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图说系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全球观点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世界科技文化从远古至今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科技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力图揭示出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
本书将叙述的重点放在科技文化上,同时还涉及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按照世界历史的不同分期,通过全新的体例、新颖的模式来整合介绍世界科学技术史,涵盖了科技文化领域的农业、工业、手工业、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等方方面面,以国别为经、以人物和发明创造为纬,经纬交织,全面生动地呈现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发源最早的地区。埃及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明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000多年,在这块土地上屹立了4600年的金字塔向世人证明了它曾经的辉煌。埃及是尼罗河的女儿,古老的埃及就位于尼罗河中下游的一个狭长地带,这里东部是平均海拔800米的阿拉伯沙漠高原,南部是山地,尼罗河水穿越其中,西部是难以穿越的撒哈拉大沙漠,北部是浅滩密布、暗礁罗列的地中海海岸。尼罗河水每年7月中旬开始泛滥,差不多到11月以后河水才开始退却。水退的时候,洪水所带来的含有大量的腐烂水草和矿物质的淤泥都留在了地里。因此,尼罗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肥沃,适宜农耕,正是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古埃及的农业文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就已进入农耕社会,是世界上农业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形成一个王国,人称下埃及;孟菲斯以南的河谷地带形成了另一个王国,人称上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建立了古埃及王国第一王朝,以后埃及王国的势力不断向外扩张,现今的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叙利亚、以色列等国,都曾在埃及王国控制之下。公元前525年,埃及亡于波斯帝国。从第一王朝到公元前525年,古埃及共经历了26个王朝。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打败波斯,占领埃及,在尼罗河口附近建立了亚历山大城,成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古埃及永远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辉煌而又灿烂。
金字塔
建筑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金字塔是古埃及奴隶社会帝王的陵墓。是古埃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最好见证,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的原材料包括石料、铜、木材和植物纤维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2680~公元前2560年建造的第四王朝法老胡夫金字塔,又称齐阿普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670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座金字塔,也是世界上的人造奇迹之一,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的首位。该塔建在开罗近郊的吉萨,塔底为正方形,塔高146米,每边长230米,锥形建筑的四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倾角为51度52分。塔的四周原铺设着一条长约1千米的石灰石道路,目前在塔的东、西两侧尚有遗迹可寻。整个金字塔建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7万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全塔用230万块巨石砌成,每块重约2.5吨,这些石头经过细工磨平,角度精确,砌缝虽未施泥灰,却仍很严密。在当时人们仍使用石器和青铜器而无铁器的情况下,建造如此巨大、雄伟、令人惊叹的建筑,不仅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而且至今仍是一个谜。据说这座塔用了10万人,花费30年时间才建成。金字塔的角度、面积和体积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经过周密计算才能建成,这反映了当时的数学和力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胡夫金字塔的入口位于塔的北壁第13石级,距地面约20米高。入口处四块巨大的石板构成“人”字形拱门,往里是一百余米长的坡状隧道直达墓室。墓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为42.28米。室内仅有一具深褐色磨光的大理石石棺,棺内空空,棺盖去向不明。墓室上方有5层房间,最高的一层顶盖是三角形的,为的是把上面压下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在两边。同时,墓室还有砌筑在石块中的通风道。胡夫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该金字塔历经数干年沧桑,地震摇撼,不倒塌,不变形,显示了古代不可思议的高科技水平与精湛的建筑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此把它列为全世界重点保护文物之一,成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狮身人面像
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海夫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坐落在开罗西南的吉萨大金字塔近旁,是埃及著名古迹,与金字塔同为古埃及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遗迹。
狮身人面像高21米,长57米,耳朵就有2米长。除了前伸达15米的狮爪是用大石块镶砌外。整座像是在一块含有贝壳之类杂质的巨石上雕成的。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套圣蛇浮雕,颏留长须,脖围项圈。经过几千年来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胡子脱落得四分五裂,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不列颠博物馆存有一块。然而,最叫人痛惜的是,它的鼻子掉了,这又是一个谜。一种至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1798年拿破仑侵略埃及时,看到它庄严雄伟,仿佛向自己“示威”,一气之下,命令部下用炮弹轰掉了它的鼻子。可是,这种说法并不可靠,早在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有关于它缺鼻子的记载了,所以实为讹传。其实它是被朝圣的中世纪伊斯兰苏菲派教徒砸掉的。历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现已痼疾缠身,干疮百孔,颈部、胸部腐蚀得尤其厉害。1981年10月,石像左后腿塌方,形成一个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1988年2月,石像右肩上掉下两块巨石,其中一块重达2000千克。
相传公元前2611年,海夫拉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海夫拉金字塔工程时,吩咐为自己雕凿石像。工匠别出心裁地雕凿了一头狮身,而以这位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在古埃及,狮子是力量的象征,狮身人面像实际上是古埃及法老的写照。雕像坐西向东,蹲伏在海夫拉的陵墓旁。由于它状如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西方人因此以“斯芬克斯”称呼它。
把小山雕琢成海夫拉的头像和狮子的身躯,把象征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勇猛集合于一身,于是,一件千古不朽的造型艺术品就这样诞生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大的一座狮身人面像,更是人类巧夺天工的杰作。
市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干尸”。此词译自英语mummy源自波斯语murmiai,意为“蜡”。世界许多地区都有,而以古埃及的木乃伊最为著名。古埃及人在很早时就有灵魂不死、人有来生的观念。他们把人的死亡看成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继续,因而热衷于制干尸、修坟墓。他们用盐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将尸体泡制成“木乃伊”,再放置到密不透风的墓中,就可经久不腐。深藏墓中不会腐烂的尸体,静静等待着死的灵魂重新回来依附于肉体。
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主要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举行寻尸仪式;第二步是举行洁身仪式,即把尸体解剖,取出内脏和骨髓,制成干尸“木乃伊”。具体方法是,先把尸体浸在一种防腐液里,溶去油脂,冼掉表皮。70天后,把尸体取出晾干。在腔内填入香料,外面涂上树胶,以免尸体接触空气和细菌,然后用布把尸体严密包裹起来。这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制成了;第三步是诵念咒语,为“木乃伊”开眼、开鼻、开耳、开口,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吃饭了。最后是埋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送进他们生前为自己经营的“永恒住所”——坟墓里去。
“木乃伊”的制作,夹杂着一些神秘和迷信的东西,就“木乃伊”制作本身来说,它反映了古埃及医学水平所达到的成就。在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埃及人积累了不少解剖和防腐的知识,初步了解到人体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关系,认为从心脏发出的22根脉管通到全身各部位,也认识到大脑对人体的重要作用。P15-18
沐浴历史的长河,穿越时空的隧道,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科学技术史是关于利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向人们展示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重大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之一,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科技文化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需要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发展。
科技史在世界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科学技术,尤其高科技是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进步的杠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本套丛书是图说系列,因此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全球观点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世界科技文化从远古至今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科技文化的特点,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力图揭示出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本书将叙述的重点放在科技文化上,同时还涉及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书按照世界历史的不同分期,通过全新的体例、新颖的模式来整合介绍世界科学技术史,涵盖了科技文化领域的农业、工业、手工业、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医药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建筑学等方方面面,以国别为经、以人物和发明创造为纬,经纬交织,全面生动地呈现了世界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是图文并茂,时而穿插故事,又附知识链接,立体地反映了世界科技文化史的成就,凝结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包含着人类先哲的无穷智慧,是人类文化园地中一朵崔璨的奇葩。通过这种结合,使得文字信息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参阅,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世界科技的发达和文化的底蕴,从而给人一种阅读上的可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作者
200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