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北伐八十周年而推出的这本温靖邦历史小说《血路》。是一部以北伐时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为牵引框架,以战前南北双方政治态势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历史小说。
《血路》突破了战争小说传统的模式,向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延伸;扬弃了线性叙述策略,采用具有辐射张力的立体描绘,由人物各主体之间形成的心理冲击的反差与落差,将各种不同的哲学意味推到读者面前。作者的主观意图悄然隐退,作品的艺术含金量也渐次增大。读者似乎再也不能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对他笔下人物作出太明确的评价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血路(1926年的大较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温靖邦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纪念北伐八十周年而推出的这本温靖邦历史小说《血路》。是一部以北伐时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为牵引框架,以战前南北双方政治态势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历史小说。 《血路》突破了战争小说传统的模式,向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延伸;扬弃了线性叙述策略,采用具有辐射张力的立体描绘,由人物各主体之间形成的心理冲击的反差与落差,将各种不同的哲学意味推到读者面前。作者的主观意图悄然隐退,作品的艺术含金量也渐次增大。读者似乎再也不能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对他笔下人物作出太明确的评价了。 内容推荐 1926年7月,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北伐军先遣队叶挺独立团杀向湖南。卞陵虎率尖刀班奔在最前方。锋镝所指,敌人望风披靡。这个出生于河南苦难农家的子弟,不堪忍受阶级压迫,怀着朴素的复仇意识,早年南下投军,考入黄埔军校。在那里,他接触到马列主义和共产党人,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毅然加入共产党,树立了解放全天下受苦人的理想。 目录 代序:黑马再卷风云——读温靖邦《血路》 第一章 挺进汀泗桥途中的遭遇 第二章 广州的阴谋与暗杀 第三章 汀泗桥狙击 第四章 洛阳练兵时期的吴佩孚 第五章 第二次直奉大战与北方格局 第六章 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第七章 首攻汀泗桥 第八章 龙蛇小泽之争 第九章 得寸进尺 第十章 迟迟不出兵,做的是统帅梦 第十一章 汀泗桥决战 第十二章 打通血路 试读章节 卞陵虎潜到左前端,登上土丘察看前哨阵地,附带送些子弹和食品去。 他把吴祖德拉到一旁,告诉吴祖德,刚才在桥上看见朱家少爷朱智鸿了。 吴祖德愣了愣神,旋即笑了,得意地说:看吧,哪里是鬼嘛,明明是个大活人嘛。女的也在桥上吗?唔,没有。不过可以断定也是活人!不然,哪里有活人和鬼并辔同行的? 卞陵虎双眉深锁,困惑不解,明明亲手把那厮杀死在床上了,怎么又活了过来?翠花……翠花投河自尽也是千真万确,自己就是为了翠花,才夜闯朱家杀人的。翠花怎么可能和仇人在一起呢? 吴祖德傻傻看了卞陵虎半晌,也颇为纳罕,觉得不好解释。 在吴祖德那里寻求不到足够智慧的释疑,卞陵虎怅然离开土丘,回到自己的阵地。 河南省信阳县卞家乡王陵村的卞氏三兄弟,祖上遗下一亩多田,是方圆几华里内最令人欣羡的肥田沃土。那土黑得透油,种子撒下去,不必施肥,嫩芽就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老人过世,二兄弟分家各立门户,每家摊上几分地。日子虽窘迫,瓜瓜菜菜掺杂着也可糊口。 本乡财主朱芝龙早就在觊觎这一亩多良田。这块土地肥得流油固然是一个诱惑,更主要的是夹在朱家大片土地中间,对于既迷信又占有欲很强的封建地主来说,不啻骨鲠在喉。几次托人说项,要买下这块田。条件也不算太薄,仍旧交给卞氏二门分种,头二年还可只交两成租谷。 卞氏三兄弟谨遵祖训,卖儿卖女也不能卖地,坚决予以拒绝。 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中晚期以来,物质财富渐趋丰富,礼义廉耻一类社会公德随之体系化、权威化,地主阶级剥削与掠夺的方式一般都有所顾忌,臻于文明化,讲究巧取,不齿于豪夺。朱芝龙尽管不甘心,也颇恼怒,也只好暂且隐忍,徐图良策。 只要有贫富悬殊存在,机会总是不断垂顾富人。朱芝龙得遂其愿的时机终于来了。 卞家三门共生了四女一男。他们一块儿商量集中三家的力量,把唯一的男孩卞陵虎培养出来,改换门庭,光宗耀祖。这样一种略带浪漫主义色彩的念头,在富人和安贫乐道的穷人眼里是不安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一点也没错,卞陵虎投考初中,榜上有名之际,早就千疮百孔的卞氏一门三家终于不堪九口人吃饭的重负和沉重学杂费之累而全面崩溃了。走投无路,理应退却,放弃非分之想,可他们还真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倔强劲儿,拼死拼活也不放弃培养孩子,千方百计奔走告贷也要把卞陵虎塞进中学。 朱芝龙派账房先生把钱送到卞家来了。 账房先生传达了朱芝龙大爷的关切之意。还许诺,还钱日期虽然写在契约上,其实到时候没钱还拖欠一些时日也不要紧,毕竟老乡邻了,自己人互相都不照应还靠谁照应呢;利金虽然高了一点,到时候少还一点也穷不了朱家,没关系,都好商量。 卞氏三家磋商再四,痛苦万分,别无他法,只好签下了契约。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一年后借贷到期,利钱打滚,滚到与本金数目相等的时候,朱家勃然变色,态度强硬起来,坚持要卞家一并归还本利若干,拖一天也不行。用不着动用官府,只凭白纸黑字的契约,以朱家在这方圆几十里的威势,卞家不得不拱手交出那一亩多良田,以抵阎王债。殊不知,朱家的算盘子儿一响,一亩多良田并未能全部抵消债务,最后竟然尚欠朱家不大不小的一笔。 卞氏三家只好哀求朱家恩典,租给几亩土地,一方面能不至于饿死,一方面每年偿还一点债务。三家人全部沦为事实上的奴隶。奴隶过的是吃糠咽菜尚不足半饱的日子,还有什么余力供养子弟上学呢? 幸好这时师范学校老师赵德芳站出来帮助,使卞陵虎得以考上师范学校。这所学校虽说是官费,但只免学杂费,生活费用须自理。赵老师每月从自己的薪金里抽出一部分资助卞陵虎。这位恩人成了卞陵虎最敬重最亲近的人。也就在这段时间,他受到赵老师影响,明白了穷人为什么会穷,明白了阶级和阶级剥削的道理。 师范学校读到第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卞氏三家彻底毁了。 卞陵虎与同村一户姓孙的穷人家女儿翠花青梅竹马,到了两人都十六岁时,两家正式定了亲。两个孩子定亲之后都有点害羞,一开始不大好意思像以往那样公开在一块干活在一块玩。后来,在两家大人默许下,渐渐恢复了往来,而且比以往更密切了。一个在心里说,她是我媳妇,我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另一个在心里说,他是我丈夫,我为什么不可以侍候他。 师范学校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从星期一盼到星期六。翠花一早就赶到城里,守候在校门口,没吃没喝,直守到下午。接到卞陵虎,一块儿走出城,走回村里。一路上,卞陵虎总是有说不完的话讲给翠花听,翠花总是有那么大的兴趣听他絮絮叨叨。翠花爱自己未过门的丈夫爱得很深,她知道这是自己托付终身的人。卞陵虎对未过门的媳妇爱得既深又纯,在他心目中她是天上飘下来的雪花,没有纤毫尘垢。他有一种把雪花捧在手心里呵护而又担忧会不会融化的那种谨小慎微,那种莫名的圣洁情怀。偶尔情不自禁拥抱她的时候,他下意识地不敢用力,就像一只雄鹰用翅膀、用羽毛保护、温暖鹰雏那样一种心态。也许更令后来的人们不能理解的是,两个年轻的身体相拥,感情炽烈,彼此都渴望融人对方,竟没有丝毫的性欲波动,互相传导的只是雪一般洁白的爱。 对美丽清纯的孙翠花,一只恶狼早就在暗中垂涎不已。孙翠花尽管也知道,却没怎么重视。她太年轻了。这便酿成了悲剧。 朱芝龙拗不过儿子朱智鸿的纠缠,遣媒去孙家提亲,要为儿子纳一房妾。 孙家父母称女儿早就许字他人,不敢高攀,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 朱智鸿更加欲火熊熊,决心强采这一朵尚未完全开放的鲜花。 终于有一天,不知怎的竟让朱智鸿瞅上了一个机会,翠花被他强奸了。尚未完全展开的花辦纷纷撒落,殷红一片。 翠花当即赶到卞陵虎身边哭诉。 简直是当头霹雳。卞陵虎气得昏了头,一把推开靠在自己肩上的翠花,顺势打了她一耳光。 翠花愣住了,呆望卞陵虎,半晌开不得腔。随后扭身跑了。跑到村外河边,纵身投了下去。 卞陵虎赶到的时候,孙家父母和卞氏三家所有的人已经到了河边。 任随他们怎么打捞也无济于事,河里什么也没有。水流太丰沛太湍急了。 当天深夜,卞陵虎手持利刃潜入朱家。捉住一个守夜的家仆,逼使家仆领路,到朱智鸿卧房门口。将家仆捆绑塞口,然后学着戏曲舞台上那样,用刀尖拨开门闩,轻轻推门进去。摸到床前,扯开蚊帐,将朱智鸿一刀杀死。共枕而眠的女人当然是朱智鸿老婆。那女人被惊醒了,大声呼救。卞陵虎无奈,只好也一刀将她杀死。 大祸闯下了,村里当然不可再呆,卞陵虎逃出朱家大院,连夜径奔县城。 城门尚未开启。他绕到一处城墙缺口攀爬进去。 街巷深处传来竹梆声,共是五下,清冷而悲凉——五更了。 他摸到赵德芳老师家,敲开了门。赵老师披着衣服,迎他进屋。见他浑身是血,惊讶不已,问是怎么回事。 他像见到父兄一般,“哇!”一声哭出来。哭声激烈,浑身颤抖,不可抑止。赵老师扶他坐下,抚慰良久,才使他安静下来。 他把一切都告诉了赵老师。说到翠花受辱、投河,悲愤不已,浑身又剧烈颤抖起来。 赵老师没再说什么,取出一套衣服教他换上,然后坐到桌旁写信。写好了信,取出三块银圆,一并交给卞陵虎。说这里不能呆了,趁天没亮远走高飞吧。具体的去处是广州。到广州城里找农民运动讲习所,那里有一位姓毛的先生。把这封信交给毛先生,他会尽力帮助你的。P16-21 序言 黑马再卷风云 江苏文艺出版社为纪念北伐八十周年,推出了温靖邦历史小说《血路》。这是一部以北伐时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为牵引框架,以战前南北双方政治态势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历史小说。 温靖邦自谓写的是“政治战争”题材。评论家们却以“另类”于过分拘谨的当代战争文学而戏称他的作品为一片纯白天地间闯入的黑马。不容否认,温靖邦是一位具有多年文学创作阅历的历史小说家。渊博的学识与极好的艺术感觉,这类题材在他笔下总是写得不同凡响,新意迭出。 评论界公认一个事实,温靖邦民国题材小说严格忠于史实,除了细节,决无虚构;大至历史事件,小至人物的生活习性甚至习惯性言谈举止,无一没有来路,无一没有出处。 一些评论家以为,温靖邦完全不必这样给自己出难题,他写的毕竟是小说呀,小说享有虚构的充分权利。 国外对历史小说,甚至对所有的历史文本,近年来在理解和阐释上发生了变化。他们引入了更富张力的认知维度,认为可以不去追求历史真实,只须达至历史的可理解性就行了;具体而论,也就是说,小说所描写的历史及其人物,可以是人们能够理解的,是合理存在的。于是,合理的虚构、符合历史本质真实这个陈旧的历史命题在西方复活了。 温靖邦一向拒绝认同这个观点。他追求“史志之离骚”这一审美理想,决心把自己的历史小说写成能够经受住史家挑剔的文本。旅美学者、资深文学评论家谭兴国在2005年3月15日温靖邦作品讨论会上说,要在《中原霸王图》(昆仑出版社)、《虎啸八年》系列(花城出版社)中寻找到一个违背史实之处,那是十分困难的。我以为谭氏之说,同样适用于新出版的《血路》。 在同一个会上,中国作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川大博导冯宪光教授说,温靖邦摒绝虚构,等于把自己弄到火上烤起来了。 温靖邦面对自己设置的一个十分严峻的课题——既不能虚构,又得写成具有充分艺术含量的小说。他将何以为计?令人惊诧的是,这部小说所攀达的艺术峰峦并不见低。作者含英咀华重塑历史,首先着眼于重大事件发展的大悬念。<<血路》里多次写到广东革命阵营内的种种斗争,左派与右派之间,右派内不同派系、集团之间,除了意识形态的碰撞,还有生存空间的争夺。长时间的较量迟迟未见结果,较量之外互相间还得依傍还得携手去共同奋斗。怎么办?打出广东去,拓展生存空间,成了左中右各派共同的愿望。于是,北伐,成了总悬念。汀泗桥、贺胜桥乃通向武汉通向广义的中原的唯一通道,攻下两桥就成了次悬念。担任主攻的先遣团卞陵虎等下层官兵在这场战役中未知的命运则又成了第三层面的悬念。就这样吸引力层层递增,不用去虚构什么,也令人不忍释卷。 同时也不失微观局部的艺术掌控,充分展开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性描写,煽动强烈的阅读兴趣。北伐军先遣团先锋连连长傅乾璋,出生旧家庭,受共产主义先驱者影响,投身革命,赴苏留学,成为一个正统的共产党人。后来,不管是执教黄埔军校,还是任职北伐军的连长,时时不忘宣传马列主义。在培养部属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正确指导部属把革命远景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团结友党共同奋斗。正由于他(马列主义者们)的这种努力,官兵们发扬了充分的战斗自觉意识、部队焕发出巨大的战争潜能,一路无敌,势如破竹。受他深深影响的卞陵虎,从一位个人复仇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也是个饶有趣味的形象。攻打两桥的动机,在他——也许每一个先遣团官兵也是如此,应该说并不单一。基本的冲动是把革命火焰烧到武汉烧到全国去;另一个潜在的愿望却不无私己成分——弄清未婚妻孙翠花未死之谜。仅就卞陵虎这个形象构成的阅读磁力也足够有力。 温靖邦作品的美学特征,体现了至高的艺术追求,即植根于文本中却洋溢着更宽更深的意蕴。这种寓意的深层次附丽于渗透,类似皎然《诗议》所云:“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血路》的人物塑造和场景描绘无不透示此中三昧及其绵长的艺术耐嚼力。 这应该就是所谓复调效果吧?达至这种境界是小说审美期望值的升格。俄国的巴赫金在论述小说形态时,曾把它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的,即在作者单一意识统摄下形成的小说,他称之为同调小说。这类小说的作者通常是遵照自己意志支配主人公的各方面,塑造出一个可预知的稳定形象,主人公的意识只不过是作者主观意识的载体。而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由诸种普遍性诸种个别性交叉凝聚而成。这种交叉不是二维的平面的,乃是呈现为三度空间的立体交叉,亦即个别性与普遍性交叉,个别性与个别性交叉,普遍性与普遍性的交叉;它要求心理表现的多元结合。文学作品往耀眼的空域奋飞其重要策略正须表现出这种鲜活的复杂性。这就是巴赫金所谓第二类反传统小说,即复调小说。这种小说的主人公是主体性极强的能动结构,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构成了在其形象中占优势的成分。越有才能的作家,越能赋予人物以主体性。《血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复调小说,但却显而易见借鉴了复调策略。温靖邦接受笔者采访时谈到《血路》的创作体会,他说当他处于最佳创作心态时,往往是笔下人物充分显示主体意识充满活力的时候。此时,他往往能严格控制自己的主观随意性,沿着人物的性格逻辑、情感逻辑导向前行,在可知的范围内,造成了意外的艺术效果。 试看《血路》对吴佩孚的描写。这是个悲剧人物,平生强调自我操守,讲究忠孝节义,崇拜岳飞、戚继光,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当他与奉系、皖系两大军阀集团相斗的时候,似乎还能理直气壮,自以为在为国为民;与广州国民政府较量,遭遇叶挺先遣团,心里就开始发虚了。事态的发展使他既感到委屈又不无困惑——一心救民于水火,却为民众所不理解,被民众视作敌人,到底是为什么?作品展开到这里,一方面表现了吴佩孚其实就是代表了北中国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无怪乎一切努力都会落空,到头来反遭人民反对;另外又让人不由自主产生另一联想:封建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的人物吴佩孚,个人品德、操守竞不乏魅力。是不是那种当时革命要革掉的伦理观念也有值得肯定之处?这样的标本式“儒将”如果政治“站队”正确了,也许比诸广州国民政府中一些人更有价值吧?不用说,这个人物身上出现了一定的复调艺术效果。温靖邦在塑造吴佩孚形象的时候,显然是只在那里“感情零度”、“判断终止”、十分客观地描写;读者只看到吴佩孚按自己的意愿在率性行事,从而不断读出其多种秉性及其性格指向的可能性。《血路》中对蒋介石、张国焘的描写也莫不如此富于思想艺术张力。 其实,这部小说的副标题“1926年的大较量”也包含了复调意味。没有用汀泗桥、贺胜桥之战,却说是那一年的大较量,显然是一个复调结构,其含义为:二桥之战并非全部,毋宁说是一条A线;作品的着眼点是B线,即那一年南北两大阵营的较量,各自阵营内部的较量,二桥之战只是大较量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象征而已。 《血路》突破了战争小说传统的模式,向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延伸;扬弃了线性叙述策略,采用具有辐射张力的立体描绘,由人物各主体之间形成的心理冲击的反差与落差,将各种不同的哲学意味推到读者面前。作者的主观意图悄然隐退,作品的艺术含金量也渐次增大。读者似乎再也不能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对他笔下人物作出太明确的评价了。 二○○六年四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