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闫玉双,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九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会尊重成功做人--养成尊重好习惯/习惯培养有方法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孙云晓//闫玉双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母们都明白,教育孩子需要用好方法。那么什么是好方法呢?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闫玉双,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九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内容推荐 作为父母,您认真倾听过孩子讲话吗?真正接受过孩子的意见吗?确实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 而您的孩子,能接受您的不同意见吗?能考虑少数人的想法吗?能跟其他人有效沟通、良好合作吗?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吗?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尊重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内容,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闫玉双,在本书中为天下父母提供孩子健康成长的合理方案,九大主题,六大步骤,个案生动鲜活,文字亲切浅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广大父母和教师了解、引导、帮助孩子的优秀读本。 目录 序言 好习惯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前言 尊重,神奇的魅力 Chapter 1 培养尊重生命的习惯 每个生命都平等 孩子知道“生而平等”吗 学做人中人 像他们 一样维护生命尊严 别人知道你重视他吗 评价教育的试金石:尊重人 提供生命发展的环境 Chapter 2 培养尊重差异的习惯 个性差异有助于孩子成功 差异构成缤纷世界 和而不同 用榜样为孩子导航 尊重差异有方法 做最好的自己 创设自由空间 Chapter 3 培养尊重少数人意见的习惯 尊重少数人就是尊重自己 表面一致往往掩盖真实意见 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让人说“不” 孩子会接受和表达不同意见吗 孩子能接受和表达不同意见吗 畅所欲言的环境 Chapter 4 培养尊重隐私的习惯 孩子也有隐私权 孩子可以有秘密 孩子,这就是隐私 小事折射人性光辉 尊重隐私要有度 孩子学会尊重隐私了吗 让孩子在尊重隐私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Chapter 5 培养理解他人的习惯 理解万岁 孩子隆得理解吗 会理解“请记住” 理解的风范 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孩子有多少 让孩子在理解中成长 Chapter 6 培养沟通的习惯 沟通助你走向成功 孩子会主动沟通吗 有效沟通=有效倾听+有效表达 你真正理解对方的表达吗 提高沟通能力 你能良好沟通了吗 创设沟通的环境 Chapter 7 培养欣赏他人的习惯 欣赏能产生奇迹 告别嫉妒 你会欣赏吗 赞美的力量 学会为别人喝彩 孩子的嫉妒心理有多重 别盯着孩子的错误 Chapter 8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有教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教养源于有爱的心 有教养的行为 像他们一样有教养 走出狭隘,做开阔的“我” 你是有教养的人吗 长辈的品行是留给孩子的财富 Chapter 9 培养合作的习惯 有合作,才有发展 我们不是对手 1+1>2 合作助成功 培养富足心态 你懂得合作了吗 孩子有学习合作的环境吗 试读章节 评价教育的试金石:尊重人 该怎样评价父母和教师的行为?一句“为了孩子好”是不是就可以凌驾于孩子之上? “笨得跟猪一样!” “你简直一点用都没有!” 父母气极的时候这样的话容易脱口而出。孩子是自己的,大人觉得有权骂,而且口不择言,有时故意说恶毒的话来解气。 有学生丢了东西,老师现场查问,当问到一个胆小的男孩子时,他脸“腾”的一下就红了,老师马上宣布:我知道是谁偷的了。边说边用眼睛望着小男孩,小男孩脸更红了。其他学生似乎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都一齐看着他。小男孩有口莫辩,只知道哭。于是这个老师居然就向全班同学宣布,东西是这个孩子拿的! 在学校,像这样不由学生辩解的例子并不少。 古语中有所谓“父在前子不言”。孩子在自己的父亲面前连开口说话的权利都没有。具体到师生关系,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虽非父母,却可以如父母一样管教孩子。孩子只能服服帖帖,才是父母、老师心目中的“乖孩子”。这是传统等级社会中对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的评价标准。而且还将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冠名“为了孩子好”。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就表明他是独立的个体,虽然年龄小,但其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与生俱来。正因为孩子小,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孩子的人权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那些不顾孩子人格尊严的做法,极易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甚至造成性格的扭曲,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孩子做了错事,可以就事论事地进行教育,而不能无端讥讽,更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凭主观意愿去猜测。“为了孩子好”绝不能成为父母和教师无视孩子尊严、伤害学生感情、侵害孩子权益的理由。试想,如果社会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的人权都采取漠视态度,那又何谈成年人的人权呢?一个懂得尊重孩子人权的社会,才不会轻易地去伤害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灵。 以人性化的评价引领孩子发展。 北京一些小学开始实行一系列人性化的“肯定教育”,一个比较鲜明的特征是:作业本上看不到过去那些令人难堪的红“×”,做错的题目都被“?”所代替。北京市燕山星城小学薛志华的体会是:“×”似乎对问题已经判了死刑,永无翻身之日。而“?”温和、平等待人,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纠错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河北省安国市的一位老师对学生说,不会答问题可以高举右手。 老师提问时,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了左手。可是当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很奇怪,后来就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这个学生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老师于是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看到这个学生举左手,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从不让他站起来。老师还悄悄地把这个方法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 试想,如果这位老师讥诮学生说“你不会还举手凑什么热闹”,或者干脆说“你本来就是猪脑袋无药可救”,在以后的教课中也不给这个学生机会,那么,这个学生的未来又将会是什么样的呢?他会在“破罐子破摔”的同时,深深地自卑进而觉得自己真的“无可救药”,或者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除了“捣蛋”,还会产生恨! 有人认为,对孩子尊重过度,会使孩子没有规矩。但事实证明,受到良好尊重的孩子大多同父母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父母、老师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很强。高尔基说:“哪里没有对人的尊重,哪里就很少有能够尊重自己的人出生,出生了也活不了多久。”尊重是孩子的特殊营养,对人的尊重是评价教育的试金石!P23-25 序言 尊重,神奇的魅力 一天早晨,一位著名的女教授走进了我们的办公室。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的不是她的学术地位,而是她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 已经年过七旬的她轻轻地走进来,微笑着朝我们点头,随手将她雅致的皮包放在了地上。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立即拿起她的包,准备放到桌子上,却被她制止了。 老教授明白我们的困惑,平静地解释说:“桌子是用来办公的,或者是喝茶吃饭的,而我的包是从外面带进来的,东放西放难免有病菌,放到桌子上是对人家的不尊重,只能放在脚下。” 听了老教授的一番话,我们这些晚辈既感动又惭愧。在平常的忙碌中,我们何曾这样替别人细心着想过?于是,这位老教授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愈发高大起来。 与人交往是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学会交往是孩子们的必修课。毫无疑问,学会尊重是与人友好交往的金钥匙。本书围绕“尊重”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九种习惯。 为什么要把“尊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因为和其他习惯相比,尊重是人的精神家园,许多习惯都是由尊重派生出来的。 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四岁的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的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5分钟。儿子又来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记者很奇怪:“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拼好世界地图!”一看,果然已经拼好了。他非常好奇地问儿子:“你是怎么做到的?”儿子说:“世界地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头像。我反过来拼,只要把这个人拼好了,世界就完整了。” 孩子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做人做好了,他的世界也就好了。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观念正确了,他的路也就正确了。观念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标准,它根植于一个人灵魂深处,引导人们追求理想,指引人们判断是非,还决定着一个人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选择。 2005年3月,联合国在纽约总部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2005年至2014年)”,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 孩子们与人交往也有其潜在的价值观念,不管父母、老师是否意识到,孩子们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方式总是受其价值观念的制约。单从“尊重”这个词来看,在传统文化中,被尊重的一定是权威人物或长辈,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人平等的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社会给予每个人同样的发展机会,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应当受到尊重,因而也越来越重视对普通人的尊重。具体来说,以交往中“打招呼”为例,如果以“身份、等级”的价值观念为指导,面对权威或重要人物时,人们常常是主动问好,表现得言语谦和。而面对下级或被认为是地位低的人时,就有可能迎面走来却视而不见,或者是等着别人先问候。相反,建立在“尊重”这一理念基础上的交往,则是基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言谈举止摒弃了陈腐的“身份、等级”等观念,所表达的是对平等的人格尊严的认同。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尊重”。 传说有一位老者在当地被人们尊为圣人,威望极高。一名好胜的青年便追着老者,非要讨教受人尊重的秘诀。老者让他在村子里帮助每一个人,无论是贫穷的还是富裕的,无论是疾病缠身的还是健康的,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并且要求他对每一个人都给予同样的重视。这样过了一年后。老者才告诉青年秘诀:“你想让人尊重你,那你就先去尊重别人。” 假如有这样一道测试题:“你是否愿意尊重别人?”相信90%以上的人都会填“愿意”。但愿意尊重人,并不等于就有了尊重人的习惯,正如父母总是告诉孩子想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对别人有礼貌,学校也明文规定要“相互尊重”等,但告诉了,规定了,并不等于孩子就具有了这个习惯。 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教授为什么令人感动?就因为她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反映出尊重人的习惯。由此看来,尊重人的行为无处不在,当尊重行为形成习惯,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人也就具有了尊重别人的能力。 但由想尊重人到具有尊重的习惯需要培养,怎样培养尊重的习惯正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尊重是一个全新的观念,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及对对方的承认和认可,它是人际交往的软件,它将引导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以及孩子与周围人的交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每一位父母和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或学生能够友好地与人相处,也知道尊重他人是交往最重要的前提,但尊重人的能力不是父母和老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出来的。事实上,无论大人怎样告诉孩子应该尊重别人,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只有让孩子受到尊重,他才能学着去尊重别人。 亲爱的父母、老师们,我们面对的是天使般的生命!学会尊重他们,不要因为他们小就随意对待他们,把孩子看成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给孩子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这样孩子就会在思考中感受尊重,在感受中学会尊重。 当尊重成为父母、老师与孩子的共同习惯,就能建立起新型的父母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当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了尊重人的行为能力,能够在人格上尊重人,举止中体贴人,言语中关心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顺畅了,也就自然达到了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美好的生活。 当尊重成为孩子的习惯,孩子一定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一定能拥有高品位的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