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朝遗民的大清岁月/帝国遗孤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丁志可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段亡朝之人的亡朝岁月,一场裂缝生存的艰难抉择!

明亡清兴,江山易手于他族,在混乱中惊魂未定的汉族士人在新政权下很快就面临着自我安顿的问题,是俯首称臣还是自我放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自我放逐于新政权之外,誓不向新政称臣,或积极斗争、反清复明,或埋头著述、不问俗世,这些人就是本书所要讲述的明朝遗民。

内容推荐

历史上,每一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以新朝为“天命人旧”而顶礼膜拜者;有为旧朝尽忠殉难死节者;也有藏身于残山剩水之间,拒不合作者。他们头上顶着“义愤”、“责任”、“建设”,同时也在心中存着故朝归来的期待,但等到的却永远是泪尽胡尘里。

他们,就是一群最可怜的帝国遗孤。被故朝抛弃,又不融于新朝的遗民们。

目录

顾炎武:矢志不渝的期待者

黄宗羲:投笔从戎,只是为了恢复明朝大业

王夫之:为表忠心,誓死不剃“千茎雪"

李顾:深重国难,造就一代“真儒铁汉"

吕留良:生前做了“酒肉和尚”,死后还被“挫骨扬灰”

陈子龙:跳水自沉保全忠孝大节

夏完淳:忠肝义胆,十七岁捐躯尽忠

钱谦益:背着“失节贰臣"的骂名过活

吴伟业:无奈仕清是其生命永远的悔

屈大均:逃禅,以另一种方式反抗

方以智:从思想者到“天地会”大哥

张煌言:一部明朝遗民反清史

阮大铖:成为贰臣,谁之过

试读章节

门风决定士风

顾炎武的胞弟顾缵,字子叟,顾炎武生母何氏所生,当清兵进入昆山时,他发誓以身殉国,身着白衣,奋勇当先,登上城楼与清兵搏斗,不幸阵亡,时年仅二十六岁。顾炎武的弟媳朱氏听到自己丈夫阵亡的消息,悲痛欲绝,又怕自己遭到清兵侮辱,遂挥刀自刎。何氏听到儿子阵亡、儿媳出事的消息后,急忙赶往现场,不料有一队铁骑掠过,顺手将何氏的右臂砍了下来。与此同时,顾炎武还有一个小弟弟叫子武的也在这次抗清斗争中牺牲了。

顾炎武嗣母王氏的死则显得更为壮烈。在得知清军攻下常熟城的第二天,王氏就决心绝食而死,来抗议清军的暴行。临终前她这样对顾炎武说:

“我虽妇人,深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

这一年,王氏刚好六十岁。顾炎武作了《悲哀诗》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悼念。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对顾炎武的成长起过重要作用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他的嗣祖蠡源公顾绍芾,一个就是他的嗣母王氏。嗣母教给他怎样做人,嗣祖教给他怎样做学问。爱劳动,又博学多才的妇女。在她的未婚夫顾同吉患病辞世后,她未婚守节,十六岁就来到顾家孝敬公婆。关于王氏孝敬公婆,还流传着一个“断指救婆”的故事。

有一次,婆婆突然生了一种奇怪的病,虽然王氏日夜护理,但婆婆的病仍然不见好转,而且病情日渐加重,后来她听医生说需要在熬药的时候加入人的手指头做药引才能治好婆婆的病,她便偷偷地忍痛割下自己的指头。后来婆婆病好了之后很感谢媳妇的精心照料,走上前去想握住儿媳的手,这才知道儿媳为了给自己治病而切去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头,不禁感动得涕泪沾襟。

对待顾炎武,王氏更像对待自己亲生儿子那样慈爱。顾炎武三岁那年曾患痘疮,生命垂危,幸亏王氏的精心照顾,方才保住了性命。

因此,顾炎武在崇祯十年(1637年)将嗣母王氏“未婚守节、断指疗婆”的事迹写成一篇《忠孝事状》上奏朝廷,很快朝廷就专门下旨表彰其“贞孝”,并给予“建坊旌表”的嘉勉。后来王氏在临终前所说的“世世国恩”指的就是此事。也许在现在看来这种“守节”、“断指”并不可取,但在尚“礼”的封建社会中,这便是知“礼”,便是“忠孝”。某种程度上讲,顾炎武对明朝的忠,不就源自于王氏对顾家的忠吗?

顾炎武的启蒙教育应该就是王氏开启的。在顾炎武六岁那年,她教顾炎武读《大学》,还给他讲历史上忠臣义士的故事,刘伯温、方孝孺,这些历史故事深深地扎根于顾炎武幼小的心灵上,使他懂得该做一个刚正不阿、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的人。

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更是一个既有学问又关注社会现实的人,他教导顾炎武要研究有关国计民生的实学,在学术著作中不可抄袭古人,做学问要老老实实,成一家之言。这样的言传身教,对顾炎武成长以后注重经国济世的实学,在学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以及关心国家大事和民族命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家庭和教育背景,顾炎武断然是不会去做清朝的官了。更何况自己的家人又都死在清军的铁骑之下。在料理完嗣母的丧事之后,顾炎武离开了常熟乡下,开始了他数十年的流亡生活。

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他将自己的名字顾绛改成了顾炎武,字宁人。流亡的人,不变的心

抗清失败、江南沦陷后,身背国仇家恨的顾炎武一直流亡在大江南北。他的一首诗《流转》中的“流转吴会间,何地为吾土”正充分流露出了国破家亡的深沉感伤。

虽然这一阶段没有了大规模的抗清斗争,但顾炎武仍然与各种抗清势力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有必要先梳理一下。

南京弘光小朝廷灭亡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顾炎武得知此消息非常振奋,“闻道今天子,中兴自福州。二京皆望幸,四海愿同仇”(《闻诏》)。当时有人向朱聿键推荐顾炎武,唐王随即遥授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并且秘密遣使召他去福州共图大事。这个时候,顾炎武对抗清斗争仍然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的。但是由于战乱频仍,交通阻隔,而且唐王朝廷内部的矛盾重重,所以顾炎武没能去成福建。

与福州唐王政权建立的同时,在浙江又有张国维、张煌言等人拥立的以鲁王为监国的政权。后来这个政权退守到海上坚持了比较长期的斗争。鲁王朱以海曾授以顾炎武兵部司务一职,而顾炎武也曾一度亲赴海上。

此后的三四年间,顾炎武不剃发、不改装,隐蔽在太湖山区读书。这个时候活动于太湖一带的是赤脚张三和吴易的抗清义军,他们都以“白布缠头”,白色成为抗清力量的标记。顾炎武就手执白羽扇,以示与太湖军是同道的,正所谓“遥看白羽扇,知是顾生来”,太湖义军每当看到摇白扇子的人,便知道是顾炎武来了。

在太湖隐居期间顾炎武并没有闲着。他非常关心当时的局势,经常到各地察看形势,打听消息。听到山东农民军丁可泽、谢迁攻克淄川,杀了降清官僚孙之獬,甚感快慰,写下《淄川行》一诗,语言犀利明快;P6-8

序言

他们以“汉臣”自居,他们是被大明王朝抛弃的孤儿。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万岁山自缢身亡,是为“甲申之变”。崇祯帝的“驾崩”宣告了有着二百七十六年基业的大明王朝的覆亡,而李自成则在北京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当起了“皇帝”。只是未等到李自成在北京站稳脚跟,投降了清军的明朝总兵吴三桂便带领着十余万清军对其进行疯狂的反扑,农民军未能击退清军进攻,被迫撤离北京。5月初,清军进占北京,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明亡清兴,江山易手于他族,在混乱中惊魂未定的汉族士人在新政权下很快就面临着自我安顿的问题,是俯首称臣还是自我放逐?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自我放逐于新政权之外,誓不向新政称臣,或积极斗争、反清复明,或埋头著述、不问俗世,这些人被称为明朝遗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7: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