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位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之一,企业文化与组织心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据亚马逊网站统计,本书迄今已被100余本学术专著引用;并且已被译成法、德、意、西、日本等多国文字。
美国众多知名大学管理学、心理学、MBA的专业教科书和必读参考书;全球管理实践人士的自学参考书。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组织中的人性、个体、动机、群体、领导及组织动力学等方面来介绍。作者引用大量的材料,展示了组织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和研究成果,其基本线索是,从个体层面到整体层面,从组织中的员工到领导,从人的普遍动机、复杂的人性到难以分析的“领导心理”、再到组织中的群体,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剖析作为企业的组织的心理行为。
本书为埃德加·沙因的组织心理学第三版,分为五个部分,从组织中的个体、人性和动机、领导、组织中的群体及组织结构和动力学这五个角度来探讨组织心理学。
书中,作者引用大量的材料,展示了近年来组织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新概念和新的研究成果;从作为组织的个体层面到整体层面,从组织中的员工到领导,从人的普遍动机、复杂的人性到难以分析的“领导”,再到组织中的群体,从各个不同角度剖析作为企业的组织。
在各理论的探讨中,作者保持一条“故事主线”,对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构建围绕一些关键主题或概念来进行,包括:(1)人性的管理学假设;(2)心理契约;(3)组织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应对性的和发展的系统。
在最后,作者还探讨了更复杂怎样提高组织的效能和保持组织的健康、组织变革以及组织应对各种变化。
第1章 组织心理学的领域
一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总是围绕着一系列涉及人的问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问题可能首先关注的是那些正试图解决某些紧迫问题的从业者,例如,某个教师、家长或者管理者;或许,这些问题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实际应用仅代表纯粹的科学思考。然而,直到有了相关的概念模型、理论基础以及收集、分析有关数据的研究方法以后,这一领域才得以发展。当我们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又有了研究它的方法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开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最近的15~20年中,组织心理学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关于各种问题的理论与研究的巨大发展,这些问题的范围从个人层面的员工动机、生产率、士气,到组织层面上如何管理大型的跨国公司,以及如何有效管理诸如企业和政府部门这类组织之间的冲突问题,均有涉及。组织心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反映着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系统理论家以及其他人士对致力于理解组织现象的日益增强的兴趣。尽管仍旧沿用“组织心理学”(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这种名称,但是本书在详细介绍相关主题的时候将会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而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这种单一学科的框架。
组织心理学的多维视角
如何在有组织的活动中有效利用人力,一直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紧迫问题。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时所面临的问题,与今天的企业经营者或者大学校长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是相似的。他们都必须清楚地意识到:(1)自己想要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什么;(2)怎样去组织相关工作以实现选定的目标;(3)怎样进行招募、培训、协调,以及怎样对人力资源(员工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管理以完成工作;(4)怎样去创造工作条件、设置奖惩体系,以确保员工和管理者都能保持高效率和足够的士气,从而在长时间内维持组织的有效性;(5)怎样对组织进行变革,以应对组织自身内部及外部环境中技术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压力;(6)怎样应对外部竞争与其他各种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于其他组织,诸如工会这类本组织的内部单位和监管部门以及其自身“成长中的痛苦”。自古以来,政治家、管理者、政府官员以及其他领导者们都不得不去面对和设法解决上述或者其他一些存在于“组织”中的问题。至少能从两个主要视角来看待上述与组织有关的问题。(1)员工个人视角: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会在某种形式的组织中度过自己有生之年的大部分时光,他们对组织存有依赖,并将其看成是工作、日常生计、群体归属感、身份认同、社会交往以及基本生活方式等的主要来源;(2)组织管理者视角:管理者们为了组织的利益工作,制定政策,做出决策,以影响大量员工的日常工作,最终影响整个组织的命运。可以将这一视角看成是一种“组织的”视角,但是并不能据此理解为组织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运行。相反,它的活动正是通过某些承担关键管理或者领导角色的核心成员们实实在在的个人行为来实现的。
还有第三种视角是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视角,这一视角在本书中并未受到太多的关注,但其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我们所承担的角色,作为顾客、公良、学生、病人,有时甚至是受害者,我们在理解和影响组织如何运行以及它们怎样制定决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环境保护主义、尊重雇员的民主权力等许多活动均是致力于如何保护个体免受各种组织的过度剥削。
我写这本书的意图在于提供一些概念、一些精选的研究结果和理论观点,从而帮助读者从个人和组织两种视角去分析组织问题。
当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渐能使心理学家们对组织中的个体问题进行建设性思考,并且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其想法时,他们对组织心理学的兴趣也便增加了。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员工进行评价和选拔。而工业心理学家们最早成功的努力也正是与招聘测验有关,他们致力于帮助军队或者大型工业企业之类的组织改进其人员的选拔方法。通过测量组织所要求的其新成员应具备的那些个体特征,使得组织的人员选拔工作变得更加科学。
通过这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员工选拔方法,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在致力于使工作设计和组织流程更加有序的尝试中,他们越来越接近组织问题。工业心理学家发现他们自身正在和工程师们密切合作分析各种工作的基本特征,目的是希望给每一名员工提供在以下方面均达到最优化的工作:(1)员工个人能力和局限;(2)员工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同工作;(3)组织的整体效能。因此,为了探讨表现优秀的员工在实际当中怎样胜任工作,“时间一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 study)得以实施;还开展了“职位分析”(job analysis)对工作进行标准化,进而帮助管理者更好地选拔和培训员工。物理环境、噪音水平、疲劳、单调乏味程度以及其他的工作伴随状况也得以研究,以确定它们对工作质量和效率产生的影响。 随着对员工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开始清楚地意识到组织设置的奖惩体系对员工效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也就开始对作为激励和学习条件的像工资或晋升之类的奖赏以及像训斥之类的惩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人类和动物学习的长期传统,使得心理学家们将众多已经在学习实验中研究过的假说在组织情境中进行重新定义和检验成为可能。这样一来,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各种激励模式也就成为工业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另一个重点。
在对员工动机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员工彼此之间的关系对生产和士气发挥的作用比先前预想的更大。例如,人们努力工作的程度,与能够拿到多少报酬或者上司驱使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相比,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同事的努力程度。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是,每一个组织内部都存在许多小群体,群体对于其将要完成的工作类型和数量都设有自己的规范。对管理部门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心理学家还发现在管理部门存在着基于管理者职能、级别或地理位置的分类群体。在有些情况下,组织内部的不同群体,如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之间会相互竞争,以至于不仅降低了部门自身的效能,同时也会削弱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效能。
正是对员工动机、激励体系、人事政策以及群际关系的研究,使得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首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心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对于个体成员而言,无论是员工还是管理者,组织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以一个与他们对其做出反应的心理实体而存在的。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数量与他们对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形象相关,而不仅仅与当前的工作特征或者金钱激励有关。此外,人们还认识到,员工个体并不是孤立地和组织发生联系,而通常是被整合在各种各样的群体当中,这些群体彼此之间拥有合作、竞争或中立的关系模式,这种认识已经引发当前人们对“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 of working life)的高度关注。换句话说,心理学家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研究得越深入,也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组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要想真正理解个体的行为也就必须对整个组织系统进行研究。正是这一发现,促成了组织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
现在,让我再来重申一下这种观点,因为它已经并将继续成为这门学科的主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组织心理学,是与这一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组织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一个人可能提出的,几乎所有关于组织中个体行为决定因素的问题都需要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去理解。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或者40年代的工业心理学家与今天的组织心理学家之间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像有关招聘、测验、选拔、培训、工作分析、激励以及工作条件等传统问题,在今天的组织心理学家看来都是相互关联且与整个组织社会系统紧密联系的。其次,组织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一系列基于组织系统特征的新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涉及个体行为,倒不如说更多地关注了群体、子系统甚至是整个组织在对内、外部刺激进行反应时所表现的行为。传统的工业心理学家们或是没有考虑诸如此类的问题,或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相应的研究工具,而无法科学地研究它们。
P2-6
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必读经典
时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
马克思曾经说过,“现代社会是一本打开了的心理学”,心理学与工业领域的结合应该追溯到20世纪初期,闵斯脱博格心理测量学在企业中的应用探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心理学所积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成果在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一个相关学科,组织心理学也在这种结合中得以形成和发展。
今天,人们对组织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人性假设、领导行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等,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卓有成就的组织心理学家、本书作者埃德加·沙因在这方面的重要建树,可能了解甚少。大家知道,在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成立5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著名校友、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1972年毕业于该院)受邀致辞,他特别提到自己的老师埃德加·沙因的名字。安南回忆到自己在联合国非洲事务管理中,特别是处理众多的文化融合的棘手问题时,曾多次回斯隆管理学院面见沙因教授。在寻求咨询和指导。后。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作为组织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开创者,沙因教授著述颇丰,迄今已经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13本专著,他的不少著作,如《组织文化与领导》、《组织心理学》、《员工精神》等,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必读的经典著作。1965年出版的《组织心理学》是沙因博士撰写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该书在1970年、1979年两次再版,广受读者欢迎,目前已经先后被译成法、德、意、西、瑞典、葡萄牙、芬兰、荷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多种语言,影响遍及全球,始终常销不衰。
《组织心理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组织中的人性、个体、动机、群体、领导及组织动力学等方面来介绍。作者引用大量的材料,展示了组织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和研究成果,其基本线索是,从个体层面到整体层面,从组织中的员工到领导,从人的普遍动机、复杂的人性到难以分析的“领导心理”、再到组织中的群体,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剖析作为企业的组织的心理行为。在对于各种理论的探讨中,作者始终保持了一条“故事主线”,围绕了一些关键主题或概念来进行,如人性的管理学假设、心理契约、如何从动态的、开放的、应对性的和发展的系统角度来看到组织中的心理学问题,最后,作者还就怎样提高组织的效能和保障组织健康、应对组织变革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仔细阅读此书,能够感受到沙因博士写作的逻辑严密、语言精练、论述的深入浅出,如作者在第2章中引用了“花衣魔笛手”(PiedPiper)的典故来剖析领导的“超凡魅力”的重要性,不仅恰如其分,而且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此外,作者还对于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分析和见解,对于人性的复杂性的一些观点以及有效的组织应对的必备条件的进行了精细的论述,这些观点和建议对于快速变化的中国研究者和企业管理者,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两位翻译者马红宇、王斌博士夫妇均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目前已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组织行为学的学术带头人。在我阅读译稿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两位译者不仅忠实于原著,并且还对书中的许多典故和专业术语进行了准确的注释,使得原著在中文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展示,对此,我为译者的严谨学风感到欣慰。相信这也是沙因教授希望看到的。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回顾组织行为学(或称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从1978年我的导师徐联仓研究员以及凌文铨教授在《光明日报》首度发表关于我国员工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至今,我国的组织心理学经历了三个阶段:引进国外成果、结合利用改进和独特性探索。虽然取得了不小的的进步和发展,但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客观需求相比,还是显得步履缓慢,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求。究其原因,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我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管理制度。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比如目前的华尔街金融海啸冲击),因此,需要做更为深入、持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此而言,借鉴和学习是必要的,但不能搬用。这也是我向中国读者慎重推荐沙因博士所著的《组织心理学》的原因所在,相信大家阅读后会感到受益匪浅。
埃德加·沙因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大师,他曾于2000年6月荣获美国培训与发展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沙因于1965年撰写了《组织心理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组织心理学方面的专著。1970年、1979年他又先后两次对此书进行了修订,此是第3版,此后再未有修订版面世。近30年过去,此版本一直畅销不衰。个中原因正如沙因自己所言,“虽然这一领域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是我在书中说描述的那些基本概念仍然是用于思考组织和领导的有效方式”。另据亚马逊网站统计,迄今该书已经被100余本英文学术专著引用,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其他学术文献引用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
作者通过阐释概念、提供研究结果和理论观点,从个人和组织两种视角来分析组织问题,以更好地理解在个体、群体以及更大的系统中所发生的事情。作为一本组织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除了具备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论述严谨的特点外。还在于作者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组织现象及其原理用精练、生动的典故及成语表现出来,从而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作者在组织和整合已有研究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新的概念及理论,从而构建了组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体系,这些到今天仍未改变。
我们另一个深刻地体会是,整个翻译过程仿佛是在沙因教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次组织心理学的奇妙探索之旅。这个旅程尤如攀登一座高山,每个专题尤如攀登途中的一段段独特的山路,每段山路都有着别样无限的风光,攀到一处总有诸多收获充实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回味无穷。当我们结束最后一章的翻译工作时,更是体会到作者对于组织心理学领域的驾驭与把握能力,真可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形容。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对文字反复推敲,特别是对于国内读者难以理解的典故和专业术语,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力求将原著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在这一独特的旅程中,如果我们的努力为读者朋友们理解此书带来一些帮助,我们将倍感欣慰。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不足之处也敬请读者见谅。
每个人都生活、学习或工作在组织之中,对组织问题的透彻理解对于有效地管理组织以及个体在组织中如何适应与发展等至关重要。故,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材,还适合那些对组织问题感兴趣的个人或者组织管理人员阅读。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是许多人共同努力和付出的结果。参加翻译工作的有:高记、唐汉瑛、周宝华、谢隽、卢莲、邓莎莎、朱雅婷、陈芸、张俊芳,全书由马红宇和王斌修改、统稿。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人大出版社张娴和王玉坤编辑的热情帮助和支持,他们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
马红宇、王斌
2008年秋于桂子山
本书迄今已被100余本学术专著引用,并被翻译成法、德、意、西、日等多国语种……我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管理制度,面对着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因此,需要做更为深入、持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就此而言,借鉴和学习是必要的。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 时堪
《沙因组织心理学》被美国许多知名大学列为MBA重要参考书目,并且对现实的管理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书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时至今日仍被广泛引用,奉为经典。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赵曙明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今天的组织行为学,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没有超越沙因当年勾画的这个框架。其中所介绍的概念、观点、理论,乃至全书的结构,都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意,相信读者会从中发现针对当今中国组织管理的真知灼见。
——北京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孙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