“没事儿,能完成,人生难得几回搏,很多成功在拼一拼中就获得了。”重要的是精神,重要的是勇气,倘若创业都像举起一杯咖啡一样随意,哪里还有成功与失败之分?
有时候,人是需要有一点寂寞的。外面有多少诱惑,天气好的时候真想去久违的足球场,与伙伴们痛快地踢一场。但是工作紧时肯定是先要考虑工作的。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件又一件。看着我用心血换来的成果,那种快乐无法言表。人类为什么要登山?为什么要几十公里的马拉松长跑,运动员肯定累,而且有着生命危险。他们为什么坚持,就因为在追逐理想。
我在写作时有一种莫名的愉悦,我渴望见到成果,也喜欢这追逐的过程。
在写作这本书乃至我学业的拼搏中,我的父亲王家斌和母亲华梅曾给予我精神上的支持与知识上的帮助。我感谢他们,感谢给予我莫大理解的女友,也感谢所有鼓励帮助我的亲友和师长。
特别要说上一句的是,天津师范大学服饰文化学研究生王春晓同学,以她在德国学习的经历为我提供了许多难得的资料。
再次感谢大家,并请前辈与同道不吝指正。
王鹤
200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