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散文
(一)咏史集
炎黄颂
“我是炎黄的子孙。”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
是的,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国人都会自豪地这么说。然而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的?给后人到底留下了什么?这倒是个大题目,是永远值得每个活着的华人探究和深思的大题目。
在那遥远遥远的古代,黄河一带居住着两个部落,一个姓姜,他们的领袖叫炎帝;另一个姓姬,领袖是黄帝。
炎、黄二帝与后来的帝王不同,他俩只是部落的领头人,没有任何特权,生活待遇也和一般人相同,是个地地道道的普通百姓,但他们所吃的苦头比同伴要大得多,而贡献远远超过大家。大家为了报答,把他们尊为神。神话也就随之产生了。
大约在七千年以前,生产劳动还处在原始阶段,木棒、石器为主要工具,谷物以天然野生为主,那时候人们生活艰难,寿命短。炎帝被推举为部落首领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让全部落人吃得好一些,便决意钻研农作物的栽培,试图在耕稼上闯出一条路子。于是跑遍了大河两岸,采集了许许多多的野生禾谷,他的部落里种植了各类不同的作物,从中加以选择、人工培植,经过反反复复的试种,他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栽培方法。由他培育出来的粟,比野生的粒大,有香气。人们非常感激,把他尊为耕稼英雄。
当然,炎帝对农作物的研究,虽有成果,但仍然是初步的,而他的子孙更发奋,成就更显赫。一个叫姜螈的女子,一次在野外收集蔬菜种子时,踩着一个巨人的脚印便怀了孕,孩子生下来,姜螈不敢要,把小婴儿抛到丛林里,几天过去,小婴儿没死,又将他甩到冰冻上,几天过去,小婴儿仍活得好好的,姜螈觉得奇怪,只好抱回来收养了,取名叫弃,丢弃的意思。谁知弃并非凡胎,几岁就精通农业,他播撒下的禾麦,行距整整齐齐,禾苗肥壮,颗粒饱满穗子长,吃起来香喷喷的;而瓜果只要经他的手,果实多而大,吃起来甜丝丝的。他还掌握了精加工的技术,精加工之后的麦粉更细,白花花,可口好吃。由于他的努力,农作物的栽培和谷物加工技术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感激他,上帝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弃封为农神。
另一个部落的领头人黄帝是位治水专家。
古代的河流没有固定的水道,每到雨季,山洪暴发,一遍汪洋,淹死人很多,庄稼沉入水底。黄帝就领着大伙在河流的两侧筑起了大堤,洪水果真被分流了。人们感激他,称他是治水英雄。
当然,黄帝筑堤御洪成果显著,但河堤经常缺口,水患仍然频繁。迫使他的子孙更发奋,成就更显赫。一个叫修己的妇女,怀孕三年多,肚子里的孩子生不下来。这年正遇上大水,人们只能以野生的薏苡(药玉米)充饥,她自然也不例外,而她吃了薏苡之后,肚子疼痛不止,便责怪已经死去多年的丈夫,叫人把丈夫鲧的尸体挖出来,可是也怪,鲧死了三年没腐烂,肤体完好,修己更觉得奇怪,要人把鲧的尸体剖开,看个究竟,当鲧的躯体被剖开时,鲧的儿子禹也就同时出世了。禹自小善于耍水,熟悉水的流向,长大后,他继承祖辈,决心治水。提出疏导法的理论,他的主张得到人们广泛的支持,于是他就带领人们开沟挖渠,风里来雨里去,处处走在别人的前头,治水十三年,禹三次路过家门却没进家。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神物应龙相助,所有水路都开通了,洪水分别被引入了一定的水道,从此水患被治服了,人们可以在黄河两岸的大平原上定居下来。大家感激他,称之为“大禹”,上帝也很敬佩他,封他为水神。
七千年过去了,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飞跃,大农业、大水利的电机化、科学化。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更没忘记炎、黄及其他们的有作为的子孙,还时常加以赞颂,甚至把他们奉为神,当作社稷来祭祀。可见炎、黄的功绩是何等伟大啊!尤其他们能在那极其低劣的条件下,不计较个人安逸,依靠本部落的百姓,努力拼搏,造福于后代,的确值得国人自豪的,当然自豪不能算是个孝子贤孙,那么,只有继承祖先留下的奋斗精神,沿着他们开创的事业,努力地去发明,去创造,为繁荣中华贡献一切,才能真正算是炎、黄的子孙啊!炎、黄精神万古!
P4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