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脑之谜/开放人文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基础医学
作者 (英)苏珊·格林菲尔德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向非专业读者介绍大脑的奥秘,读者在书中可以了解到:关于大脑和精神我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用我们现有的知识又能确切地回答些什么。在第一章中,我们单凭肉眼检视大脑,并探索不同脑区间的相关,探讨每个脑区是否都有不同的功能。在第二章中,我们考察某些熟悉的功能,如运动和视觉,并试图了解它们在脑中如何协调,以此来认识脑功能的定位问题。在第三章中,重点从脑区的大体解剖转移到显微镜下对脑的研究。我们将看到,脑的基本结构单元——脑细胞之间是怎样通讯的,药物如何能改变这种通讯。在第四章中,我们探索单一受精卵怎样发育成为脑。在跟踪脑一生的演变过程中,我们看到在经验的影响下脑如何不断地变化,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个体。在第五章中我们提出问题:记忆是什么?它是怎样运转的?它发生在脑中何处?以此来继续对个性的探索。正是通过记忆,我们最终能对精神的物质基础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名实验神经生物学家从脑的结构、脑的发育、神经细胞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脑的正常、异常活动等几个侧面,对脑作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引述浅显的事实或引证在脑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典型病例起步,以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作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之旅——探索脑的奥秘。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脑中之脑

第二章 脑的活动

第三章 神经冲动

第四章 脑的发育

第五章 记忆之谜 结论和前瞻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脑是如何工作的?它究竟在做什么?千百年来,这些问题吸引着无数人,也不断向人们提出挑战。也许,了解脑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疆界。但现在,我们终于能够涉足这一领域了,当然也有动力驱使着我们这样做。

人的寿命延长了,但未必生活得更好。侵袭人脑的灾难性老年疾病,如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等,正日趋蔓延;抑郁和焦虑等精神疾病也因现代生活的压力而与日俱增;人们对情绪调节药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此可见,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脑。1990年7月17日,当时的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呼吁,应竭尽全力使公众充分意识到脑研究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我们正处于“脑的十年”的中期,人们对脑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

人脑处于仿佛是度身打造的颅骨中,远离躯体的其他部位,其粘稠度与半熟的鸡蛋相似,而且没有任何部分是运动着的。显然,脑注定无法承受任何物理的张力,或参与大幅度的机械性动作。古希腊人由此得出结论:这个非实质性的、隐蔽的实体是灵魂的理想栖身所。最重要的是,灵魂是不朽的;它与思维无关。事实上,对我们现在归诸于脑的所有功能,古希腊人都把它们都定位在心或肺(从未就精确的定位达成过完全一致)。不朽的“灵魂”自然是那么的神圣和难以捉摸,而它那寂静而又幽远的灰色栖息处,大脑,便成了一个具有神秘特性的庄严圣地——他们为此设立了严格的戒律,禁止吃任何动物的脑。显而易见,古希腊人所说的灵魂具有一种不同的涵义,它与意识、精神以及现在与个性和人格相联系的所有其他性质迥然相异。

古希腊人的这个离奇推论,亦即正常精神活动与脑毫无关系,终于因克罗托内镇(Croton)的阿尔克迈翁(Alcmaeon)的一个伟大发现而发生了改变。阿尔克迈翁发现,确实有连接物从眼导向脑。他断定,这个区域就是思维的发生地。这个革命性的想法与两名埃及解剖学家希罗菲勒斯(Herophilus)和埃拉西斯特拉图斯(Erasistratus)的观察异曲同工。这两位解剖学家曾设法跟踪神经(显然当时还未被鉴定为神经),以了解它如何从身体的其他部位传入脑。但是,如果脑是思维的中心,那么灵魂又该栖身何处呢?

古希腊医生盖伦(Galen,公元129-199)的兴趣所在是脑中能清晰地被裸眼辨别的最松散、最稀薄的那个部分。在脑的深处是一个由互相联通的腔组成的迷宫,当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时它便已形成,内含无色的液体。这种看上去非实质性的液体称为脑脊液(CSF),它包围着整个脑以及脊髓。通过腰椎穿刺从低位脊髓取样检查脑脊液,可以诊断各种神经病学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仍然会被重新吸收,进入人体血供。由于新鲜的体液在不断地生成(对于人而言,约每分钟0.2毫升),因此它可以不断地循环。

现在我们很容易想象,为什么古希腊人会把这种神秘的涡旋物质,而不是把粘滞的脑浆视作灵魂实体的一位合适候选者。我们现在知道,脑脊液仅仅包含盐、糖和某些蛋白质,非但不是灵魂的所在地,它甚至被贬作“脑的尿液”。到了科学发展如斯的今天,即便笃信不朽灵魂的人也不再期望在脑内找到灵魂。人类的脑,已被公认为我们全部思维和情感的掌管者,它本身是一个最撩人的谜团。

脑是怎样工作的?这个问题实在太笼统、太含糊,用实际的实验或观察来回答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做的是回答某些特定的子问题,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解答,我们最终将对脑——这团以某种方式寓含着我们个性的神秘组织——有一个认识。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我们已获得了怎样的进展。

在本章中,我们探讨的第一个主题是脑的外形。设想一下,你正在看手中的脑:一个奶油色的、有皱褶的物体,它的质量超过1千克,平均在1.3千克左右。你将注意到的第一个特征是,这个外表怪异的物体小到可以置于手掌之中,但它是由不同的区域组成的。这些区域有着特定的形状和纹理,按一定的方式互相折叠、交联在一起,而对于这种交联方式,我们现在刚开始有一点粗浅的了解。  脑的粘稠度与半熟的鸡蛋相当,它的总体平面图总是相同的。它可分为清晰的两半,称为半球,看上去像是坐落在一根粗壮的主茎(脑干)上。脑干基部逐渐变细成为脊髓。在它的背面是花菜样的突出物——小脑,悬于大脑之后,摇摇欲坠。如果你去观察小脑、脑干和这些半球的表面,你会发现它们不仅表面纹理完全不同,而且颜色也在奶色-粉色-棕色的范围内略有变化。而当你将脑翻过来看它下面时,你还可以容易地发现更多颜色、纹理和形状各不相同的部位。对脑的绝大部分而言,每一区域在脑两侧的分布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你可以在中间画一条线作为轴,相对于这个轴,脑是对称的。

脑的不同区域堆叠在柄状的脑干周围,神经科学家们在解剖学上把这些区域有序地加以划分。你可以把这些脑区想象为由边界区分的不同国家。这些边界通常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是一度被我们认为蕴藏着灵魂的充满液体的脑室,也可以在纹理或颜色上有细微的变化。按照公认的模式,每一区域都有不同的名字,但我们只在需要时才冠以名称(譬如小脑、脑干等)。在这里,我们关心的主要是某个特定区域对于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的生存有何功绩,对我们内部世界(思维和情感最隐秘的所在)的意识起何作用,而不是对脑的解剖学作详尽的记述。这些问题早在“脑的十年”开始之前就已使人心驰神往。

在17世纪,有人曾认为脑就像一个巨大的腺体,以君临一切的方式实施其功能。马尔皮基(Malpighi)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把神经系统想象成一棵倒立的树,树干即脊髓,树根扎在脑内,伸展到全身的神经就是树枝。稍后,让·皮埃尔·玛丽·佛洛昂(Jean-Pierre-Marie Flourens)在18世纪前叶通过相当残忍的实验得出结论:脑是均一的。佛洛昂的思考方式非常简单:摘除脑的不同部位,然后观察还有哪些功能残留。他用不同的动物做实验,以一定方式越来越多地摘除它们的脑,并观察其后果。他发现,摘除脑的不同部位后,并不是脑的功能特异地受到损害,而是所有功能都逐渐减弱。佛洛昂用无可争辩的事实推断,不可能将不同的功能选择性地定位于脑的不同部分。P1-5

序言

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世纪出版集团倾力编辑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宗旨亦在于此。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厘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与之呼应,“世纪前沿”着重关注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学术思想的重要论题与最新进展,展示各学科领域的新近成果和当代文化思潮演化的各种向度。“袖珍经典”则以相对简约的形式,收录名家大师们在体裁和风格上独具特色的经典作品,阐幽发微,意趣兼得。

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大学经典”依据中西文明传统的知识谱系及其价值内涵,将人类历史上具有人文内涵的经典作品编辑成为大学教育的基础读本,应时代所需,顺时势所趋,为塑造现代中国人的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倾力尽心。“开放人文”旨在提供全景式的人文阅读平台,从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面向调动读者的阅读愉悦,寓学于乐,寓乐于心,为广大读者陶冶心性,培植情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温古知今,止于至善,是人类得以理解生命价值的人文情怀,亦是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契机。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先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由此,我们深知现代中国出版人的职责所在,以我之不懈努力,做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2005年1月

后记

《人脑之谜》是《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中《大脑如何思维》的姐妹篇。在《大脑如何思维》一书中,理论神经科学家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脑这一专题,而本书则是一名实验神经生物学家从脑的结构、脑的发育、神经细胞活动的基本过程以及脑的正常、异常活动等几个侧面,对脑作比较全面的介绍。作者以丰富、翔实的材料为依据,从引述浅显的事实或引证在脑科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典型病例起步,以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作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之旅——探索脑的奥秘。由于本文是在作者几次公开讲演的基础上整理成文的,因此语言浅显明快,尤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准确地表达科学内容而见特色。令人一旦上手,难以释卷。

本书的翻译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本人翻译了前言、第五章以及结论和前瞻,我的博士研究生李萍、韩明虎、杜久林和沈颖分别参与了第一、二、三、四章的翻译。全部译稿则由我逐字逐句校阅和润色,特别注意译笔和译名的统一。当然,译文的任何错讹均应由我承担全责。

杨雄里

1997年除夕

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