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外文化交流史轶闻趣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魏秀春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第一位取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人是谁;中国的第一辆汽车由谁制造;中国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1953年版人民币为什么交由苏联代印;爱因斯坦曾经来过中国;黄包车是由西洋人发明的;番茄的祖籍地是中国;扑克是中国人发明的;《西厢记》中崔莺莺是外国人;杨贵妃逃到了日本;日本相扑源于中国;中国曾经出现世界首富;越南建筑师设计了明代北京城;端纳在中国做了40年的政治顾问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报酬……本书虽然全是旮旮旯旯的边角史料,但足可以颠覆你的认识。许多内容乍看似曾相识,但仔细阅读又有意外收获,其细节和隐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和《世界历史秘闻轶事》的姊妹篇。内涵广博丰富,图片罕见珍贵,装帧设计考究,是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普及读本。本书选取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问题,取释疑解谜、拾遗补缺的角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质朴生动的文字和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一幅我国与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画卷。范围涉及西学东渐、东学西渐、奥运趣闻、跨国婚恋、文物珍宝、名人轶事、战争轶闻、外交趣事等几乎中外交流的所有重要方面,内容却是历史教科书和一般历史读物语焉不详甚或忽略不计的边角史料。本书视角独特、信息密集、雅俗共赏、意趣横生,即使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发现自己诸多的知识盲点。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目录

考古发现

 大量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在中国出土

 多种文化艺术融合的瑰宝——李贤墓鎏金银壶的出土

 我国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知多少

 中国基督教史上的丰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钱币曾受到阿拉伯的影响

 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了后裔吗

 中国古代铜钱大量外流日本

 西国之宝:玻璃

西学东渐

 最早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中国皇帝

 马戛尔尼的“贡品”

 明末清初西洋历法取代中国旧历

 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与西方舆地知识的传播

 中国的第一架钢琴

 西方钟表制造技术的传入

 西方火器与军事理论的输入

 慈禧太后的“老爷车”与中国的第一辆汽车

 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

 喜欢照相的中国人

 电影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万国禁烟会”在沪召开

 西方护理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西医是如何进入中国的

 西药史话

 鼻烟的传入和鼻烟壶的流行

 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

 中国最早的赛马

 最早乘气球上天的中国人

 西洋人发明的东洋车:黄包车

 上海的百货大楼

 中国芭蕾百年风雨

 魔鬼手贴:“节制生育”观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啤酒的由来

 中国保险小史

 紫禁城里的眼镜风波

 “德律风”趣闻

 骑自行车的真龙天子

 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

 洋酒走上中国皇帝的婚典

 面包糖果趣闻

 汽水的由来

 中国人初尝西餐

 新型建筑材料水门汀

 草帽也是舶来品:盛锡福草帽店

 由天然冰到人造冰

 流泪的树:橡胶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追求时尚娱乐的舞厅

 散发迷人异域风情的咖啡馆

 篮球运动史话

 乒乓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标点符号的引进与推行趣事

 世界语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西式婚礼走进中国

 追悼会的引进

 现代广告在中国是如何兴起的

 中国的第一次时装表演秀

 呼啦圈热是如何兴起的

 环球嘉年华登陆中国

东学西渐

 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西方

 围棋的外传

 中国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

 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端午节:海外千里共佳节

 走向世界的中国豆腐

 走出国门的筷子

 中国失传的古乐器尺八流传在日本

 预防天花,中国“人痘”入西方

 馒头是如何传入日本的

 中国算盘在国外

 中国画对近代西方绘画的影响

 中国轿子在国外

 中国的伞是如何传到国外的

战史珍闻

 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曾经调停中日战争

 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几个日本军人的可耻下场

 “纸片轰炸”:中国空军远征日本

 中国上空的苏联雄鹰——苏联援华“飞虎队”

 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国际纵队”:朝鲜义勇军

 中国空军击毙日军“四大天王”

 《支那事变画报》:日本侵华的自供状

 第一位华人空战英雄为何销声匿迹

 1942—1943年,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外交战

 抗日战争时期各国援华知多少

 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

 纳粹铁蹄下“中国神医”巧救犹太囚犯

 盖世太保枪口下中国女人勇救比利时人

 美国空军的第一位华人女飞行员:李月英

 八路军中的外籍女少校:王安娜

 丧命中国的日军六大将

 志愿军生俘美军黑人连

 抗美援朝唯一的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的战例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零伤亡歼灭一个土耳其旅

名人史话

 越南建筑师阮安与明初北京城的设计建造

 被顺治帝封为“通玄教师”的汤若望

 乾隆皇帝的首席画师:郎世宁

 1834年,“天下第一富”在中国

 北京王府井大街曾经被称作“莫理循大街”

 末代皇帝的英国老师:庄士敦

 不向中国人收报酬的洋顾问:端纳

 一根钻石手杖的故事:格兰特与李鸿章的交谊

 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汤化龙加拿大遇刺

 嘉道理家族的中国情缘

 梅兰芳与爱森斯坦相遇《虹霓关》

 梅兰芳的美国之行

 赛珍珠与中国文学的不解之缘

 赛珍珠与中国女艺人王莹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情谊

 赵元任与罗素的“亲密接触”

 爱因斯坦在上海的三天经历

 南京金银街4号:冈村宁次的藏身之所文物珍宝

 流失海外的文物知多少

 圆明园文物知何处

 “西洋楼”十二生肖头像今何在

 历经一千二百多年风雨的《五牛图》

 《永乐大典》副本的厄运

 恐龙化石悬案

 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

 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

 俄、德、日、英瓜分吐鲁番千年文书

 俄国人掠夺黑水城文献

 青铜宝鼎遇险记

 流失的龟兹舍利盒

 怯卢文遗物的流失

 徐悲鸿的40幅油画遗失之谜

 中国收藏“1851年伦敦世博会全景画”

 南海“海底瓷都”发现始末

 英国首次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图书出版

 我国古代翻译了多少外国书籍

 楚辞在国外

 《贞观政要》跨越国界

 “三言二拍”的早期外文译本

 《水浒传》在世界各地的流传

 《金瓶梅》在海外

 《聊斋志异》在国外的传播

 耶稣会士翻译的中国文献

 耶稣会士所撰介绍中国情况的著述

 古希腊科学著作《几何原本》翻译始末

 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如何传回欧洲的

 《大藏经》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清末译自日本的一部百科全书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译本有哪些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中国翻译最早的法国小说:《茶花女》

 马克思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

 最早记述红军长征的外国著作

 美英作家描述中国抗战的九大漫记

 1947年,《资本论》广告首次登到了《中央日报》上

 中国出版历史最长的日报是由英国人创办的

奥运史话

 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中国武术惊奥运

 第一个取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人

 1936年,中国足球队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

 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趣闻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与国际奥委会

 萨马兰奇见证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中国田径在奥运会上的“零”突破

 中国乒乓球运动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享有“无冕之冠”美誉的中国羽毛球运动

服饰交流

 国外的木屐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吗

 西装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高跟鞋叩开中国的大门

 千娇百媚话旗袍

 中外合璧的中山装

 时尚牛仔服来到中国

 走进中国的列宁装

 苏联布拉基在中国的短暂岁月

 走进中国的另类服饰:乞丐装、松糕鞋和喇叭裤

秘闻内幕

 甘英为什么没有到达罗马

 日本派遣遣唐使意在角逐朝鲜半岛

 景德镇制瓷秘密由法国人传到欧洲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中国士兵

 甲午战争后日本将中国的赔款用于何处

 中国劳工用血汗和生命铸就美国太平洋铁路

 1896年李鸿章抨击美国排华法案

 华工血泪:一战中在法国的中国劳工

 沉冤七十载的华工东瀛遇难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为何访苏

 为防泄密,日本关东军选择“九·一八”侵华

 犹太复国主义者曾经计划在中国东北建立犹太国家

 伪满洲国“外交官”为何救助犹太人

 一位随红军长征的英国传教士的“奇特”经历

 失之交臂:日本人没有找到大庆油田

 新疆军阀盛世才曾是苏共党员

 苏军“红八团”秘密驻扎新疆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制定接纳犹太人的计划

 纳粹德国曾两次派遣神秘探险队进入西藏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曾帮助国民党政府筹造原子弹

 抗战后蒋介石访苏为何未能成行

 第十总队:帮助阎锡山打内战的日军军团

 一个中美和解的绝好机会:1949年司徒雷登差点到了北京

 1950年日本飞行员为何狂炸上海

 1953年版人民币为什么交由苏联代印

 关于来华苏联专家工资待遇的外交谈判内幕

 尼克松的“葬礼外交”为哪般

 日本人如何获知大庆油田的秘密

 美国力阻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

 中法建交内幕:法国军警轰走了台“外交官”

国礼大观

 钟表的故事

 小小纪念章开辟中法建交新时代

 菩萨头像系情缘

 从“小原和纸”到《楚辞集注》——中日建交拾趣

 美国商人霍弗赠送周恩来总理乒乓球拍

 天鹅衔来和平枝:中美解冻历史的见证

 烟盒记载了铁娘子败于小个子

 水晶玻璃镶银执壶:澳门回归的历史见证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苏恢复邦交历史见证

 针灸是如何风行海外的——赠送《中国针灸麻醉法》给尼克松

 银茶碗记载访柬险途

 木雕小老虎镌刻中越深厚情谊

 红铜茶具,中赞友谊的象征

 周总理雪中送炭,恩克鲁玛赠送象牙古城堡台灯

 石雕女头像见证中加不朽友谊

 亚马逊壁毯,中法友谊永流传

 雕花圆盘记载中突建交佳话

跨国婚恋

 漫诉历代涉外婚姻

 清末第一名士的异国恋

 清末名僧的情缘

 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法妻英妾

 一位外嫁洋人的晚清郡主

 第一位与洋妻离婚的中国人

 康有为的异国黄昏恋

 一桩精心策划的政治婚姻

 一个犹太男人和一个中国女人的天作之合

 陆征祥为洋妻而归隐

 蒋百里的异国婚恋传奇

 一对日本姐妹与两位中国书生的恩恩怨怨

 一段感人至深的异国情缘

 蒋介石、戴季陶与一位日本姑娘的三角恋

 一位导致鲁迅兄弟失和的日本女性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早年异国恋情

 19世纪40年代最为轰动的跨国情恋

 刘少奇长子刘允斌的异国情缘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异国情缘

 中国第一例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涉外婚姻

边角史料

 明朝皇帝有多少朝鲜妃嫔

 最早集体定居中国的外国人:古罗马军团

 外国名人谈中国

 林则徐与土耳其

 托尔斯泰钟情中国文化

 历史上中日之间共发生了五次战争

 18+69+13:周总理万隆会议全记录

 历史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与21国部队交战过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对华友好团体

 用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历史上外国对中国有哪些称呼

 世界上哪些国家使用汉字

 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名外国人

历史之最

 西天取经第一人:蔡愔

 乾隆皇帝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

 1907年,中国举办的最早的一次国际汽车拉力赛

 清朝海军海圻号的环球航行

 首次进入西藏的西方人有哪些

 谁是走出国门的第一人

 第一位到哈佛大学任教的中国人

 中国第一个留美学医的女性

 到“西天”去的第一位中国妇女

 清末女作家最早向中国介绍托尔斯泰

 我国最早的《国际歌》译词

 巧骂希特勒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第一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科学家

 中国赴法留学第一人:李石曾

 最早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外国记者

 蒋介石首次出访为何选择印度

 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奖

 第一个获我军将军衔的外国人

 中国专家最早提出比萨斜塔的抢救方案

 世界第一位华裔太空人

 第一位美籍华裔职业宇航员

 第一位从事京剧创作的外国人

 美国名校第一位华人校长

有此一说

 番茄的祖籍地是中国

 扑克是中国人发明的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外国人

 日本相扑源于中国吗

 杨贵妃逃到了日本

 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吗

 苏联特工暗杀了张作霖吗

 鲁迅是被日本医生谋害的吗

 德国军事顾问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无关

 抗战期间日军曾掠走我国大批儿童

 汪精卫是被日本人杀死的吗

 罗斯福没有命令史迪威除掉蒋介石吗

 1945年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吗

试读章节

馒头是如何传入日本的

世界上以馒头为主食的民族并不多,其中的大系还是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方人多喜欢吃馒头这样的面食,除此之外,日本人食用馒头的历史也是很久远的,他们的馒头正是传自中国。

馒头在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的。公元225年,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西南少数民族,七擒七放蛮族首领孟获,从而成功收服南方少数民族。班师回朝来到泸水时,忽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军士报告丞相,诸葛亮于是问孟获,孟获说此水原来就有猖神作怪,来往的人都必须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白牛羊祭奠,到时候就会风平浪静。诸葛亮亲自到泸水边察看,果然看到阴风狂作,波涛汹涌。诸葛亮又急问当地的土人,这些当地人说,自从大军来此,夜晚常听得水里鬼神哭号,从黄昏到天亮,阴鬼无数,在此作祸。孔明寻思道:自蜀军南征,蜀兵与蛮人在此死伤众多,孤魂怨鬼无法消逝,所以在此兴风作浪。土人们说要用四十九颗人头祭奠。诸葛孔明觉得已有无数冤魂,又怎能再杀害无辜。思虑再三之下,他让人宰杀牛马,牛马肉外包上面粉,形状仿照当地人的头,因为那时将这些人称为“蛮人”,故称其为“蛮头”,后来写作“馒头”。今天的馒头就是这么演化来的,分为无馅的馒头和有多种花馅的馒头。

日本的馒头源自中国,其始祖是中国人林净因,他是日本奈良馒头的创始人。日本人尤其是饮食界人士每年都要聚会进行拜祭馒头始祖林净因的仪式。林净因是元代浙江人士,当时有一位叫龙山德见的日本僧人来到中国游历,研习佛法。林净因与他交往密切(另有说林净因拜龙山德见为师)。1350年,林净因随龙山禅师一起东渡去了日本,定居奈良,开始了在他乡谋生的历程。日本人当时还不懂得面粉发酵的方法,林净因便以中国的馒头手艺为生,在馒头里放人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花馅,并在馒头上写上“林”字进行销售。据说他的中国馒头非常受欢迎,林净因还将馒头进献给日本天皇,得到天皇的赞赏,赐给他一名宫女为妻。林净因大喜之日,做了大量的林氏馒头馈赠邻里。有意思的是,以后人们结婚的时候就兴起了送馒头的习俗,预示着好运和喜庆。后来禅师龙山德见去世,林净因一时惆怅满怀,想起以前和龙山在中国的很多事情,思乡之情难以消解,终于在1359年回到了中国。留在日本的妻儿对此也十分无奈,在他走后,他们便继续制作中国馒头以作纪念。他的二儿子惟添盛佑继承了父业,开设了馒头屋,远近闻名。林净因的孙子也曾回到祖父的故土中国学习馒头、点心制作手艺,回到日本后,定居在一个叫盐懒的小村子,不久改姓盐懒。他做的馒头非常出名,称为盐懒馒头。林家几代将中国的馒头作了改动,里面放了适合日本人口味的东西,与中国的白馒头略有不同,不过换汤不换药,馒头的制作发酵技术还是一样的。就这样,馒头这一种好吃的面食在日本逐渐受到欢迎,很多日本人见做馒头卖有利可图,便纷纷效仿,由此中国的馒头在日本流传了下来,直至今日。

中国算盘在国外

算盘,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在算珠上下翻飞、噼里啪啦声中已走过了千年的岁月。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有人甚至将其列为堪与中国四大发明媲美的又一大发明,它被远播到国外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即使在计算机十分普及的今天,算盘也没有被淘汰,仍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因为它灵巧、准确,没有辐射,又不会受到病毒的侵扰,所以被人亲切地称为“绿色计算机”。

算盘是何时何地被何人发明的?因为历史的久远,这一问题已没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了。它由古老的筹算(古人用竹签当作筹码进行计算)演化而来。关于算盘的起源发展目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东汉、南北朝说法。理由是东汉数学家徐岳写过《数术记遗》,里面记载了十四种算术方法,第十三种就被称为“珠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南北朝时北周的数学家甄鸾对此语作过详细解释,据此很多人认为东汉南北朝时已有算盘了。第二种说法是认为算盘起源于唐,流行于宋。理由是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就有一算盘,中日两国的珠算专家将此画面放大,发现这个算盘跟我们现在使用的算盘形状非常相似,可见算盘在宋时已被应用于商业活动中了,而在此之前的唐朝,经济极为发达,算盘源于此时是很可能的。第三种说法是以清代学者钱大昕等人为代表。他们主张元明说。认为元朝中期的时候出现了算盘,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第二十九卷《井珠》中有一很有趣的话,以算盘珠来比喻奴仆们,拨一拨动一动,不像奴婢们初来乍到时那样“不拨自动”,做事勤快,可见,当时算盘已流行于社会上了。到元末明初时,算盘被普遍使用,社会上不断涌现关于珠算的书,比如《鲁班木经》中记载了制造算盘的规格、尺寸,徐心鲁著有《算珠算法》,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更是非常有名。

不论哪种说法正确,可以肯定的是,明清时期,算盘在民间已经非常普及了,这一运算工具简单方便,口诀容易记忆,一般人都可以学会,老百姓用它可以很容易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运算问题。明朝时算盘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家,清代时又传入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今天珠算在日本还很盛行,日本人将从中国传来的算盘作了略微的改动,每一竖档中,上面的算盘珠由两个变为一个,下面的算珠由五个减为四个,并一直沿用到今天。珠算教育在日本一直很受重视,小学中就开有珠算课,珠算考级非常盛行,国内有上万所算盘学校。日本著名的电器公司松下公司还规定员工必须会使用算盘。韩国以及受中国影响较深的东南亚国家中,珠算教育也是很盛行的。中国的古老算盘还走出亚洲,影响到世界上更远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也从日本引进了中国算盘,对这一“绿色计算机”非常喜欢,美国有不少学校接受了珠算教育。其实算盘对一般的计算问题,尤其是加减问题极为实用,计算机中符号、箭头的翻动切换有时很不准确,美国人甚至将算盘运用到高科技领域。美洲的墨西哥也有珠算教育基地,南美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定期的考级。

在这个计算机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孕育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算盘并没有被淘汰,它以灵巧准确、健脑益智、无污染、无辐射的优点得到人们的喜爱,继续发挥着自身威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P115-11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1: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