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介绍湖北五峰土家族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该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赵吉雄 |
出版社 | 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了介绍湖北五峰土家族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该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内容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的修订,力求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会的基本情况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成就和经验,新编1987年以后成立的16个民族自治地方的概况。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地理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青山绿水常在 二、气候四季分明 第二节 物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生物资源 四、森林资源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一、人 口 二、民 族 第四节 行政区划与重要地区 一、行政区划 二、重要地区 第五节 文物遗址 一、历吏文物与古迹 二、革命旧址 三、民族文物古迹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节 历代建置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组织建设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政权及其机构沿革 第三节 民主改革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第五节 改革开放历程 一、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与企业经济责任制(1979—1983年) 二、除旧布新解困局,跳出大山谋发展(1984—1986年) 三、自治十年探新路,深化改革创基业(1987—1994年) 四、廿年自治写华章 ,铸就五峰新辉煌(1995—2005年)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一、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二、自治县人大常委会 三、自治县人民政府 第三节 法制建设 一、机构沿革 二、宣传教育 三、人民调解 四、公证律师 第四节 新型民族关系 第五节 人民生活 第四章 农业 第一节 农业 第二节 林业 第三节 畜牧业 第四节 水利 第五节 茶叶及特色产业 第五章 工业与商贸 第一节 能源生产 一、水电生产 二、煤炭生产 第二节 工业企业 第三节 特色工业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 第五节 科技工业园区 第六节 工商贸易 一、商贸工作 二、工商行政管理 第六章 交通邮电 第一节 交通 一、早期交通 二、公路建设 三、公路养护 四、公路运输 第二节 邮政 一、历史沿革 二、邮政业务 第三节 电 信 一、机构沿革 二、电信业务 第七章 财税金融保险 第一节 财政 一、发展历程 二、工作重点 第二节 税收 一、税征业务 二、税务发展与改革 第三节 金融 第四节 保险 第八章 旅游 第一节 旅游资源 第二节 旅游景点 一、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 二、长生洞景区 三、白溢寨世外桃源 四、柴埠溪漂流 五、白鹿石林 第三节 旅游经济 第九章 对外开放 第一节 招商引资 第二节 对外交流 第十章 社会事业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科学技术 第三节 文化艺术 一、文艺创作 二、民间传统文化 三、地方戏曲 四、民间舞蹈 五、民间器乐 六、民间刺绣 第四节 刊物与出版 第五节 广播影视 一、广 播 二、电 视 三、广播电视宣传 四、电 影 第六节 体育 第七节 医疗卫生 第八节 民族医药 第九节 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城乡建设 第一节 城镇建设 第二节 主要城镇简介 第三节 乡村建设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环境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一、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和规划 二、保障措施 第十三章 后河自然保护区 第一节 保护区概述 第二节 资源、科考与设施建设 一、动物资源 二、植物资源 三、科学考察活动 四、基础设施 后记 修订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青山绿水常在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东北边沿的群山众壑之中,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湘鄂边境,地跨东经110度15分—111度125分、北纬29度156分—30度125分,是一片东西长98公里,南北均宽约24公里(最宽处54.3公里,最窄处9.8公里),国土面积2372平方公里(1992年公布)的狭长山地。隶属宜昌市,东与宜都、松滋两市接壤,南与湖南省石门县交界,西与鹤峰、巴东两县毗连,北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相邻。 五峰全境皆山,属云贵高原武陵山脉东延尾部地带。独岭、玉花寨、葱园、白溢寨、西塘界、壶瓶山、南岭诸山罗列,山势蜿蜒起伏,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境内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影响较弱,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群山之间夹有小块平原,县境东部低山区渔洋关、中部半高山的长乐坪和西部高山地带的湾潭等处,均有千亩或数千亩坪坝地带。县域最高点为白溢寨黑峰尖,海拔2320.3米,最低点为渔洋河河谷出(县)境口,海拔150米,相对高差达2170米。境内70%的地貌山势高陡,峡谷深切,如长乐坪柴埠溪、后河岩溶槽谷、仁和坪南河峡谷及采花、湾潭、水浞司深切槽谷等,其相对高差300~1500米不等,形成许多峭壁悬崖,巍然卓立,蔚为壮观;有的石柱林立,剑峰矗峙,翠微层林,植被覆盖,满目葱茏;喀斯特地貌构成溶洞无数,遍布县境,地下潜流潴渊四伏,外泻成泉,悬挂飞瀑,溪光山色,峰姿洞景,蕴涵诗情画意,风韵别致,被清代文人誉为鄂西大山深处的“桃源仙景”。 五峰境内翠谷清溪,银滩碧流,河流属长江流域清江水系和澧水水系,多入清江。县内大小河流30余条,总长228.6公里;主要有渔洋河、天池河、泗洋河、南河、湾潭河等6条河流,其流域面积约为1700平方公里,其平均径流量21.61亿立方米;有潜流71处,平均地下径流量6.4亿立方米。村寨集镇散布的河谷地带,茶园、柑橘、桃李、梨果及其他经济林木遍植两岸坡田坪坝,构成一派山水秀丽、气候宜人、祥和静美的田园风光。 二、气候四季分明 五峰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内。境内海拔高差大,垂直气候明显,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适中。除高山冬季寒冷、河谷地区夏季炎热,县内其他地区冬少严寒,夏无酷暑。 按照气候标准对县境四季划分:3月至5月为春季;6月至8月为夏季;9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境内年均气温13.0℃,夏季逐月平均气温21℃~24℃,极端最高气温37.1℃;冬季逐月平均气温2CI=~4℃:极端最低气温—15.0℃。随着山势起伏,气候呈明显垂直分布,温度随高度年均递减率约0.55℃/100米。低山河谷地带年均气温14℃~17℃左右;半高山和部分高山地区年均气温11℃~13℃;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峰、岭寨,长年云雾笼罩,终年严寒,年均气温在7℃以下,全年只有冬春之分。境内年平均无霜期为241.9天。 全县雨量充沛,1—7月降水量逐月增加,7—12月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降水以夏季最为集中,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雨量的45%左右。年均降雨量1393.1毫米,年均降雨日162.8天。境内年降水量的地理分布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清水湾年均降水量1919毫米,北部马渡河年均降水量仅为1064毫米。境内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1478小时。 由于地形复杂,地势差别悬殊,小气候特征突出,灾害性天气较为常见。干旱在历史上四季均有发生,主要在夏秋两季。强风在春季3—4月出现较多;夏季6—8月雷雨大风常有发生,引发山洪和泥石流,成为全国暴雨中心之一。1935年7月3_7日,5天中总降雨量达1318毫米。1983年6月1日—7月14日,雨日34天,降雨量1227毫米,湾潭镇24900亩农田受灾,近3000人建设4年的“万亩平原”被洪水冲毁。境内冰雹多发生在3—5月,1997年4月28日下午19时许,渔洋关镇蒿坪办事处所辖方圆30多平方公里地区遭受长达40分钟的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达10厘米。低温阴雨多在春秋两季。由于山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同一天时对于不同地段和作物,虽共为条件,但各有利弊,例如高山农作物喜阳光、耐久晴;低山农作物则怕久旱、盼时雨,在全县范围内,丰年也有歉收之地,灾年亦有丰产之乡。 P1-3 序言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是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是在各有关地区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由各自治地方分别编写的。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建立,实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上的民主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十多年来,各民族自治地方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治、经济、文化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为了介绍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基本情况,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四化建设,特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主要内容包括:各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划、自然资源、民族分布、历史发展、政权建设、社会变革、经济文化以及名胜古迹、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本《丛书》的出版,对于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 1981年5月 后记 在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成立22周年之际,我们遵照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丛书”编委会的统一部署和编写原则,历时8个多月编写完成了二十多万字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本书编写组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的《概况》为基础,依据“丛书”编委会“修订版”本的篇目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概况》(修订本)在体例上比初版本更为规范完备,时间断限由原版本下限顺延20年,比之原版书稿篇幅修改增补过半。《概况》修订本重点补充完善了自治县建县2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所带给五峰各族人民的巨大变化和建设成就;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党的民族政策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五峰21万各族人民群众,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小康生活的发展历程。 《概况》(修订本)的编写工作,是在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概况》修订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领导小组由自治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吉雄,县委常委、副县长叶爱华分别任正副组长。下设《概况》办公室和编写组,编写工作办公室由关和平负总责,张先超为协调联络人;编写组由叶爱华、关和平、张先超、廖崇纲、李诗选、袁玉林、张维仲和刘中华等8人组成,分编撰稿者为李诗选、廖崇纲、袁玉林、张维仲、刘中华、关和平;全书由廖崇纲统稿修定,由李诗选协助完成;黄再运参与后期校核。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和自治县邮电、电信、保险、人民银行、税务、史志档案、后河管理局以及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商务局、人事劳动局、国土资源局、建设环保局、人口和计生局、广播电视局、水利水电局、文体旅游局、司法局、教育局、林业局、卫生局、科技局、交通局、工商局、审计局、统计局、农业局、财政局、民政局、气象局等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刘声权等40多位同志为书稿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赵志武等多位从事过民族工作的老同志关注并予指导;季卫民、刘明林、闫京东等同志及后河管理局、广播电视局和交通局等单位为本书提供部分图片;首佳文印室为本书提供自治县行政区划图,田明娥为本书目录进行了英文翻译,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概况》(修订本)初稿和送审稿呈报后,经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市、县分管民族工作的党政领导和有关院校领导及专家学者,认真审读,提出了许多宝贵修改意见,致以深深地谢意。 由于时间紧促,编写人员水平有限,遗漏差错,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 2007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