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被称作“整个世纪的大脑”,并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在他的“奇迹年”里,也就是1905年,他完成了最负盛名的理论“相对论”。他就是天才科学家爱因斯坦。本书作者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资料,讲述了爱因斯坦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这位“新哥白尼”(马科斯·普朗克语)如何通过他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科学的突破以及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同时也描述了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以及这位为人权与和平而斗争的战士在同女人和他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时内心的矛盾。
他曾被称作“整个世纪的大脑”,并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彻底的变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乌尔姆,1896年后移居瑞士。在他的“奇迹年”里,也就是1905年,他完成了最负盛名的理论“相对论”。1914年他迁居柏林,1921年荣获诺贝尔奖,1933年被迫逃离德国,尔后一直在美国的普林斯顿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直至1955年辞世。上面的介绍虽然简短,却概括了爱因斯坦动荡不安、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不但是最为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同时还作为一位逆向思维者和特立独行、在政治上善于思考的人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爱因斯坦用他的公式E=mc2书就了历史,而他那张对着全世界伸出舌头的著名照片同样广为流行。
于尔根·奈佛(Jurgen Neffe)借助大量新披露的文件和令人惊讶的档案资料,讲述了爱因斯坦以及他那个时代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爱因斯坦神话背后所隐藏的鲜为人知的奥秘,深入浅出地描述了这位“新哥白尼”(马科斯·普朗克语)如何通过他的思想推动了现代科学的突破以及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爱因斯坦的科学,同时也描述了作为普通人的爱因斯坦,以及这位为人权与和平而斗争的战士在同女人和他自己的孩子打交道时内心的矛盾。奈佛还引领着读者一起进入到今天的科学实验室中,从而让我们看到爱因斯坦的理论都具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以及在他去世半个世纪之后,他的研究工作都留下了什么。
这是一部写得相当出色的关于我们这个时代一位杰出人物的传记,同时又是一部介绍现代科学成就及其局限的引人入胜的报告文学。
总而言之,孤独天才的形象已然陈旧不堪,只不过是一种带有美好色彩的想象。一个个体看似超人的能力,和人与人之间这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中的真实情况并没什么太大关系。不来梅国际大学的心理学家和履历研究专家乌尔苏拉‘施陶丁格(Ursula Staudinger)说,每一份人生履历都是由发展过程中的胜败输赢组成的,所以对天才的理解必须从个人转向系统。按照这种观点,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个人,犹如一只富有创造力的坩埚;在这只坩埚中,各种不同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全新的品质。归根结底,所谓天才,就是能够凭借准确无误的直觉对所有的配料、想法以及连接件加以辨别,把它们归纳在一起,焊接成一个更大的整体。反过来说,天才在开始的时候又像一颗未经加工的钻石,需要很多人帮着进行雕琢打磨。
从这个角度看,关于米列娃对爱因斯坦的成就有过什么样的贡献的问题,仅仅是范围非常宽广的整体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在爱因斯坦这个系统中,谁曾在什么位置贡献过什么元件的问题。在她之前,在她之后,以及与她同时,还有很多人围绕在他人生道路的两旁,如同由他主演的这出戏剧中的天使,总是在正确的时刻出现在他的舞台上,给予他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他们参与演出,无论爱因斯坦如何喜欢孤军奋战,他能否成为直至今天世界仍然为之欢呼喝彩的人物还真是一个问题。
除此之外,他也是幸运的,从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面向世界的进步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1896年10月(他那年刚刚17岁半),这位“神童”在苏黎世的工学院(即后来的瑞士联邦技术大学)登记注册,从而进入了瑞士最大的城市,这个银行业的大都会,国际金融中心和瑞士工业化的支柱。到处都需要工程技术人员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像“工学院”这种高等专科学校则是培养他们的摇篮。当爱因斯坦进入这所大学学习时,学生人数正好是1000人,还没有超过他在慕尼黑所上的中学的人数。在这所“培养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专业教师”的学校里,除了米列娃这位Ⅵ学部A系唯一的女生以外,对阿尔伯特产生过影响的人还有雅可布‘埃拉特(Jakob Ehrat)、路易斯·科尔罗斯(Louis Kollros)和马塞尔·格罗斯曼(Marcel Grossmann)。格罗斯曼成了他一生中第一位真正的朋友和对他帮助最大的天使之一。“这个爱因斯坦,”据说马塞尔和阿尔伯特刚刚认识不久就对父母说过,“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阿尔伯特的大学生宿舍(他住过三处转租房和膳食公寓)全都位于霍廷根这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居住的区域,到“工学院”只需步行一段很短的距离。住在意大利的富裕亲戚每月给他100法郎用于生活方面的开销。父亲的公司又一次倒闭,父母在财务方面(短时期内)陷入了困境。虽然,“我可怜的父母的不幸当然让我感到苦恼,”他在写给妹妹玛雅的信里说,“对于亲人们我成了一个累赘……要是我根本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真的更好一些。”但是,“作为一只欢乐的燕雀”,他“还没有把胃吃坏或者发生类似的情况,也根本没有抒发忧郁情绪的才能”,他仍然能够按照收支计划继续过着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演奏音乐(小提琴总是带在身边),游山玩水,成宿泡在烟雾腾腾的小酒馆里,大学生的恶作剧,哪样也少不了爱因斯坦——只是他从来不沾酒精。
每周他可以到亲戚生意上的伙伴弗莱施曼家里饱餐一顿,就像从前旁听生马科斯·塔尔穆特在他父母家里那样。通过他父母熟人的介绍,他受到阿尔弗雷德·斯特恩(Alfred Stern)一家的欢迎。这位名声远远超出苏黎世地区的历史学教授,给了他“慈父般的友谊和帮助”。后来,爱因斯坦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说:“我不只一次带着难过或者痛苦的心情到您那里去,而每次都会在您那里重新找回欢乐和内心的平衡。”
让他感到心情痛苦的有可能是大学的课程。“对于我这种喜欢冥思苦想的人,大学的课程并不一定都有益处,”他在去世之前这样写道,“于是我逐渐学会怀着某种负疚的心情平静地生活。”没过多久,他就已经甘心做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和在中学时代一样,因为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原因他开始和老师发生摩擦。“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他在回首往事的时候说,“这种现代教育方式竟然没有将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
不过,这位执拗的大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那么容易。在数学方面,由于有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和阿道夫·胡尔维茨(Adolf Hurwitz)教授,他本可以获得在欧洲堪称一流的教育,但这样的机会基本上被他白白浪费掉了。“我看到数学分为许多专门的领域,而每一个领域都有可能耗去我们所能拥有的短暂的一生。”他在晚年这样写道。“因此,我觉得自己的处境就像布里丹的驴子——它无法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草。”他对数学的忽视使自己吃了亏。而且偏偏是对爱因斯坦在学习上的疲疲塌塌多次提出批评的闵可夫斯基,将作为天使之一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现身。1908年,他提供了一个狭义相对论的数学公式,为扫平通往广义相对论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作为第一个出场的天使,马塞尔·格罗斯曼却不得不向他的朋友阿尔伯特抛出一根“救命稻草”:数学考试即将来临,而爱因斯坦知道自己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年长他一岁的格罗斯曼把自己记得工工整整的笔记借给他用来临阵磨枪。预考他也是和格罗斯曼一起准备的,结果不但通过了考试,而且还得了第一名,位列搭救他的朋友之前。正是这位朋友,将帮助他摆脱广义相对论研究中的困境。
由于“初学者物理实验入门”不合他的口味而且经常旷课,他得到了一次书面训斥,有一次甚至得到最差的分数。相反,物理学教授海因利希·弗利德里希·韦伯的课他却很喜欢听。他在给女友米列娃的信中称赞说,韦伯的课“讲得好极了”。当初,他在工学院的入学考试中考砸之后,正是这位韦伯先生不顾规定允许他来旁听自己的课程。
他听这些基础课程时所做的笔记,作为那个时期为数不多的资料被保存了下来。从边注我们也可以看出阿尔伯特对充斥于分子之间的力已经初步产生了兴趣。在韦伯设备一流的实验室里,他再度“凭借刻苦和勤奋”,获得了“与经验的直接触摸”,特别是在电气技术方面。他将自己最真切的认识同父亲和叔叔工厂里的实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由于韦伯忽略了他最喜爱的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最新发展,“于是我就经常‘逃课’,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大师们学习。”重新退回到自学者的角色,他通过最容易记住的方式使自己理解现代物理。至少在这个理解探索的过程中,米列娃是全身心地参与的,所以物理学的宴席极其隆重。
P95-97
“于尔根·奈佛的这部书是科普性人物传记的一座里程碑:通俗易懂,探察入微,既扣人心弦,又让人耳目一新!”
——哈拉尔德·舒曼(《全球化陷阱》一书的作者)
“这本传记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具有现实意义,读来轻松愉快,且又引人入胜,似乎活生生的爱因斯坦就在眼前!”
——托马斯·逖曼(波茨坦戈尔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滑铁卢回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