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明信片概说、明信片诞生前后、明信片词源以及明信片的分类方法几部分。这一板块姑且作本书的开篇,为后叙作个铺垫。第二个板块阐述的是邮资明信片。首先依邮资片的品种,以外国邮资片为主线,综述邮资片的品种特征、邮政用处、历史现状、平面设计、承印材质等知识,视野较为开放,其中某些图文对专题集邮可能有所用途。以重笔阐述了中国邮资明信片。第三个板块阐述的是无邮资明信片。对外国的无邮资片难以全面展开表述,只作概说;但将中国的无邮资片按历史时期,从清代、民国时期到今天,重笔陈述。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20世纪50~60年代发行的系列明信片,即集邮者最关注,市场最热卖的明信片,本书作了较详的叙述。第四个板块专门介绍极限明信片。本部分以纵横综述的结构,叙述了极限明信片的特征,从最初的极限片谈到今天的极限片,从外国的极限集邮活动说到中国,使初集邮者对中外极限集邮具有总括的了解。
本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系统介绍明信片知识、研究和鉴赏明信片的专著。全书对各类明信片的阐述纵横开合,表述深刻。在内容结构上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明信片概说、史前记事、诞生过程、词源考证及其分类等,这些可视为全书的引言,由此将本书的主要内容一一展开;第二、第三部分以翔实的史料悉数中外邮资明信片、无邮资明信片的特征、历史、发行概况、邮政用途、印制材质等,初集邮者由此可通览明信片的知识;第四部分撰述由明信片衍生的极限明信片,对极限集邮作总括的叙述。
全书理论简明,并与明信片的收集实践紧密相连,可作初集邮者、明信片爱好者的实用读本。书中有关明信片的考证、中外明信片比较的论述,对学术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体现关爱的贺年邮资明信片
新年来临,互寄贺卡,这种简便又富有情感的贺年方式遍及全球。邮寄贺卡须用信封贴邮票套寄,如果把贺年内容的图文印在邮资明信片上,将贺卡、信封、邮票合为一体,显然比用信封套寄贺卡经济、方便、快捷。于是邮政部门没计发行了用于庆贺新年的贺年邮资明信片。
贺年邮资明信片始于何时、哪个国家最先发行,尚难认定,因为德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时发行1枚迎接新世纪的邮资片。此片在1899年12月28日发行,邮资图取自新设计发行的普票图案“戴头盔的日耳曼尼亚”,但在邮资图上环以月桂花枝,左上角由太阳和云朵衬出“1900”(图6.6-1)。有人认为该片迎接新世纪并有祝贺新年之意,应视为最甲的贺年邮资片;不同的看法是此片没有贺年之意,但它为贺年邮资片的发行开启了路径。
在亚洲,日本是发行贺年邮资明信片最早、最多的国家,而且从始至今午年发行,没有中断。日本的贺年邮资片始发于1949年,它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问世的。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经济崩溃、百业萧条,人民生活贫苦。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经济逐步复苏,日本的年节习俗以及民间文化活动也逐步恢复。日本邮政为弥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理创伤,提倡年节礼仪,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于1949年12月1日首发贺年邮资明信片。该片共2枚,邮资图面值均为2元,其中1枚附加1元,附加的1元捐赠给为社会谋福利的团体,以救济贫苦民众。2枚片的邮资图相同:1只飞翔的鹤意寓给客户带来吉祥。
以后的岁月,日本年年发行贺年邮资明信片,而且每年都有1枚带附捐的。日本贺片的邮资图都是围绕贺年这个主题而设计,图案有鹤、鲤鱼、松、竹、梅、生肖、民间玩具、工艺品或其他象征吉祥的图案,这些物象均以装饰性的设计手法表现出日本年节的文化底蕴,图6.6-2是1966年的贺片,邮资图上的松竹梅,经日本设计家以简炼形象的手笔,勾画出日本人民对“岁寒三友”的审美意象,耐人寻味。
日本的贺年邮资片设计成竖式,邮资图置左上角,这种设计格局在当代邮资片中不多见,而且明信片正面的邮资图及文字几乎都是红色,意喻来年红火吉祥。自1983年开始在背面彩印图画,最初是3种图画,集邮者感到新鲜可集,后来逐增到50多种,令收集者叫苦不迭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贺年邮资片的下部印上了中奖号码,旨在给中奖的客户增添几分年节的喜悦,贺年有奖邮资片自此发端。
日本的贺年邮资明信片发行量很大,有时多达5亿枚以上。在市场上,新片比实寄片要贵一些。近几年的日本贺年邮资片的市场价格远比目录标价低,在我国的邮市上偶见日本贺片,有时一两元就能买到1枚。
朝鲜从1953年始发贺年邮资片,除1954年未发之外,此后年年发行延续至今,在该国的邮资片中成为一个大系列。最初的贺片是1~2枚1套,后来增到7~10枚1套。贺年邮资片在朝鲜的邮资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经常是一年之中只发行一大套贺年邮资明信片,而不再发行其他类别的邮资片了。
朝鲜的贺年邮资片均采用普通邮票的图案作邮资图,明信片背面印贺年的图画。画面的内容和色彩感染力很强,大多描绘三千里江山的雪景、旭日映照下的人民军战士和经济建设的景象(图6.6-3)。这些贺年邮资片,犹如一幅幅民族风格浓郁的小型宣传画,表达了朝鲜人民对新年的憧憬。
韩国从1957年开始断断续续地发行贺年邮资片,有横式的也有竖式的,邮资图和背图都是专为贺年而设计的。其整体设计思路和日本邮资片有许多相近之处(图6.6-4)。
欧洲发行贺年邮资明信片较早、发行最多的国家是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2年,苏联就发行了军用的免资贺年明信片。民用的贺年明信片的邮资图虽然也挪用普通邮票的图案,但背面贺年图文的设计很有特色,印刷也很精美。图6.6.5那枚1955年苏联发行的贺年邮资片,选用了当时的一幅宣传画,画面展示了雪夜之中的克里姆林宫钟楼的时钟指向午夜12点——新年即至的一瞬,激励人们以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中去。这幅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的作品,还印成贺年图片,当时中国国际书店有售,在我国一些大城市流传较广。
苏联的贺年邮资片数量很多,内容非常丰富。有的还把中国十二生肖融入到画面之中,如兔、蛇、猴分别出现在1987年(生肖兔年)、1989年(生肖蛇年)、1992年(生肖猴年,图6.6-6)的贺年邮资明信片上。
此外,波兰等国家也发行过贺年邮资片,但不成系列。
欧美国家讲究过圣诞节,芬兰、德国、匈牙利等国以及我国香港特区均发行过祝贺圣诞节的邮资片。圣诞节临近新年,有些国家的贺圣诞节的邮资片并作祝贺新年之用。
我国人民除了庆贺公历新年之外,更注重庆贺农历新年——春节。因此,我国的贺年邮资片设计要体现庆贺两个新年的意向。自1981年首套贺年邮资片发行至今,这20多年贺年邮资片的设计,着眼于东西方文化融合的视角,既表现当代人的新文化趣味,又兼顾民族年节风俗,再现民众祈祥纳福的欢愉,契合了国人渴求安邦兴国、生活富庶的心理。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发行的贺年邮资片,由于文化同根,内容同一,只在设计形式上有所差异。台湾的贺年邮资片为竖式,邮资图居左上角,背面的贺图也为竖式(图6.6-7)。香港的贺年邮资片则挪用生肖邮票的图案,直意庆贺农历新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中国传统的年节文化逐渐被一些国家所认知,一些有华人居住的国家或地区,在其发行的贺年邮资片中,往往以中国十二生肖有关的故事为图。从图6.6-8那枚澳大利亚2001年(蛇年)的贺年邮资片上,可见《白蛇传》中游湖借伞的画面;加拿大2003年(猴年)贺年邮资片上的主图是猴王孙悟空,画面描绘了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图6.6-9)。此外,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还发行了以生肖为图的贺年邮资明信片。从贺年邮资片的策划发行趋势看,还会有更多的国家把中国的十二生肖内容置放在贺年邮资明信片上。
P48-52
乍看去,明信片不过是一张纸片。
当历史的车轮把我们带进21世纪时,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大留意任何纸质邮件了。已经进入老年的我追逐着年轻人的轨迹,学电脑打字,学上网,可是,仍旧舍不掉明信片情结。
我也曾经年轻过。
儿时,最喜爱父亲收藏的明信片,那上面有山水古迹,有街肆风情。在所有的明信片中,我最难忘一张清朝明信片,那画面上有个彩色小人儿,我知道这个小人儿是谁——黄三太!这是我在小人儿书里见过的武侠人物。后来,我才知道,这枚有黄三太形象的明信片,融合了我从各个领域得到的不多的知识。
就从那时起,我开始寻找明信片、画片。没想到,这一找,竞找了大半生。
20世纪50年代,苏联基辅有位学生寄来一枚明信片,上面贴着邮票,盖着邮戳。有趣的是,邮票图案和明信片图案一模一样。于是我也找来明信片与邮票图案一致的片,盖上邮戳回赠给他。后来才知道,我无意问涉猎了极限明信片收藏领域。
我的邮友越来越多,明信片也越积越多。中国的名胜古迹明信片,日本的富士山明信片,苏联的名画明信片,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的人文风情明信片……就从明信片这个小小的窗口看去,我不仅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认识了一些外国的文化背景。
史无前例的岁月来了,百余枚明信片灰飞烟灭,富士山没了,黄三太没了,集邮册没了。
人是顽强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可以忍受欺凌,可以一无所有,然而却不肯欺骗自己。爱好是不能禁锢的,只要活着,就要呵护自己的爱好。在那个年代,尽管只能收集当时盛行的革命领袖明信片,革命圣地、革命样板戏、革命芭蕾舞、“大革命”时期出土文物明信片,但集邮册里又贴满了年轻人的信心。
十年后,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了,市场逐步开放了。对老明信片的收集不那么难了,我的藏品渐有起色。
后来,我在《集邮研究》、《集邮》杂志做编辑期间,负责封片研究栏目。稿子看多了,视野扩展了,面对庞杂厚重的中外明信片,我开始思考明信片的历史与分类。
机会来了。1994年,我先后参与了大部头的《中国集邮百科全书》和《中国集邮大辞典》编纂工作,主编邮政用品、封片简词条并参与撰写。
我在尘封百年的中外邮政历史中穿行,在卷帙浩繁的邮政资料中徜徉。没想到,我首先找到了自己。对明信片,我长期收集研究,多年撰写小文,然而,只有此时,在我持续地对中外明信片进行比较时,我才突然感受到了理性的升华。就在那一刻,我感觉这才是属于自己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可以将淤积在心底的零散感受、观念甚至是异议,富于逻辑性地叙述给邮友们。
数年前,应《中国集邮报》之约,面对初集邮者写了几篇千余字的明信片小稿,出乎意料,受到欢迎。经几位集邮前辈与读者鼓励,遂成此书。
本书可分为四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明信片概说、明信片诞生前后、明信片词源以及明信片的分类方法几部分。这一板块姑且作本书的开篇,为后叙作个铺垫。
第二个板块阐述的是邮资明信片。邮资明信片是邮政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信片中重要的一族。笔者首先依邮资片的品种,以外国邮资片为主线,综述邮资片的品种特征、邮政用处、历史现状、平面设计、承印材质等知识,视野较为开放,其中某些图文对专题集邮可能有所用途。
我国集邮者最关注的是中国邮资明信片,这个板块的第二部分以重笔阐述了中国邮资明信片。本部分以史为序,从大清邮政到民国、解放区、新中国的人民邮政和香港、澳门特区邮政发行的邮资片,一一展示。在阐述新中国邮资片时,对读者熟悉的内容,该简则简;对初集邮者较生疏的内容,能详则详。比如,为了使初集邮者更多地了解新中国军邮明信片,本书对此叙述就较为详细,还增加了配图数量。
第三个板块阐述的是无邮资明信片。对于这类明信片,尤其是非邮制的无邮资片,过去我国集邮者大多不涉足该领域,集邮报刊也鲜作系统介绍。但是,在集邮者之外,单有一个专门收集研究无邮资明信片的群体,其历史亦有百年,藏品颇丰。作为专门介绍明信片的本书,不应忽视无邮资片这一块。何况,近年极限集邮的发展以及开放类展品已经给予无邮资图画明信片一席之地,使无邮资片的收集人数和需求量骤增,无邮资片已纳入了集邮者的收集范围。所以本书把无邮资明信片单立一个板块亦作重点介绍。
无邮资明信片的数量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本书对外国的无邮资片难以全面展开表述,只作概说;但将中国的无邮资片按历史时期,从清代、民国时期到今天,重笔陈述。尤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20世纪50~60年代发行的系列明信片,即集邮者最关注,市场最热卖的明信片,本书作了较详的叙述。
极限明信片是以明信片为素材衍生出的集邮品,是时下的集邮热门,第四个板块专门介绍极限明信片。本部分以纵横综述的结构,叙述了极限明信片的特征,从最初的极限片谈到今天的极限片,从外国的极限集邮活动说到中国,使初集邮者对中外极限集邮具有总括的了解。
本书的明信片配图数百幅,多为笔者所藏。配图量大,增加了成书难度,但有益于初集邮者直观了解明信片的历史及其他知识。目前,国内尚无明信片方面的专著,因此,无从借鉴,恐怕在内容上会有缺欠。倘有谬误,还请专家指正。
本书写作耗时很长,耗力颇巨,写作过程中,我突发心脏病,三次手术之间仍未搁笔,可以说是用“心”写字。长期的收集实践、知识的求索、研究的心得,积数十年沉淀,苦乐之中玉成了本书。
蒙诸多朋友支持,使本书配图多彩。在此对同仁朱祖威、李近朱、李毅华、陆游、陈国富(香港)、Hans ZimmerTnann(德国)、曾士奇(加拿大)、李文勖(澳门)、田健行、阎永顺先生致以谢意。对离世的施慧中、魏雷、李东立三位邮友深表怀念。
是为序。
王泰来
2007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