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季羡林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现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他虽已长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个笑容,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1948年12月中旬。是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此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北平城,然而城内人心并不惶惶。北大同仁和学生也并不惶惶;而且,不但不惶惶,在人们的内心中,有的非常殷切,有的还有点狐疑,都在期望着迎接解放军。适逢北大校庆大喜的日子,许多教授都满面春风,聚集在沙滩孑民堂中,举行庆典。记得作为校长的适之先生,做了简短的讲话,满面含笑,只有喜庆的内容,没有愁苦的调子。正在这个时候,城外忽然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大家相互开玩笑说:“解放军给北大放礼炮哩!”简短的仪式完毕后,适之先生就辞别了大家,登上飞机,飞往南京去了。我忽然想到了李后主的几句词:“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我想改写一下,描绘当时适之先生的情景:“最是仓皇辞校日,城外礼炮响隆隆,含笑辞友朋。”我哪里知道,我们这一次会面竟是最后一次。如果我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的话,我是含笑不起来的。

从此以后,我同适之先生便天各一方,分道扬镳,“世事两茫茫”了。听说,他离开北平后,曾从南京派来一架专机,点名接走几位老朋友,他亲自在南京机场恭候。飞机返回以后,机舱门开,他满怀希望地同老友会面。然而,除了一两位以外,所有他想接的人都没有走出机舱。据说——只是据说。他当时大哭一场,心中的滋味恐怕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适之先生在南京也没有能待多久,“百万雄师过大江”以后,他也逃往台湾。后来又到美国去住了几年,并不得志,往日的辉煌犹如春梦一场,它不复存在。后来又回到台湾,最初也不为当局所礼重。往日总统候选人的迷梦,也只留下了一个话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后来,不知怎样一来,他被选为“中央研究院”的院长,算是得到了应有的礼遇,过了几年舒适称心的日子。适之先生毕竟是一书生,一直迷恋于《水经注》的研究,如醉如痴,此时又得以从容继续下去。他的晚年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可惜仁者不寿,猝死于宴席之间。死后哀荣备至。“中央研究院”为他建立了纪念馆,包括他生前的居室在内,并建立了胡适陵园,遗骨埋葬在院内的陵园。今天我们参拜的就是这个规模宏伟极为壮观的陵园。

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杜甫有诗:“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我现在是“焉知五十载,躬亲扫陵墓”。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自己已经到望九之年,距离适之先生所待的黄泉或者天堂乐园,只差几步之遥了。回忆自己八十多年的坎坷又顺利的一生,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了。

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一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别的人先不说了,只谈我自己。关于才能一项,再自谦也不能说自己是白痴。但是,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这一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谈到勤奋,我自认还能差强人意,用不着有什么愧怍之感。但是,我把重点放在第三项上:机遇。如果我一生还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话,主要是靠机遇。机遇的内涵是十分复杂的,我只谈其中恩师一项。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根据老师这三项任务,老师对学生都是有恩的。然而,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

我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机遇,就是我一生碰到了六位对我有教导之恩或者知遇之恩的恩师,我不一定都听过他们的课,但是,只读他们的书也是一种教导。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读过陈寅恪先生所有的已经发表的著作,旁听过他的‘‘佛经翻译文学”,从而种下了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的种子。在当了或滥竽了一年国文教员之后,由于一个天上掉下来的机遇,我到了德国哥廷根大学。正在我入学后的第二个学期,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调到哥廷根大学任印度学的讲座教授。当我在教务处前看到他开基础梵文的通告时,我喜极欲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难道这不是天赐的机遇吗?最初两个学期,选修梵文的只有我一个外国学生。然而教授仍然照教不误,而且备课充分,讲解细致。威仪俨然,一丝不苟。几乎是我一个学生垄断课堂,受益之大,自可想见。二战爆发,瓦尔德施米特先生被征从军。已经退休的原印度讲座教授西克,虽已年逾八旬,毅然又走上讲台,教的依然是我一个中国学生。西克先生不久就告诉我,他要把自己平生的绝招全传授给我,包括《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千传》,还有他费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解读了的吐火罗文,在吐火罗文研究领域中,他是世界最高权威。我并非天才,六七种外语早已塞满了我那渺小的脑袋瓜,我并不想再塞进吐火罗文。然而像我的祖父一般的西克先生,告诉我的是他的决定,一点征求意见的意思都没有。我唯一能走的道路就是:敬谨遵命。现在回忆起来,冬天大雪之后,在研究所上过课,天已近黄昏,积雪白皑皑地拥满十里长街。雪厚路滑,天空阴暗,地闪雪光,路上阒静无人,我搀扶着老爷子,一步高,一步低,送他到家。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现在我真觉得,我身边的老人就是我的祖父。他为了学术,不惜衰朽残年,不顾自己的健康,想把衣钵传给我这个异国青年。此时我心中思绪翻腾,感激与温暖并在,担心与爱怜奔涌。我真不知道是置身何地了。P2-4

目录

代序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编者前言

回忆师友  净化灵魂

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扫傅斯年先生墓

晚节善终  大节不亏--悼念冯芝生(友兰)先生

回忆汤用彤先生

记周培源先生

回忆王力先生

悼念曹老

哭冯至先生

悼念周一良

悼念邓广铭先生

忆念郑毅生先生

记张岱年先生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悼念马石江同志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悼念沈从文先生

回忆梁实秋先生

悼巴老

痛悼钟敬文先生

痛悼克家

我眼中的张中行

悼许国璋先生

寿作人

寿寿彝

悼念赵朴老

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悼念姜椿芳同志

钦佩的人:文是梁漱溟,武是彭德怀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圣严法师

石景宜博士

"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鸿爪踏雪泥"

三个小女孩

难忘的一家人

室伏佑厚先生一家

郑午楼博士

东方文化书院和陈贞煜博士  133

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  137

品学评人  博采众长

《胡适全集》序--还胡适以本来面目

《汤用彤全集》序

《汤用彤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

诗人兼学者的冯至(君培)先生

我与李慎之先生商榷

思想家与哲学家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读后感

科学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敦煌吐鲁番学

《敦煌佛画》序言

《饶宗颐史学论著选》序

治学四法

我和《大公报》

《家庭中的泰戈尔》中译本译者序言

在北大外院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书面)

读《人生宝典》

《人生箴言》序

《畅谈东方智慧》序

我读《蒙田随笔》

《周林文集》序

范曾《庄子显灵记》序

读《敬宜笔记》有感

空谷足音

欢呼《芬芳誓言》

《透过历史的烟尘》序

《胡隽吟译〈学术论文集〉》序

《南国华声--周颖南创作四十周年》序

追求一个境界--漫谈梁衡的散文

《长歌当啸》序

《重返巴格达》序

大放光明

病房里的感受

李恒进大夫

《牛棚杂忆》(节选):"文革"中,那些形形色色的人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千钧一发

劳改的初级阶段

大批斗

太平庄

余思或反思

序言

为了更进一步继承和发掘季羡林先生的精神财富,充分合理地掌握、利用和开发季老的文献资源,使之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编选了4本新的关于季老著作的专辑,即《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事儿》《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事儿》《季羡林说清华那些人》。这4本专辑再次向广大读者展示大师的独具魅力的风采,树立大师的不可磨灭的形象,从而对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总之,大师的资源共享,大师的资源乃天下之公器,应该适时无条件地将其回馈社会,以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

季羡林先生一生治学和求学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北大、清华度过的,这部专辑以两校为切入点,选取特定的视角,通过世纪老人生动真实的回忆,追溯北大清华流年岁月,描述风流韵事,月旦骚人墨客,进而唤起社会各界,尤其广大青年学子以及其他立志成才者的关注,使其“以人为镜知得失,以史为鉴明利害”。总之,这4本专辑力求做到立意新颖,主题鲜明,浅近简约,通俗易懂,聚焦热点,针砭时弊,贴近广大读者尤其青年学生及其家长,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成为人手一册的“启蒙书”。

本着绝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原则,这4本专辑综合分析季老一生在北大、清华的活动经历和特点,查阅研读季老与此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忠实原著,切中主题,采用已被证明最受读者欢迎的季老知人论事、纵谈学苑风情的作品,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他所亲历的北大、清华的人和事儿,以使广大读者留下余思或反思,全面准确地评判和阐示季老的道德文章,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大师的风采。

这4本专辑所选部分文章,比如,与中央领导人的谈话、在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与有关人士的谈话、答记者问、贺信、题词等,尚未见于已出版的季羡林著作,亦即首次公开选用和发表。

这4本专缉所节选的几部重要回忆文集,比如,《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学海泛槎》《病房杂记》等,曾为畅销书,具有自传性质,故事性强,史料价值高,既能突出主题思想,又能引起读者密切关注,备受欢迎。

下面,将本专辑的内容做以简单介绍: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是季老回忆追述堪称学界和文坛的名人。季老曾说:“怀旧能净化人们的灵魂,能激励人们的斗志。”他是以羡慕、赞赏和学习的笔触描绘的,又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的。在这些名人中,既有他的长辈、老师和学界文坛耆宿,又有他的同学、同事和各界朋友。其中,有的曾因“历史问题”受到打击迫害和不公正的待遇,季老则主持正义,坚持原则,敢于为他们“说几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者可以透过季老对其师友的回忆、评说,回到历史中去,结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文化和学术巨匠,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

季老承认,从严格意义上讲,他的恩师只有六位,中外各占一半。从这些回忆文章中,读者可以理解到,他是从道德和文章两方面讲的,有时往往更侧重于后者,即侧重于他们的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在此方面,那些老先生的水平堪称一流,炉火纯青,从季老的讲述中又可辨出他们的谦虚谨慎、和蔼可亲的面影。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许多老先生则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有时妙趣横生,逗煞人也。

2007年7月,季老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要想达到个人和谐的境界,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良知和良能,知是认识,能是本领。良知是基础,良能是保障,两者缺一不可。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方能和谐。良知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他是个人和谐了,而每一个人和谐了,那整社会也就和谐了。”

季老对良知所概括出的八个字中,“尊师重友”则占了一半。从季老的回忆文章中,看他如何以身示范,敬爱师长,奖掖后学,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这对广大读者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4本季羡林专辑即将出版之际,我们由衷感谢季承先生的大力支持,亲自书面授权并发表了重要的意见;感谢金城出版社领导的远见卓识和高度重视,感谢为本书出版做出辛勤努力的所有朋友。

季老逝世后编选出版这样一部专辑,意义固然深远,但难度较大,而我们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其中定有许多纰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教。

胡光利姜永仁

2013年11月1日

内容推荐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是季老回忆追述堪称学界和文坛的那些名人。季老曾说:“怀旧能净化人们的灵魂,能激励人们的斗志。”他既以羡慕、赞赏和学习的笔触描绘,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在那些水平堪称一流,炉火纯青的名人中,既有他的长辈、老师和学界文坛耆宿,又有他的同学、同事和各界朋友。从季老的讲述中依旧可辨出他们的谦虚谨慎、和蔼可亲的生动面影。文中,许多老先生平易近人,不端架子,有时妙趣横生,逗煞人也……

《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由季羡林编著。

编辑推荐

在《季羡林说北大那些人》(作者:季羡林)中记述的人都堪称名人,是以羡慕、赞赏和学习的笔触描绘的,又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的。在这些名人中,既有季老的长辈、老师和学界文坛耆宿,又有他的同学、同事和各界朋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读者可以透过季老对其师友的回忆、评说,回到历史中去,结识中国近现代许多文化和学术巨匠。读者可以透过季老对其师友的回忆、评说,回到历史中去,结识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文化和学术巨匠,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6: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