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一本大书,《母兮吾土》就是这本大书的起始篇。作者余世磊一开始,立足历史,介绍了赵朴初家族的渊源和发展,讲述了赵氏家族与县内外名门大族的相互联姻,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纵横结合,视野开阔,这就是赵朴初早年生活的大环境。接着写三处老宅、父母其人、儿时生活,着重写了家乡太湖县寺前河、状元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母兮吾土(赵朴初与故乡安徽)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余世磊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朴初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一本大书,《母兮吾土》就是这本大书的起始篇。作者余世磊一开始,立足历史,介绍了赵朴初家族的渊源和发展,讲述了赵氏家族与县内外名门大族的相互联姻,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纵横结合,视野开阔,这就是赵朴初早年生活的大环境。接着写三处老宅、父母其人、儿时生活,着重写了家乡太湖县寺前河、状元府。 内容推荐 赵朴初先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伟大的和平使者;他还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诗人、作家、书法家、慈善家,生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 《母兮吾土》由青年作家、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余世磊所著,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民进主委朱维芳女士和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太湖老乡孔凡礼先生倾情作序。全书25万字,分为“根在故乡”、“孩提时代”、“云踪家忆”、“山情水意”、“报我乡邦”、“叶落归根”等章节,细致梳理了赵朴初先生名闻海内外的显赫家世及其社会关系,生动记叙了赵朴初先生自小勤苦好学的高贵品质,全面展示了赵朴初先生山高海深的家园情怀。《母兮吾土》还收入了大量有关赵朴初先生璀璨一生的一手资料;作者精心搜集的近百张图片中多系首发,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根在家乡 祖上溯源 四代翰林 人才辈出 豪门联姻 三处老宅 佛缘殊胜 多才双亲 第二章 孩提时代 出生安庆 返乡定居 家庙学佛 茁壮成长 观光览胜 上海之诱 第三章 云踪家忆 负笈东吴 觉园春秋 心连皖南 两地牵挂 小聚沪滨 两回安徽 望乡高歌 更动乡情 独赏清芬 琉球续缘 归心似箭 第四章 山情水意 朝拜九华 放歌皖南 情满安庆 太湖之子 泪洒故园 依依惜别 第五章 报我乡邦 扶贫济困 科教兴乡 佛日增辉 翰墨飘香 血浓于水 死亦无憾 第六章 叶落归根 周年植树 乘愿还乡 故居修复 追思无尽 附录一 赵朴初同志生平 附录二 赵朴初年表简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三处老宅 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台里有赵朴初故居,太湖县也修复了赵朴初旧居状元府,作为赵朴初纪念馆。那么,这两处赵朴初故居,与赵朴初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可能有人对此有些含糊,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赵家的三处老宅。 赵朴初先祖居住太湖县玉望村,到赵昀、赵唆这一辈,又将家迁到了寺前河(今太湖县寺前镇),故赵朴初一直自称寺前河人。 状元公赵文楷在山西雁平任上去世后,其妾王夫人手牵女赵惠贞,怀抱长子赵唆,肚里还怀着次子赵昀,扶丈夫的灵柩千里迢迢返回太湖,住在太湖县城。为了谋生,王夫人卖掉妆奁,买了寺前河和高家坦的一些田,离县城都不远。王夫人还专门请了老师,在家教授赵唆兄弟,希望兄弟二人继承父志,学有所成。嘉庆十八年(1813年),王夫人买县城铁炉巷状元第同族人的房子居住。嘉庆末年(1820年),赵文楷在京城的朋友帅承瀛等人凑了一些钱,送给经济拮据的王夫人,又买了一些田,并卖掉状元第的房子,转购科甲第屋十余间,此地很安静,极适宜于居家过日子,尤其适合孩子们读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太湖大雨,县城城墙被冲,赵宅遭水淹,不能再住i王夫人也受湿热,患了疥疮,十分痛苦。王夫人与赵昀、赵唆兄弟商量,觉得县城易受水灾,便动了迁居的念头。兄弟俩考虑再三,离县城不过30里的寺前河,成为比较理想的迁居地点。寺前河下接长河,河两岸地势平坦,尽是肥沃、宽阔的良田,耕作、灌溉非常方便。这一带出产丰富,除稻米外,还盛产生漆、桐油、皮油、毛棕、茶叶、茯苓等。运输也极其方便,可用舟筏,进入皖河,直达长江。另外,赵家的田亩主要集中此地,迁居过来,管理也很方便。 赵唆在家,着手在寺前河建房。宅基地择在寺前河边虎形山下的洪诸畈,组织当地能工巧匠,精心设计和施工,于次年一座砖木结构的府第落成竣工。因赵文楷中过状元,当地人称状元府。 咸丰二年(1852年),正逢王夫人70大寿,全家欢天喜地移居状元府,并办了酒宴。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至太湖,状元府遭到破坏,赵家人避于离寺前河不远的赵家河深山中。后王夫人随赵昀到潮州任上,赵唆则寄居湖南长沙。王夫人去世后,赵昀兄弟买田6000余斗,作为棣萼堂公产,并将状元府中堂作为王夫人祠堂,供祭祀用,两边居屋由赵唆、赵昀的后代分居之。同治三年(1864年),赵唆带家眷从湖南长沙返回寺前河状元府居住,对状元府进行了修葺。 状元府坐东朝西,面对天华尖,背靠虎形山。宅前栽有银杏树,不远处还有个水塘,沿着水塘边的小路向前走,就是寺前河,河上有桥,过桥便是寺前河街。宅子分四进,共有房屋(包括附属用房)80多间。大门口有青石狮一对,侧有青石抱鼓,一侧还有接官台。大门为四开,平时只开两边单扇小门,逢红白喜事就开中间两扇合门。后院有花园、水井、马厩。 状元府是赵家的大本营,赵家人一直以此为家。在赵曾重取优贡试卷中,对自己的籍贯是这样记载的:“住太湖县北乡寺前河,寄居省城东门天台里。”由于状元府地处深山,环境优美,更是成为赵家子孙理想的“隐居地”。旧有“小乱住城,大乱住乡”,于是,每逢大规模的战乱时,他们纷纷从各地返回状元府居住。 1958年,国家修建花凉亭水库,状元府被淹没,房子被拆,部分砖瓦用于修筑寺前中学。 除赵文楷、王夫人、赵昀等葬祖地玉望村外,赵氏大部分后裔都葬在洪诸畈状元府后虎形山、阳雀岭、汤家垅等地。其他地方也还散布一些,但最多是在虎形山。今虎形山主要有赵唆夫妇墓、赵昀侧室马夫人墓、赵继椿妻王夫人墓、赵环庆墓、赵环庆之妻祝氏墓、赵文楷女赵惠贞墓、赵环庆长女荪姑娘墓、赵继俭之妻徐夫人墓,等等。花亭湖水位下降,还能见到刻有“赵氏祖茔”的石碑。 赵家在安庆还有一处宅子,名“世太史第”,又称“四代翰林第”。 同治三年(1864年),赵昀辞官,选择了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作为自己的居住地。此前一年,赵昀的次女赵继莲嫁给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李鸿章的帮助下,他先借住四方城,后买怀宁都御史杨汝谷在安庆天台里的旧房子,建起颇具规模的世太史第。 世太史第建于明万历年问,坐北朝南,初为明末刑部主事刘尚志私宅,刘尚志子刘若宰中状元后另建状元府,将此屋出卖,后为杨汝谷所用。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曾设外江粮台于此。经赵昀及后人不断扩建的世太史第,坐北朝南的黑漆大门,大门上有砖刻额“世太史第”,两边还有对联:“江山如画;物我同春。”第内有李鸿章题写的“四代翰林”金匾。 世太史第原有七进,每进之间采用天井做法,两侧山墙为有起伏而高出屋顶的马头墙。内“堂宇轩昂,气象森严,庭院缜密,莫知深浅”。第三进中堂是专门祭祀祖先的,叫作祖先堂。后面有花园,园中栽杏、桃、梨等各种果树。还有池塘,池塘里栽了荷花,养了鱼。 晚年的赵昀在世太史第过着一份悠然的生活,主讲敬敷书院之余,则以写诗、临池、灌园以自娱。第三代、第四代翰林的出现,是世太史第最辉煌的时期。 赵荣琛在《翰林后代寄梨园》一书中,回忆他刚记事时,大约在1920年,随父亲回到安庆世太史第居住的情景:“回安庆时我刚记事。天台里‘翰林府’好威严好气派,足占了两条街。坐北朝南的黑漆大门,门前两旁有上马石,下马石。往北走,过中厅,七进院子错落有致,房子建筑及风格,与北京富丽讲究的磨砖对缝、穿廊游廊的四合院有所不同,是南方脊式的木建筑,梁柱门窗有雕刻精致的木雕花,还有楼层,均为木本色,不像北京的宅院红漆绿色雕梁画柱。宅西侧是一个大花园,亭台楼阁,花木扶疏,莲池鱼影,曲径通幽;花园尽头还有房舍院落,别有洞天。我们回去时,我的祖母、第四代翰林夫人还健在,居于花园中一座精致的小楼上,楼有荷花池,以求静养。我还有一位大姨祖母,居内宅第七进院子的上房,都有丫环、仆妇伺候。”P21-24 序言 这些年,我的眼前,常常浮现起朴老那菩萨般的慈容,感觉他依然活在人间,依然给我这个家乡后辈以深挚的关怀。 世磊拿了这本书的稿子,让我一阅。我细细读来,深深地感动于字里行间。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细腻、丰富,以大量详实的资料叙述了朴老的家世、朴老对家乡的关心与帮助,以及家乡人民对朴老的怀念。其中许多细节,是我以前不为了解的,我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伟大的朴老,感受到一个更加亲切的家乡前辈。他那山高海深般的乡情和亲情,是我们家乡人民多么珍贵的福泽和财富呀! 朴老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一本大书,《母兮吾土》就是这本大书的起始篇。作者一开始,立足历史,介绍了朴老家族的渊源和发展,讲述了赵氏家族与县内外名门大族的相互联姻,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纵横结合,视野开阔,这就是朴老早年生活的大环境。接着写三处老宅、父母其人、儿时生活,着重写了家乡太湖县寺前河、状元府,这就是朴老早年生活的小环境。朴老在这里生活了十年,以后从这里走出,走向广阔的社会,他的人生与早年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是太湖的山水和人文滋养了他。 接下来,我们了解到,朴老虽然离开家乡多年,甚至亲人受到些不公正的待遇,但在他一颗早已无我的菩萨心里,只有报家乡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家恩的无尽行愿。他关注家乡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家乡来人更是由衷喜悦,正是他心中的这种不断注入的思乡情,终于促成了他64年之后的故乡行。在家乡欢迎他的会议上,他哭了,他说:“太湖是我的父母之乡,我是太湖的儿子!”他写诗:“月是故乡明,情是乡人重。”这份乡情是不寻常的。 多少年来,我们太湖县,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县里同志总是镇定自若,因为我们有朴老。“到北京去,向朴老汇报”,这是县里同志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呀,尤其在朴老生命的最后十年,为了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可谓不遗余力,发尽光热。小到要搞一辆汽车,大到找项南要千万元的项目,他都是认认真真去办,苦口婆心写信找有关领导,顾不得年高体弱。朴老还私人捐出数十万元,奖学扶贫。凡是家乡人,找他题字、题词,更是近水楼台。我们太湖的子孙后代都不能忘记朴老的这份乡情,要像朴老一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那样我们家乡何愁不富,这也是朴老最大的心愿。 这本书里,还写到许多朴老的亲情。哑姐学手艺,生了冻疮,他很疼惜,专门去为她买手套;父亲生活有困难,他一直坚持寄生活费;鸣姐不幸去世,他写下长诗哭祭;晚辈们到了北京,他抽空陪同;侄儿不幸生了病,他一路哭着到医院探望……人之常情,感人肺腑。另外,这本书里,还收录了许多朴老的家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尊长,孝关大姨如母,爱幼,自己制做小书签送给晚辈,但他对晚辈要求也十分严格,如对哑姐迁葬之事,他反复写信给侄辈,到寺前镇去一定要谦虚、和气。后来,当他得知哑姐迁葬没有按他的要求去办,他在信里生气了,措词十分严厉。如一滴水,折射出太阳之光。这些非常小的生活细节,折射出朴老的高风亮节,令人景仰。 我觉得这本书不但具有资料性,更是具有可读性,必将为世人学习朴老、研究朴老提供许多有益的参考。 忘不了朴老对我的谆谆教诲,忘不了朴老为我的书题签……这些年来,我是在朴老精神的感召下,为家乡、为国家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朴老精神的感受下,为家乡、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后记 对于我来说,本书的写作似乎命中注定。 我家三生有幸,能与朴老结下一段善缘。朴老老家在安徽省太湖县寺前河洪诸畈虎形山(朴老故宅名“状元府”),他从4岁到14岁是在洪诸畈度过的,接受了启蒙教育。朴老1920年离开老家,1926年回来看望过父母,此后一隔64年,直到1990年才回到寺前河。 我的家也在洪诸畈(今名洪畈村),与朴老故宅状元府仅距四五里。1958年,花凉亭水库蓄水,淹没了状元府。在虎形山边,有我家的一块责任地,小时候,我经常和母亲去那里种麦栽芋,听说过不少关于朴老和状元府的旧事。 父亲在寺前文化站工作,很早就知道寺前河出了个赵朴初,很了不起。他的家族,也是一个大家族,出过多位状元、进士。于是,从1970年代开始,父亲就开始搜集整理赵氏家族以及朴老的资料。1985年,寺前河有个名叫蔡铸锟的小学教师,因其父亲当年曾在状元府教过书,与朴老父亲多有交往。蔡老师给朴老寄去朴老父亲写的小楷,还附上我父亲编的有关寺前河的资料。不久,即收到朴老回信,对蔡老师表示感谢,对我父亲编写的资料表示“颇有用”。这也让父亲以更大的热情去做好本地文化的发掘工作。 1990年,父亲与区里干部一起,参与了接待朴老回乡视察的工作,受到朴老的亲切接见。1991年,父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开会期间去看望朴老。谈起朴老的家事,朴老很高兴,写字送父亲,并勉励父亲继续做好乡村文化工作。此后,父亲又多次受到朴老接见,朴老的谆谆教诲,浓浓乡情,让他终生难忘。 2000年5月,朴老在北京逝世。听到消息,父亲非常难过,他决定在寺前镇办一个“赵朴初生平陈列室”,纪念朴老,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朴老。那时父亲身体很不好,高血压、心脏病时常发作。他拖着病体,去安庆,往合肥,跑北京,走上海,拜望朴老的亲属和故友,征得不少珍贵照片和资料,办起了陈列室,虽然条件十分简陋,但还是接待了不少海内外客人。 受父亲的影响,多年来我也开始关注、收集朴老及其家族资料。在宣传部工作期间,朴老每次关爱家乡之举,我都及时予以采访报道,并记录在册。朴老去世后,我参与了县里纪念朴老的一系列活动;和县领导一起,多次前往北京南小栓胡同拜望陈邦织奶奶。奶奶记着我们父子的名字,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让我们感到万分荣幸。 2003年,我调到县政协,专门从事研究朴老的工作。2006年,我在河北遭遇严重车祸。奶奶知道情况后,给我打来问候电话。过中秋节,还托人捎来月饼。2008年,我去北京检查身体,曾去看望奶奶。奶奶很高兴,嘘寒问暖。记得临别,奶奶硬要起身,将我送出门外,再三叮咛养好身体。我走到大门口,回过头来,看见奶奶还扶着门,在望我,我的眼泪禁不住涌了出来…… 近些年,个人事和家事都颇为不顺,父亲身体也不好。奶奶知道这些情况后,一直惦挂在心,多次托人捎钱捎物与我。从装钱的信封上看得出来,这些钱,都是别人看望她、慰问她的。与奶奶通电话,奶奶告诉我,这些钱是别人给她的,她也用不了,让我一定要用。奶奶已过90高龄,自己过的日子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我怎能用她的钱?但奶奶坚持要给,让我要治好伤,过好家庭生活。收到这些满含深情厚意的钱物,于我,是一种多大的幸福和温暖! 今年是朴老逝世十周年,我与几个师长谈心,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示我们对朴老的纪念?想到自己与父亲多年来搜集整理了不少朴老资料,写一本书来弘扬朴老精神,是最有意义的,大家都很赞同。朴老光辉灿烂的一生,我了解得太少,不敢下笔。但朴老与故乡的点点滴滴,我还是搜集了较为丰富的资料。于是,就有了这本书的出现。——它也是我和父亲多年的愿望;同时,我也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报答朴老和奶奶对我家山高海深的恩情。 书稿写成后,曾送与奶奶审阅,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奶奶一直以来的对我关注、信任和支持。 感谢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民进主委朱维芳女士和著名宋代文学研究专家孔凡礼先生在百忙之中慷慨赐序;感谢两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领导,是他们的鼎力支持,本书得以出版。 感谢安庆民进主委洪爱敏女士、上海慧量法师、福建赵守林先生等对本书的帮助;感谢上海石子政老师、周以丰先生、安庆赵锡庆阿姨的支持,他们为本书提供了不少珍贵照片;感谢安庆市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管理处和太湖县图书馆为本书所做的前期策划;感谢多年来支持我写作的诸多师友,本书参考了他们的有关著述,在此亦深表谢意。 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何客先生和美术编辑无影先生,他们的辛劳使本书以完美的方式得以呈现。 囿于见闻,书中不足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补充、批评,以便修订、改正。 余世磊 2010年4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