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道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潘相陈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冯道,一个历史上倍受争议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明哲保身、不忠不义的奸臣;有人说他是乱世英雄、治世能臣。在战乱不断的时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立于不败之地,必有其不同常人之处……让我们翻开本书,一起来品读一下吧!

内容推荐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军阀强权政治的时代。五代的历史,使中国的分裂走向了终点.统一永远是历史的主流。

五代史中的冯道,是一位相当离奇的人物。他历事四朝,三入中书。不管主子是沙陀人、西夷人或汉人,也不管他们是创业或守成之主,他都能够怡然做宰相,左右如意。他也能出使契丹,与“戎王”论道而使之心折。

目录

第一回 借食店演说大背景 仗侠义扶助落难姝

第二回 歇布店书生宴宾客 助酒兴众人谈世情

第三回 夜宿黑店命悬一线 偶遇故人绝处逢生

第四回 皇帝为质岐梁讲和 巨奸逞凶君臣遇害

第五回 日暮途穷冯道投燕 志满意得朱温践祚

第六回 破夹寨李存勖用奇 战蓟北刘守光屠兄

第七回 如晋阳冯道龙归海 战柏乡茂章虎落川

第八回 僭帝号刘守光丧命 宠儿媳朱全忠饮刃

第九回 三义村巡官扶贫弱 莫州城参军惩贪官

第十回 唱筹量沙刘鄂作戏 借箸料敌冯道智取

第十一回 劝称帝冯道逞辩才 灭朱梁存勖登大宝

第十二回 李存勖因骄生荒诞 赵芸娘引史警夫君

第十三回 杀重臣同光帝埋祸 抚乱兵老令公得福

第十四回 辅新君冯可道入相 窥神器李从荣伏诛

第十五回 李从珂弑主登大位 石敬瑭借兵入龙庭

第十六回 事新朝冯可道使辽 入中原契丹主兴兵

第十七回 灭石晋辽主空欢喜 建刘汉知远做嫁衣

第十八回 河山有幸复归明主 吉人无恙远赴西天

试读章节

朱温本是黄巢手下一员大将。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任命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兼同州防御使,是独当一面的统帅级人物。朱温不仅作战勇猛有力,而且很有政治头脑,善于钻营投机。他见黄巢的大齐政权难以维持,便打算利用手中的力量独立开创新局面。

唐僖宗中和二年,朱温用“章邯背秦归楚”的策略,脱离黄巢,向唐室输款。唐僖宗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上天赐朕哩!”当即下诏,授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朱全忠”。

这一年朱温二十七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

此后十年,朱温统帅大军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打灭收服了许多藩镇势力,又助唐室打灭了黄巢、秦宗权两个称帝建号的武力集团,处处表现出对唐室的“忠心”。唐僖宗也投桃报李,对他不断地加官晋爵:节度使、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沛郡侯、吴兴郡王。僖宗的弟弟、昭宗李晔继位以后,又加封东平王。最后一个头衔大得吓人:“天下兵马大元帅、总百揆梁王。”非皇族而封王,在中国封建帝制时代,是绝少出现的。

此时的朱温手握三十万重兵,拥有河南大部和湖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一部分地盘,又把唐昭宗控制在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效法当年曹操的把戏,距登上皇帝的宝座,只差一步之遥了。

另一个是李克用集团。

李克用的先辈属于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西突厥的一个叫沙陀的部落。以朱邪为姓。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唐懿宗时随神策大将军征讨叛乱的藩镇立下军功,被授予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赐姓名李国昌。

李克用自幼习武,尤善骑射,能一箭射中两飞鸟,百步之外射中马鞭,为豪杰叹服。其乳名鸦儿,少年时常随父征战。敌军听说“李鸦儿来了”,往往闻风丧胆。

沙陀部久居内地,汉化程度很深,又保持少数民族骑射勇猛的传统,战斗力较强。唐懿宗有点不放心,把他们迁往大同、云州一带的长城脚下,李克用乘势除掉大同防御使段文楚,自称云州留后,唐廷派兵征讨,却连吃败仗。于是朔州、蔚州及其以北,都成了李克用的地盘。沙陀兵经常南侵,忻州、代州、岢岚、离石诸州,少有安宁。沙陀兵甚至越过太原,到达晋中:太谷。

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时,逃到四川的僖宗有病乱投医,派曾对李克用有救命之恩的大臣带着珠宝玉器召沙陀兵勤王,但李克用率领四万大军,会集朱温等各藩镇,把黄巢逐出长安。

僖宗论功行赏.以“克复京师功第一”授李克用“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从此山西大部都成了李克用的地盘。

李克用不仅是赳赳武夫,也和朱温一样具有政治头脑。乱世造英雄,李克用决心乘机干一番大事业。

黄巢被消灭以后,僖宗加封李克用陇西郡王(实际上又是一个异姓王)。

这是唐僖宗中和四年,李克用时年29岁,也是一条血气方刚的汉子。以后近十年问,李克用扫平好几个不肯臣服于他的藩镇,还曾和朱温激战。实力迅速膨胀,拥有精兵二十万,控制山西大部,河北、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手下有一班骁将谋臣。李克用还爱养义子,见于史书的干儿子就有十多个,有一个后来还当了皇帝。

唐昭宗大顺二年,李克用加爵晋王。36岁的李克用英气勃发,不可一世,形成仅次于朱温的唐末第二大军事政治集团。

除了这两大势力之外,割据一方称雄称霸的还有:

李茂贞。据有陕西中部和甘肃一部。官凤翔节度使,封岐王,这实际也是一个异姓王。他本名宋文通,因破黄巢有功,唐僖宗赐姓李,名茂贞。

杨行密。据有安徽南部,江苏、江西、湖北一部。因平黄巢余部有功,授淮南节度使,封吴王。

王建。据有四川,官四川节度使。

钱镠。据有浙江全境和江苏、江西一部,封越王。后又改封为吴王,俗称吴越王。

马殷。据有湖南大部和湖北一部,授武安军节度使。

王审知。据有福建,官拜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

刘隐。据有广东,官岭南节度使。

高季兴。据有湖北一部。唐廷授他的官衔是“荆南节度观察留后”。

刘仁恭。据有北京和河北北部,官卢龙军节度使。

王镕。据有河北中部。王镕父王景崇封常山郡王,死于唐僖宗中和二年,王镕袭爵时年才十岁,但承祖父辈百年之业(景崇以上四世皆为成德军节度使),富积蓄,为唐累世藩臣。部下辅佐得力,也成一割据势力。

罗绍威。据有河南东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罗父弘信官拜魏博军节度使,封长沙郡王(祖籍长沙)。罗绍威袭父爵。后因助唐昭宗修缮东都有功,晋封为邺王。

试看好端端的神州大地,东起大海,西至岐陇巴蜀,南至岭表,北至长城内外,竟无一块百姓安居乐业的净土,大大小小十几个藩镇割据势力,你争我夺,忽离忽合,连年征战,弄得赤地千里,山河残破,生灵涂炭,私斗尚无已时,中国战乱,至是而极。

现在我们回到天然居面食店。

那青年儒生面带忧伤,一边进餐,一边打量四周,偌大的店堂中,食客稀稀落落。有的餐桌空无一人。店伙计也显得无精打采。用餐者好像也各怀心事,只是默默进食。偶尔有食客进店,伙计的招呼声和“七宝面”的传呼声打破了寂静,显得有点生气。店堂正面墙上陆宣公题书的额匾“天然居”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百年沧桑。

忽然,从后面厅院的雅问里传来女子的哭泣声和男子粗野的斥骂声,那青年儒生和食客们都下意识地把脸转向哭骂声传来的方向。惊疑问,哭泣变成凄厉的嚎叫,夹杂着粗暴的撕扯和欧打。

不大一会,雅间的门被撞开,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子发疯般地嚎叫着从里面飞跑出来,越过庭院直奔厅堂,一个五大三粗的中年汉子在后面紧追不舍,口里还不断地叫骂。那女子奔到青年儒生餐桌旁,慌急中绊了一跤,摔倒在地,中年汉子窜上前,扯住女子头发举拳就打。

“客官!有话好说!大厅广众之中如此动粗,成什么体统?”青年儒生见状急忙立起身来劝阻。

那壮汉见有人阻拦,又见四周的食客聚拢来,便住了手,气哼哼地兀自斥骂:“真他娘的把人气煞!这是我的婆娘,我好言劝她随我回去,她就是不听,可更气的是还来和我撕扯!若不是老子拳脚上有些工夫,早被这小贱人破相了!”

“别听他胡■!”那女子见有人出面干预,便不哭了,爬起来本能地往青年儒生身边靠了靠,“俺和他素不相识,今儿个俺是被泼皮骗到这里来的。只说给俺介绍到一员外家做佣工,不想却是要把俺卖给人做妾,俺死活不干,他们就抓住俺的头发痛打,俺想反正也没有活路,就死命挣脱出来,想找口水井跳下去……”姑娘说不下去了,又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众人打量那姑娘,也就十五六岁的光景,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不像大家闺秀,倒也生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一头秀发虽然凌乱,却青丝如云,也是个百里挑一的美人坯子。淌满泪水的鸭蛋脸儿如雨打梨花似的,惹人怜爱。

儒生遂对那中年汉子一抱拳说道:“在下奉劝这位大爷几句:‘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哪里寻不到一个好女子。这姑娘怪可怜的,看来她也是个烈性女子。既执意不肯,你就是强拉了去,以后也未必安生。说不定闹出人命来,那时大爷人财两空。与其日后后悔,不如今儿个放她一马。再说,论年岁,她的生身之父也不过大爷你这样的年纪,怎忍心逼她为妾!救人一难,胜造七级浮图!P5-7

序言

后周显德元年四月壬戌,汴梁城大小官衙的正门都挂起了白幡。

“是哪个王爷死了?”黎民百姓见了,交头接耳,纷纷打听。按当时丧仪,只有王爷以上级别的人物死了,才有这样的规格。

也就是半个时辰,好事的人就找到了答案:“冯瀛王薨逝了。”

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冯瀛王是谁?大周朝肇建已经三年多了,没听说有这样一位王爷呀?太祖郭威在世时,曾封当今皇帝为晋王。太祖于四个月前晏驾,当今皇上柴荣几个儿子还都很小,没听说哪个封王,况且冯瀛王姓冯,肯定不是皇室成员,若不是有勋劳于国家,哪能晋爵为王?

不多一会儿,新的答案就有了。冯瀛王就是三天前刚去世的当朝太师冯道,瀛王是死后追封,昨晚当今皇上刚下的诏书,并命按王礼安葬。所以京师汴梁的各个大小衙门,今天_早便都挂起了白幡。

于是,街头巷尾,酒楼茶肆,冯瀛王便成了一时集中的话题。

这些议论,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贬多于褒;一种是褒多于贬。

贬多的这一派,当时人极少,就是几个朝廷命官,饱学耆儒。他们的说法是: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冯道却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历任高官,累朝不离宰相、三公之位,还事辽主耶律德光,为太傅,前后侍奉过十个皇帝,简直是个政治娼妓,毫无廉耻,不要脸!

而且此老特别圆滑,八面玲珑,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滑得似泥鳅。在四个朝代为官,而且做的都是位极人臣的大官,这在历朝历代都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圆滑,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在乱世中陶然自处,还作《长乐老自叙》自我炫耀,“孝于家、忠于国、为子、为弟、为人臣、为师长、为夫、为父、有子、有孙,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老而自乐,乐何如之?”简直是个混世魔王!

这一派不否认冯道的个人品德才学。但是“大节已亏,虽复才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冯道视朝代之兴亡,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历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他们心目中的忠臣志士应该是这样:“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败亡则竭节致死。智士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或灭迹山林,或优游下僚。”可是冯道呢,“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兴亡接踵,道富贵自如。”真是奸臣之尤!“君子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岂能以全身远害于乱世为贤哉?”所以对此老应该贬斥。

褒多的一派,多为平民百姓,青年士子。

他们认为,冯道为人清俭宽宏,关心民间疾苦,乐于提携后进,循礼而不泥古,居高官而不凌下,绝对是个忠厚长者。他对于战乱,深恶痛绝,渴望天下一统,和平民百姓的愿望一致。侍奉明君,勇于任事,出谋划策,不避嫌疑,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圆滑。只是昏君当朝,冯道才显得依违两可,那是情势所迫,无须过多地责备他。比干谏纣王,结果被挖心,不但无益于事,反罹杀身之祸,是愚不是智。那些以圆滑责备冯道的达官贵人们,他们自己做得又如何呢?

这一派又说,圣人讲三纲五常,是要所有的人,包括皇帝都要遵循的。孟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要求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首先约束的是君。“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条件是互相的。君没有君的样子,无德无才,专横残暴,凭什么要求臣下无条件地忠于他?所以孟子才说,武王伐纣应该肯定,不能说是以臣弑君,只能说是诛灭了独夫民贼。独夫民贼,人人得而诛之,这就是礼。相反,你还去忠于这样的君,如闻太师之于纣王,那只能说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

自朱温称帝以来,朝代更替之速令人眼花缭乱,至今已历五代,长的十几年,短的几年。每一新朝立,皇帝都下诏任用先朝文武旧臣,无一例外。那些先朝的大臣们,除了极个别的,也无不对新皇迎谒劝进。这成了一股潮流。何独苛求冯道?要说不忠于前朝,首先得追究新朝的开国之君。朱温、石敬瑭、刘知远都是先朝的重臣,石敬瑭还是后唐的驸马爷,但取代先朝的恰恰是他们。若说对前朝不忠.首,先得拿他们问罪。因为当了皇帝,便可置诸不问,反一味苛求不当皇帝的冯道。

说冯道,视丧君亡国未尝以屑意”。这也在指责之列吗?自朱温以来,多昏君暴君,他们就该垮台灭亡。完蛋了百姓们乐还乐不过来呢,岂能不往心里去!以暴易暴,去了一狼,又来一虎,五十步笑百步。凭什么就该往心里去?要说应该往心里去,倒是该想法叫他们赶快完蛋!换上一个能治国安天下的明主。

说冯道是“奸臣之尤”,这真是偏激到了极点,难道他比赵高、费无极、竖刁、易牙、屠岸贾还坏吗?

有一个青年儒生说,别的我不说,就说冯道首撰《百家姓》,开官府雕版印刷九经(诗、书、易、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之先河,即可不朽于世。当今皇帝赐冯道谥“文懿”,封为瀛王,实在有眼光,是圣明之君。

对于冯道的争论,自冯道死后至今一千多年,一直持续不断。

至今也没有定论。

不过,对冯道的褒贬,和时境有很大的关系。

五代之世,对冯道的评价是褒居压倒的优势,贬的声音很微弱。这种状况,冯道去世以后仍持续了上百年的时间。

和冯道同殿为臣的后周宰相范质(后任北宋开国宰相)说冯遒“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贸迁,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范质的话,代表了当时朝野的共同声音。所以才有北世宗柴荣追授冯道为王的诏命;所以才有宋初年撰成的《旧五代史>用了五千多字的篇幅,从正面去歌颂冯道。编撰者薛居正在<冯道传>里写道:“历任四朝,三入中枢,在相位二十余年,以持重镇俗为己任,未尝以片简授于诸侯,平生甚廉俭。”“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宇量深得大臣之体。”这些话说于冯道去世后二十年。

冯道生前为何有如此高的声望呢?

他特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所持原则为“三不欺”:“上不欺于天,中不欺于人,下不欺于地。”而且持之以恒:“贱如是,责如是,长如是,老如是。”“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财”,道德情操确是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他达观而不迂腐,喜提携青年后进:学子们都觉得他可亲,乐意接近他。有一次他去国子监给生员们讲老子的《道德经>,讲毕,叫学生们大声颂读。生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发声。冯道问:“怎么不张口?”一个生员站起来回答:“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生员们都笑了,冯道也笑了。原来《道德经》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冯道的名,可道是他的字。古代盛行避讳,对于皇帝、上级、长辈、师长,是不许直呼其名的。故而学生们不敢开口。

冯道说:“在我这儿没那么多禁忌,尽管放开喉咙读!”生员们这才放心地诵读。

平民百姓也非常怀念冯道,出殡时家家户户为他烧纸钱,纸灰太多了,树上的叶子都变成了青灰色。

冯道的品德高尚,是对他持否定态度的人不可否认的。

然而不到百年,冯道的声望一落千丈。贬斥之声占了压倒优势;褒的声音,反而很微弱了。

首先出来挞伐冯道的是欧阳修。他撰写了《新五代史》,说冯道“视丧君亡国未尝以屑意”,“读《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为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紧接着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中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作。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

胡三省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说得更为激烈:“道之恶泛于纣,祸烈于跖矣!”说冯道比殷纣王还坏,其祸害比盗跖还可怕!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说:“冯道历事四姓十君,视丧君亡国,未尝屑意,方自称长乐老,叙己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可谓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者矣!”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他的著作中写石敬瑭要冯道出使辽国,冯道毫不犹豫,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写到这里,范文澜骂道:“好个奴才的奴才!”石敬瑭视辽主耶律德光为父,甘当儿皇帝,所以范文澜这样说。

近千年也偶有赞许冯道的声音。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王安石说冯道“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明代作《焚书》的李贽甚至称赞冯道:所以“历事五季之耻”,是因为“不忍无辜之民日遭涂炭”。简直把冯道视为耶稣了!

不过,赞许的声音是很微弱的,而且一触及三纲五常,就显得底气不足。

褒贬为何有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自宋代以来,人们的节烈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宋代理学盛行。理学可以说是儒家的极端派,把儒家的三纲五常理念发展到极致。女子“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这时提出来的。

宋以前是不这么严格的。后周太祖郭威,先后娶过四位妻子,即柴氏(柴荣的姑姑)、杨氏、张氏、董氏,都是再醮妇。以堂堂天子之尊,于此并不计较,可见视女性再嫁为平常事,并没有“从一而终”的束缚。

对于大臣,宋以后受理学派的影响,强化其道德观,以做一姓之终生家奴为荣,提倡精忠报国,主辱臣死。冯道这样几家皇帝的奴仆自然就成了反面典型。

如果是春秋战国时代,冯道可能会成为苏秦张仪式的人物。连儒家创始人孔子都去国离乡,周游列国,寻找明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孔老先生那时绝不会提出什么主辱臣死的主张。相反,老先生倒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条件是互相的,不提倡绝对的忠。

这就是时境的不同。

生在承平之世的士大夫,用不着对君主或朝代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唱起“国破死节,主辱臣死”的高调是很容易的。其实根本没有这种危险。

冯道生活的时代就不同了。朝代更换的频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冯道一生所事四朝十帝,合计不过三十一年,平均每朝不到八年,每帝仅三年多。这还没算他事辽的一段时间。如果他生活在清康熙或乾隆年间,其一生仕途只略多于皇帝享国的时间之半,不用说换代了,连易君都赶不上。绝对不会出现“大节有亏”的问题。

五代时文臣武将转向之快成了一种风气,特别是州县两级官员,差不多是原封不动地从旧王朝过渡到新王朝。他们和冯道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冯道的官太高,声望太显著,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欧阳修撰《新五代史》,列入死节传的仅有三人,不是他不想列,实在是找不着。这有欧阳修自己的话为证:“吾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人而已。”

欧阳修也承认:“于此之时,责士以死与必去,则天下为无士矣。”“士之不幸而生其时,欲全其节而不二者,固鲜矣。”

既然如此,又苛责于冯道,欧阳修就自相矛盾。

欧阳修还有双重评判标准。对冯道是一个标准,对靠阴谋和武力坐上龙椅的又是一个标准。他们夺取帝位之前都是前朝或前一个皇帝的臣,其夺取帝位的过程充满了阴谋和血腥。但欧阳修不但不用对冯道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反而为他们作本纪,承认他们的正统地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抛开政治道德方面,冯道也决不是个一尘不染的圣洁。他是个很复杂的人,不论内心世界还是立身行事,都很复杂。

古人说,盖棺定论。对于冯道,是盖棺也论不定。

也用不着强行去定论。还是保持多样性好。

冯道享年七十有三,这在一千年以前是绝对的长寿了。杜甫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

时人赞美他与孔子同寿,良有以也。

要了解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请看《冯道传》。

书评(媒体评论)

五代史中的冯道,是一位相当离奇的人物。他历事四朝,三入中书。不管主子是沙陀人、西夷人或汉人,也不管他们是创业或守成之主,他都能够怡然做宰相,左右如意。他也能出使契丹,与“戎王”论道而使之心折。

——黄仁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5: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