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庸不平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段易良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光辉璀璨的中国古代智慧中,有一种思想,它曾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认为是历代圣人相传的血脉,是学习孔子思想的门径,是理解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钥匙。它,就是中庸。本书以传统儒家的中庸哲学为基础,选取其中能够指导当代人为人处事的经典语句,加以现代化的解释。希望本书的解读能够为您理解中庸之道、实践中庸之道打开一扇窗户,更希望您能由此而领略到中国古典智慧对现代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巨大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以传统儒家的中庸哲学为基础,选取其中能够指导当代人为人处事的经典语句,加以现代化的解释,如“和而不流”、“强大在于坚持”、“家和万事兴”、“危险的越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能使读者有所启发和收获。本书在解读中融入了作者本人的生活感悟,附加以恰当的历史人物故事,有感悟、有故事、有文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目录

前言 中庸之道与现代生活/1

1、什么是中庸/1

2、中庸与《中庸》/6

3、中庸之道至高无上/11

4、道不远人/15

5、中庸的难与易/20

6、似是而非的反中庸/25

7、什么是诚/30

8、心灵相通/35

9、魅力从哪来/40

10、为什么要慎独/45

11、诚信也是生产力/50

12、以诚待人终得人心/55

13、诚信的限度/60

14、控制好情绪/65

15、先高明,后中庸/70

16、小的价值/75

17、平凡见证大道/80

18、求人先责己/85

19、家庭第一/90

20、中庸的夫妇之道/95

21、孝也要讲中庸/100

22、孝可以治国/105

23、过犹不及/109

24、贤者的过错/114

25、肠不可冷,腹不可热/119

26、隐恶扬善/124

27、从俗的妙用/129

28、恪守本分/134

29、什么是幸福/139

30、得之安然。失之泰然/144

31、气度是成事之本/149

32、为人厚道才是真精明/154

33、与时变化/159

34、脚踏实地/164

35、和而不流/169

36、中立才能自立/174

37、有德必有位/179

38、强大在于坚持/184

39、正兵与奇兵/189

40、君子之交/194

41、中庸的上下关系/199

42、为上之道/204

43、为下之道/209

44、到位不越位/214

45、如何有效提意见/219

46、怎样才能得人/224

47、说话的艺术/229

48、识人的诀窍/234

49、中庸不是教条/239

50、中庸不平庸/244

试读章节

“中庸”的涵义

中、中庸、中庸之道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可是对于他们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甚至截然相反。有人把中庸捧为万世不易的处世教条,有人把中庸贬为君子不齿的小人之道。

所以,我们在谈论中庸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中庸的本来意义,才不致发生误解,无的放矢,也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不学而指责古人。

中庸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大致有两个出处,一个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论语》,在这本书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行,实在是最高的了,民众没有这种德行已经很长时间了!这是他在慨叹道德的堕落,相当于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过,孔子并没有对什么是中庸、怎么做才算是中庸之道给出明确的说明。

第二个出处是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孔假(字子思)所做的一篇文章《中庸》。这篇文章对中庸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也是我们今天理解中庸思想的主要依据之一。

那么,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像所有深刻、精彩的思想一样,中庸的含义也不可能用~两句话简单地说清楚,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先来说“中”。“中”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们的国家就叫做“中”国,意思是地处世界文明中心的国度。尽管现代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不存在任何中心,而且由于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国也不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但是“中”的情结仍然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大家都坚信中国文明对于世界一定会有更大的贡献,这也体现了中国人不甘居人后、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

可见,“中”不仅是一个地理上、计量上的概念,也是一种文化上、哲学上的概念,代表着一种价值判断。

“中”的观念来源已久。中国最早的书籍《尚书》(“书”这个名词就来自于这本书的书名)记载,在尧舜禅让的时候,尧对舜的嘱咐,或者说政治纲领,是“允执厥中”,到了舜把天下禅让给禹的时候,舜的嘱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人心是难以维持的,道心也容易衰微,那么怎么办呢?应该精心、专一,好好地保持好那个“中”。这十六个字被称作“十六字心传”,在历史上长期被视为全部中国思想的核心,是宇宙间最高级、最奥妙的道理,可见‘‘中”的地位之高。

在现代汉语中,“中”字有两个读音,第一种读音是zhong,意思一是中间、中心、平均水平,二是内部,三是两者之间,四是合适、刚刚好:第二种读音是zhong,表示达到、命中。

中庸的“中”,同时具有以上几种意思。

北宋的思想家程颐曾经说,不偏不倚就叫做中,南宋大儒朱熹也同意这个说法,这是对中庸的“中”的最权威解释。中,就是既不过分,也无不足,刚好达到。这是“中”的第一层意思。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人的情绪、感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在没有产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这表示的是人在处于完全天性,没有被外物所侵扰、影响时候的状态。这是“中”的第二层意思。

《中庸》接着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的情绪没有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中”,一旦表现出来、发散出来,又合乎规矩,合法合理,而且有所节制,这时候就是“和”。能否达到“和”,关键是看喜怒哀乐能否“中节”,就是达到合适的程度。这是“中”的第三层意思。 再说“庸”。一般认为,“庸”也有三种意思。 一是同于“用”,意思是应用、用处、用法,这是东汉末年著名的经学家郑玄的观点。

二是“恒常”。程颐说:“不易之谓庸”,那不可变化的、永远适用的就叫做庸。

三是“平常”,朱熹持这种看法。

这样,把“中”、“庸”两个字连起来,就会有下面几种解释:

第一,“中庸”就是“用中”,讲我们应该凡事避免过激和保守两种倾向,选择稳健又积极进取的方法做人做事,讲求中道,付诸实践。

第二,“中庸”是说不偏不倚才是永远不变的大道,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总是坚持中间立场。

第三,“中庸”其实是很平实的道理,坚持“中”,就是坚持“平常心”,不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着眼当下,着眼生活。

第四,“中庸”指的是修养人的内心,保持人的天性,从天性出发就能达到做事合度的目的。

第五,“中庸”说的是刚好达到目的的途径,一切以达到目标为准则,同时注意方法不能过火,也不能软弱。

中庸是一种人生哲学

关于“中庸”的理解,历史上聚讼纷纭,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复杂的题目之一,许多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著书立说,争吵不已,至今也没有一个为所有学者共同接受的解释。

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拿中庸来指导为人处世,帮助我们过上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我们不必要理会学者们的论争,只需要从实用的角度,结合社会的现实,得出我们自己的理解就行。

所以,我们不妨承认,“中庸”可能同时具有上面所说的多重含义,也就是说,这几种含义之间其实并没有根本性的冲突,只不过各自强调了中庸之道的不同方面。有的强调修身养性,有的强调过犹不及,有的强调切于实用,总之,都是同~种人生哲学的不同侧面而已。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初步的理解:

中庸,就是通过修养个人的内心,体会到人本来就具有的分别善恶、选择正道的天性,表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不偏不倚、没有过分与不及,从而使个人生活和社会秩序都达到和谐圆融的状态。中庸之道是永远有效、不可改变的处世真理,它既体现了高明的人生智慧,同时又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至理。

尽管在孔子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中庸一直都是一个极其正面、值得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可是近代以来,它却成了一个贬义词,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代表性缺点”!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中曾经引用徐炳昶给他的信,信中说道“惰性的形式表现不一,最普通的,第一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听天任命和中庸的空气不打破,我国人的思想,永远没有进步的希望。”把中庸视作一种惰性,这实际上是把中庸理解为“庸俗”,把一些没有原则的、专好和稀泥的好好先生当作奉行中庸之道的人。自此以后,中庸的名声一落千丈,近百年来未曾翻身。

且不说这句话只是鲁迅引用的别人的话,就算它表达了鲁迅的真实思想,也只能看作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愤世嫉俗之言。的确有很多人明明是无原则的中间派,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一切,却信誓旦旦地声称自己在按照中庸的要求做人办事。正是这样的人,刺激鲁迅说出了狠话,把中庸描写成中国进步的两大障碍之一,极大地损害了中庸的名声,导致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中庸的误解甚至愤恨。

其实,无论是孔子等古代圣贤的原始论述,还是后世儒者的注解发挥,没有一个人把中庸之道理解成教人做好好先生。孔子把这种人称作是“乡愿”,他甚至说:“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曾经区分了君子的中庸和小人的中庸,并说小人的中庸,是小人借以肆无忌惮、胡作非为的借口,这句话打中了伪中庸、反中庸的要害,也提醒我们,不要把小人的中庸当作真正的中庸之道。中庸不是不讲原则,不是不求进取,也不是不知变通。中庸之道集中体现了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理应受到作为后代的我们的重视、学习和继承。P1-P5

序言

中庸之道与现代生活

在光辉璀璨的中国古代智慧中,有一种思想,它曾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被认为是历代圣人相传的血脉,是学习孔子思想的门径,是理解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钥匙。几乎所有儒、释、道三教的最杰出人物都认为,它是中国式智慧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古代圣贤就人生问题给出的最终解答,是遗留给我们后人的专治心灵病痛的完美药方。

可是,曾几何时,它的地位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变成了没有原则、专走中间路线的代名词,一些人对它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对它恶言相加,大加挞伐,另一些人明明是在奉行极其庸俗的人生哲学,却声称是它的忠实信徒,对它津津乐道。它的声誉被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直至今日。

它,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本来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想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对现在这个物质化、快餐化的世界所能作出的最大的贡献之一。可是,对它的误解却妨碍了我们对它的继承和发扬。明珠埋没在污泥之中,岂不可惜?!

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应该剥去加在中庸之道头上的种种恶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深刻内涵,特别要发扬它切近实际、便于实用的功能。

这样做,有什么理由吗?换句话说,中庸之道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用处呢?

按照宋代大儒朱熹的说法,中庸的道理“扩展开来可以充塞整个宇宙,掩藏起来又可以用在最隐秘的地方,它的味道无穷无尽,都是最切于实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如果能够认真研读,获得自己的心得,一定可以终身受益无穷,一辈子用也用不完。”中庸之道能教给我们的实在太多了。

它教给我们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同时又成为自立自强的强者。中庸之道的起点是人内心的“诚”,要达到“诚”,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心性。但修身养性不是要把人练得如同枯木,而是使人获得洞察世事的能力,成为无所依傍、和而不流的强者。

它教给我们重视当下人生,同时又保持对世俗纠葛的一份超越。中庸之道警告我们不要好高骜远,不着边际,它提醒我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当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可是也不能患得患失,对小事太过认真,应当始终有超越的心情,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际遇。

它教给我们孝敬父母、忠于事业,同时又不受愚孝、愚忠之扰。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忠孝两全,家庭事业兼顾。它也要求我们不能把家庭或者事业当作唯一的目标,不能无条件地为了家庭牺牲事业或者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关键是找到最佳平衡点。

它教给我们维护人际的平衡,同时又避免畏首畏尾、无所作为。中庸之道讲究不偏不倚,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保持理智,认真权衡,谨慎处世。它也讲究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上决不让步,勇敢果断地处理争议,破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它教给我们怎样达到和谐的境界,同时又不失为人处世的精明。中庸之道把和谐作为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最高境界,个人应当中正宽厚,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但这不是教人浑浑噩噩,做老好人,它还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并且鼓励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努力实现自己的利益。

它教给我们积极进取,又教给我们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不是平庸之道,它鼓励大家为了理想努力奋斗,采取各种合法合理的手段达到目标。可是它也使我们懂得应该适可而止,知道在什么地方该勇往直前,在什么地方该激流勇退,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它教给我们尊重传统,又教给我们勇于创造。中庸之道反对不顾传统,奇思怪想,更反对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它的做事原则是按照牌理出牌,但它决不反对在全面把握形势的前提下出奇兵,一举拿下。

它教给我们以和为贵,又教给我们保持自我。中庸之道是和谐之道,和平、和气、和善、和睦、和美、和衷共济。但“和”不能以牺牲个性为前提,它还尊重差异,承认并且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个性的价值。

它教给我们坚持原则,又教给我们与时变化。中庸之道有着强烈的原则性,中庸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做事的准则,而不是要做的那个“事”。但坚持原则不等于墨守成规,它还教我们把握时代的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获得最佳效果。

它教给我们君子之道,又教给我们防备小人。中庸之道就是君子之道,真正能把中庸之道理解透彻、付诸实践的,一定会成为地地道道的君子。但是现代社会只懂得君子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指点我们如何防备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中庸之道能教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作为早在传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思想结晶,它哺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造就了数不清的堪称后人楷模的中国人。中庸的思想魅力,一定会传之久远,历久弥新。

现代社会是一个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社会,现代人是只知要求、不知妥协的人,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功利色彩、人类迷失自我的时代,似乎连气候都变得极端。中庸之道就像一针解毒剂,使心灵重新归于平静:又像一针强心剂,激发出我们无穷的创造力。

希望我们粗浅的解读能够为您理解中庸之道、实践中庸之道打开一扇窗户,更希望您能由此而领略到中国古典智慧对现代生活的不可替代的巨大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