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颠覆历史(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张志君
出版社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作者,于丹,隆重推荐的第一本历史学著作。

本书提供了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一种全新视角。

“皇帝的女儿真的不愁嫁吗?”“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自称中国人吗?”“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宋朝真有‘狸猫换太子’这回事吗?”“尧和舜真的都是圣人吗?”……想知识答案,就打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当朝人修当朝史,因避讳而难真;后代人修前人史,因伪遗而难实。故而“历史”多是历史之后的人撰写出来的。于是,就有了那么多不是历史的“历史”。而这些不是历史的“历史”,不知欺骗了多少后人,更不知冤屈了多少前人……

本书由于丹多年好友——张志君所写,为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台编审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博士后。曾经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过多本历史著作,本书为作者沥血多年的力作。也是于丹在中国推荐的第一本历史学著作。

目录

1 尧和舜真的都是圣人吗?

2 纣王真的既昏又暴吗?

3 孔子的学士真有七十二个贤人吗?

4 “六王毕”真的“四海一”了吗?

5 秦始皇究竟“坑”了多少儒生?

6 徐福真的到过日本吗?

7 司马迁真的写了《史记》吗?

8 王昭君弹过曲颈琵琶吗?

9 蔡伦之前真的没有纸吗?

10 历史上真有貂蝉这个人吗?

11 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

12 周瑜与黄盖搞过苦肉计吗?

13 赤壁之战孔明真的借了东风?

14 诸葛亮摆过空城计吗?

15 秦王破阵舞是李世民的专利吗?

16 杨贵妃真的逃亡了日本?

17 宋朝真有“狸猫换太子”这回事?

18 历史上真有杨门女将吗?

19 金兀术是牛皋气死的吗?

20 元代真的没有搞过科举吗?

21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吗?

22 董小宛曾嫁过顺治吗

23 《红楼梦》真是曹雪芹所著吗?

24 中国古代的后妃真的生活很幸福?

25 所有的皇帝都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吗?

26 从古到清末,臣见君王都下跪叩头吗?

27 皇帝的儿子都能封王吗?

28 皇帝女儿的身价总是天下第一吗?

29 “驸马”就等于帝王的女婿吗?

30 古代的男女真的授受不亲?

31 古代妇女果真都从一而终?

32 “乌纱帽”从唐代开始就代指官位吗?

33 《百家姓》仅收录了一百个姓吗?

34 中国封建社会帝位真的只传嫡长子吗?

35 古代皇帝下诏书都用“奉天承运”吗?

36 寒食节真的与介之推有关吗?

37 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自称中国人吗?

38 中国历史上画家地位一直很高吗?

39 从古至今只有女人才擦粉吗?

40 中国人过生日始于春秋时代吗?

41 佛教真的在永平十年才传入中国吗?

42 达摩和少林武术有关吗?

43 和尚真的不能娶妻生子吗?

44 观音真的自古就是女身?

45 “1、2、3”真的是阿拉伯数字吗?

46 晏子关于“橘生淮南”的误导

47 中国的基督徒也读《圣经》吗?

48 中国人应该知道的基督教常识

49 谭微道的发现

试读章节

“臣何敢欺君!”

“好,好!”和帝的病身子有点打熬不住了,“你先下去,待朕痊愈之后重重有赏!”

刘肇倒是没有食言,但人算不如天算,就在这一年(公元105年)的十二月辛未日,他一病不起,崩于洛阳章德宫前殿。

这种应时而献的纸,其发明权到底是谁的?《后汉书·蔡伦传》的两句话颇堪玩味。这两句话一句是“伦乃造意”,另一句是“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前一句“造意”是“创造新意”之意,但前面缺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乃造意”的?

在蔡伦以前,难道就没有人觉得“缣贵而简重”了吗?

蔡伦是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任职尚方监的,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个小黄门,不可能有机会思考“缣贵而简重”的问题,接掌尚方监之后,他的主要工作也是“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而且“莫不精工坚密”,这些也要花去他相当一部分精力。因此,他不可能不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造意”——吸取成果,造出比缣便宜、比竹简轻便的纸来。

这一点其实连《后汉书》的撰著者心里都清楚,所以他在给蔡伦立传时指出,因为皇帝觉得蔡伦有才能,爱屋及乌,所以,一开始本来在民问流传的用树皮、麻头、破鱼网造出的纸就被冠以“蔡侯”的名义,得以广泛流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后汉书》称蔡伦进呈的纸为“蔡侯纸”而非是“纸”,这除了与“古以缣帛为纸”的“纸”有所区别以外,是否还意味着当时还有不是“蔡侯纸”的纸呢?

汉代烽燧与灞桥风雪

在陕西省西安市东十公里处有一座桥名叫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颇富文化气息的古桥。早在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为与东方诸侯争雄,改滋水为灞水,建桥于其上。《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翦伐楚,“始皇自送至灞上”。

《鸿门宴》那篇古文中,脍炙人口的第一句话就是“沛公军灞上”,这说明从秦时开始,灞桥就是长安向东方出入的要道。不过,今天的灞桥,已非秦汉时的旧貌,大约在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官员在秦汉古桥以南一里左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南桥,后经历代重修,是为如今的灞桥。唐人送客多到灞桥,折柳赠别,心情为之黯然,灞桥因之又得名销魂桥。每当春夏之交,翠柳低垂,水花飞溅,冬则雪霁风寒,沙明石露,故有“灞桥风雪”之美称。古为“关中八景”之一。

公元1957年,灞桥再一次成为文化热点:在这里的西汉古墓里,考古学家发现西汉初期的古纸,经过切片化验分析,有关专家确认:

(1)这些纸确系西汉初年所造。

(2)其成分为大麻和少量的苎麻叶。

由此,专家们得出结论说,灞桥古纸乃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联系到1933年新疆罗布泊汉代烽燧出土的古纸片,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纸并不是蔡伦的发明创造。

有一个名叫德博诺的西方科技史专家也认为“曾经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造纸的蔡伦,可能只是把贫民的一项更早的发明通过官方进行宣扬罢了”。中国人一向很重视“名人效应”,中药界的祖师爷要找个神农氏,戏曲界则推出了唐明皇(认唐明皇为祖师爷),《文选》本来是梁王朝的许多文人学士集体编辑的,只因昭明太子萧统插手了此事,所以就要把“昭明”两个字放在“文选”的前头,把“文选”叫做《昭明文选》。还有什么“东坡肉”、“孔府酒”等等,不一而足。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向善于提出问题的读者们解释清楚,纸既然不是蔡伦最先发明的,为什么最后却把发明权归结到他的名下的原因了。

“名人效应”的直接后果是“见名不见人”——忽略了非名人,亦即普通群众在推动社会和历史进步时的作用。

借助“名人效应”来进行某些活动(如商品促销等)不是不可以,但切记要实事求是,是谁的发明就是谁的,这一点不妨学学詹天佑。

1990年6月23日,《新闻报》上发表了郭民原回忆詹天佑的文章。郭氏回忆说:“我父亲与詹天佑是至交。1917年,我参加铁路测量工作,路过汉口时,遵父亲的嘱咐,专程去访问詹氏。当时民间盛传连接火车车厢的‘自动挽钩’是詹天佑发明的,外国人还把这种挽钩定名为‘詹天佑钩’。但我和詹氏谈及此事时,他却连声否认。他说,这种挽钩是京张铁路某车站一个专做车辆挂钩的中国工人发明的,可惜这个发明人的姓名却被淹没了。这个工人最早是把他构想的草图给一个在铁路工作的英国人看。英国人回国后按图试制成功,发现效用良好,后来全世界都普遍采用了。据说这位中国工人发明家也为此得到一笔钱,但数量不多。这个英国人对人坦白承认这是中国工人的创造,并没有冒称是自己的功绩。詹氏又说,当时他负责的是铁路建筑工程,并没有为这个自动挽钩尽过力。他说:‘我在铁路工程方面享有盛誉,已觉受之有愧,决不能再在自动挽钩的发明问题上掠人之美。难道我还能不如那个英国人吗?’”

詹天佑先生能够不掠人之美,一千多年以前的蔡伦能不能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作为洞悉了真相的后来人,我们是应该走出“纸是蔡伦发明的”这一误区,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P47-49

序言

我的好朋友张志君博士曾经先后在几所重点大学的文科院系读完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涉猎。他本人虽然供职于一家电视媒体,但却对历史有近乎狂热的爱好,曾经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反复研读包括《二十五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记事本末》等在内的传统历史经典和各类稗官野史,研读时偶有所得,便著录成文,先后在台湾、香港等地出版了一系列历史方面的著作,其中有些如《中国大内秘辛》(五卷精装本)还进入了当地的畅销书排行榜,一版再版,深获好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网上验证一下,以证我所言非谬。

几天前,志君兄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将他几年前出版过的一本名为《颠覆历史》的著作拿来再版,请我考虑是否可以写序一篇,以壮生色。通过志君兄的介绍,我了解到该书曾经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台湾地区以《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的名字出版,并先后多次再版,在当地反响很大,有当地专家,称,该书“提供了重新解读中国历史的一种全新视角”。像该书目录中“皇帝的女儿真的不愁嫁吗?”“历朝历代的中国人都自称中国人吗?”“徐庶进曹营,真的一言不发吗?”“宋朝真有‘狸猫换太子’这回事吗?”“尧和舜真的都是圣人吗?”等等,连我看了题目都想看看正文到底给出了什么样的说法。

和志君兄相识多年,深知其为文为学之严谨,“颠覆历史”并非为了招徕读者而故做耸人听闻之语。读了该书我发现,作者确实是下了一番独立思考的苦工夫,套用一句古人的话说,这种颠覆“虽不中,亦不远矣!”

记得我曾经在我的《论语心得》一书中说过:“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现在我把志君兄和他的《颠覆历史》推荐给读者,希望诸位将其当作“多闻的朋友”,通过阅读,有所收益,是以乐于百忙中为之作序。

2007年3月26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一种文化当其固化为历史时,就有了某种权威性和不确定性,当其物化为以典籍方式出现的历史文献时自身也往往同时面临着被质疑,被解构,乃至被颠覆的危险。后来者出于种种可以告人或不可以告人的原因常常会想方设法地争夺对经典历史的理解权,有些人往往以正宗的嫡系传人自期自诩,将凡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一律视为离经叛道的异己分子,非要弄个“我花开后百花杀”不可。其实,“我注六经定不当,六经注我亦非理;朱子九渊非孔圣,孔圣只在黄泉里”。两千多年前,庄子与惠子就曾经说过“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之乐”的名言,一千个人心目中可能有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关键是要能够自圆其说又能叙述得引人入胜。

我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当大的兴趣,曾经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反复研读大量传统经典,在研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五体投地”,到“相亲相悉”,到“冷眼旁观”,再到“冷静思考”等几个不同阶段,孟轲老夫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成了我的最爱。于是信笔写来,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著作,感谢读者诸君的厚爱,有些还进入了当地的畅销书排行榜。这本《颠覆历史》曾于上个世纪在台湾以《十二亿中国人大换脑》的名字出版,据说销路尚可。

“颠覆历史”旨在弘扬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狂妄到真的要改写5000年的文献典籍。记得有一首打油诗中有这样两句:“不见剃头者,头亦被人剃”,我相信,随着《颠覆历史》的出版,我的这本不像样子的小书也很快有面临被颠覆的危险。被颠覆是正常的,也是我所期待的,欢迎海内外一切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好朋友于丹教授于百忙中为我写下一篇充满鼓励和褒扬的序言!“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从于丹教授的言行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感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蔡翔社长,正是由于他的大力举荐和支持,使得本书可以尽快再版。感谢北京博爱天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的贺雄飞先生,他以一个职业出版人的敏锐发现了本书的价值并直接承揽了相关的出版事宜。感谢我的家人。时间过得真快,再读本书,我不禁又回忆起许多难忘的往事!

张志君

2007年3月26日于北京知不足斋

书评(媒体评论)

历史是不能颠覆的。问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史事,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大胆的质疑和足证的广征博引,把一些已被盖棺定论却又是被颠倒了的史事再颠倒过来,实乃功莫大焉。

——作者手记

和志君兄相识多年,深知其为文为学之严谨,“颠覆历史”的确并非为了招徕读者而故做耸人听闻之语,读了该书我发现作者确实是下了一番独立思考的苦工夫的,套用一句古人的话说,这种颠覆‘虽不中,亦不远矣!”。

——于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