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近年来中西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篇力作。
该论文从解构的视角,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下,对海勒和余华两位小说家的主要著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既追踪学术前沿,又能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对国内比较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约瑟夫·海勒和余华是两位很有特点的作家,这种特点表现为叙事中人物的选择与刻画、叙事主题的选择与表达、叙事技巧等方面的反传统性。在“先锋性”这一点上,两个人有很大的相似性。论文作者选择这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选题很有意义。
作者通过对这两位作家文本的细读,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二者异中之同。观点正确,论证有力,引证丰富,语言流畅,写作规范。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约瑟夫·海勒和余华是两位很有代表性的作家。海勒开创了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创作的先河,余华堪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的领军人物。两位作家小说文本中的人物、主题、叙事方式都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文学的个性特征,体现了颠覆现实主义“客观真实”、表达“心理真实”的解构观念。
本书分为两个层次,在对小说文本多角度分析阐释的基础上,提升出其解构主义创作方法论的意义。
第一层次,通过对两位作家长篇小说的细读,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他们差异中的共性。
第一,不同历史语境中两位作家遭遇了本质上相同的时代的“无序”,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促使二者选择背离传统的创作路径;第二,对经典解构和宏大叙事质疑之后执着于对荒诞世界、苦难人生的书写,以“黑色幽默”方式表达出缓释苦难的解构性特征;第三,从对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描写中表达对“大写的人”的意义的消解;第四,从时间、重复、反讽、悖论等叙事策略上进一步体现对小说主体意义的消解。
第二层次,通过两位作家小说文本的个案分析,从他们的写作思路和创作观念中,阐释和论证解构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
海勒和余华在创作实践中为我们建构了这样一种解构主义的创作类型,即表现为三个方面特征,第一,在文本创作中表现为对既成的权力叙事和主流话语的某种叛逆性,对主体意义的解构性。与传统文学相比,它表现为关注心态而非形象、关注命运而非性格、关注自我而非权威、关注平面而非深度、关注琐碎而非典型的反驳传统姿态。第二,在写作姿态上表现为黑色幽默式的零度情感状态。作家以转移读者视线的方式把令人恐惧的、触目惊心的事实淡化为现代社会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以此稀释和消解故事带来的恐惧和悲伤情感,暗示人无能为力的被动生存状态。第三,在文学观念上,表现为艺术上的前卫性和先锋实验性。具体表现在对已有文体规范和表达模式的破坏性和变异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