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周国平是非职业的,却是出色的。对于写作,他主张“对自己说话”。他崇尚一种真正自由的写作心态,相信,不为发表而写作,是具备这种自由心态的必要条件。《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关于书名,作者解释说,一是因为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各自的朝圣路/周国平散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国平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为一位散文作家,周国平是非职业的,却是出色的。对于写作,他主张“对自己说话”。他崇尚一种真正自由的写作心态,相信,不为发表而写作,是具备这种自由心态的必要条件。《各自的朝圣路》是周国平前几年发表散文的结集。关于书名,作者解释说,一是因为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几乎都是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二是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 内容推荐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在当代散文界占有重要一席,其精神价值和文学水准是那些急功近利、好为人师、胡乱解读和“感悟”生活的作坊匠们无法企及的。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他“不时髦的读书”观和无功利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孤独却执著的跋涉,值得我们崇敬。 本书是作者周国平于1995年4月至1998年间,所做散文的结集,在与原出版社合同到期后重新出版,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 目录 第二版序 第一版序 第一辑 朝圣的心路 苦难的精神价值 与世界建立精神关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精神生活的哲学 孤独的价值 勇气证明信仰 第二辑 守望者语 守望的角度 被废黜的国王 在沉默中面对 有所敬畏 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 哲学的命运 名人和明星 读书的癖好 哲学与精神生活 都市里的外乡人 记住回家的路 愉快是基本标准 第三辑 文学的安静 私人写作 小说的智慧 读《务虚笔记》的笔记 第四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不只属于历史 给成人读的童话 也重读安徒生 临终的苏格拉底 《李白与杜甫》内外 回到世界名著 简洁的力量 世上本无奇迹 第五辑 爱者的反思 爱:从痴迷到依恋 婚姻反思录 嫉妒的权利 点与面 男子汉形象 婚姻的悖论与现代的困境 关于好男人 生命中的无奈 婚姻中的爱情 人人都是孤儿 爱的反义词 情人节 第六辑 科学与人文 电脑:现代文明的陷阱? 关于绿色文明的访谈录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人是地球的客人 我反对克隆人 医学的人文品格 第七辑 闲文或时文 五十自嘲 奢侈品的不便 侯家路 启蒙的契机 录音电话 朋友 小散文模式 报应 “己所欲,勿施于人” 不敢善良 生病与觉悟 老同学相聚 另一个韩愈 树下的老人 论自卑 人生话题 杞人是一位哲学家 议论家 第八辑 序评无类 《思想者文丛》编者的话 心理史的写法 纯真的心性 自由的灵魂 纯粹的写作 都市生活与爱情 超验的死和经验的死 不寻常的《遗弃》 作为读者的批评家 散文这一种作物 为了孩子的平安 第九辑 准学术谈 圈外人的臆想 伦理学和价值层次 辩论与真理 哲学与文学批评(论纲) 第十辑 并非争鸣 作伪的逻辑 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评《心香泪酒祭吴宓》 纪实、虚构和伪造 莫须有的“尼采版本之争” 第十一辑 自叙和访谈 自由的写作心态 一次采访的摘录 写作·童心·气质——答《婚姻与家庭》杂志读者问 我的命运之作——答《新民晚报》记者问 周国平和他的散文——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专题节目 为孩子们写书 答《时代青年》杂志 我的北太岁月 关注人生的哲学之路 哲学与时代——在中央电视台答大学生问 第十二辑 精神的故乡 开场白 灵魂是一个游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梦并不虚幻 精神栖身于茅屋 生命树上的果子 人所能及的神圣 信仰之光 谁是最智慧的人 智慧和童心 成为你自己 独处的充实 自己的园地 幸福是灵魂的事 有爱心的人有福了 第一重要的是做人 面对苦难 真·善·美 怀念士地 读永恒的书 度一个创造的人生 第十三辑 哲学:对世界的认识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 世界究竟是什么? 能问“世界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吗? 世界有没有一个开端?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在空间上有没有边界? 时间之谜 因果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自然有没有一个目的? 人能否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什么是自由意志? 感觉可靠吗? 存在就是被感知吗? 贝克莱的是与非 庄周梦蝶的故事 感觉能否证明对象的存在? 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质? 世界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 你的“自我”在哪里? 语言能否传达感觉? 语言能否传达思想? 试读章节 一八六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托尔斯泰几乎通宵失眠,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明天他就要向索菲亚求婚了。他非常爱这个比他小十六岁、年方十八的姑娘,觉得即将来临的幸福简直难以置信,因此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求婚很顺利。可是,就在求婚被接受的当天,他想到的是:“我不能为自己一个人写日记了。我觉得,我相信,不久我就不再会有属于一个人的秘密,而是属于两个人的,她将看我写的一切。” 当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段话时,他显然不是为有人将分享他的秘密而感到甜蜜。而是为他不再能独享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秘密而感到深深的不安。这种不安在九个月后完全得到了证实,清晰成了一种强烈的痛苦和悔恨:“我自己喜欢并且了解的我。那个有时整个地显身、叫我高兴也叫我害怕的我,如今在哪里?我成了一个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人。自从我娶了我所爱的女人以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这个簿子里写的几乎全是谎言——虚伪。一想到她此刻就在我身后看我写东西,就减少了、破坏了我的真实性。” 托尔斯泰并非不愿对他所爱的人讲真话。但是,面对他人的真实是一回事,面对自己的真实是另一回事。前者不能代替后者。作为一个珍借内心生活的人,他从小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把记事本、备忘录之类和日记混为一谈的话。就应该承认,日记是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在日记中,一个人只面对自己的灵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说话。这的确是一个神圣的约会。是决不容许有他人在场的。如果写日记时知道所写的内容将被另一个人看到,那么。这个读者的无形在场便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写作者的心态,使他有意无意地用这个读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写下的东西。结果,日记不再成其为日记,与上帝的密谈蜕变为向他人的倾诉和表白,社会关系无耻地占领了个人的最后一个精神密室。当一个人在任何时间内,包括在写日记时,面对的始终是他人,不复能够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不管他在家庭、社会和一切人际关系中是一个多么诚实的人。他仍然失去了最根本的真实,即面对自己的真实。 因此,无法只为自己写日记。这一境况咸了托尔斯泰婚后生活中的一个持久的病痛。三十四年后,他还在日记中无比沉痛地写道:“我过去不为别人写日记时有过的那种宗教感情。现在都没有了。一想到有人看过我的日记而且今后还会有人看,那种感情就被破坏了。而那种感情是宝贵的,在生活中帮助过我。”这里的“宗教感情”是指一种仅仅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精神生活,因为正像他在生命最后一年给索菲亚的一封信上所说的:“每个人的精神生活是这个人与上帝之间的秘密,别人不该对它有任何要求。”在世间一切秘密中,唯此种秘密最为神圣,别种秘密的被揭露往往提供事情的真相,而此种秘密的受侵犯却会扼杀灵魂的真实。 可是,托尔斯泰仍然坚持写日记,直到生命的最后日子,而且在我看来,他在日记中仍然是非常真实的,比我所读到过的任何作家日记都真实。他把他不能真实地写日记的苦恼毫不隐讳地诉诸笔端,也正证明了他的真实。真实是他的灵魂的本色,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放弃,他自己也不能。 似乎也是出于对真实的热爱。萨特却反对一切秘密。他非常自豪他面对任何人都没有秘密,包括托尔斯泰所异常珍视的个人灵魂的秘密。他的口号是用透明性取代秘密。在他看来,写作的使命便是破除秘密,每个作家都完整地谈论自己,如此缔造一个一切人对一切人都没有秘密的完全透明的理想社会。 我不怀疑萨特对透明性的追求是真诚的,并且出于一种高尚的动机。但是。它显然是乌托邦。如果不是,就更可怕,因为其唯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奧威尔的《一九八四》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即一种禁止个人秘密的恐怖的透明性。不过,这是题外话。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写作的真实存在于透明性之中吗? 当然,写作总是要对人有所谈论。在此意义上,萨特否认有为自己写作这种事。他断言:“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可是,问题在于,在“介入”之前,作家所要谈论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它并不是在作家开口向人谈论的时候才突然冒出来的。一个真正的作家必有一个或者至多几个真正属于他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伴随他的一生,它们的酝酿和形成恰好是他的灵魂的秘密。他的作品并非要破除这个秘密,而只是从这个秘密中生长出来的看得见的作物罢了。就写作是一个精神事件,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而言,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问题和秘密便是写作的真实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样的问题和秘密会引导写作者探索存在的未经勘察的领域。发现一个別人尚未发现的仅仅属于他的世界,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就在于此。没有这样的问题和秘密的人诚然也可以写点什么,甚至写很多的东西,然而,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只是在传授知识,发表意见,报告新闻,编讲故事,因而不过是教师、演说家、记者、故事能手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出于对法西斯的义愤加入了法国抵抗运动。战后,在回顾这一经历时,他指责德国人说:“你们强迫我进入了历史,使我五年中不能享受鸟儿的歌鸣。可是,历史有一种意义吗?”针对这一说法,萨特批评道:“问题不在于是否愿意进入历史和历史是否有意义,而在于我们已经身在历史中,应当给它一种我们认为最好的意义。”他显然没有弄懂加缪苦恼的真正缘由:对于真正属于自己灵魂的问题的思考被外部的历史事件打断了。他太多地生活在外部的历史中。因而很难理解一个沉湎于内心生活的人的特殊心情。 我相信萨特是不为自己写日记的,他的日记必定可以公开,至少可以向波伏瓦公开,因此他完全不会有托尔斯泰式的苦恼。我没有理由据此断定他不是一个好作家。不过,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无不散发着浓烈的演讲气息,而这不能不说与他主张并努力实行的透明性有关。昆德拉在谈到萨特的《恶心》时挖苦说,这部小说是存在主义哲学穿上了小说的可笑服装,就好像一个教师为了给打瞌睡的学生开心,决定用小说的形式上一课。的确,我们无法否认萨特是一个出色的教师。 对于我们今天的作家来说。托尔斯泰式的苦恼就更是一种陌生的东西了。一个活着时已被举世公认的文学泰斗和思想巨人,却把自己的私人日记看得如此重要,这个现象似乎只能解释为一种个人癖好,并无重要性。据我推测,今天以写作为生的大多数人是不写日记的,至少是不写灵魂密谈意义上的私人日记的。有些人从前可能写过,一旦成了作家,就不写了。想要或预约要发表的东西尚且写不完,哪里还有工夫写不发表的东西呢? 一位研究宗教的朋友曾经不胜感慨地向我诉苦:他忙于应付文债。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只在上厕所时才得到片刻的安宁。我笑笑说:可不,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我们只能在厕所里接待上帝。上帝在厕所里——这不是一句单纯的玩笑,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厕所是上帝在这个喧嚣世界里的最后避难所。这还算好的呢,多少人即使在厕所里也无暇接待上帝,依然忙着尘世的种种事务,包括写作! 是的,写作成了我们在尘世的一桩事务。这桩事务又派生出了许多别的事务,于是我们忙于各种谈话:与同行、编辑、出版商、节目主持人等等。其实。写作也只是我们向公众谈话的一种方式而已。最后,我们千脆抛开纸笔,直接在电视台以及各种会议上频频亮相和发表谈话,并且仍然称这为写作。 曾经有一个时代,那时的作家、学者中出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人物,他们每个人都经历了某种独特的精神历程,因而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在他们的一生中。对世界、人生、社会的观点也许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不论这些变化的促因是什么,都同时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变化。我们尽可以对这些变化评头论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这些变化组成的他们的精神历程在我们眼前无不呈现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景观,闪耀着个性的光华。可是,今日的精英们却只是在无休止地咀嚼从前的精英留下的东西,名之曰文化讨论,并且人人都以能够在这讨论中插上几句话而自豪。他们也在不断改变着观点,例如昨天鼓吹革命。今天讴歌保守,昨天崇洋,今天尊儒,但是这些变化与他们的灵魂无关,我们从中看不到精神历程,只能看到时尚的投影。他们或随波逐流,或标新立异,而标新立异也无非是随波逐流的夸张形式罢了。把他们先后鼓吹过的观点搜集到一起,我们只能得到一堆意见的碎片,用它们是怎么也拼凑不出一个完整的个性的。P53-56 序言 本书是我1995年4月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在与原出版社合同到期后重新出版。我的散文出过不同的版本和选本,其中,《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自成一个系列,是按时间顺序的完整结集,收入了到2002年8月为止将近二十年间我所发表的几乎全部散文。现在,这三种书均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方便了读者的选取和配套。 我不知道基督教所许诺的灵魂不死最终能否兑现,但我确信人是有灵魂的,其证据是人并不因肉体欲望的满足而满足,世上有一些人更多地受精神欲望的折磨。我的大部分文章正是为了疗治自己的人生困惑和精神苦恼而写的,将心比心,我相信同时代一定还有许多人和我面临并思索着同样的问题。在本书初版序中,我曾表示:我写作时心中悬着的对象是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不管世风如何浮躁,我始终读到他们存在的消息。事实证明了我的直觉,我欣慰地发现,我的书不但在青年学生中广有读者,而且在社会各界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包括相当多的政界、企业界、文化界人士。 常常有人建议我为青年学生写一本哲学读本,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楚哲学究竟是什么。其实,本书末尾的两组文章,即《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和《精神的故乡》,已经初步地做了这件事,对哲学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一下。今后倘若有时间,我愿意再写一本书,系统地阐述我所理解的哲学。 不久前,有一位可爱的读者做了一件可爱的事。她从我的书中选取一些段落,自己朗诵和配乐,刻成光盘,分送给她的朋友,据说极受欢迎。有一天,她来访问我,把这张光盘放给我听。她朗诵得非常自然,仿佛是某个灵魂直接发出的声音,不过那不是我的灵魂,我觉得好像是第一次听到这些内容。听完后,我半晌无言,最后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特受教育,没想到我这样会教育人。”这次经验使我约略体会了别人——当然是那些喜欢我的读者——读我的作品时的感觉,这个感觉将常留在我的心间,鼓励我为自己也为我的可爱的读者们继续写作。 2003.12.2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