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三十篇文章,作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北、福建、江西、安徽、吉林等全国各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是七七、七八级。” 所以在这些文章中,回忆与谈论恢复高考的相对多一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十年前影响甚大的“伤痕文学”与“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卢新华、竹林的有关文章,对当年小说《伤痕》、《生活的路》的问世背景、因缘等做了回忆与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77'78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东方出版中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中心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三十篇文章,作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北、福建、江西、安徽、吉林等全国各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是七七、七八级。” 所以在这些文章中,回忆与谈论恢复高考的相对多一点。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十年前影响甚大的“伤痕文学”与“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卢新华、竹林的有关文章,对当年小说《伤痕》、《生活的路》的问世背景、因缘等做了回忆与思考。 内容推荐 近几年,随着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读《论语》心得,我们那位一度“累累如丧家之犬”已被冷落多时的孔老坏分子又重新风光起来了。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因为我们这位“大成至圣先师”是完全有理由受到广大群众尊重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想财富。不说别的,仅一句“子在川土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足金我们咀嚼多时了。 本书的编撰与出版,即是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关事件的回忆与思考,以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能了解这一段历史,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目录 编者的话 告别北大荒 我的1977 如果没有1977 能上学读书,我很满足 天凉好个秋 1978,我的人生转折 出篱笆 改变人生命运的一场考试 向左转,我的1977 糊里糊涂学了历史 ,不亏 从参考到主考 喊醒睡着的梦 我要上学(四记) 1977年高考日记 我的梦 《伤痕》得以问世的几个特别因缘 我的七七级 三十年前那一夜 三十年前的考场 1977年的大学梦 艰辛的求学之路 梦有多远,人生路就有多长 乍暖还寒话报考 关于七七、七八年的回忆 难忘的时刻 录取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忆恢复高考三十年 呼唤那顶红色油纸伞——我从知青到走上创作道路的回顾 我的母校情缘 一年高考一年题 考上大学就不一样 试读章节 考上大学就不一样 春天已经到来。我依然感到闽西北的阴寒尚未过去,反而更添冻意了。这一年,当运用农耕手段的农民弟兄还处于农闲,于家中杀狗喝酒时,我们却每一日早起,劳作在这个小山包上,挖山不止。这个小山包将在预定的工期内夷为平地,接着在上边盖一个化肥厂。 阳光渐渐地照射下来,有人便提议休息一会,话音未落,已三三两两将锄头一搁,坐下来,抽烟或者闲聊。施工员老余总是在这时候出现,他负责整个施工的进度,也顺便管管我们这些由知青组合起来的民工。他对我们的懒散很不满意,总是唠唠叨叨地说要努力才会有前途。有知青递了一支烟到他嘴里,他不吭声了,也坐下吸了起来。这时我在他侧面不远,清楚地看清了他_一挺高大壮硕的身躯,脸庞古铜色,旧棉衣有几个部位已经油腻发亮。在厂里的编制上,他显然是劳碌命,那些有权或善于钻营、吆喝者,此时正在室内喝茶阅报,却让他到野外来督工。寒风吹拂起他花白的头发,这时,他不过四十五岁吧。 我照例在休息的时候,偏于一角,从裤兜里掏出薄薄的《几何》,静静地看了起来。我对闲聊没有兴趣,闲聊的话题超不过时局、美女还有隐私。结论更让人沮丧,这些已插队多年的知青,还没有看到前面的光,如在阴影中坐定。当然,我在一旁看《几何》,的确也不知道这种阅读能益于人生几何,只是打发时光,磨合脑筋。我用心解,解不开的难题一道道涌来,都快把我淹没了。有许多难题被我搁置起来,期待有一日能破解,就如警察在抓住惯犯时,也顺便破了先前的悬案。 抬起头,老余已在我的身边,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的书。他蹲了下来,把书抓了过去,翻了几页就说这本书编得不合理,顺序有些问题,还不如解放前的教材。我吓了一跳,周边从来没有什么人对此感兴趣,更毋须评价它了。我把一道悬了很久的难题指给他看,说,太难了。他一声不吭,把烟头扔掉,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支圆珠笔,再从军用书包掏出一个记工本,撕下一张,刷刷刷地疾书起来。他的笔迹是很用劲的那类,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有点装饰效果,是受过训练的那种匀称。然后,他递给我,说:“注意它的步骤衔接,就是这样。”我有些发愣,内心惊喜,这么毫无准备的,三下两下就解开了?那么,他的内心储存着怎么样的富足之源呢? 他站了起来,朝大伙挥了手:“休息够了,干活吧。” 老余在厂里是个让人言说的话题,看不起他的人、鄙夷他的人不少。说到底是老余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譬如邋遢、混沌不清。一次,上游的河道上飘下来一条炸死的鱼,很大,已经发出异味,老余将其引到河滩上,垒几块石头,找一口旧铁锅,硬是用火烤干了它,剔去骨刺,制成一桶鱼松。还有一次,我见他从集上买了一袋花生,边走边吃,并说煮了麻烦,不如生吃了更有味道。这些细节都与众不同,自然少有人与之交往,加上这个摒弃数理化的时代,他被蒙翳也就不足为奇。他当然不会想到,在这么一群懒散的民工里,会有我这样的人,与时态相悖而走,与他沟通,向他请教三角函数、立体几何,仰望他。 时间过去一些,老余就不让我挖土方了,有时带我去测量,扛着水平仪满山走动。又说有什么难题随时来找。有几次去他家,他正在吃饭,于是停了下来,边吃边解。他以咸带鱼下饭,不用箸而用手抓,然后在我的书上指指划划,说这个公式一定要牢记,或者这个是重点。时间长了,整本数学书就充满了大海的味道。闽西北的潮润无可逃遁,可以看到他留在书上的指纹。他的身世渐渐为我所知:出身很高,好学有才,年轻时好针砭时弊,不仅读大学没份,头顶上还多了一顶帽子。一个原本有机会到大都市过美好生活的人,多年辗转于穷乡僻壤,当年的万丈豪情已如土灰。“哪怕能进高考的考场,坐下来体验一下,也好。”很低下的要求,很疼痛的烙印。 有几个工农兵学员毕业之后,分到厂里来。那个时代的骄子,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与他们一起插队的伙伴,此时依旧修理地球。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我和老余迎着初夏的凉风,坐在公路边的石块上,看遥远村落稀稀拉拉的灯火。老余说从社会保送大学生五十年代就有,当时叫“调干生”。其实地富子弟中,有的才华也不错,只是没有给他们机会和空间。他引了一段话,好像是《吕氏春秋》中说的:“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他认为在现实社会中决无此平等的可能。他神秘地告诉我,他试过张三、李四还有王五了,都不行,不知道大学这几年都干什么去了。“很基础的都不懂”,他做了个手势,让我不要盲目羡慕。 闽西北丰沛的河流、苍翠的植被,这是我感到怡悦的地方,即便是数九寒冬,潺谖不断,青绿不衰。四季转换中,化肥厂竣工,机声昼夜轰鸣,生产出白花花的碳酸氢氨。我和当年的部分民工,成了这个工厂的学徒工,除了按部就班地到机修车间上班,余下时日我坚持着数学的演算,捎带也翻翻化学和物理。老余继续分管一些杂事,同时一如既往地为我解疑,我渐渐有些深入了,我从小长于文史而短于逻辑、推理的缺陷得到了修正。此时,老余的儿子也从知青点调入,老余很高兴地说,二人同学就有伴了,也可以相互促进。我们在晚饭后沿着奔涌的老津河畔漫步,看晚霞漫天幽鸟相逐,尤其是一场雨后路边的藤萝匍匐蔓延,充满不可阻碍的生机,老余就会说:“以后就看你们的了。” 六年的光阴倏忽而逝,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已比大城市里迟了许多,但对于厂里的绝大多数人而言,并不觉得与自己的命运有何瓜葛,甚至觉得过于遥远,而今有一份工作,一份工资,足矣。对于我而言,以前总以为是遣兴或者消闲才去翻书的,高考消息的获悉,才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闪动着奢侈的光芒。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青年,此时方向明确,愿望疯狂地生长,而负担却无比沉重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演算。尽管数年间我的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长进,对于提出的疑问,有时老余也要长考一阵,我还是不敢夸口。这时我已经调到厂里工会当干事了,繁杂琐事,一律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就连三天两头要写的大标语,也都能看到我匆忙而草率的痕迹。但是,世界上没有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更加美好,所谓的幸福就是如此。总是在晚上十二点,换班汽笛声尖锐地划破长空,我还在埋头苦干,而大夜班下来的同宿者,依然会看到我桌上的烛光。老余也在为儿子恶补,他的数理化拉下太多,又在恋爱,心不在焉。老余几次说:“如果考上大学,你什么都有了。”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说,现在老余归结为“什么都有”。 高考在寒冷的冬季进行。我和老余的儿子,拎着一大堆资料,坐着船,穿过逶迤婉转的河道,来到县城。县城人满为患,到处是为此一搏的考生。心绪不宁无法入睡,便不停地将复习资料来回翻动,结果是什么也看不进去。兴奋的血液在体内奔涌,满脸通红。未来不可知,让人手足无措。我极力想淡化这种不安,可是无能为力。在去考场的路上,我们意外地遇上了疲惫不堪的老余。他是大清早赶来县城的,在人海中寻找儿子。他把儿子叫到一旁,像在传授考试秘诀,面色凝重,语调恳切。他朝我挥了挥手,什么都不说了。 考试结束,坐着船又沿着青绿的河道返回,我紧张的心情才松弛下来,毕竟积数年之功做一件事,不管结局如何,总有些宽慰。这时,我才向他打听老余说了些什么。小余说,前天女朋友和他吹了,他简直都不想来考。老余放心不下,便赶上来稳定他的情绪,再次指出:“你真考上了大学,还愁没有女朋友?什么都会有。” 时间在等待中缓缓过去,我照常每日上班,比平日更注意报刊的动向,看其中有何消息,可是没有,便有些惶恐,好像做了一场梦,醒来时踪影全无。 我又一次来到县城,尽管是白天,街道上也没有太多的人群。荒僻就是这样,没有生机,也没有生趣。当我经过那一所中学——当时是作为考场使用的,那两日人头攒动,进出熙攘,从未有过的流量,从未有过的向往。此时寂静无声,像是什么都不曾发生。 “路隘林深苔滑”,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的憧曝都被淹没了。 突然,有人从我身边跑过,是几个与我年岁相仿的青年,边跑边喘着气交谈。我的血一下子升了起来,一定是有什么事发生了。我边跟着跑,边询问,原来是初选体检的名单已经出来,刚刚贴在县政府大院里。我狂跑起来,很快把他们甩在后边,两拐三拐,已经可以看见许多人头正簇拥在一张红纸面前。 上榜的人寥寥无几。我的名字赫然在上,同去考的几个高中生全被淘汰,小余也在孙山之外。 我挤出人群,朝着城外走去,没有目的。 当我回到厂里,已经轰动。 后来才知道空欢喜一场。父亲是三青团员,一个伯父是历史反革命,一个舅舅是右派。在政审材料中,这些都无可回避。 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了。老余见了我只有叹气,不过他说:“休息一段,还有机会。” 我是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如愿以偿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包括原有的思维、观念还有方法、方式,先是松动,而后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如果不是这样,重新的生活,梦一般的遥远。 当我离开这个充满氨气的工厂,没能见到老余。他被调到更偏僻的一个煤矿去了。有人说像我这样的人上大学应该感谢一个人,是他扭转了局势。我并不这么看,被耽误了十年的光阴,还要说声感谢?老余是后来才知道我考上的。他给我来过几封信,上面列了一些书目,我也寄了一些大学的数理教程给他。 老余最后给我的一封信,是让我用草书录一首孟郊的诗给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为什么要选这个内容,老余没说,只是说要收藏,千万写大幅一些。 老余的儿子也走着自己的路,结婚生女,不再存高考念想。生活继续向前,老余也从此不再触及这个话题。 又是几年过去。老余的儿子来省城,顺便来看我。此时他已没了工作,四处打工奔走衣食。我和他在校园里走了一圈,看各个学科的楼盘。他只是用眼观望,并无言语。饭后分手时,才说:“如果当初全力以赴,整个命运都会得到改变。” 老余当年常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P241-245 序言 近几年,随着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读《论语》心得,我们那位一度“累累如丧家之犬”已被冷落多时的孔老夫子又重新风光起来了。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因为我们这位“大成至圣先师”是完全有理由受到广大群众尊重的,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想财富。不说别的,仅一句“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足够我们咀嚼多时了。 是的,“逝者如斯夫。”三十年前在中国大地发生的许多事情不是已被历史的长河带去多时吗?当然,它带去的是一回事,沉淀下的又是另一回事了。事实上,因为当时那些事情(诸如恢复高考、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对我们国家、人民以及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虽然时过境迁,但仍然有许多细节沉淀在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心里,久久不能忘怀。只要一旦搅动,它就会重新浮上心头…… 本书的编撰与出版,即是通过对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关事件的回忆与思考,以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包括自己的孩子)能了解这一段历史,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书的编撰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与鼓励,他们都认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很有意义,如有位作者来信认为,出版这类图书“可以为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点值得记忆\值得总结\值得思考的东西,我们都已近花甲,走向暮年,该回头看看了,也该给后人留点精神遗产了……”正是在大家通力合作下,本书在2007年末2008年初得以出版,这也可以说是对1977、1978年三十周年的一个特别纪念吧。 说起来可能是巧合,本书恰巧也收录了三十篇文章,作者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湖北、福建、江西、安徽、吉林等全国各地,虽然他们毕业于不同的院校、专业,而且现在的身份、职业也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学者名流,还是政府官员,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是七七、七八级。” 也许因为这样,所以在这些文章中,回忆与谈论恢复高考的相对多一点。大家普遍认为,高考的恢复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春天第一声”,如温元凯在文章中说:“作为恢复高考的倡议者、受益者以及见证者,我觉得非常自豪。可以说,1977年的‘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就从一个单纯的书生,变成一个热心关心国事、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我们一代人命运的思想启蒙者。而恢复高考和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这种选择带来的改变,使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其历史影响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程德林也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570万考生及其所有家人的希望,也恢复了亿万中国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那年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命运,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并以这种具有震撼力的改变影响了整个世界。” 但历史毕竟已经走了三十年,高考制度现在也显露了一些缺陷或不足。在这方面,从当年的考生到现在主考官的江畅深有体会。他说:“我的工作实践以十分有力的事实一而再地告诉我,实行了三十年的现行高考制度虽然经过了一些小改小革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根本性局限和问题,与国外同类考试相比,需要作较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者周振鹤也就高考录取政策存在某些不公平谈了自己的看法。由此看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家对给自己与家庭命运带来转折的高考也有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除了上面的一类文章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十年前影响甚大的“伤痕文学”与“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人物卢新华、竹林的有关文章,对当年小说《伤痕》、《生活的路》的问世背景、因缘等做了回忆与思考。如卢新华认为:“作为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习作,一篇普普通通的墙报稿,经由《文汇报》的发表,《伤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而热烈的反响……就这一点而言,它确实是幸运的。”而这幸运就来自当年开始的解放思想,拔乱反正。竹林也同样认为自己创作的“为当时受尽苦难、遭尽不幸的一代知青发出了第一声呐喊”的《生活的路》,“沐浴了文艺界思想解放的第一缕春风。” 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历史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许多在现在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都发生过了,并在这一代人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痕。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时至今天,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教育发展,人民生活水准日益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已位居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珍惜的。回忆过去,是为了清醒地看待现在,更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如果本书能在这方面起到一定作用,那我们作为本书的编者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了。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恢复高考的倡议者、受益者以及见证者,我觉得非常自豪。可以说,77年的“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我就从一个单纯的书生,变成一个热心关心国事、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我们一代人命运的思想启蒙者。而恢复高考和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改变了我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正确的制度选择,这种选择带来的改变,使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受到应有的尊重,其历史影响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温元凯 其实高考制度应分为两部分,一是考试,一是录取,两部分都应该公平,才会使高考制度体现出真正的公平来。恢复高考三十年了,称赞这一政策的文章连篇累牍,但注意到称赞恢复公平的录取政策的似乎没有。如果没有公平的录取政策,即使考试再公平也是没有用的。——周振鹤 成功固然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但取决于机遇。要是没有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要是没有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恢复,绝不会有我的今天。——葛剑雄 作为一个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习作,一篇普普通通的墙报稿,经由《文汇报》的发表,《伤痕》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而热烈的反响……就这一点而言,它确实是幸运的。——卢新华 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的因素把我推到了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这个位子,而且一干就是五年,直到今天我也许会一味地给现行高考制度唱颂歌,决不会想到1977年恢复的高考及其制度会有什么问题,甚至谁说它有什么问题,我还会跟他急。然而,我的工作实践以十分有力的事实一而再地告诉我,实行了三十年的现行高考制度虽然经过了一些小改小革并取得了不少进步,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根本性局限和问题,与国外同类考试相比,需要作较大的甚至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江畅 我想,1977年恢复高考所恢复的不单单是570万考生及其所有家人的希望,也恢复了亿万中国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那年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命运,更是直接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并以这种具有震撼力的改变影响了整个世界。——程德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