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告诉你一个真西藏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刘伟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简论、报道、纪实、散记等具有客观性质的文学体裁来展现一个真实的西藏。其中的稿件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受采访者的叙述和观点,有些提法、说法还是比较尖锐的,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拉萨各层次人等的真实思想。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西藏”。谣言和偏见掩盖不了西藏的真实。无论人还是“神”,谁也改变不了西藏的事实。西藏,现代化与古老传统共存。西藏,神话与现实共存。书中所思,是作者抱着一片真诚之心对西藏的认识。书中所述,是作者走遍西藏的所见所闻。观点是个人的,但所见却是真实的。

目录

 第一辑 简论

简述西藏历史

 唐代:藏汉关系是联盟关系,藏汉民族开始了交往史

 元代:西藏正式纳人中国版图,成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明代:采用分封制度有效地管辖西藏

 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行使达到完备程度

 近代:帝国主义开始染指西藏

 现代:十七条协议使西藏摆脱帝国主义羁绊,西藏人民获得新生

简论西藏泛神的信仰

 原始的拜物信仰“苯波”

 对英雄祖先的崇拜

 对动物的崇拜

 对神山圣湖的崇拜

 以佛教为中心旋转的世界

 对数字和六字真言的崇拜

 藏传佛教的流派

 现在西藏的宗教现状

达赖喇嘛称谓的由来及其他

重温毛主席关于西藏工作的若干指示

 慎重稳进的方针

 抓好民族和宗教两件大事

十七条协议是如何签订的

 十七条协议是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与中央政府代表共同协商签订的

 十七条协议是达赖亲自派西藏地方要员参加签订的

 关于十七条协议的两个附件

 十七条协议的法律地位不容否定

附录: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十七条协议附件一关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若干事项的规定

 十七条协议附件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执行协议的声明

第二辑 报道

“纽布”亚崩和她的女儿

亚东见闻

西藏农民新形象

沧桑巨变30年——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

藏北草原气象新

在江孜英雄城堡下

藏族少年曲扎群培的心愿

今日西藏妇女

“叫我怎能不歌唱”——藏族记者眼中的西藏

走访古荣乡——访西藏第一个乡级政权

第三辑 纪实

拉萨骚乱纪实(1987)

十七世噶玛巴活佛转世坐床记

 白教教史

 活佛遗嘱

 秘密寻访

 认定灵童

 坐床大典

十一世班禅坐床记

 第一章 大昭寺金瓶掣签认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

 第二章 国务院正式册封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第三章 十世班禅从圆寂到法体入灵塔

 第四章 遵宗教仪轨,密访十世班禅转世灵童

 第五章 达赖境外插手班禅灵童的认定

 第六章 循历史定制,中央派员主持十一世班禅坐床

附一:“金瓶掣签”制设立后达赖、班禅转世及坐床情况一览

 班禅世系

 达赖世系

附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第十世班禅

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逝世后治丧和转世问题的决定

附三:扎什伦布寺祈祷文

 第四辑 散记

回首西藏

在横断山区

 川藏路上

 横断山区行

 茶马古道

沿喜马拉雅旅行

 最早穿越喜马拉雅山的人

 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

 喜马拉雅山系文明一

 喜马拉雅的西部——多种文明的结晶

 喜马拉雅的中部——梵音悠悠的山谷

 喜马拉雅的东部——崇尚自然的秘地

布达拉宫的昨天与今天

拉萨印象

 拉萨的魅力

 拉萨转经路

 拉萨有座关帝庙

 拉萨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试读章节

今日西藏妇女

60年代初,在大型革命舞蹈史诗《东方红》气势磅礴的演出中,藏族演员才旦卓玛以嘹亮的歌喉唱出了刚刚翻身的西藏人民的心声。

而在这8年前,才旦卓玛还挥鞭牧羊在山冈,她作为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一个女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更谈不上走上舞台唱歌。是新西藏打开了她的歌喉,使她从山村走出高原,走向世界,把翻身做主的藏民族的心声,唱给全中国、唱给全世界听。

现在,作为一代西藏的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已是西藏文联名誉主席、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尽管她已年过半百,但仍活跃在国内和国外的舞台上。她那赞美家乡、赞美新西藏的歌永远也唱不完。

才旦卓玛不过是今日西藏妇女命运的一个缩影。

在西藏历史档案馆,藏有这样一幅卷轴布画:画面是象征西藏地形地貌的一个仰卧女魔。据传说,拉萨就是女魔的心脏,当初建大昭寺的动机,就是镇压女魔。直到如今,西藏许多寺庙的密宗殿堂仍是视女子为不吉,严禁女子人内。旧西藏,农奴主占有农奴如是私有财产,女奴的命运更是低下,农奴主可随意欺凌。旧西藏的法典,将人分为三等九级,妇女与屠夫、匠人、猎人列在最低级,命价为草绳一根。妇女无论社会地位贵溅,均不能参与政事。

36年前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在西藏的建立,使西藏妇女有了堂堂正正做人的权利;30年前西藏自治区成立,从法律角度确保了西藏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社会地位。现在,西藏230万总人口中,各族妇女有115万,其中藏族妇女112万。西藏妇女中有了厂长、经理、法官、警察、律师、医生和工程师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她们广泛参与了新西藏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新西藏作出了贡献。

次仁卓嘎,是西藏目前19500多妇女干部中的一位。这位有“当代西藏医疗卫生活字典”之称的藏族女干部,当了20余年的西藏卫生厅领导。她感慨地说,旧西藏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生孩子都只能生在羊圈里,没有起码的卫生条件。孕产妇死亡率为5%,婴儿死亡率为43%。现在,新西藏建立了遍布全区的医疗卫生网,拥有各类医疗机构1200个。拉萨市新法接生率已达100%,今日西藏妇女的平均寿命已由过去的36岁提高到现在的65岁。而联合国提出的2000年世界妇女平均寿命恰恰也是65岁。

而今,旧西藏的女佣次仁卓嘎,作为新西藏的自治区副主席,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参与西藏政务的最高决策和领导工作。当记者祝贺她被选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时,次仁卓嘎笑着说:“这是我个人也是西藏妇女的荣幸。我将带着西藏姐妹们的重托,让世界了解西藏妇女今非昔比的情况。”

西藏地毯行业有三个女强人,其中一个也叫次仁卓嘎。

记者来到八廓街里的城关区地毯厂,车间里,藏族女工们有节奏地穿梭引线,有人在轻轻唱着西藏民歌。在一台木质织机前,20岁的女工曲珍双手飞舞,纺织彩线,站在一旁的厂长次仁卓嘎指点曲珍用木槌把织毯敲结实。次仁卓嘎对记者说,她的工厂,看来今年产值要比去年翻倍。她自豪地说:“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由于是纯正的西藏手工地毯,生产多少,客商就要多少,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等11个国家和地区。”

3年前,由城关区综合厂分离出来的地毯厂,当时负债达70多万元。3年后的今天,由职工选举的厂长次仁卓嘎不负众望,不仅使濒临倒闭的集体性质的地毯厂,还清了所有的债务,产值也增加了3倍。问到她是怎么做的,身着藏式夏装的次仁卓嘎笑一下说:“很简单,就是实干。手上抓生产,心中有市场。”次仁卓嘎先后去过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尼泊尔,了解国内国外行情,学习内地地毯同行的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城关区地毯厂产值74万元,1993年产值¨3万元,去年产值达到136万元。城关区地毯厂设计生产的四幅《山水龙云》藏毯,还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见记者采访次仁卓嘎,工人们无不交口称赞她是一位“好当家”。三年前,女工们月工资不过150元,现在每月按劳按质可收入500元,多的还可拿到900多元。全厂160多名职工,98%是女工。当过织工的次仁卓嘎为女工着想,在厂里办起了幼儿园,不仅管孩子一日三餐,还请了一位老师,教孩子们识字唱歌。厂里有了积累,想给次仁卓嘎买辆小车,次仁卓嘎说,“我不能为自己舒服乱花集体的钱。”作为自治区六届人大代表的次仁卓嘎,至今还和工人们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1990年5月9日,是藏族登山女运动员桂桑永生难忘的一天。在中、美、前苏联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经过艰难的攀登,桂桑作为唯一的女队员、作为一个有4岁孩子的藏族母亲,终于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眼前,白云飘逸,万山如浪。农奴的女儿桂桑一览众山小,顿生豪迈气。在珠峰山顶呼啸的寒风中,桂桑双手举起了猎猎声响的五星红旗,眼泪禁不住顺着她那被紫外线灼伤的脸颊流下来。自从1974年她参加西藏登山队,她就梦想把世界最高峰踩在脚下。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桂桑,成为继潘多之后,第二个登上珠峰的中国女性。

4年以后,来自中、奥、匈、波、美等9个国家的国际女子登山队,向8020米的希夏邦玛峰挑战。在这次难度很大的不携氧登山中,已有两个孩子的桂桑再次成功地登顶,成为我国唯一的登上过两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性。现在,桂桑是国际级登山运动健将,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女杰。她成为当代西藏妇女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沿雅鲁藏布江记者驱车去有“西藏粮仓”之称的山南。雨后的原野,空气清新,路旁田地的青稞小麦,绿浪起伏,一些拔草的村妇直起腰来,向我们微笑招手。在自治区妇联的推动下,西藏妇女广泛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活动。4年来,山南2万多妇女通过扫盲夜校和扫盲班而脱盲。记者去年到林芝地区的邦纳村采访时,村长坐着手扶拖拉机进县城,到妇联请老师给村里的妇女办夜校扫盲,妇女积极的学习热情,使得村里的老少爷们也来旁听。在江孜县采访时,正赶上县里给农村妇女办农技培训班。据县妇联同志介绍,江孜85%以上的农村妇女已掌握了“农业八条”和“牧业六条”等农牧科技推广措施。西藏972个乡(镇)均已建立了妇联组织,早在60年代初,西藏各级妇联就广泛地在农牧区开展了妇女扫盲和实用技术学习活动。1991年,参加“双学双比”的妇女有5万多人,去年则达到15万多人。许许多多的农村妇女能看书识字,学会了记账写信,掌握了基本的科学养殖、科学种植和民族手工生产等实用技术。山南洛扎县嘎波村的安子,自学成才,远近闻名。这个土生土长的藏族村妇,迷上了农业科技。她整日泡在自家的承包田里,作良种试验,几年下来,培育出了五类优质良种,其中“安子一号”冬青稞良种,成为山南农民的抢手货。

在藏北草原一户牧民的帐篷里,一位身穿短风衣的女记者就地而坐,在膝上的笔记本上飞快地写字,外面细雪霏霏,伴着风力发电机叶片转动的嗡嗡声,传来暮归羊群的叫声。作为藏族第一代女记者,白玛乔说:“我的笔再快,也赶不上农牧区的变化快。”

白玛乔是林芝一个农民的女儿,她比当农民的父母幸运的是,赶上了西藏的新时代。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以后,白玛乔做了20多年的西藏日报记者,前后采写过2000多篇新闻报道,她目睹并记录了当代西藏进步发展的过程。也许是林枝茂盛的森林和清丽的山水,赋予了她灵感,也许是身上农民的血液和父母的教诲,她以流畅的文笔,多角度、多体裁的报道,很快在西藏新闻界出了名。白玛乔的笔触多指向农牧区,她说:“西藏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农牧区的变化,尤其是农牧区妇女。过去,西藏妇女处在社会最低层,终身只有两件事:就是劳动、生孩子。新西藏真正赋予了西藏妇女做人的权利。”和白玛乔一样做记者的藏族女性很多,如新华分社的央珍、西藏日报的益西措姆、广播电台的白玛拉珍、电视台的白央。电视播音员央宗,形象端庄,普通话讲得非常标准。除了日常播新闻节目,她还参加过许多电影、电视剧的藏语配音。白玛乔现在是西藏日报记者部的副主任,领导着几十个男女记者。她说:“现在从人口看,西藏妇女占西藏总人口一半以上;从承担的社会事务看,西藏妇女也真正起到了半边天作用。”

记得两年前,四川人的餐饮业在拉萨红红火火地发展,28岁的拉萨姑娘达珍打出了“藏餐”牌。她在拉萨饭店街对过开了一家藏餐馆,餐馆的藏族女厨师巴桑可做出地道的34种藏菜,餐馆生意兴隆,不仅老外,连内地来拉萨的客人也常光顾达珍的藏餐馆。就在北京、广州等地兴起时装表演热时,拉萨一些年轻姑娘也自发地成立了时装表演队。当时装队的藏族姑娘第一次在三星级的拉萨饭店作时装表演,展示经过改进的藏式女装,来世界屋脊旅行的欧美游客惊讶地发现,传统与现代的拉萨结合得是那样紧密。外地人走在八廓街头,免不了要受到身上挂着、手中拿着各式西藏手工艺品的藏族女贩的包围。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这些来自西藏各地的妇女,都要紧缠着你,用简单的英语跟你讨价还价,兜售她们的商品。据权威资料,仅拉萨市,就有女性个体工商户2000多户,占全市工商户的40%。夏日的一天,记者漫步拉萨街头,进到一家“尼威卡时装”店,店主是26岁的拉萨姑娘卓玛,她衣着人时,热情地向顾客展示自己设计的服装。她说:“拉萨人现在更爱美了,更讲究了,时装备受年轻女性青睐。”当问及销售情况,卓玛爽快地说:“还不错。改革后的藏式女夏装很好卖,当然,从广东、上海等大城市进的时装也受欢迎。”

去年初夏,美丽的奥地利举办维也纳艺术节,组办者专门邀请了中国西藏的艺术团。当身着藏裙的才旦卓玛微笑着走上舞台,台下就响起了掌声。一曲古典的西藏“朗玛”唱毕,台下掌声再次轰然而起。奥地利观众不仅欣赏到精彩而地道的西藏艺术,而且也从才旦卓玛身上看到了西藏女性的风采。

(1991年)

P108-112

序言

每逢周六,我都习惯睡懒觉。但这个周六,天未亮,我就起来了:前一天,也就是2008年3月14日,在拉萨发生的暴力犯罪事件让我彻夜难眠。

记得我第一次到西藏时,拉萨还是个3万来人的一小城。八廓街的大街小巷全是土路,晴天尘土扬,雨天地泥泞。一条土道通向高大的布达拉宫,路两侧,多是机关单位白花花的铁皮顶平房。少年的我和藏族伙伴在八廓街迷宫一样街巷游荡的情景时时浮现,嬉笑之声清晰在耳。

我在西藏生活和工作了26年,热爱那里的一切,那片高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虽已离开,但和朋友们只要谈起西藏,都如数家珍,为那里每一个细小的变化而兴奋,而鼓舞,而欣慰。

的确,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西藏”,境外各种人士谈论的“西藏”,媒体上的“西藏",每个旅游或访问西藏归来者心目中的“西藏”,均有不同。但无论如何,谣言和偏见掩盖不了西藏的真实;无论人还是“神”,谁也改变不了西藏的事实。

的确,对于称为“西藏三大领主”的达赖喇嘛、上层达官贵人和高级僧侣来说,旧西藏是他们的“天堂”:他们占有全西藏95%以上的财产、耕地、草原、牲畜和林地。但对西藏的穷苦百姓来说,则是“地狱”:西藏95%以上的百姓是三大领主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可以随意被买卖、被交换、被占有;90%以上的百姓是文盲和半文盲,90%以上的百姓没有自己的住房,西藏高耸的布达拉宫与八廓街边缘那些低矮的土屋,便是农奴主与农奴社会地位鲜明反差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西藏原有的“神’’和三大领主,背弃了他们的“子民”,逃离祖国,寄人篱下。西藏广大的农奴们选择了民主改革,推翻原有的封建农奴制度,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六、七十年代的拉萨,藏汉民族和谐相处,真诚相待,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愉快。到了80年代,中央政府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加大支援西藏建设发展的力度。1984年中央在全国对西藏实行了“五个率先”:率先免除了农业税,率先在中、小学实行“包吃、包住、包学费”,率先在城乡实行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农牧区实行免费医疗制度,率先实行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84年以来,中央还在西藏实行了两个长期不变政策:“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长期不变。”1985年以来还相继落实了一大批全国援藏工程项目。但是,西藏刚刚迈开现代化的步伐,就遭到境外达赖集团的破坏。1987年和接下来的几次拉萨骚乱,震惊了全世界。

此时的达赖集团,除了仍然梦想回到他们那个由极少数农奴主主宰一切的“天堂”以外,已沦落为仰西方反华势力之鼻息、分裂中国、遏止中国的棋子。而此时的中国,已非清末民初之懦弱中国,境外分裂势力的目的不可能达到。不过,却也达到一小点目的,那就是破坏了西藏社会的和谐稳定,让帝国主义分子在20世纪上半叶制造的、原本子虚鸟有的“西藏问题”,沉渣泛起,被西方反华势力当做一张牌来使用。

从1959年达赖集团逃离西藏,他们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为保护西藏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的文化,为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境况,除了干扰和破坏,从没有做过什么有益的事情,何以有资格谈西藏的人权和现状?

中国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为保护西藏正常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传统的文化,为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境况,倾注心血,给予财力之巨大,其胸怀之包容,足以令世界上最为发达、自诩为最民主的国家所汗颜。

在那个难眠之夜,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的事情令我心痛又愤怒。

心痛的是,拉萨的宁静和魅力被破坏,那片世界级的旅游净土被“污染”,西藏社会发展的脚步再次被迟滞,当地普通百姓的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愤怒的是,达赖集团和西方国家反华势力沆瀣一气,谎言惑众,诋毁中国西藏社会经济伟大的进步。更甚的是西方许多主流媒体竟然颠倒黑白,以谣言为新闻,把偏见当真理,不择手段抹黑现在的新西藏。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都信奉做人要诚实的道德准则;无论哪个媒体,都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也将真实视为生命。

我们就看看一个真实的西藏吧。

承蒙新华出版社之约,我将最近和以前在西藏写的一些文字加以整理,交由他们出版。有些简论,是前些年写的,一直没有发表过。简述西藏历史一文,是因为拉萨“3·14事件”发生后,我给好几个单位讲西藏问题,就拿来做了讲稿。也因为这个事件,我在前几日急就章写了《十七条协议是如何签订的》、《重温毛泽东关于西藏工作的若干指示》等文章。1987年写的《拉萨骚乱纪实》,采访量极大,由拉萨著名的藏族作家嘉措和我一起采访,他帮助翻译。我完成稿件后,提交自治区有关负责人审稿。过了一段时间,才首次在《西藏文学》杂志发表。稿件中原汁原味地采用了受采访者的叙述和观点,有些提法、说法还是比较尖锐的,但却真实反映了当时拉萨各层次人等的真实思想,送审时,我坚持保留了下来,一得感谢嘉措,他的翻译准确而有文采,二得感谢有关领导以开明而宽容的眼光通过了稿件。1996年,内蒙古出版社的常青打听到我参与了十一世班禅坐床活动,了解一些“内幕”,她约我写篇东西。亏得我参与采访时,注意搜集资料,很快就写成了这篇纪实。我在西藏当记者,几乎走遍西藏高原,以报道新西藏为己任,写的稿件中以消息类居多,也有一些通讯和专访。此书选用了一些通讯,真实反映了西藏发展的一个侧面。

现在的西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准与内地发达城市相差无几。在那片高原上,尽管西藏的现代化步伐很快,但至今仍保留着多样性的文化特色,保留着众多的寺院,保留着世界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从民间说唱、藏戏、民族歌舞,到佛事活动、各种民间和宗教的节日,随时都能在西藏看到,而且成为西藏高原特别的一道风景线。

我这样写道:西藏,现代化与古老传统共存;西藏,神话与现实共存。

书中所思,是我抱着一片真诚之心对西藏的认识;书中所述,是我走遍西藏的所见所闻。观点是个人的,但所见却是真实的。

2008年5月9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