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是用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现代科学家认为,地球蕴藏的资源已被人类消耗了很大部分,如果继续无限制使用将有枯竭的危险,因此必须利用其他的天然能源。人们首先注意到利用太阳的热能,其次是利用风力,例如荷兰的风车。这样利用风力还是原始方式,现代的风车发电设备可以满足照明和其他家用电器用具的需要。风筝和风车同样利用了风力。
18世纪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小的时候就不喜欢父亲的蜡烛制造业,常常到海边去学游泳和划船,希望以后做一个海员。他更喜爱放风筝,但不满足一般的方法。有一次,富兰克林竟异想天开地到湖里去放风筝。他把衣服脱光,把风筝的线系结在腰上,一面靠着风力,一面在水里游泳,结果就漂浮到了三里多远的地方。在他成年时,对于放风筝和游泳依旧没有忘情,曾打算放起大风筝,靠着风筝的力量横渡辽阔的英吉利海峡。后来虽因各种原因计划未能实现,但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对这方面确实异常爱好。此外,他又曾利用放风筝来证实天空中云层带电的现象。
1725年,富兰克林利用两根尖锐的铁丝和丝巾做成了一只不怕雨淋的风筝。在有闪电和雷雨雨天气里,在他儿子的帮助下把这只风筝放到高空中去,使它停留在云层当中。风筝线的下端系在一个铜圈上,铜圈又系在一条丝带上,丝带由他的儿子帮助牵着,他们两人同站在可以避雨的屋檐下。当空中有闪电的时候,富兰克林手里拿着一把钥匙试着去接近线上的铜圈,结果爆出了不小的火花。从这次试验,他证实了云中确实带着电。云上带的电沿着潮湿的风筝传导到铜圈上,因为铜圈下面所系的丝带是一种不能导电的绝缘物体,当然铜圈上的电就不能通过他的儿子的身体进入地中,只能越过铜圈和钥匙中间的空气而由富兰克林身上传到地中去,这也就是产生火花的原因。通过这次试验,探测了电闪雷鸣的放电现象,揭开了雷电之谜。这是人类发现电力的开始,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
1749年,英国天文学家威尔逊为了探测高空气温,用风筝作为运载工具,将几个温度计固定在6个风筝上,用915米长的线牵引,测量不同高度的温度。这种方法,被称为“风筝列车”。
1799—1809年,英国的乔治·克利用风筝研究航空原理,创立了空气动力学。1804年,他在约克郡庄园发明了世界筛一架滑翔机。
风筝飞翔的原理,启发人类直接利用风力在空中航行。
俄国科学家莫柴伊斯基终身研究有关鸟类飞翔、风筝上升等航空方面的原理,曾经几次乘坐大风筝飞到高空中去。他经过了多次试验,终于受风筝启发而制作出了滑翔机。
1876年,莫柴伊斯基决定做一只迎风面积很大的风筝。他试验了各种各样的风筝结构,终于做成了一只箱笼拍子形的大风筝。
大风筝做好后,在刮大风的天气里,他亲自驾驶这只大风筝(事实上他是被绑在大风筝上面的),随着大风筝一起飞到了高空中。放风筝时所用的绳子牢固地系在一部车子上,这部车子套了三匹马。当这些马用力拉着车子和风筝绳子很快地从斜坡上向下冲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就越拉越直,一股很大的风力把大风筝连人一起托送到空中去了。
1847年,那依阿拉建桥时,用风筝把线送到对岸,然后牵引粗线和钢丝绳,成功地进行建桥工程。
1882年,英国一位叫乔治·波库克的教师制造了一辆用两个大风筝拉的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5公里。在一次比赛中,这辆用风筝拉的车超过了用马拉着的驿车。
1901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在纽芬兰岛和英国之间创建了无线电联络,所用的122米长的天线也是靠风筝带过去的。当时这只风筝的引线就是用来做“风筝列车”金属线的引线。
1903年,美国俄亥俄州的莱特兄弟经过多次实验研究制作了第一架飞机,在北卡罗来纳州试飞。他们是现代国际航空事业的创始人。在初期试验时,他们根据风筝依靠风力为动力而起飞的原理,制作了滑翔机,后来再装置动力机械,增加飞翔的距离和时间,发明了能运载人类升空的飞机,创造了人类航空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以下是风筝的几项令人瞩目的世界纪录:
1907年,电话的发明者格拉哈·贝尔用3393个翼面制造了立体风筝“西古那陀号”。在富兰陀露湖畔由萨露丽支中尉登乘,升高50米,在空中停留了7分钟。
1919年,德国的林德布古尔创造了升空9740米的纪录。
1969年,美国学生古利浦用19个风筝串联,引线17000多米,飞升高度10830米,在空中停留7小时。
1976年,日本一餐馆经理用5480尺长的绳子,放起1050只风筝,总重350磅。
1976年,日本曾有人用一根引线放起3672只风筝。
荷兰的范德鲁有一只250米长的连串风筝,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风筝。
泰国400千克重的邮票形风筝是世界上最重的风筝。
荷兰的伞翼充气形厕筝,占地550平方米,足有排球场那么大。放飞时由6个鼓风机充气,并由60人共同操作,是举世无双的最大风筝。P10-12
我从儿时起就在风筝世家的环境中慢慢长大。父亲及伯父们做的各种各样的风筝及许许多多风筝图案在我的脑海中时时地浮现,甚至他们每一个人说话的声调、口头禅等还都记忆犹新。
小时候跟父辈们学做风筝只是为了玩耍,后来从正式学做第一只“瘦沙燕”风筝并且把它放飞到天空后给我带来的喜乐心情,到父亲用各种方式激励我学习做风筝技艺,同时我也学习了他为人正直、善良的品质。还记得父亲教授我技艺时总是笑眯眯地耐心解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经常提醒我多与伯父们聊天,从中吸收他们的各种制、放风筝经验,尤其是姑母哈晶漪每次提起风筝的各种趣闻逸事,她都像讲故事一样慢慢道来,使我了解了哈氏风筝历史传承的很多故事,对我整理、总结、撰写此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父亲这一代人经历了特殊的历史时期,从他的笔记中就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他的思想及对传承风筝技艺的认识也不断变化着。他一生对风筝技艺执着追求,也对哈氏风筝的传承发展充满忧虑与期盼。我想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才能不间断地把技艺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通过整理资料,撰写此书,我又更深层次地理解哈氏风筝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并且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一门传统手工技艺涉及多门学科,如传统历史文化、民俗、制件工艺、飞行原理技巧、艺术的造型、构图、色彩及各种风筝制作材料的应用等。
在我从事家传风筝技艺这几十年中也遇到很多困惑、困难,家庭中我妻子贺有铭病重去世,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打击。妻子短暂平凡的一生,也是她为支持我的工作、事业,照顾我的生活,为了这个小小的家庭贡献的一生。我作为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发展至今所取得各种成绩离不开她的功绩,能撰写此书更有她一份功劳。遇到人生中这样的丧妻坎坷应怎样面对?那就是生活还得继续,只能勇于面对。有时经常独自思考:政府、社会给予了我很多展示技艺的机会和各种荣誉,我又怎样回报社会?只有努力学习为社会多做些工作,为哈氏风筝的传承、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为民族、为后人留下多一些艺术符号的精神食粮。
《哈氏风筝》一书的撰写、出版首先要感谢北京市文联党组,是他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交给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并组织具体工作,我才有机会撰写此书。还要感谢此书编委会副主任刘铁梁主席,我听取了他的很多建议,更要感谢协会史燕明同志耐心、细致地组织就不一样工作,感谢刘一达老师抽出时间为此书作序,一并感谢北京出版集团的相关同志,感谢学生任晓姝、徒弟哈歆协助我打字及照片整理编排工作,并表诚挚的敬意!
哈亦琦
2005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次提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北京市“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名录体系逐步完善,传承人保护逐步加强,宣传展示不断强化,保护手段丰富多样,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中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八条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于2010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的作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各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本专业有深厚造诣的著名专家、学者。这套丛书的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编写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内容真实可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要素就是项目内容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之所以有这么高、这么多方面的价值,都源于项目内容的真实。这些项目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审美观念等。非遗项目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层工作者,通过走乡串户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田野调查来的资料进行登记造册,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进行代表作资格的初步审定,首先由申报单位填写申报表并提供音像和相关实物佐证资料,然后经专家团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充分论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向各级政府推荐的名单。各级政府召开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对推荐名单进行审批,然后进行网上公示,无不同意见后方能列入县、区、市以至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中各本专著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些项目的产生、发展、当前生存情况,因此有极高历史认识价值。
第二,论证有理有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三大标准:一是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基本上要有百年传承历史,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真实情况,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二是文化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性,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历史,体现了北京市历代人民独特的创造力,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科学技术价值。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们在当时所掌握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直接反映着文物创造者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着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丛书通过作者有一定学术高度的论述,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现存性,对体现本民族、群体的文化特征具有真实的、承续的意义。
第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丛书的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第一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套丛书对各个非遗项目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发展中的传承性、传播中的流变性、功能上的实用性、形式上的综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审美上的地域性进行了学术方面的分析,也注重艺术描写。这套丛书既保证了在理论上的高度、学术分析上的深度,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愉悦性。丛书对非遗项目代表人物的传奇人生,各位传承人在继承先辈遗产时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记述,增加了丛书的艺术欣赏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全社会文化觉悟的提高,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激发我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本套图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2年2月27日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非常重视哈氏风筝技艺的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工作,并对哈氏风筝的第三代、第四代传承人给予了很大的关怀、爱护和支持。哈氏风筝及传承人在政治、社会、经济地位上的提升,促使我把家传技艺升华到民族技艺的文化层面来认识和传承。这是我作为哈氏风筝第四代传承人的责任。
《哈氏风筝》(作者哈亦琦)阐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风筝的起源历史;第二,哈氏风筝的起源历史;第三,哈氏风筝的制作工艺;第四,哈氏风筝的特点;第五,哈氏风筝的保护与发展;第六,哈氏风筝代表作品赏析。《哈氏风筝》把哈氏风筝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个方面进行剖析,全面总结其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哈氏风筝的继承和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非遗项目代表人物的传奇人生,各位传承人在继承先辈遗产时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记述,增加了丛书的艺术欣赏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全社会文化觉悟的提高,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这本《哈氏风筝》(作者哈亦琦)是其中一册,《哈氏风筝》阐述了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第一,风筝的起源历史;第二,哈氏风筝的起源历史;第三,哈氏风筝的制作工艺;第四,哈氏风筝的特点;第五,哈氏风筝的保护与发展;第六,哈氏风筝代表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