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说(洞达人性的智慧)
分类
作者 邵毅平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典小说之所以对现代人仍有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它们与现代人的实际人生仍能取得沟通与联系。尽管所有那些古老的场景、陈旧的技巧、常弹的老调、过时的观念等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失去了昔日曾经有过的魅力,但是蕴含在这一切后面的人性的意蕴,却仍在闪耀着熠熠的光彩,吸引着对于人性具有普遍兴趣的现代读者的视线。如果要说古典小说中蕴含着对于现代人仍然有用的智慧,那么也只能把它理解为洞达这种人性意蕴的智慧。

内容推荐

《智慧中国文学》“四季”套书一套四种,从“智慧”角度诠释中国古典文学四大文体,具有作者独特的视角、文笔与写法,既富深湛的思致和学理,又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是其中的第二种“夏卷”,主要诠释中国古典小说中所呈现的智慧,从“人性的枷锁”、“存在的荒谬”、“愿望的喜剧”、“心理的黑洞”“好人的报酬”、“恩仇的世界”、“犯规的乐趣”、“他人的地狱”、“人际的宿命”、“男人的困惑”、“情欲的深度”、“作者与读者”等十二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如何洞达人性,以及在其古老外衣下那无与伦比的现代性。

本书初版在大陆曾热销而又绝版,在台湾先后由多家出版社出版,并常销十余年。现由作者精心修订重版,纳入本套书中,是为定本。

目录

初版前言

第一章 人性的枷锁

所未臻者爱而已

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奈何婚眇妪之陋女

堪恨妇人多水性

潘金莲唱曲

第二章 存在的荒谬

前程如黑漆,暗中摸不出

我们何尝听见些儿

我爷设这一计大妙

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

荣华难以久恃

第三章 愿望的喜剧

乃连下二十滴

奇特的命运

丹炼不成也罢了

第四章 心理的黑洞

男孩为什么要保卫母亲的贞操

一个与成人世界相对立的孩子世界

强者之孽

从来廉吏最难为,不似贪官病可医

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

第五章 好人的报酬

君岂有意于今日之事乎

孝义名高身并荣

又不邀己之誉以讨上台的奖赏

省城官声好到那步田地

第六章 恩仇的世界

我的文名也够了

感恩是一种负担

这叫做知恩报恩

因果报应:人际关系的“能量守恒定律”

第七章 犯规的乐趣

为了伸张正义,就可以接受误判吗

看你之面,一板也不曾责他

鲁智深吃狗肉

只因贪吝惹非殃

第八章 他人的地狱

造物者偏要颠倒英雄

怨毒之于人深矣

小隙谁知奇祸连

且教他吃我一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九章 人际的宿命

父母的悲哀

子女的悲哀

夫妇的悲哀

朋友的悲哀

为什么杜十娘有了百宝箱还要自沉

第十章 男人的困惑

妖气人肌,添得百倍精神

小儿放纸炮,又爱又怕

亲妻忍得弃贫儒

功名是大事,表子是末节

第十一章 情欲的深度

妲己回首戏刽子

这段姻缘,还落在他家手里

孤孀不是好守的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

第十二章 作者与读者

滕大尹与陈太守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坏蛋呢

困惑于本能与道德的张力之间

善恶分明的小说的人性基础

代结语

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人之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并因而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古代的圣贤们一再提醒人们注意,并常常为之感到痛心疾首的事。的确,人不是无情之物,也不是无欲之物,因而人之易受各种诱惑,似乎便也成了人的宿命。

但是要说易受诱惑,则人之外的其他动物恐怕也是如此,初不独以人为然。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别之处,是一方面人是有理智的动物,能够权衡利害关系,在遇到诱惑的时候,常能诉诸理智的判断,作出接受抑是拒绝的选择;但同时另一方面,尽管人是有理智的,却仍然还是一种动物,那更为原始的易受诱惑的本能,往往还是为理智所不能制约。于是对于诱惑,便形成了一种“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自相矛盾的态度。“眼里”象征的是理智,“肚里”象征的是欲求,理智已经明白的事,欲求却并不明白。这或许也可以说是人性的枷锁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李复言的《薛伟》(《续玄怪录》卷二)、《薛录事鱼服证仙》(《醒世恒言》第二十六卷)里的薛伟,便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身不由己地接受诱惑的场面。且看后者。

薛录事生了一场大病,发了很厉害的高烧。在昏昏沉沉之中,他来到一个湖边。他想要凉快一下,于是便跳入水中,变成了一条鲤鱼,快乐地游来游去,享受着湖水的清凉。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感到肚子越来越饿了。正在此时,他看见治下的渔户赵干摇着渔船而来,在赵干的钓钩上挂着香喷喷的诱饵,于是他的心里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薛少府自龙门点额回来,也有许多没趣,好几日躲在东潭,不曾出去觅食,肚中饥甚。忽然间赵干的渔船摇来,不免随着他船游去看看。只闻得饵香,便思量去吃他的。已是到了口边,想到:“我明明知他饵上有个钩子。若是吞了这饵,可不被他钓了去?我虽是暂时变鱼耍子,难道就没处求食?偏只吃他钓钩上的?”再去船傍周围游了一转,怎当那饵香得酷烈,恰似钻入鼻孔里的一般,肚中又饥,怎么再忍得住?想到:“我是个人身,好不多重,这些些钓钩怎么便钓得我起?便被他钓了去,我是县里三衙,他是渔户赵干,岂不认得?自然送我归县。却不是落得吃了他的?”方才把口就饵上一合,还不曾吞下肚子,早被赵干一掣,掣将去了。这便叫做“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聪明的鱼儿在咬钩前常常徘徊再三,这是因为它们要判断食物是否安全。如果它们认为有危险,它们就不会吃;如果它们判定没有危险,它们就会吞钩。而像薛录事变成的鲤鱼那样,一眼识破诱饵的危险,却又不由自主地去吞钩的,那才正是人的心理,而不是鱼的心理,是人的愚蠢,而不是鱼的愚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其间一致的地方,在于人和动物都会为了“贪吃诱饵”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其间的不同之处,无疑在于动物不一定事先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人却往往是事先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的。这么说起来,人有时候真可谓是“禽兽不如”了。

薛录事变成的鲤鱼的遭遇,还表现出人性的另一种可笑而又可怜的弱点,那就是当我们走上接受危险的诱惑的道路时,我们还常常会抱着一种认为唯独自己可能例外的侥幸心理。我们也像薛录事变成的鲤鱼那样,认为一般的钩子钓我们不起;我们又像薛录事变成的鲤鱼那样,幻想着因了我们种种有利的身份,诱惑后面的危险会放过我们。但最终我们“好不多重”的“人身”,我们“县里三衙”的地位,都无法使我们得以避免危险,而只落得个被渔夫“一掣掣将去了”,并被送上厨房砧板的下场。

说起来,正因为我们大都具有“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人性弱点,也正因为我们大都抱有唯我例外的侥幸心理,那些胆大妄为之徒才敢于公开地下钩子,放诱饵,而我们也就像那些身不由己地跳向蛇口的青蛙一样,在明明白白的情况下在他们手里栽了跟斗。

有意思的是,小说家也许是怕读者过于老实,或者是过于迟钝,把薛录事变成的鲤鱼的心理,仅仅看作是鱼的心理,以致把他的良苦用心轻轻放过,所以在后面又写了那个渔户“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的遭遇,庶几使读者不至于误入歧途。

P5-8

序言

大冈升平的《武藏野夫人》的主角之一,是一位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小说家对他作过这样的批评:“这位在课堂上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作为他所讲授的文学的俘虏,实际上是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的。”

文学原本或是人生的反映,或是人生的延伸,或是人生的其他什么(这随各派文学理论的看法不同而异),总而言之与人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位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却竟然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反讽啊!

这位教书先生之所以会置身于人生之外,是因为他成了“他所讲授的文学的俘虏”。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成为我们的活动对象的俘虏,农夫会成为他所耕作的那块土地的俘虏,哲学家会成为他所信奉的那种理论的俘虏,教书先生则会成为他所讲授的那些课程的俘虏……一旦我们成了我们的活动对象的俘虏,我们就会忘记我们从事这类活动的初始动机,以及从事这类活动与实际人生的关系。

作为讲授文学的教书先生中的一员,我们感到小说家的上述批评,也许更是针对我们这样的人而发的。尤其是因为我们所研究的,乃是产生于遥远的过去的古典小说。这使我们更容易忘记研究它们的初始动机,以及这种研究与实际人生的关系。于是我们便不知不觉地成了古典小说的俘虏,成了永远置身于人生之外的人。

然而古典小说之所以对现代人仍有意义和价值,正是因为它们与现代人的实际人生仍能取得沟通与联系。尽管所有那些古老的场景、陈旧的技巧、常弹的老调、过时的观念等等,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失去了昔日曾经有过的魅力,但是蕴含在这一切后面的人性的意蕴,却仍在闪耀着熠熠的光彩,吸引着对于人性具有普遍兴趣的现代读者的视线。如果要说古典小说中蕴含着对于现代人仍然有用的智慧,那么也只能把它理解为洞达这种人性意蕴的智慧。

是的,正是古典小说中的这种人性的意蕴,成了沟通古典小说与现代人生的桥梁。因为比起一切外在的东西来,人性的变化要深沉缓慢得多。在一套完全陌生的服饰里面,有着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躯体;而在这似曾相识的躯体里面,则跳动着一颗我们非常熟悉的心灵。这使得古典小说并不至于与现代人生完全隔绝。

正如夏志清所指出的:“批评的问题,仍以一则故事或一部小说对人类的情况是否言之有趣或紧要为先决条件……他们的任务,不仅在使我们对他们的故事感到兴趣,而且在使我们相信这些故事对人性的了解有无重要性。”我们研究古典小说的根本目的之一,也便是究明古典小说中所蕴含的人性意蕴的问题。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促进古典小说与现代人生之间的沟通,也才能使我们免于成为我们所研究的古典小说的俘虏。

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在试着这样做之前,我们想先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我们想听从佛斯特的劝告,把所有的古代小说家“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的”。因为我们同意他的看法:正因为人性的变化是缓慢的,因而浸淫于人性之中的小说,当从人性的角度去考察时,也可以看作是同时存在的。在这里空间的因素要比时间的因素重要得多。这个方法也许不适用于那些重视时间因素甚于空间因素的文学史或小说史性质的研究,却适用于我们此书所欲处理的小说中的人性意蕴之类问题。其实在《诗歌:智慧的水珠》一书中,我们就已经尝试过这种方法了。在那本小书中,尽管我们也经常留意各个时代的诗歌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是把诗人们“看成是同时在写他们的作品的”。

然而说起“人性”,这又是一片多么广无涯涘的沼泽!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只要与人有关,不可以被看作是人性的表现的;而人性的一些基本方面,诸如“同情”、“怜悯”、“好逸恶劳”、“势利”、“喜新厌旧”等等,也早巳成了众所周知的老生常谈了。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在涉入这片沼泽后容易脱身,我们打算为自己划定一个有限的范围:我们将尽量沉人人性的深渊,我们将尽量展示深渊的风景。也许深渊的风景会显得过于沉重,但是我们完全不必为此感到惊慌。因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人性洞幽烛微,依赖的其实正是人性本身的光芒。人性的伟大正在于它能洞达自己,深渊的呈露正说明了智慧光芒的明亮。

我们此书虽以古典小说及其蕴含的智慧为讨论对象,但我们有意识地尽量少谈那些广为人知的长篇名著,而多谈那些较少受到人们注意的短篇小说,尤其是那些短篇白话小说。这一偏向完全和“人性”的问题无关,也就是说,完全不是因为比起长篇名著来,我们认为短篇小说在表现人性方面做得更为出色。这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能力和篇幅都很有限,而那些长篇名著的世界又过于繁富,所以我们不得不部分放弃那种试图在像本书这样的小书中全部加以处理的野心;也是因为人们在长篇名著上面所花的精力,要远远超过在短篇小说上所花的;还是因为我们个人对于短篇小说的世界深感着迷。这最后一项可以说是一个纯属私人的爱好。

由于性质使然,本书的分类和编排都是随意的,读者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也可以到任何地方结束。书中的引文,如果是小说原著,那么大都出于流行的版本,不一一注明出处;如果是研究论著,则因为一般读者不一定容易找到,所以还是一一详注出处,既为有兴趣者提供进一步了解的线索,也藉以表示我们对那些我们曾经深受其惠的学者们(无论是我们同意其观点的抑是不同意其观点的)的敬意。

秋去冬来,我们的日子像树叶一样纷纷飘落。作为人生的酸涩的果实,也许这本小书能够成为对于那些逝去的日子的一个小小的纪念罢?

邵毅平

1991年12月1日识于复旦大学

2007年12月13日改于沪上胡言作坊

后记

本书自收入顾晓鸣教授主编的《中国的智慧》丛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2年初版以来,已经整整过去十六个年头了。在这段时间里,大陆版早已脱销、绝版,只有台湾版还在由多家出版社(大部分未经我授权)常销,且被岛内有些大学的相关课程列为教材或参考书。但大陆的读者也并未忘怀本书,常有读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打听如何可以得到本书,或表达他们对于本书的错爱。我自己也曾一再动过重版的念头,但都因忙于杂事而耽搁了下来。现承蒙复旦大学出版社贺圣遂社长和宋文涛博士的美意,终于把重版提上了议事日程,使我有机会了却对于读者的一段“债务”,自然是让我十分高兴而感激的事情。

乘这次重版的机会,我又核对了一遍弓i文,改正了若干错字,调整了部分段落的划分。但也仅此而已,于全书的结构、内容、观点等,均一仍其旧。

这次重版,将原有之两种与将撰之两种合在一起,纳入自设的《智慧中国文学》“四季”套书中。原有关于诗歌与小说之两种,分别为“春卷”与“夏卷”,先行出版;将撰关于戏曲与散文之两种,分别为“秋卷”与“冬卷”,嗣后出版。全部四种互相配合,形成“体系”,庶几能反映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四大文体的一孔之见。本书是为“夏卷”。本书大陆版和台湾版均名《洞达人性的智慧》,纳入本套书后,为统一起见,易从今名。

“在此,我要感谢顾晓鸣先生,因了他的信任和美意,我才能有机会再次向这套丛书(毅平按:指本书初版所收入的《中国的智慧》丛书)的读者献上这本小书;还要感谢傅铿君等朋友们,他们的不懈支持,增添了我写作此书的信心。”这段话本来在本书初版的前言中,因改版的关系现在移入后记,但我的感激之意仍一如往昔。

感谢宋文涛博士的精心编辑,使本书文质彬彬,可以取悦关爱本书的读者。

岁月不居,本书初版时我刚过“而立”,可重版时却已“知天命”,马齿徒增,而学无寸进,唯有叹息而已!

邵毅平

2008年4月9日识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