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试图用一种新的批评方式,即倚重于作者本人对张执浩的生活与写作的长时间的了解,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张执浩的诗歌和小说之中,揭示“这一个”诗人小说家的写作之于时代、之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读张执浩(叙事的诗意)/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我读文丛 |
分类 | |
作者 | 魏天无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试图用一种新的批评方式,即倚重于作者本人对张执浩的生活与写作的长时间的了解,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张执浩的诗歌和小说之中,揭示“这一个”诗人小说家的写作之于时代、之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目录 引子:迎面遭遇诗人小说家 上篇 诗歌中的实在 一 《糖纸》:背对生活偷享的甜蜜 二 《内心的工地》:直面生活的痛苦磨折 三 《美声》:“还原常识”与“回到内心” 四 《美声》之后:“在人群中如入无人之境” 五 余论:张执浩与当代诗歌写作中的几个问题 1.诗与生活 2.诗与个人 3.诗与隐喻 访谈:心中有美,苦于赞美(李以亮) 下篇 小说中的虚幻 一 “新知青”:城市蟹居者的变态生活 1.“知识改变命运”:完美主义/理想主义者的悲喜剧 2.“没有生活”:都市丛林中的惊弓之鸟 3.“替我生活”:虚无主义者的自虐和虐人 二 似水年华:成长的诗意与残酷 1.诗意:在飘逸与沉重之间 2.残酷:在欲望与死亡之间 3.“毛病”:在束缚与自我解脱之间 三 都市人群:爱的虚无与婚姻的虚与委蛇 1.当真爱不存在 2.当婚姻成为“智齿” 3.当家庭沦为苦难的渊薮 四 追问时光:历史与现实的交错闪现 1.历史:“在时光中装聋作哑” 2.现实:“一路抖下去” 五 长篇小说:摇摆不定的叙事 1.《试图与生活和解》:试图与小说“规范”和解 2.《天堂施工队》:与傻瓜携手的诗人 3.《水穷处》:都市+悬疑+情感=“迷人的小说”? 六 余论:不可比较的比较:诗歌与小说 1.“诗意小说”与“观念写作” 2.现代小说的隐喻性与寓言性 3.“故事情结”与“有限写作” 访谈:“写作是抵抗心灵钝化的武器” 结语:“撞身取暖”与“玉石俱焚” 后记 试读章节 2002年5月,《星星》诗刊在“首页诗人”专栏里,推出了张执浩的短长诗《美声》,随即,诗人以这首诗荣获由《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主办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 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感人的诗篇;伴随着诗人写作过程的,是母亲被确诊为鼻咽癌、病重直至离开人世。《美声》带给我们一种久违了的震惊之感,近乎奢侈。作为青春期诗人的一种抒情范式,“美声”早已被诗人予以断然否定,如前所述,他要让春天径直开出春天的花,让生活裸露出光怪陆离的身躯。但是现在,幸存了三十多年的儿子为病逝的母亲“哽咽着吟唱”,他不得不再次趁着夜色逃离城市,回到记忆开始的那片黑松林。他压抑着悲恸,清洁着心灵,修饰着词语,让诗歌成为一座大俗大雅的殿堂,供奉那些高贵圣洁的灵魂,承担他已经和将要承担的一切,像一生蜷缩在城市心脏的费尔南多·佩索阿,“我要焕然一新,我要生活下去,我要向生活伸出脖子,承担轭套的巨大沉重”(《惶然录》)。 在诗人的“变声期”中,我们就已惊诧于诗人蓦然回首间,对于时光流逝、人生几何这一古老而沧桑的命题的慨叹和颓唐,而这一情绪主导着、推动着《美声》的起承转合。这是不是每一位成熟而睿智的诗人,迟早都会踏上的一面断崖?是不是每一个人,在与时间展开的不计长短的障碍赛跑中,都会遇到这样一道难解之谜,而写作者被强行要求作出自己的回答?让我们也回忆一下,曾经有多少种“生活”被诗人草草地写下来,拖进“公文包”中留待检索:童年——温情脉脉,率真任性,犹如甜蜜的糖果,毛绒绒的雏鸡,运送阳光的蜻蜓,越堆越高的浑圆的苹果,在成长中把自己惊动的小女孩;少年——背叛的启蒙,空洞的梦想,隐秘的胡须和拱出的喉结,口袋里卖橘子皮和废铜丝而积攒的可怜的硬币,虎牙和粉刺,顺着铁轨走向“别处”的莫名冲动;青春期——大学时代,似乎开始全新的生活,轻易盲目地挥霍了激情,在现代派中寻找灵感,对一点点技艺沾沾自喜;青春衰退期——像一只在城市丛林里迷路的信鸽,他丧失了自我,站在自己和生活的对面,在镜中度日,在孤寂的暗夜里磨牙,在一切病态的世相中满面潮红。而现在,中年的他已老态龙钟;不是这么早就开始了回忆,而是这么快,时光之刺就扎入了心脏,逝川之水已然没过头顶,留下几根稀疏的白发漂浮水面。他如此天真地幻想着重返哺乳期,重新擦拭和修改行走过的路线,却已经衰老到颤抖的手拿不起轻若棉花糖的橡皮。他开始了神经质的、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只有在生活当中,我们才会一如既往地对生活这般陌生,这般无力?是不是生活本来就是回忆,而写作必须和它保持同一的高度?是不是每一个个体,在遭遇到一生只有一次的悲怆的时候,才会更深地觉察到生活和生命的卑微、琐屑,才会双膝跪地,把头插进泥土嚎啕哭泣,才会彻悟当纸片化为火直至灰烬,那纸上你写下的什么样的诗,才能为母亲招魂—— 母亲啊,你能去哪里? 上天需要云梯,下地需要挖地的力气 你能去哪里? 我仿佛看见你沮丧的表情,麻木,迟钝 在与癌细胞的战斗中,你缴械了。 你不是逃兵,甚至不是战败者,那么你是谁? 我问空气,问这杯四月的白开水,问 窗外的明月:母亲啊,你能去哪里? 我在三十岁以后重新回到了哺乳期,四处翻找 你的踪迹;然后是变声期,我用怪异的嗓音 咬着被角哭泣;最后是老年,母亲,你的儿子 将用提前衰老的方式接受没有你的现实! 这不只是为亲爱的母亲招魂,诗人,你当为所有卑微、琐屑而又伟大、高贵的灵魂——你自己——招魂,你当为孤寂、落寞而又执拗、坚忍的诗歌——这个时代节节后退的精神的最后的和最坚固的屏障——招魂。这么多年了,你隐忍诡秘,你风霜雪雨,你满脸尘灰地寄身于没有屋檐的城市的高墙下,就是为了替许多魂魄渐散的人活着,让诗歌开口说话。让纸在焚烧中上升,让字在压榨中进出汁液,让风在风中止息,让黑暗在黑暗中淘洗,让记忆在记忆中剥去虚妄的外衣。 P21-23 序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有人说,这种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的文学,将要取代传统的、在纸面写作和通过纸质的媒介发表、传播的文学。这样,网络上的文学(简称网络文学)或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逐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相形之下,传统的纸面的文学,或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也便退居到了边缘地带。随之而来的是,在网上写作的作者或日网络文学作者,一旦登台,无论好孬,皆受热捧,而那些依旧默默地在纸面生存的作者,除已有文名者外,则难得青睐,甚而备遭冷落。以至于有些年轻的读者,谈及当今文学,但知有网络写手,却不知尚有“网”外作家。然则,这种新兴的以网络或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由当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按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如今的“梨花”(按指“梨花体”诗歌)盛开,已阅十余春秋寒暑,又似乎未见有公认的足以代表当今文学水平的精品力作问世,相反,却大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端的没个了结。 我无意贬低在网络上的文学写作,和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或许在艺术和技术上,如同传统的在纸面的文学写作,和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一样,它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创造出无愧于人类科学智慧和文学智慧的精品力作。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似乎还没有这种迹象,甚而也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即使是在这种以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精品力作,那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既有的文学形态的历史延续。既然如此,历史地评价当今中国文学的成败得失,瞻望中国文学的发展前途,就不能单单以网络等电子媒体上的文学为标准,而要把眼光转向由媒体营造的表面的文学繁华背后,在网络虚拟的梦幻的文学空间之下,向纸海深处、翰墨林中去寻找为我们向来所熟悉的文学样态。因为只有在这种样态的文学中,我们才能接通历史,识别新旧,评价优劣,我们才能把得住文学跳动的脉搏,跟得上文学行进的步伐。尤其是那些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新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沉淀了文学的过去,又负载着文学的未来。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们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会从喧嚣中平静下来,我们会从困惑中看到希望,从迷茫中辨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编写了这套“当代文学新秀解读丛书”。 在阅读这些文学“新秀”作品的过程中,我经验了近三十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一种蜕变的愉悦和欢乐。也许他们的年龄会参差不齐,经历也判然有别,不符合当今流行的某种文学的代际分类法,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值得我们庆幸的东西,是他们的观念和创作,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受制于传统的路数和诸多文学教条,又不像近三十年来的某些时候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学步,而是择取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从一己的当下的经验出发,又以适应一己的当下的经验为完美的艺术表达,并不特别顾及各种规范和讲究。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题材的新旧,主题的深浅,艺术的雅俗,思想的丰啬,都是源于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与诸多的主义和潮流无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近十余年来,有这样多的新作家“秀”出于文学之林,却无需以派别、代际、潮流、主义之名名之。唯其无名,有道是存,在他们当中,正蕴含着中国文学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本丛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於可训 2007年8月30日写于京师 后记 我与张执浩的交往已超过二十年,为他撰写批评文章也有十多年了。在“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的感喟中,张执浩说,他把我视为“友谊”的代名词。这既让我心生感动,又让我在有关他的批评写作中,长时间地踌躇不已。因为我所接受的文学教育和批评训练,使我坚执地认为批评应该回到文本中去,并且应该尽量避免文本之外的那些可能影响文本解读的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即使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批评者与作者不见面、不交往,能够更好地保证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公正性乃至科学性。故此,我在以往批评张执浩的作品时,往往以描述、阐释为主而在价值判断上慎之又慎。后来发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学欣赏和批评实践中,既存在大量精彩的对文本的封闭式解读,也同样存在众多的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基础上的令人击节的知音式批评;而且,为了所谓的客观、公正而刻意保持自己“独立”的姿态,表面上是在维护批评的尊严和威信,实际上对所批评的作者、作品来说,则既不客观,也有失公正。因此,非常感谢於可训老师能欣然接纳我参与《“我读”文丛》的写作;对我而言,这给了我一次尝试新的批评方式的机会:在本书中,我不再回避,甚至要倚重于我对张执浩的生活与写作的长时间的了解,倚重于我对他、同时也就是对我自己生活的时代的经验,以“知情人”的身份进入他的诗歌和小说之中,试图揭示“这一个”诗人小说家的写作之于时代、之于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2006年10月,在张执浩长篇新作《水穷处》研讨会上,荣光启博士说,他感觉这是一部比较“安逸”的小说。我承认,他说出了我未能说出的感觉。作为张执浩的好朋友,作为同样喜爱他的诗歌的批评写作者,我们确实有着相同的对他的小说的不满足感,意犹未尽感,而这样的感觉,也确实出自与他的诗歌常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力、震惊力的对比;诗歌中的张执浩是一个“逆子贰臣”,小说中的张执浩则多少有些“安分守己”。也就是在这次会上,我再度提出我的由来已久的一个愿望,希望有朝一日张执浩能创作一部以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为主角的长篇小说。我私心里相信,没有谁比诗人更能见证和感受中国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风云际会,波谲云诡,诗人张执浩正是其中的一个。他曾经梦幻着天堂的再现,现在则抱定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自然,写什么对小说家来说有时并非显得那么重要,那么迫切。我把亨利·詹姆斯的一段话引述在这里,权且作为对张执浩新的写作开始的祝愿: 要记住,你的首要的责任是要尽可能地完 善——创作出一部尽可能地完美的作品来。要豁 达大度,要细致入微,要追求那个值得为之竞争 的目标。 魏天无 2006年11月3日 2007年11月3日校改 武昌素俗公寓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