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众经济学/牛津通识读本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印)达斯古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作序推荐:作者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学家般的准确语言,写出了我多年来想写而未能写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史、市场、作为制度的Science和Technology、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社会福祉和民主政府等。

内容推荐

两个女孩子居住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她们的生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同,又怎么会仍然如此不同?为什么某些人的生活(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是那么富有,而有些人又是那么贫困?

本书作者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学家般的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

目录

前言

引言

1 宏观经济史

2 信任

3 社区

4 市场

5 作为制度的Science和Technology

6 家庭和企业

7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8 社会福祉和民主政府

后记

索引

英文原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宏观经济史

我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要理解贝基和德丝塔的生存状态,那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去揭示,她们的家族是通过何种途径继承了现有的状况。这也正是经济史的核心内容。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如果足够大胆,我们就可以把眼光放远一些,上溯到11,000年前,人们在新月沃土北部(大概在现在的土耳其东南)开始农耕的时代,试着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许许多多在贝基所处世界的形成过程中曾经起到日积月累的促进作用的创新和实践,并未在德丝塔的世界中出现,或者并未能充分影响德丝塔的世界。

学者们也已经试图这样做了。例如,地理学家贾尔德·戴蒙德曾经指出,相比其他地区的居民,生活在欧亚超级大陆的人们坐拥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与非洲和美洲不同,欧亚大陆处在以东西向为轴的温带,没有无法逾越的高山和沙漠来阻碍人类和动物种群的迁徙,以及植物种子和思想的传播;其次,欧亚大陆得天独厚,有大量可以驯养的动物种群,使得这里的人们可以从事一些单靠他们自己无法进行的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衰退此起彼伏,有时是印度,有时是中国,有时是波斯,有时是伊斯兰世界,有时是欧洲的某个地区,而后又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超级大陆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意味着,过去的11,000年里,人类文明的成就就像金融市场里股票的业绩一样:某些地区的衰落必然伴随着其他地区的崛起,此消彼长。到了16世纪,善于航海的西欧国家和美洲大陆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相当大,以至于仅仅凭借着火枪、铁器和欧洲病菌,一小队欧洲入侵者就轻而易举地占领了美洲新大陆。贝基的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实质上是不到500年前所发生的社会变革的结果。

以GDP为量杆

为了像我们现在这样讨论成功和失败,我们还需要一个衡量尺度。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个工具指标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经济学家们发明了这个概念,同时也强调了它的一些局限性,但是,无论如何,这个概念已经在公众意识里根深蒂固了。如果有人声称“经济增长啦”,我们不需要问“是什么增长了”就知道他是在说,实际人均GDP增长了,就是指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数据修正过的人均GDP增长了。

一个国家的GDP是指一个特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它的国内居民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被用来衡量一个经济整体的总产出。当一件商品被生产出来并出售时,用于购买它的钱也同样充实了卖者的腰包。所以,GDP也可以用每个人的收入加总来计算,包括工资、薪酬、利息、利润以及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可以说,GDP和国民收入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虽然GDP经常被用来衡量财富,但实际上它并不能做到这一点。GDP是一个流量(比如说,美元/年),而财富则是一个存量(某一个时期内得到的美元数)。由于GDP的概念最初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前提建立的,它所说的价值也是产品的市场价格。但是通过巧妙地构建一个名义价格(称为“影子价格”,参见.第七至第八章)的概念,经济学家把GDP的概念也应用于德丝塔所处的经济世界,那里的经济活动是在非市场化的制度中进行的。通过给德丝塔所在村子里的村民的产品赋予价值,经济统计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相当于她家庭收入五分之一价值的产品直接来自她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这个数字是我在描述德丝塔的世界时使用过的。

经过调整,剔除了世界各地生活成本的差异之后,现在全球的人均收入大概是8000美元/年。但是在人类大部分的历史时期里,人们的贫困程度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著名的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逊曾经根据支离破碎的现存史料进行过估计,在纪元之初,世界人均年收入如果以现在的价格表示,大约为515美元。如果麦迪逊的估计能够八九不离十的话,那就意味着2000年前的人们,平均每人每天也就能支配1个多美元,这个数字位于世界银行认为的极度贫困线以下。麦迪逊还指出2000年前的收入分配是非常平均的:几乎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都一贫如洗。他提供的数据还告诉我们: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的平均收入和地区收入分配的状况还是与1000年前的纪元初基本类似。地区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明显是在19世纪初才出现的:那时候西欧的人均收入是非洲的3倍,但世界的人均收入以今天的价格标准计算仍然是755美元/年,说明在过去的1800年里,总增长率还不到50%,折合成年增长率还不到0.02%。用当代的标准来看,这个数字简直是低极了:在过去的40年里,入均年收入增长率大约是2%。(一个有用的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果一个数字单位——比如说是实际人均GDP——以每年g%的速度增长或减少,那么这个单位大概每70/g年会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举个例子,如果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那么人均GDP每35年就能翻一番;而如果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那么每140年,人均GDP就会减少一半。)

大范围的地区性贫富收入差距是最近不到200年间的事情。美国和非洲平均收入的比例从19世纪初的3倍已经扩大到今天的超过20倍,大约分别是38,000美元/年和1850美元/年。美国的实际人均GDP在200年里增长了30倍,意味着那里的人均年收入增长率大约达到了1.7%。与此同时,令人难过的是,今天埃塞俄比亚的人均收入和200年前的几乎一样(现在的数字是每年700美元多一点),这一事实也恰恰反映在贝基和德丝塔的家庭成员平均收入的巨大差异上。

如果你按现在的人均GDP给国家排个队,你会发现它们分成两组:一个贫穷(德丝塔的世界),另一个富裕(贝基的世界)。的确有一些中间收入的国家零星分布在两极之间(中国、巴西、委内瑞拉和阿根廷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为数众多的一大批国家(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印度次大陆、东南亚、美拉尼西亚和中美洲)总共拥有23亿人口,但人均年产值才2100美元;而另一个小得多的群体(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日本),总人口还不到10亿,却享受着人均30,000美元的年收入(表1)。世界明显地两极分化了。而且,除了印度还有一些可能性之外,贫穷世界的国家要想在可预见的未来赶上富裕世界的国家,希望十分渺茫。在过去的40年里,富裕国家的实际年人均GDP增长率达到2.4%,而贫穷国家只有1.8%(表1)。更糟的是,在贫穷地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实际人均GDP在过去40年里还有小幅的下降。P14-17

序言

为经济学写一本简介是一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说它容易,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人人都可称得上是经济学家。例如,我们用不着别人来教给我们什么是价格——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它。专家们或许需要解释,银行为什么要为储蓄存款提供利息,“风险厌恶”为什么是一个令人捉摸不透的概念,我们衡量财富的方法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衡量财富这件事的原本意义,但是所有这些其实我们都并不陌生。因为经济学与我们密切相关,当我们觉得事情不对头的时候,也会对于怎么把事情弄好持有自己的观点。我们会强烈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的道德观念会决定我们的政治立场,而我们的政治立场将影响我们的经济学。我们并不会在思考经济学问题的时候怀有疑虑。因此即便当我们试图揭示经济世界的形成途径的时候,我们研究经济学的原因也是一块“绊脚石”。但由于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些途径有关(它是一门尽可能以证据为基础的社会科学),丝毫不该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人们在经济问题上产生的分歧,最终常常是与他们对“事实”的理解有关,而与他们持有的“价值观”无关。因此为经济学写一本简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起初,当我为撰写这本书草拟计划时,我脑子里想的都是要为读者们展示一幅经济学的“概观”,就像顶尖的经济学期刊和教科书那样。但是,即使经济学的分析和实证核心在近几十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稳固,我面对那些教科书上给出的供讨论的话题(贫困地区的农村生活根本未被提到,而这是大约25亿人的经济生活),以及那些在顶尖经济学期刊上被作为重点的题目(大自然很少作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出现),却丝毫没有感到轻松。我同时完全理解了这件事情——牛津大学出版社要求我为经济学写出一本非常简短的介绍,而有的经济学教科书篇幅在1000页以上!我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我应该放弃我原先的计划,转而描述我们经济学家为了理解我们周围这个社会性的世界而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再将这种逻辑推理方法运用到我们人类当今所面临的一些最为紧要的问题中去。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我只有将这部著作围绕我两位虚构的孙辈——贝基和德丝塔——来展开,才能够完成这一任务。贝基和德丝塔的生活有天壤之别,但由于她们都是我的孙辈,我相信我能够理解她们的生活。更加重要的是,是经济学帮助我理解她们的。

这里提出的观点已经在我的著作《贫富论》(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93)中形成并得到探索。在那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意识到,经济学在不断地驱动着我的道德观念,而反过来我的道德观念又激活了我的政治立场。由于这是一种不寻常的因果链条,因此之前的那部著作要更加有技术性,更加“沉重”。自从它出版以来,理论和实证上的进步促使我目前更确定地坚持我在书中提出的观点。与那时相比,我对事物的理解更深,这包括为什么我对很多事情还不理解。目前这部著作是我对前一部的自然拓展。

在这部专著的写作过程中,我从和以下诸位的通信和讨论中获益匪浅:肯尼斯·阿罗、格雷琛·德利、卡罗尔·达斯古普塔、保罗·埃尔利希、佩特拉·哲拉茨、劳伦斯·古尔德、提摩西·高尔斯、拉希德·哈桑、斯莉亚·艾尔、普拉米拉·克里施南、西蒙·莱温、卡尔一戈兰·马勒、埃里克·马斯金、普拉纳布·穆克帕德、凯文·芒福德、理查德·诺兰、塞拉·奥格尔维、克尔斯滕·奥尔森、阿拉克南达·帕特尔、萨布仁都·帕塔耐克、威廉·彼得森、哈米德·萨布里安、丹-施拉格、普里亚·施亚宋达、杰夫·文森特、马丁·维尔,以及嘉文·赖特。这一版本反映了下列人士对前一稿的意见:肯尼斯·阿罗、卡罗尔·达斯古普塔、杰弗瑞·哈科特、迈克·肖、罗伯特·索洛,以及希尔瓦娜·托马斯利。苏·皮尔金顿在这本书准备出版的过程中,从无数方面对我提供了帮助。我对他们所有人表示感谢。

圣约翰学院

剑桥

2006年8月

后记

我运用了贝基和德丝塔的经历来向列位展示了:本质上非常相似的人们,其生活是如何变得迥然不同,并且会一直保持这种状况。德丝塔的生活是一种贫困的生活。在她的世界里,人们无法保证能享受到充足的食物,他们没有太多的资产,发育迟缓,身体衰弱,寿命短,没有读写能力,没有政治权利,无法充分地为庄稼歉收或家庭灾难投保,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在不健康的环境中生活。上述每一种贫困的表现都会彼此强化,因此劳动力、知识、制造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生产率都是非常低的,而且一直保持低水平。每天,德丝塔的生活中都充满了麻烦。

而贝基并不受这种贫困的困扰。她所面对的是她的社会称之为挑战的东西。在她的世界中,劳动力、知识、制造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的生产率水平都很高,而且在不断增长中。挑战的成功会对进一步挑战的成功,起到增进作用。

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在贝基和德丝塔的生活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仍然有一种共同的方法来看待它们;经济学正是用来对其进行分析的一套重要的术语。毫无疑问,声称生活的要旨无法仅仅用经济学来概括,这是很有诱惑力的,但我希望我已经让你确信,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了有所成就而采取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方式,那么经济学的逻辑推理的确至关重要。可以预期,有人失败,就必然有人成功。经济学能够向我们展示的是,无论是个人的失败或是个人的成功,都不完全是个人努力和机遇的问题。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位于个人和社会的交叉点上。当然,这样的说法是过于简单化了,但去揭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途径,又是极难的一件事情。我已经试图向列位展示,这件事仍然可以做到,而且,如果未曾理解这些途径,那么那些关于国家和国际政策的争论就是毫无结果的。

我正在抵制诱惑,不去为德丝塔需求的东西列出一个清单,部分是因为它们过于明显,而部分则又是因为它们只能够用来满足直接需求。贝基的世界不应该对德丝塔的世界设制障碍(通过贸易限制、国内的农业补贴,等等),这是明显又直接的。而既不明显又不直接的内容——我们要为德丝塔捉住的那只“隐身鸟”——是为了让她的世界中的那些社区发现,如何去创造与彼此进行交易的新通途,以此来使它们的总括财富得到增进。

2001年在梵蒂冈社会科学院的全体会议上,在一篇令人感动的关于贫困特征的演讲中,来自津巴布韦的尼古拉斯·麦里尼法官促使我们所有人将贫困看作是在这一不断变化的,或者经常是不断发展的世界中的一种宿命,是一种对逐渐增多的经济困难的宿命。在同一次会议上,政治科学家维尔弗里多·维拉柯塔主张,“穷困”这个词语恐怕早已不再适用于国家了;目前,大概应该将各个国家按照诸如“发展中”之类的词语来进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够来询问,它们是否具备了适当的制度、政策以及公民态度,以此来使得人们能够改善现状。也许,贝基的世界能够为德丝塔的世界所做的一件最好的事情,就是为它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以此来促进和支持当地的企业,包括那些涉及教育和基本健康保障的企业,那里的人们非常渴望创建这些企业,即便他们仅是远远地看到,其他地方的人们是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的。也许,德丝塔的世界为贝基的世界所做的一件最好的事情,就是令它警醒,它那里的经济发展,给大自然带来了何其大的压力。唉,并没有一帖能够为任何一个世界带来经济发展的魔药。

书评(媒体评论)

学生和读者都盼望拥有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这本书可以不用那么专业,但必须是细致严肃,分析透彻的。这本《大众经济学》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帕萨·达斯古普塔教授解释了经济学中贯穿的逻辑,却没有忽视经济生活中的纹理。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Robert Solow

他(指帕萨尔瓦多达斯古普塔)以文学家般的雅致和数学家般的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界对斯密问题研究的成果,这正是我多年来想而未能写的一本书。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林毅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1:4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