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黄峻菠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的格调是历史风景的文化层次,而历史的声音是过去时代的脉搏。格调中彰灵了人生的志趣,声音中留存了生活的痕迹。从历史的格调中找寻失去的理想,从历史的声音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历史因此而鲜活!我们因此而富有!现在,就让我们在历史的茶馆里,在清新逍遥的意境中,触摸历史的脉搏,倾听历史的声音,领悟历史的智慧。

内容推荐

如果历史是一出波澜壮阔的音乐剧,历史的格调就是某个时代留下来的回响和印记。动人的篇章十优美的旋律、悠远的意境、高雅的品位,处处在人的耳边回响,仿佛是历史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历史虽然已经逝去,但余波未了,仍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

历史的格调是什么?它是丰富的,我们依然离不开对它的体味;它是现在的,我们时刻都能记忆起它的形式。历史的声音又是什么?只有认真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目录

吃饭是一种大是大非

 两位绝食的贤人

 软硬不吃的清官

 躲起来吃饭的诗人

 吃百家饭的官员

 要吃饭就先剃头

布衣、菜根: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

 布衣如何成为卿相

 囚犯出身的皇帝

 政坛家族的兴衰

 读书人的贫寒与自强

 肯爱千金轻一笑

心灵的小小寰球:金丹与念珠

 西经东传的佛师

 西天取经的唐僧

 传经东瀛的高僧

 不识字的宗教大师

 全真教的思想历程

 内丹功法入太极

从“裙下”到“裙带”

 出身奴隶的将军

 实权派的得失

 被权欲奴役的皇后

 政治不需要亲情牌

 宫廷政治中的例外

“倾国”与“误国”的界限

 两大关女间谍

 谁在误国

 专权跋扈的将军

 一骑红尘妃子笑

 冲冠一怒为红颜

战场形象与人生姿态

 李广为何难封

 文武双全的军事家

 羽扇纶巾的儒帅

 闻鸡起舞的忠良

 精忠报国的悲壮

 武道凋谢的叹息

书斋中的天下

 丈人的书房

 读书的诱惑

 书圣的雅趣

 翻白眼的画僧

 耕读结合的巧妙

变法的激情与悲情

 悲剧性的改革家

 篡权者的复古理想

 文人变革的突破与失败

 权臣改革的成功

 亲自上阵的无奈皇帝

 隐士的政治洁癖

隐士与“饮者”

 富春江边的垂钓者

 隐居诗人的悠然情调

 饮酒人的风流与逍遥

 斗酒诗仙的浪漫与传奇

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古代的清官,很少有人能做到既重原则也讲灵活。相反,他们的处世原则或方式往往是“软硬不吃”。自然,他们这样做往往没有什么好果子吃——轻则丢乌纱帽,重则赔上性命。不过,要做一个清官,似乎“软硬不吃”是无法避免的。或许,这便是清官的格调吧!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大胆任用他。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董宣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做官以后,政绩显著,升迁为北海(汉代诸侯国,今山东昌乐县西)相,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是当地的大姓豪族,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公孙丹准备建造一座新的住宅院,请来阴阳先生占卜。阴阳先生说房子建成后会招来家人横死。公孙丹按照指点,指使儿子在光天化曰之下拦截杀死一个过路人,将尸体埋在房基底下做替死鬼。人们纷纷向董宣告发。董宣查明犯罪事实后,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30多号人,手持兵器,到衙门前找董宣算账。董宣怕他们勾结海盗闹事,于是把这30多人全部抓捕,关进监狱。北海郡的老百姓又向董宣告发了公孙丹一伙的种种罪行。董宣命令把这30多个犯人全部斩首。青州(今山东省临淄县)太守得知董宣处死了公孙丹等30多人,大为恼火,向光武帝刘秀上奏章弹劾他。董宣后来被押解到京城,听候廷尉发落。在狱中他泰然自若,丝毫没有愁眉苦脸的悲怨之气。董宣被判处了死刑。临刑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京城的人们也充满哀怨,董宣却如往常一样,没有惧色。很多官员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酒菜佳肴,准备为他送行告别。董宣严厉地说:“我一辈子不曾吃过别人的酒席,何况是死已在即的时候!”说完,登上刑车就走了。快到处斩的时辰,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背上的使者高喊:“刀下留人!”并当众宣读了圣旨,命令把董宣送回监狱。汉光武帝派特使询问他,董宣便将公孙丹等人的罪恶作了详细陈述。光武帝下诏书赦免了董宣。

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光武帝刘秀百般无奈,决定任命年已六十九岁的董宣做洛阳令。

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处理湖阳公主家奴的杀人案。湖阳公主是光武帝刘秀的姐姐。这位公主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姐姐,豢养着一帮如狼似虎的家奴,作威作福,为非作歹。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地方官不能进入这个禁地。没有别的办法,董宣暗中派“便衣”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只等那个杀人犯出来就抓他。过了一段时间,大家以为风头过去了,湖阳公主带着杀人恶奴出行,在大街上被“便衣”发现。“便衣”立即回来报告,那个杀人犯跟着公主的车马队伍走,无法下手。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去拦住了公主的车马。

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到这个拦路的老头如此无礼,便傲慢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带人拦住我的车马?”

董宣上前施礼,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恶奴在马队里看到形势不妙,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身后。湖阳公主仰起脸,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我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董宣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董宣一声喝令,洛阳府的吏卒一拥而上,把那个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了下来,就地砍头。

湖阳公主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战。丢个奴仆,她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大街上丢尽了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不和董宣争执,掉转车头,直奔皇宫而去。湖阳公主见到刘秀,又哭又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

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大怒。董宣如此蔑视公主,不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那个董宣捉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把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带上殿来,声泪俱下地说:“陛下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下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陛下的江山还有什么办法治理?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碰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光武帝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把董宣扶住,给他包扎好伤口,然后说:“念你为国家着想,朕就不再治你的罪了。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

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也无礼可赔!”

光武帝向两个太监使了个眼色,他们把董宣拖到公主面前。但年近七十的董宣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两个太监使劲地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动。P6-9

序言

什么是格调呢?人们常说某人穿衣很有格调,这样看来格调是个对美的欣赏标准。什么是历史的格调?我先讲个例子。秦朝末年,楚汉相争,刘邦胜出,项羽一败涂地,就成败方面,刘邦打败项羽。可是,从欣赏的角度讲,这场争战最美丽的一幕发生在项羽自刎的前一夜里,项羽的爱妾虞姬为霸王跳了最后一场舞蹈,自杀在项羽面前。《霸王别姬》成为中国戏剧中的经典,一遍遍在舞台上演出。在艺术世界中,项羽打败刘邦,大家情不自禁为霸王吸引。

所以格调是成败标准以外的另外一种评价历史的标准,不是那么正式的。人们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传统上评价历史的除了成败外(成败当然是最直接的评价方式,所谓历史为胜利者书写),比较得势的是道德标准。不过,传统道德对于今人来说太狭隘,再说,道德标准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人们会怀念霸王项羽。而现在大家喜欢讲格调,干脆借用来评论历史人物,倒也可以自成一格。

有人认为只有成败是现实的,道德、格调都是虚幻的东西。有首词说得透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都是过去的事物,从根本上讲一切已经化为虚空了,时间像流水一样带走一切。刘邦、项羽不都是化为黄土了?以过去发生的事情来看今天,今天终将变为历史,和我们一样,变为虚空。成败也不是那么现实,那些我们喝酒时候喜欢谈论到的,也许才是现实的。所以虚幻的格调也有其现实性。

这本书中收入的大部分人物的格调都不错,很有欣赏价值。格调在比较中才能看得清楚。比如同为平民,范雎和范仲淹两个人,有高下之别。这两个人能力都很强,都曾经主持过国政,范雎做事出于私人好恶,强暴凶悍;范仲淹能够从一己私利上升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比如同为负责方面的大将,班超、祖逖、岳飞也不一样。个人判断,班超最高,祖逖其次。标准在于德国人揭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身为大将,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班超文武结合得最好,他胆敢以区区三十几个人攻杀匈奴使者,勇气是足够的,特别是在平定西域最后一战他表现出的手腕,那是高明政治家的境界。祖逖谋略胆量没有问题,但是政治上不如班超那么出色,而岳飞对南宋的政治形势认识不清,以他的理想作为实际情况,难怪死得悲惨。

当然,格调还有品类的差别。比如,贵族和平民的对比。像贵族王羲之和平民范仲淹,两人的文采都很好,但气质风度却大不相同。这种评价比同品类的高下之别更加难以着手,很难有一致的看法,更多地看评价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自己受了谁的影响更深,就会更为看重他。比如,一个追求风流典雅的人会偏爱王羲之,追求朴实坚韧的人会更加欣赏范仲淹。作出怎么样的判断,就是表示自己是怎么样的人。

古希腊有一句谚语:认识你自己。读历史,听历史故事,也是认识你自己的一个手段。超越胜败来评价历史,目的是为了进入一个开放的历史世界。别人是自己的镜子,我们只有在别人身上才有认识自己的可能。希望大家进入这个开放的世界。

后记

中国的历史像一首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有主旋律,也有分部副旋律。主旋律不断回响,分部副旋律则此起彼伏。这就如同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和主题。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它们也总是先冲突后渐归融和。难怪有学者赞道:“五千年文化史就是悠远杳渺的一曲。”

有记载的中国文化已经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按照大致相同的方式生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化又改造了后人的生活,这种文化差不多已经穷尽了中国人一切生活的可能性。这样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就是我们从传统中继承的遗产。同时,我们也要有所超越,接受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要注意倾听历史的声音。

为什么要倾听历史的声音?原因在于:只有注意聆听历史的普遍和独特声音,才能明白人生在世的意义和行为价值。人们关心历史,解读过去发生的事情,多是为了以历史为借鉴。然而,历史远比“以史为鉴”要复杂得多。霍光、梁冀这些曾权倾朝野的外戚,最后却被皇帝满门抄斩。就他们个人来讲,的确可以选择比较收敛的方式来维护家族,但他们当时面对的却是比这重要得多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制定适当的政策治理国家,在这方面梁冀遇到的挑战比霍光更大。西汉刚建国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到霍光时还处在政策有效期,所以他治理国家还不错,霍家被满门抄斩很多人为他惋惜;到东汉梁冀时,政策有效期早已过了,东汉的政府已经失去施政的方向感,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大家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只能关心人事斗争,集中保证自己的权益,而不可能真正进行变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梁冀要为自己不做正事,只知一味的飞扬跋扈付出代价。然而,可悲的是,即使他不跋扈,也不大可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因为那是历史的另外一种声音:一个帝国到了衰亡期,是很难改变灭亡大势的。

倾听历史的声音,我们在好好地欣赏其丰富多彩的华美篇章时,一定要注意其中不那么和谐的杂音。比如,在中国历史上,女性的遭遇一再体现了传统中女性地位的局限。另外,历史上的著名隐士一再质疑政治,从根底上要求我们反省政治,反省政治和任何人类制造的东西一样带有的恶和不完美。

本书选材出于笔者自己的意思较多。比如祖逖,史书里说祖逖是个想在乱世称王称霸的角色,不过今天一般强调祖逖爱国爱人民,反抗侵略。实际上祖逖从根本上是个强者,因为情势逼迫他变成为国家效力的大将,但不能否认他维护中华的真诚,因为强者本来可以升华自我。和祖逖对照的是岳飞,岳飞死得不像一个将军,我设想,岳飞有没有考虑过打起“清君侧”的旗号反对皇帝?祖逖在类似的情况下多半会如此。由此,笔者更加尊敬祖逖,这里要向读者说明,读者最好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他们两人让人反省,什么是真正的忠良。如果大将变成小绵羊(像岳飞死的那样),忠良还能够维持吗?由此看来,历史的声音绝对不止一个,因此需要读者仔细地倾听。

回望过去,关切现实,展望未来。不能否认,现实是最重要的。历史也要现实地看待,也就是说,看历史中那些现实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就像那句著名的格言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难道不是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23: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