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苦旅(从红色青年到思想者的真实历程)
分类
作者 顾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独特的极具价值的个人生命史,一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珍贵的民间版本。书中,作者记叙了其从一个“红色年代”的“红色青年”到思想者的历程,特别是“文革”前和“文革”中的日记、诗文,折射了一代青年的文化人格模式和时代群体缩影,是这段历史极为真实的见证。对经历同一时代的人们是一种审视和反思,对现时代的青年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用四十年生命写成的极具价值的个人生命史,一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珍贵的民间版本。作者以其珍藏的日记、随笔、访谈录及诗词等,反映了1965-2005年的40年间,两个时代和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

目录

苦旅者不寂寞(序一)

个人生命史的叙事给人的激发(序二)

寻求历史的领悟(自序)

上篇

一、激情与迷茫(日记与诗文选:1965年5月-1976年10月)

 时代大背景

 “七一”抒怀(1966年7月1日)

 我坚信……(1966年7月4日)

 记一场说理斗争大会(1966年7月7日)

 坚持“双百”方针(1966年7月13日)

 大海遐想(1966年9月22日)

 见到毛主席(1966年11月25日)

 在革命的大风暴中经受考验(1966年12月6日)

 远行歌(1968年7月7日)

 到广阔的天地中去(1969年4月-5月)

 《马克思传》充实了我的生活(1970年6月)

 雨露滋润(1973年5月9日)——献给农场政治学校第二期马列读书班结业典礼

 啊,多瑙河!(1974年5月25日)

 献给革命先烈(1975年4月12日)

 敬爱的总理,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976年1月9日)

 悼朱德同志(1976年7月7日)

 忆峥嵘岁月(1976年6月-7月)

 忆秦娥·哭主席(1976年9月20日)

 欢腾的夜(1976年10月14日)——闻粉碎“四人帮”喜讯纪实

 胜利的日子(1976年10月24日)

下篇

二、追寻与叩问(访谈录及随笔选:1977年5月-1989年3月)

 时代大背景

 揭批“四人帮”(1977年5月)

 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发扬“五四”精神(1979年4月22日)——访“五四”亲历者、著名历史学家周子同教授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1980年6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教授访谈录

 采访刘少奇小女儿刘潇潇实录(部分)(1981年6月2日)

 八千里路云和月(1982年9月1日)——复旦三好学生暑期考察散记

 把“小我”融化到“大我”中去(1983年11月15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开展“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读书活动

 北京两章(1983年12月26日)

 因势利导 促进改革(1984年10月10日)

 我们的血性(1985年12月3日)

 美哉!特区建筑(1986年10月11日)——南国遐思之一

 伫望伶仃洋(1986年10月31日)——南国遐思之二

 沙头角掠影(1986年11月10日)——南国遐思之三

 新闻界的拓荒者(1986年11月19日)——南国遐思之四

 “新闻沙龙”——一股甘洌的清泉(1986年11月29日)——南国遐思之五

 香港电视一瞥(1986年12月9日)——南国遐思之六

 礼赞你,羊城(1986年12月25日)——南国遐思之七

 历史的启示(1987年1月3日)

 诚挚的寄语和期望(1987年2月23日)——访谢希德校长

 百花犹在这里竞放(1987年3月16日)——复旦大学“当代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争鸣会”侧记

 故乡、祖国是永恒的(1987年4月18日)——与著名核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一席谈

 让复旦精神发扬光大(1987年5月20日)

 在加快改革开放进程中激发新的热情(1987年10月22日)

 为实现十三大目标脚踏实地奋斗创造(1987年10月31日)——复旦大学部分大学生、研究生座谈会侧记

 亲情·融通·忧患(1988年1月21日)——访首批来复旦大学探亲的台胞

 关于校报改革的实践与思考(1988年6月)

 对极左思潮下一种负面文化现象的反思(1989年3月)

三、沉思与忧患(访谈录与诗文选:1990年4月-2005年9月)

 时代大背景

 走出一条培养人才的新路(1990年4月2日)——与全国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一席谈

 采访老一辈革命家曾志实录(1991年11月12刁)

 滞重、蹒跚的文明脚步(宗璞:《废墟的召唤》感言,1995年2月15日)

 发思古之幽情(秦牧:《社稷坛抒情》感言,1995年2月17日)

 历史真的会给我们惩罚吗?(巴金:《小狗包弟》感言,1995年2月18日)

 悟透功名利禄身后消(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感言,1995年2月18日)

 让美德主宰你的人生(孟子:《鱼,我所欲也》感言,1995年2月19日)

 赤县之精 神州之魂(周敦颐:《爱莲说》感言,1995年2月21日)

 在黄昏中追忆和梳理岁月(季羡林:《黄昏》感言,1995年2月22日)

 时代给我们以忧患和激励(余秋雨:《三峡》感言,1995年2月22日)

 从血海中吸取历史悲剧的沉痛教训(袁鹰:《玉碎》感言,1995年2月23日)

 走出阴影,充实自身,改变自己(赵丽宏:《路遇》感言,1995年2月24日)

 真正纯净的人性是人类最宝贵的品格(铁凝:《河之女》感言,1995年3月12日)

 高贵的人格是永恒的(岑桑:《在林则徐的流放地》感言,1995年3月12日)

 气节操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张溥:《五人墓碑记》感言,1995年3月12日)

 在权位的透镜前(柯灵:《乔峰老人》感言,1995年3月14日)

 他书写了一段无比沉重的历史(袁鹰:《岚山花雪》感言,1995年3月15日)

 勇敢地直面历史的“遗憾”(巴金:《怀念胡风》感言,1995年3月15日)

 革命永远是青年的(闻一多:《五四断想》感言,1995年4月9日)

 让青春的奔涌有着方向(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感言,1995年4月11日)

 寻求历史的领悟(张抗抗:《废墟的记忆》感言,1995年4月18日)

 地位展示品德(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感言,1995年4月19日)

 风雨人生路(纪录片解说词)(1996年6月)——一批六六届高中校友30年后相聚纪实

 刘公岛忧思(1996年9月27日)

 与著名学者赵鑫珊对话录(部分)(1996年9月28日)

 悼小平逝世(1997年2月20日)

 林深闻鹧鸪(1998年3月)

 超越意识形态,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的国际形象(1999年5月25日)

 西方文化与新闻出版自由(2001年10月)

 “西方文明至上”与“天赋使命感”(2001年11月)

 从电车翻车、大兴安岭森林火灾报道看中国新闻传播的进步(2002年1月)

 “渤海2号”翻沉报道(2002年5月)——新时期舆论监督的先声

 中国的民主:从基层选举做起(2002年8月)

 刘少奇新闻思想的历史地位(2002年11月)

 中国现代化与新闻改革的深化(2003年10月)

 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2003年11月)

 对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审视(2004年10月)

 真情的思念(2004年10月)——献给中学母校90周年校庆

 敬畏我们内心的道德律(2005年9月15日)

后记

试读章节

1965年7月8日/星期四/天气·睛

今天晚上看了电影《在烈火中永生》,真正刻骨铭心。走出电影院,我周身的热血奔腾着;烈士的容颜还浮现在我眼前,烈士的话语还缭绕在我耳边。

许云峰,这个革命的先烈,我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总的来说,影片对许云峰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成功的。在重庆的马路上,敌人突然进行搜捕,他不慌不忙,买了一张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当敌人搜查他时,看他像个阔人,手里拿了他们的报纸,就放了他。他就这样机智地骗过了敌人的耳目。当叛徒甫志高出卖了他,在茶楼遭到敌人被捕的时候,他是那样的从容不迫。他掩护了自己的同志安然脱险。当他在楼梯上一步步跨下,敌人拿了枪反而一步步退下去的时候,我听到的不只是坚定的步伐,还听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刚毅的声音;我看到的不只是一对闪烁着奇特火花的眼睛,还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高大的身躯。

在敌人的宴会上,他们企图收买他。敌人的阴谋永远不能得逞,一个共产党员不论在法庭上、监狱里、刑场上,都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意志;也不论在敌人的酷刑前或在敌人的甜言蜜语前,都能吃得住,顶得下。

第一遭(招)敌人失败了,他们又想用家庭、妻女来感化许云峰,也同样遭到了失败。在阳台上,特务头子徐鹏飞施展了种种阴谋伎俩,换来的是许云峰同志不屈的声音和风趣的嘲弄。徐鹏飞说:“我现在马上可以恢复你的自由。”许云峰说:“好,我就走。”他径自走出去了。敌人只得把他喊回来,徐鹏飞出足了洋相。许云峰坚定地说:“快,快把我送回监狱!”敌人无可奈何只得把他关进了监牢。

后来敌人把他关进了地牢,像活棺材似的,把他隔绝了。一个坚强的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停止战斗。许云峰同志以他不屈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挖开了地牢的一块石头。当他闻讯敌人要杀害他,他没有一个人越狱逃走,他对华子良说:“我一个人虽然能越狱脱险,但这等于把我们的行动计划告诉给了敌人,我要留给同志们。”果然,在后来监狱里的同志们越狱时,这个洞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那一颗跳动着的赤诚的红心。

当人民解放军进逼重庆,敌人风声鹤唳,望风而逃。野狗到死也要咬人一口,刀恶的敌人杀死了许多革命同志,其中包括许云峰。临刑前,徐鹏飞来到了地牢里。他假腥腥(惺惺)地说:时局正如许先生预料的那样发展,共军已逼近山城,你们胜利在望……一个人在他即将胜利,而看不到自己的胜利时,真是感到莫大的遗憾。许先生,现在,你在此时此地还有什么感想呢?许云峰洪钟般的声音在地牢里回响:“我,一个贫苦的孩子,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长为一个使你们害怕的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当我看到革命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成功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当我看到我们的事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联系起来的时候,我又感到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全部的感想。请问徐先生,在此时此地,你有什么感想呢?”徐鹏飞支吾着说不出来。许云峰又以他骇人的声音说:“你们现在可以逃跑,可是你们逃不掉人民对你们的制裁。我没有什么话可讲了。”他跨上了石梯,向敌人大喝一声:“带路!”

在悲壮的《国际歌》声中,党的优秀儿女英勇就义了。

江姐,她的英名也将留(流)芳百世,千古不朽。

当她一落人敌人的魔掌,就一直战斗到底。她把整个生命献给了党、人民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

第一回过堂,徐鹏飞以为一个女人总对付得了,就先诱骗她。他拍了拍一本厚簿子说:“你的全部材料都在这里,你讲吧。”江姐冷笑了几声说:“你已经知道了,何必再来问我呢?”她这样对敌人说:“上级的姓名我知道,下级的姓名我也知道,可是这是我们党内的机密,绝不能告诉给我们的敌人。”

敌人没法,只得对她进行肉体的摧残。上老虎凳,坐电椅,钉竹签,把她吊在火上烤……种种惨绝人寰的酷刑都用尽了,也没能使她屈服。她说得好:“竹签只不过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却是钢铁铸的。”

在监狱里,她忍受着非人的折磨,敌人几天不给她水喝,也不能使她屈服。她仍然投入了监狱的斗争,和难友们一起迎接到了胜利的曙光。

她,和老许手挽着手一同走向刑场。

“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影片中许多动人的场面始终在我眼前浮现。

1949年的春节到来了,革命的战士以胜利者的姿态把她迎来了。这天,他们在监狱前的场地上进行了大联欢。看,春联贴起来了:洞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横披:扭转乾坤。听,锣鼓敲起来了。在这禁锢的监牢里,那敲响的脸盆、饭碗、油箱无比的动听,渣滓洞中、歌乐山上响遍了它。

歌唱起来了,舞跳起来了:

“正月里来呀是新春,家家户户点呀么点红灯,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解放军……”

听着那动人的歌曲,看着志士们带着铁镣欢跳着,我被泪水蒙住了眼睛。世界上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革命者不屈的意志?他们的意志“比金子还亮,比金子还坚”!

龙光华,这伟大的革命战士,为了战友的安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江姐受了刑,需要水。当战友们知道了,都宁肯自己不吃,把仅有的一点水给江姐。龙光华,他负责送水,趁放风的时刻,他捧了罐子朝江姐的牢房飞跑。快到了,碰上了狗看守。这杀千刀的特务打落了龙光华手中的罐子,罐子敲碎了,水倒掉了。革命的友情遭到了糟蹋(践踏),同志间休戚相关的感情唤起了龙光华心头的怒火。他指着特务吼道:“你把他捡起来!”他狠狠地打了特务一拳。特务倒在地上,朝龙光华打了一枪。龙光华趔趄着,终于栽到了。各个监狱里传出了呼声:“不许特务打人!”战友们注视着龙光华,不屈的战士没有死,看他捧起了碎罐子中仅有的一点水,爬向江姐的牢房。

近了,近了,他把罐子伸进牢房门。正在这时候,死亡逼近了他,他的手痉挛了一下,水,慢慢地从他手里流走了,他为了战友牺牲了。

人世间,有什么语言能赞颂烈士伟大的革命友谊?

宇宙间有什么语言能颂扬烈士伟大的情操?

正是: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P10-12

序言

读完《苦旅》,我想对读者说,虽然这不是作者的学术专著,却是他最重要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是用他40年的生命写成的。

这不是一本杂著,而是他的思想自传,甚至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思想自传。

我与他是同时代人,因此,他书中记录的思想历程,包括那个年代的口号、用语、情绪,甚至细节,都会勾起我的记忆。

其实,不仅因为我们是同时代人,更因为我们当年生活的社会形态是封闭的、单一的。就像我们当年的衣服只有一种颜色一样,我们的经历几乎没有多少差异。所以,我们会有共同的欢乐与痛苦,也会有相同的体验与记忆。

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

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总是那么沉重。时代已经改变,社会已经开放,生活已经变得轻松而又刺激,但这代人还是活得那么沉重。

两个朋友相逢,三句话就聊到工作;一帮人吃饭,酒过三巡,话题一定是政治。就是到歌厅唱歌,他们挑的还是《血染的风采》。是本能还是下意识?

就像这本书的副题所写,从“红色青年”到“思想者”,这段思想历程铭刻在他们人生中无法磨灭。

社会改变了,他们仍然无法改变,或者他们不愿意改变。他们以此为荣。

这代人以“思想者”为荣。40年前,当顾潜开始写日记时就似乎有一种想做“思想者”的味道。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那不是“思想”,只是教条。只有当思想解放的时代到来时,我们才可能有一点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虽然我们的思想已经冲破牢笼,但是,在笼子里呆久了,我们思想的翅膀飞不高飞不远。

我们只是“思想者”,不会是思想家。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先天不足。也是我们无法弥补的缺憾。

可能,也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缺憾。

“这个时代追捧明星,不追捧思想家。”在一些人认为。

没有明星的社会是冷清的,但是没有思想家会是寂寞的。

但是,大多数人都在兴高采烈地生活,少数人的寂寞无关大体。生活照样前进。

所以,有人读韩寒,有人读“博客”,也有人读《苦旅》,如我之辈。

《苦旅》能够面世是值得庆幸的。

如果到《苦旅》之类也无法出版,那才真正是寂寞了。

后记

本书选编的是我前半生属思想文化类的日记、文章,它是从我数十本日记、笔记本以及著作中筛选出来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剖见我坦荡、真诚的胸怀和渐进的足迹。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一下。

第一,为了保留历史的真实面貌,从1965年到1976年的日记、文章,不予改动,少数有漏字或明显错别字、语义不顺之处,在括号中予以订正(原文字、句子保留),如“第一遭(招)敌人失败了”,“这(个)纳粹分子在柏林防空室里像狗一样的(地)死去了”……1977年以后的文章做了梳理、删节。

第二,为了使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理解各个年代(尤其是“极左年代”)的环境、氛围及本人的思想、文风、语言,在每一部分前均加了“时代大背景”,在有的文章中加了“今日手记”,以作交代、说明;文中有关注释也由作者本人经重新严格考订而撰写。

有朋友说,我青年时代的一部分日记和诗文有稚拙、偏激甚或愚痴的成分,公开发表是否会对目前我的身份和“面子”有负面影响?我说,我的品行中的重要一点便是“求真”,如要戴上“假面具”,那么我这本书的问世就毫无意义!我要让人们看到一个大学教授也是从蹒跚学步过来的。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再伟大的天才,他从母腹中呱呱坠地时的第一声绝不是一首诗,也是一声啼哭。

本书交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因为我对山西这方土地情有独钟。从古代晋国的悲壮故事、传说,到近现代披肝沥胆的英烈、名士;从金沙滩、雁门关杨家将的爱国忠魂。到太行山、吕梁山抗日将士的热血;从恒山、五台山到黄河、汾河的壮丽山川……早在我少年时代起就深深烙在心间。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郭兰英一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使人对那里的山水、风物神往不已;《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晋阳秋》等小说,都曾是我中学时代珍爱的课外读物……

追根溯源,总有一种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情结萦怀心头。故而近年有机会到山西开会或讲学,会特地去拜谒刘胡兰献身处、阳泉八路军百团大战激战处、徐向前元帅故居,去虎头山下寻找、会见当年的大寨女英雄宋立英……可以说,我们这代人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情结,我在山西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找到了比全国任何地方都多的血脉。

我们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情愫和价值取向,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受到了极左思潮的染指,但批判了、清除了“左”倾的成分,不等于“把澡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恩格斯语)。毋庸讳言,有段时间我们忽视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忽视了某些重要方面的立法和从严执法,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发生了惊人的蜕化,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已被清一色的各路影视、娱乐“明星”所取代(这里无意指责青少年们拥有任何一位偶像的权利);以自我为中心、极端自私自利已成了许许多多人的行为准則……当我们庆幸甩去羁绊而轻松、欢快地转了一个历史的大圈后,惊讶地发现“否定之否定”这一哲学命题的灵验性、真理性。我有时疑惑: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是不是再次“眷顾”了我们?诚然,我毅然决然地反对我们青年时代的激进的文化选择,但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在现时代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应该是和个人欲望的满足、消费的趋向相辅相成的,应该是和“超女”、“加油!好男儿”和谐相处的,而不是在那个年代前者排斥后者,在现时代后者排斥前者。

最近,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有一段深刻的表述:“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的导引者与有识之士的夙愿、期盼是契合的。当然,这些都应落到实处,而且要借鉴发达国家全社会系统工程式的熏陶、教化,要让每一个社会成员痛感:缺少素质和教养的民族是无颜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的。我们再也不希望听到“在世界各地旅游的中国人最有钱,但最没教养”这类刺耳的指责声。

我们的“否定之否定”是为了“螺旋式地上升”,如此,我们就不会回到原地,我们的社会才能获得新的动力和进步,我们吸取深刻教训、摒弃极左路线、警惕“左”的暗流回潮,才有了真正的意义,拙著的问世也才有了它真正的价值。

衷心感谢著名作家、“文化大革命”史和纪实文学研究专家、文汇出版社社长、高级记者萧关鸿先生,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专家、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先生,拨冗为本书作序。

衷心感谢山西人民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郭立群副编审,接纳拙著并在编辑、装帧、出版等方面精心制作。特别是郭立群女士,以她深厚的功底和学养,以及女性的智慧和细腻,认真审读,精心编辑,融通消释,甚至连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也予以关注,令人十分感动。在此,再次表示诚挚的谢忱。

还要感谢为了我的事业默默做出牺牲的我的太太、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老师李红霞,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本书编选的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老师、同仁和学生后辈,以及诸多至爱亲朋。

顾潜

2006年初秋于复旦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5:06